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学虚构的人类学价值(节选)
贺晓武
只要提到“虚构”,自然而然,我们就想到“真实”,从古典文学一直到十八世纪,“虚构”作为“欺骗”的意思,总是附属于神学或者认识论的框架内。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文学虚构才得到承认并被推崇。
德国文学理论家沃尔夫冈·伊瑟尔对此做出了理论贡献,他指出“虚构”不具有本体性的意义,只不过具有重要的功能而已。文学虚构既然是语言,就必然具有语义学的意义,同时,它还是审美交流的工具,在我们的生活里以及追求人生意义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不只是这些,文学虚构最有价值的还在于它具有人类学的功能,能让我们认清现实获得真实感。伊瑟尔把文学虚构与“现实”和“想象”相提并论,指出这三者是形成千变万化的文学文本最重要的因素。当然,“真实”不是科学意义上能经试验证明,而是一种情感真实,或者说具有一种真理性的“真实”,是让我们看清这个现实中看不清楚的事物,这是一种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世界”。因为只有经过人的眼光,经过文学家的重新虚构,“文本世界”对我们的现实世界才有价值和意义,才有真理性和伦理性。
文学虚构之所以具有人类学的价值,是它不同于宗教和政治意识形态的虚构,比它们更具有解放和超越的能力。
首先,在基督教传统中,“上帝”这个形象是经过多重虚构形成的。现代科学的发展证明了宇宙的浩瀚无边和人类世界的狭小偏窄,然而宗教虚构对人类仍然具有价值和意义。但是,我们要看到宗教虚构的巨大缺陷,它的和谐虚构在很大程度上使人类满足于虚假的幻象。相比之下,文学虚构比宗教更有价值,这是英国作家毛姆深刻地指出过的事实。“每个艺术家都希望有人相信他,但对那些拒不接受他的人也不发火。上帝却没有这样通情达理,他渴求被人信仰,其迫切程度简直会让你觉得他似乎需要你的信仰来证明他的存在似的。”(毛姆)在虚构作品中起根本性作用的审美体验,是以神圣感为特征的生命意识的自觉;然而宗教中却含有政治的权力因素,它是以控制和束缚人们为主要目的。
其次,意识形态的虚构更是一种和谐的虚构,在它的笼罩下,我们往往很难挣脱它的严丝密封的控制,也难以认清它无孔不入的本性。而在文学虚构的世界里,我们会以“置身其中和置身其外”的双重视角来重新体验这个世界。欣赏作品时我们会把主人公的命运和情感移情到自己的身上,从而潜移默化地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不再固守以前的生死观,这样,我们的生活无形中得到改变。“我们在改变自己的同时,也以一种极好的间接的方式改变了世界。”(弗兰克·克默德)伊瑟尔正确地指出,文学虚构行为的选择、融合和自我揭示能力,使我们看到意识形态的破绽,因而能够不被蒙骗。
文学虚构是人类自古以来就具有的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和属性,不但给困境中的人们以慰藉和希望,而且能够刺破意识形态虚构和宗教虚构的欺骗性和虚幻性。“涉及人类的一切都是创造出来的;只有当人用丰富的想象力打开大门,使人们得以进入已创造的世界后,他们才能懂得,为什么宗教和政治组织如此害怕这种创造过程,并寻找一切借口去限制、控制或铲除它。”(诺思洛普·弗莱)弗莱的文学人类学见解是深刻的,人类的自我理解和解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能够穿透“假象”的文学虚构实现的。
下列关于“文学虚构”概念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古典文学一直到十八世纪,“虚构”作为“欺骗”的意思,受到人们贬斥,一直附属于神学或者认识论的框架内。
B.德国文学理论家沃尔夫冈·伊瑟尔对文学虚构得到承认并被推崇做出了理论贡献。
C.文学虚构具有语义学的意义,是一种审美交流的工具,在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D.伊瑟尔认为文学虚构与“现实”和“想象”同样重要,这三者是形成千变万化的文学文本最重要的因素。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本世界”经过了文学家的重新虚构,就对现实世界产生了价值和意义。
B.宗教虚构对人类的价值和意义,是它能较大程度地使人类满足于虚假的幻象。
C.文学虚构带来的“真实”虽然不能在科学意义上经试验证明,但是能让我们看清这个现实中看不清楚的事物。
D.弗莱的文学人类学见解是深刻的,人类的自我理解和解放是由能够穿透“假象”的文学虚构实现的。

《水浒传》受到历代统治者对它的仇视、禁毁。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咸丰、道光等朝,都认为《水浒传》蛊惑愚民,诱以为恶,应“一体严禁”。请从文学人类学价值的角度,结合文中的相应观点,谈谈统治者这样做的原因。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想 飞
徐志摩
我们吃了中饭出来到海边去,云雀们也吃过了饭,离开了它们卑微的地巢飞往高处做工去。瞧着,这儿一只,那边又起了两!一起就冲着天顶飞,小翅膀动活的多快活,圆圆的,不踌躇的飞——它们就认识青天。一起就开口唱,小嗓子动活的多快活,一颗颗小精圆珠子直往外唾,亮亮的唾,脆脆的唾——它们赞美的是青天。瞧着,这飞得多高,有豆子大,有芝麻大,黑剌剌的一屑,直顶着无底的天顶细细的摇——这全看不见了,影子都没了!
