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奉森先,字琳枝,山东掖县人,明崇祯进士。顺治二年,自国子监博士考选江西
道监察御史。启睿亲王发大学士冯铨贪秽及其子源淮诸不法状,略谓:“明二百余年
国祚,坏于忠贤,而忠贤当日杀戮贤良,通贿谋逆,皆成于铨。此通国共知者。请立
彰大法,戮之于市。”御史昊达,给事中许作梅、庄究祖、杜立德,御史王守履、罗
国士、邓孕槐、桑芸等先后论劾。睿亲王于重华殿集大学士,刑部、科道诸臣,召铨
等面质,以为无实迹,责森先启请肆市①语过当,夺官。顺治既亲政,铨罢去。九年
十一月,大学士范文程以劾铨诸疏进,上阅之竟,曰:“诸臣劾铨诚当,何为以此罢?”
文程曰:“诸臣劾大臣,无非为君国,上当思所以爱惜之。且使大臣而能钳制言官,
高三语文试题 第3页 (共8页)
非细故也,”越数日,上谕吏部,诸臣以劾铨罢者皆起用,森先补原官。
十三年,巡按江南,劾罢贪吏淮安推官李子燮、苏州推官杨昌龄,论如律.巡苏
州,杖杀不法僧三遮、优王紫稼,一时震悚。淮安吏张电臣坐侵蚀漕粮,折银一百二
十两有奇,例当追比②,森先为疏请缓之。上责森先徇纵,夺官,速至京讯鞫,事白,
复原官。
十五年,应诏陈言,略曰:“上孜孜图治,求言诏屡下,而诸臣迟回观望者,皆
以从前言事诸臣,一经惩创,则流徙永锢,相率以言为戒耳。臣以为欲开言路,宜先
宽言官之罚。如流徒谏臣李呈祥、季开生、魏琯、李祵、郝浴、张鸣骏等,皆与恩诏
因公诖误例相应。倘蒙俯赐轸恤,使天下昭然知上宽宥直臣,在远不遗。凡有言责者,
有不洗心竭虑而兴起者乎?”上责其市恩徇情,夺官,下刑部议,流徙尚阳堡,上仍
宽之,复原官。寻命察荒河南,用都御史魏裔介言,给敕印,未讫事而卒。
十七年,上命吏部开列建言得罪诸臣,其流徙者,举呈祥、琯、祵、开生及彭长
庚、许尔安凡六人。上命释呈样,许琯.开生归葬。余虽系建言,情罪不同,无可宽
免。 (节选自《清史稿·卷二百四十四·列传三十一》)
【注】①肆市:古代指人处死刑后暴尸示众。②追比:限期破案。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立彰大法,戮之于市戮:杀 |
B.且使大臣而能钳制言官,非细故也细:细小 |
C.逮至京讯鞫鞫:审问 |
D.相率以言为戒耳率:率领 |
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诸臣以劾铨罢者皆起用/不赂者以赂者丧 |
B.求言诏屡下,而诸臣迟回观望者/泉涓涓而始流 |
C.一经惩创,则流徙永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D.上阅之竟/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
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李森先“刚劲耿直”品格的一组是
①召铨等面质,以为无实迹
②且使大臣而能钳制言官,非细故也
③巡按江南,劾罢贪吏淮安推官李子燮、苏州推官杨昌龄
④遽至京讯鞫,事白,复原官
⑤臣以为欲开言路,宜先宽言官之罚
⑥倘蒙俯赐轸恤,使天下昭然知上宽宥直臣,在远不遗
A.①②④ | B.②③⑥ | C.②⑤⑥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睿亲王对李森先等检举大学士冯铨及其儿子的违法情况,进行了当面对质, 认为没有确凿的证据。 |
B.弹劾冯铨而被罢免的官员.因为范文程的据理力争.顺治皇帝被迫让他们官复 原职,承认自己错误。· |
C.李森先以监察御史之职巡按江南期间,依法弹劾罢免贪官,用杖刑处死部分罪 犯,坏人害怕。 |
D.李森先对待皇上屡下求言诏而无人进谏的状况,建议皇上广开言路,要宽容 |
对待进谏的大臣。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臣劾铨诚当,何为以此罢?