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背负苍天,而莫之夭阏者”,那不容易见着。我们镇上东关厢外有一座黄坭山,山顶上有一座七层的塔,塔尖顶着天。塔院里常常打钟,钟声响动时,绕着塔顶尖,摩着塔顶天,穿着塔顶云,有一只两只有时三只四只有时五只六只蜷着爪往地面瞧的“饿老鹰”,撑开了它们灰苍苍的大翅膀没挂恋似的在盘旋,在半空中浮着,在晚风中泅着,仿佛是按着塔院钟的波荡来练习圆舞似的。那是我做孩子时的“大鹏”。有时好天抬头不见一瓣云的时候听着忧忧的叫响,我们就知道那是宝塔上的饿老鹰寻食吃来了,这一想象半天里秃顶圆睛的英雄,我们背上的小翅膀骨上就仿佛豁出了一锉锉铁刷似的羽毛,摇起来呼呼响的,只一摆就冲出了书房门,钻入了玳瑁镶边的白云里玩儿去,谁耐烦站在先生书桌前晃着身子背早上上的多难背的书!呵飞!不是那在树枝上矮矮的跳着的麻雀儿的飞;不是那凑天黑从堂匾后背冲出来赶蚊子吃的蝙蝠的飞;也不是那软尾巴软嗓子做窠在堂檐上的燕子的飞。要飞就得满天飞,风拦不住云挡不住的飞,一翅膀就跳过一座山头,影子下来遮得阴二十亩稻田的飞,到天晚飞倦了就来绕着那塔顶尖顺着风向打圆圈做梦……
飞。人们原来都是会飞的。天使们有翅膀,会飞,我们初来时也有翅膀,会飞。我们最初来就是飞了来的,有的做完了事还是飞了去,他们是可羡慕的。但大多数人是忘了飞的,有的翅膀上掉了毛不长再也飞不起来,有的翅膀叫胶水给胶住了再也拉不开,有的羽毛叫人给修短了像鸽子似的只会在地上跳,有的拿背上一对翅膀上当铺去典钱使过了期再也赎不回……真的,我们一过了做孩子的日子就掉了飞的本领。但没了翅膀或是翅膀坏了不能用是一件可怕的事。因为你再也飞不回去,你蹲在地上呆望着飞不上去的天,看旁人有福气的一程一程的在青云里逍遥,那多可怜。而且翅膀又不比是你脚上的鞋,穿烂了可以再问妈要一双去,翅膀可不成,折了一根毛就是一根,没法给补的。还有,单顾着你翅膀也还不定规到时候能飞,你这身子要是不谨慎养太肥了,翅膀力量小再也拖不起,也是一样难不是?一对小翅膀驮不起一个胖肚子,那情形多可笑!到时候你听人家高声的招呼说,朋友,回去罢,趁这天还有紫色的光,你听他们的翅膀在半空中沙沙的摇响,朵朵的卷云跳过来拥着他们的肩背,望着最光明的来处翩翩的,冉冉的,轻烟似的化出了你的视域,像云雀似的只留下一泻光明的骤雨——那你,独自在泥涂里淹着,够多难受,够多懊恼,够多寒伧
是人没有不想飞的。老是在这地面上爬着够多厌烦,不说别的。到云端里去,到云端里去!那个心里不成天千百遍的这么想?飞上天空去浮着,看地球这弹丸在太空里滚着,从陆地看到海,从海再看回陆地。凌空去看一个明白——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代。
人类初发明用石器的时候,已经想长翅膀,想飞。原人洞壁上画的四不像,它的背上掮着翅膀;拿着弓箭赶野兽的,他那肩背上也给安了翅膀。小爱神是有一对粉嫩的肉翅的。挨开拉斯(Icarus)是人类飞行史里第一个英雄,第一次牺牲。安琪儿(那是理想化的人)第一个标记是帮助他们飞行的翅膀。人类初次实现了翅膀的观念,彻悟了飞行的意义。挨开拉斯闪不死的灵魂,回来投生又投生。人类最大的使命,是制造翅膀;最大的成功是飞!
(选自《中国现代散文选(1918—1949)》,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有删节)
简析文章第一自然段描写云雀的意图。
为什么只有“饿老鹰”成了“我做孩子时的‘大鹏’”?
谈谈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第二人称的好处。
联系上下文,简析作者为什么说“是人没有不想飞的”。并结合现实,谈谈“想飞”的积极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杨景龙
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逃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璟《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一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大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理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而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根据文意,下列不能证明“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的一项是()

A.舒婷《春夜》中的名句“我愿是那顺帆的风/伴你浪迹四方”,与宋代张先《江南柳》词句“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可说是活脱相似。
B.李瑛的《谒托马斯·曼墓》中的“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很容易让人想起杜甫《船下夔州郭宿》中的诗句“晨钟云外湿”。
C.洛夫做过将古诗句“加工改造”的实验,他曾把李贺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句改写为“石破/天惊/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
D.台湾诗人席慕蓉在她的《悲喜剧》一诗中写“白苹洲”上的等待与相逢,其实是对温庭筠《梦江南》词意的翻新与主题的掘进。

下列对“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的意义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能够扩大古诗研究者的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整体把握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
B.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
C.能够拓展中国新诗的领域,进而形成边缘交叉的、新的分支学科。
D.能够丰富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和历史视野,同时对古典诗艺进行创造性转化。

下列分析与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新诗在继承古诗优良传统的同时,横向移植外来作品,并对外来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
B.白话新诗从一开始出现,就秉承了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尝试集》的作者胡适对此给予了肯定。
C.古今诗歌无论是在作品之间还是诗歌体裁之间,以及在诗人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D.小到意象、诗句,大到诗人、流派、主题、手法,都可以寻找到古今之间施受传承的脉络和痕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至情至性傅斯年
岱 峻
一代学人傅斯年,这些年已成学界研究的热点,甚至成为公众讨论的话题。他豪放的外表之下,藏着一颗柔韧的心,有着近乎赤子般的童真。正如胡适所评价的:“他的感情是最有热力,往往带有爆炸性的;同时他又是最温柔,最富于理智,最有条理的一个可爱可亲的人。”
傅斯年曾致函代理所务的李济:“同仁几全到昆明,大可安定矣。在云南总是‘羁旅之人’,理当‘入门而问禁’。同仁迁移安适,至慰。弟意在昆明可作长久想。所址租地以全租为宜,临大(联大)如建筑,似可入一股……”秋天,傅斯年偕妻子来到昆明,与史语所历史组主任陈寅恪同住靛花巷宿舍,傅家住一楼,陈家住三楼。傅斯年和陈寅恪既是留学欧美的同窗,又是姻亲。为躲避敌机轰炸,人们在楼下空地上挖有防空洞。每次警报一鸣,众人争先恐后往楼下跑,傅斯年却拖着肥胖之躯往楼上冲。他担心陈寅恪视力微弱,行动不便,每次总是把陈寅恪搀扶下来,送进防空洞。
1938年9月28日,昆明再遭轰炸,死伤无数。城里的文教单位又开始迁往郊外。史语所搬迁至龙泉镇,中国营造学社迁往麦地村……人们渴望片刻安宁,开始了安居工程。傅斯年在棕皮营村村长赵崇义的西院租了块种竹笋的地,盖了五间房。落成后,一家三口喜迁新居。1939年1月,傅斯年为爱子仁轨画了一张旅程图,他要年仅四岁的儿子记住逃难的经历。他在图上题:“小宝的一个生日,是在牯岭外公外婆家过的。爸爸在南京看空袭。生下三年,走了一万多里路了!”那时的傅斯年,也许在幻想这个家庭不会再面对分离。
转眼就是1941年的春瘟时节。3月,傅斯年被送进重庆歌乐山下的中央医院。这次生病,是几年来心力交瘁积劳成疾的总爆发。傅斯年在给胡适的信中谈道:“去年初冬,敝所奉命自昆明迁川南,其时甚为忙碌,又以兼任敝院总干事长之故,更感生活之不安定。今年在二、三月中,五十天内,一连开会五次,长者如参政会之十日,短者不过一日,但属于敝院者,须弟事先准备,又以有各种不如意事,时有暴怒。”住院四个月后,傅斯年回到歌乐山上的家里养病。
傅斯年在李庄的时候遇到李方桂的儿子和向达的儿子打架,一个五岁,一个八岁。五岁的打不过八岁的,李方桂的夫人就来找向达的夫人,两位夫人争得不可开交。这时候经过的傅斯年看到了,向双方赔礼道歉,连说:“你们两个消消气,都不要吵了,都怨我。”边说还边作揖:傅斯年处理这事看似“低三下四”,但他是为了尊重李方桂、向达两位专家,让他们安心研究,不为家庭琐事分心。
弟子们见了傅所长,都似老鼠见了猫。马学良写道:“当时我们小辈,晚饭后在田边散步,远远看到傅先生迎面走来,都转身急急奔逃,如果逃脱不了,就会被抓去下棋;其实傅先生心不在棋,意在思考某一学术问题,或天下兴亡大事,不过借棋定神,心有别属。因而常常高举棋子而迟迟不落,令知者感怀,不知者诧异,也有传他是借机测试,以便了解你的智能和学术造诣。”
1947年,傅斯年高血压发作,他在妻儿的陪伴下赴美就医,抵美后,傅斯年先生在波士顿伯里罕医院治疗。血压正常后,移居新港静养。1948年夏,傅斯年的病情稍见好转,他忽然执意要回国。他的夫人劝他多疗养一阵,他说:“国内要做的事太多,岂可偷闲而安居异国?”
1948年8月,夫妇俩回到风雨飘摇的中国。
1948年底,时局日趋危急,傅斯年在南京忧心如焚,旧疾复发,血压猛升,加之感时忧国,情绪极劣。正是在那几天里,傅斯年接到任命前往台湾,接掌台湾大学。
1950年12月20日下午,傅斯年列席省参议会,回答参议员质询后,竟一头倒地。当晚11时23分,与世长辞。傅斯年逝世时,正在美国读中学的傅仁轨,无钱回台奔丧。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傅斯年是一代学人,文章用胡适的评价来说明他有着豪放的外表和柔韧的内心,正因如此,他才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甚至成为公众讨论的话题。
B.傅斯年与陈寅恪既是留学欧美的同窗,又是姻亲。他们同住靛花巷宿舍时,赶上敌机轰炸,傅斯年总要上楼去扶视力微弱的陈寅恪下楼。
C.昆明再遭轰炸后,城里的文教单位迁往郊外。傅斯年在棕皮营村种地、盖屋,获得了暂时的安宁,他希望这个家庭不会再面对分离,但这种想法非常不切实际。
D.文章引用了许多传主傅斯年的话,同时又用弟子马学良怕与傅斯年下棋的事,更有利于直接表现傅斯年的内心世界,更突出了他的精神面貌。

E.傅斯年因高血压发作到波士顿伯里罕医院治疗。1948年夏,病情稍见好转,考虑到国内要做的事太多,便不顾夫人的劝说,执意要出院回国。
(2)通观全文,傅斯年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傅斯年的弟子为什么怕陪他下棋?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文章开头说傅斯年“豪放的外表之下,藏着一颗柔韧的心”,文章是怎样体现他的“柔韧”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类正面临着全球变暖的挑战,联合国的一份报告向我们描述了气候变化产生的灾难性后果:森林消失和沙漠扩大,将使非洲成为受影响最广的地区;热带流行的疟疾和寄生虫病将向北蔓延,使欧洲出现流行病,地中海地区由于严重缺水会半沙漠化,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荡然无存;在英国,肆虐的冬季风暴将变得司空见惯,东部的某些地方可能变得过于干旱而无法种植各类作物。另外,一些河流水量将大大减少甚至干涸,饮用水源遭到破坏;昔日绕道而行的台风将频频袭击日本,致使短时间内大量降水,洪水泛滥,山体滑坡,交通中断。而最为严重的影响,将是地球上数以万计的人由于海岸线受到侵蚀,海岸被淹没和农业生产遭破坏而被迫离开家园。
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到本世纪末,地球平均气温将比现在升高3℃。这一预测是以近年来地球气温升高的现象和温室效应为依据的。温室效应,在物理学上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而产生的保温效应。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它可以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使大气层保持一定的热能。二氧化碳在大气层中的含量直接影响着地表气温,当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增加时,地表气温就相应升高。科学家认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地球环境的演化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大气层的保温作用,全球气温将为-40℃,而现在全球平均气温为16℃。科学家们预言,人类如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到203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将比1850年工业革命时增加一倍。
导致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燃烧越来越大,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加。同时,雷击,虫害,砍伐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和森林破坏也使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绿色植物遭到破坏。所以,要控制全球变暖,必须改变能源结构,大力植树造林。有科学家指出,只有以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
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我们必须树立全球共同性的大气环境观念,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爱护头顶的这片蓝天。
下列对温室效应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指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能够接受阳光的一定密闭空间中所产生的一种保温效应。
B.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剧增以后,又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从而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
C.指在接受阳光的密闭空间中能够影响地表气温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
D.指大气层中主要的温室气体,通过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在特定密闭空间中产生的保温效应。

根据原文,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最严重的一项是

A.河流水量减少甚至干涸,饮用水源遭到破坏,导致不少地区沙漠扩大,疾病流行。
B.肆虐的冬季风暴光将变得司空见惯,一些地区会因为过于干旱而无法种植各类作物。
C.数以百万计的人因海岸线受侵蚀、海岸被淹没和农业生产遭破坏而被迫离开家园。
D.台风频频袭击,致使短时间内大量降水,洪水泛滥,城市淹没,山体滑坡,交通中断。

下列对“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各国迟迟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不改变能源结构和大力植树造林,以致大气层的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
B.1850年工业革命以来,大量开采和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结果,大大增加了大气层中温室气体的含量。
C.由于人类无限制的破坏,地球上大片森林和草地急剧消失,沙漠进一步扩大,使得地表气温也随之不断升高。
D.因雷击和虫害而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导致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植被日益减少,而人类对此却束手无策。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洲是受全球变暖影响最广的地区,人类如果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那么非洲因此而受益的面积也将最广。
B.一旦人类能够控制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加剧,那么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能继续,台风将远离日本。
C.为避免增加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一些科学家主张用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可见使用核燃料不会产生二氧化碳。
D.假如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持续降低,全球气温就有可能持续降低,人类也许将面临另一场全球变冷的挑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刘建超
基德老汉病了,病得不轻。村里人来看望他,说,叫你清风娃回来看看吧!基德老汉轻轻地摇着头,不用了,娃要招呼好多事,忙呐。
村里人从基德老汉屋里出来也连连摇头,这个老倔头,硬说自己的娃在省城做大官呢。都这劲儿了,还嘴硬哩。
“俺清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这句话不知被基德老汉唠叨过多少回了。街坊邻居遇到个啥作难的事,这句话就会从基德老汉皱巴巴缺了牙的嘴里轻溜溜地滑出来。谁都知道,基德的娃是在外地,可从没有听说他的娃当啥大官。在这个偏僻的村里,当官的只有一个,就是东街的狗毛,在县城啥子公司当科长。村里人都知道狗毛的官大,因为狗毛每次回村都开个铁壳子车,给村里人发长长的带把儿的烟。
基德老汉的话不是没人信过。那年县里化肥脱销,村里人眼瞅着田里的苗施不上肥,急得牙根子上火。基德老汉一句“俺清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的话,惹恼了村委主任,老爹,你就别添乱子了,你娃真当的是大官就让他给批点儿化肥来。看看人家狗毛家的地,早上了肥了。基德老汉就背了个包,搭车去了省里,三五天过去还真拉回一车尿素。价钱高了可田不等人。肥用了,闲话也有了。还说娃在省里当啥官呢,连平价化肥都搞不到。基德老汉解释说,俺娃说,尿素上着比化肥好呢。庄稼人不愿意听,庄稼人图的是实惠。
基德老汉每年地里活闲的时候,就背着杂粮去省城娃家里住些天。回村里也给大家带些各种各样的吃食。
村里人就问,你娃清风就不给你带点儿高级烟?基德老汉说,俺娃不吸烟,说吸烟不健康。村里人又问,你娃也不捎点儿好酒?基德老汉说,俺娃也不喝酒。娃媳妇说了,喝酒也不健康。村里人就撇嘴了,那烟酒都不健康,国家卖它做啥?基德老汉也答不上来。
纳着鞋底子的媳妇们就问,城里住得好好的,急着回来做啥?基德老汉说,城里,咱乡下人住不来。上楼下楼都关在个铁壳子里,忽悠得人头晕。地上铺着实木块,油光光的直想打跟头。进屋还要换鞋。七老八十的人喽,娃媳妇还逼着喝酸奶。
年轻人逗趣地说:吹牛吧,你娃清风要是个大官,肯定也坐那铁壳子车。叫你娃开铁壳子车送你回来。
基德老汉再进城还真是坐着铁壳子小车回村的。
基德老汉说,在城里两天就待腻了,对清风娃说俺要回村呢。娃说去打火车票,俺说火车坐着头老晕。娃说那就打汽车票。俺说汽车开不到村里。爹老了,腿脚不利索了呢。你就用你成天坐的那种小车把俺送回去,村里人都惦记着呐。娃没说二话,打个电话就要来车。瞧瞧,排场不?红颜色,娃说吉利。基德老汉脸上堆满了欣慰。
一青年围着车转了一圈,认出了车上印的字,老爹,你坐的是出租车,要花大价钱雇呢。基德老汉说,俺一个子儿也没掏。
那是你娃给掏的呗。问问师傅从省城到咱村得多少钱。
开车师傅伸出手指头比画了个八字。
恁贵,八十块钱?基德老汉瞪圆了眼睛。
八十块钱?哈哈,八十块钱只能摸摸,给了八百我还不愿跑呢,回去得赶夜路呢。
基德老汉张大了嘴巴,像一下子矮了许多,见到大人小孩都低着头,从此不再说娃在省城做大官的话了。
村里遇上了干旱,地里的庄稼都蔫了。村主任急得满嘴起泡。村主任来找基德老汉,老爹,你娃不管当啥官,能不能找找人帮咱村里打几眼井啊?
主任交代的事就是天大的事。基德老汉就进城找清风娃,没待两天就回来了。村主任问,打井的人来了没有?
基德老汉说,清风娃说了,这旱是全省旱,要那啥,统筹解决。村主任说,屁,等到统筹咱全村人都喝西北风了。基德老汉从布袋子里拿出一摞子钱,娃说了,让咱自己先打井干着。这是娃自己的五万块钱。你干不干?
干,全村人砸锅卖铁也得打井抗旱。
基德老汉病了,病得不轻。迷糊中的基德老汉嘴里念叨着:“井……水……”
基德老汉去了。清风娃从省里回了村。第二天村里来了一排溜大车小车,有省里、市里、县上的。村里人这才相信基德老汉的娃真是在省里当大官呢,管着全省人的吃喝拉撒。清风娃挨家挨户感谢乡亲对老爹的照顾,然后带着媳妇女儿在基德老汉的坟前跪了很久很久。
基德老汉的坟前摆放着几个大碗,碗里盛的是刚刚从机井里打出来的清凉凉的水。
(摘自《小说月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基德老汉一句“俺清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这话惹恼了村委主任,是因为他怪清风娃没有给乡亲们解决平价的化肥问题。
B.基德老汉每次在城里清风娃家住的时间都不长,主要原因就是基德老汉的生活习惯和城里人的生活不同。
C.基德老汉之所以坐小汽车回来,是因为大家不相信他说的“儿子在城里做大官”的话,想以此来证明他没有吹牛。
D.村民们从来没有人相信过基德老汉的话,是清风娃回来给父亲办丧事时才知道基德老汉平时所说的话并没撒谎。

E.村里人来看望病得不轻的基德老汉,并向老汉提出叫清风娃回来看看,因为大家看到基德老汉的病很严重了。
(2)基德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和分析其性格特点。
(3)小说主要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其效果如何?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为什么要以“清”为标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