(2)淮安吏张电臣坐侵蚀漕粮,折银一百二十两有奇,例当追比。(4分)
(3)使天下昭然知上宽宥直臣。
阅读下面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贡禹字少翁,琅琊人也。以明经絜行著闻,征为博士,凉州刺史,病去官。复举贤良,为河南令,岁余,以职事为府官所责,免冠谢。禹曰:“冠壹免,安复可冠也!”遂去官。
元帝初即位,征禹为谏大夫,数虚已问以政事。是时年岁不登,郡国多困,禹奏言:“今大夫僭诸侯,诸侯僭天子,天子过天道,其日久矣。承衰救乱,矫复古化,在于陛下。”天于善其忠,乃下诏,迁禹为光禄大夫。
顷之,禹上书曰:“臣禹八十有一,耳目不聪明,非复能有补益,所谓污朝之臣也。愿乞骸骨,及身生归乡里,死亡所恨。”天子报曰:“朕以生有伯夷之廉、史鱼之直,守经据古,不阿当世,孳孳于民,俗之所寡,故亲近生,几参国政。今来得久闻生之奇论也,而云欲退,意岂有所恨与?”后月余,以禹为长信少府。会御史大夫陈万年卒,禹代为御史大夫,列于三公。
自禹在位,数言得失,书数十上。禹以为古民亡赋算,口钱起武帝,征伐四夷,重赋于民,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故民重困,至于生子辄杀,甚可悲痛。宜今儿七岁去齿乃出口钱,年二十乃算。又言诸离宫及长乐宫卫可减其太半,以宽繇役。又诸官奴婢十万余人戏游亡事,税良民以给之,岁费五六巨万,宜免为庶人廪食,令代关东戍卒。
天子下其议,令民产子七岁乃出口钱,自此始。又罢上林宫馆希幸御者,减诸侯王庙卫卒省其半。余虽未尽从,然嘉其质直之意。禹又奏欲罢郡国庙,定汉宗庙选毁之礼,皆未施行。
为御史大夫数月卒,天子赐钱百万,以其子为郎,官至末郡都尉。
(删节自《汉书·贡禹传》)
[注]①赋算:人口税。汉制,自十五岁起,至五十六岁,每人每年出钱一百二十钱。②口钱:人口税。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时年岁不登登:五谷成熟。 |
B.意岂有所恨与恨:遗憾 |
C.以宽繇役宽:放宽。 |
D.税良民以给之税:赋税。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贡禹耿直的一组是(3分)
①冠壹免,安复可冠也②数虚己问以政事
③天子过天道,其日久矣④今未得久闻生之奇论也
⑤宜免为庶人廪食⑥禹又奏欲罢郡国庙
A.①②⑥ | B.①③⑥ | C.②④⑤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贡禹为臣忠诚,心忧国事。他建议元帝承接衰微的局面,挽救混乱的礼制,恢复古代的教化,元帝欣赏他的忠诚并提拔了他。 |
B.贡禹遵循经义,据守古道。元帝称赞他有伯夷的廉洁,有史鱼的刚直,认为他是当时世上少有的高尚贤良的人,值得亲近。 |
C.贡禹年事虽高,仍被倚重。元帝拒绝了他告老还乡的请求,为了挽留他,升任他做了长信少府、御史大夫,使他位列三公。 |
D.贡禹不屈世风,为民请命。他多次评论政事得失,曾经建议把赋算、口钱起征的年龄延后,但皇帝只延后了口钱起征的年龄。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复举贤良,为河南令,岁余,以职事为府官所责,免冠谢。
(2)臣禹八十有一,耳目不聪明,非复能有补益,所谓污朝之臣也。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
晏子死景公操玉加于晏子而哭之章子谏日非礼也公曰昔者吾与夫子游于公邑之上一日而三不听寡人今其孰能然吾失夫子则亡何礼之有哀尽而去。 ——《晏子春秋•外篇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尝试观上古记,三王①之佐,其名无不荣者,其实②无不安者,功大也。《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三王之佐,皆能以公及其私矣。俗主之佐,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而其名无不辱者,其实无不危者,无公故也。皆患其身不贵于国也,而不患其主之不责于天下也;皆患其家之不富也,而不患其国之不大也。此所以欲荣而愈辱,欲安而益危。民之治乱在于有司,今处官则荒乱,临财则贪得,列近则持谀,将众则疲怯,以此厚望于主,岂不难哉!
今有人于此,修身会计则可耻,临财物资赆则为己。若此而富者,非盗则无所取。故荣富非自至也,缘功伐也。今功伐甚薄而所望厚,诬也;无功伐而求荣富,诈也。诈诬之道,君子不由。
人之议多曰:“上用我,则国必无患。”然用己未必是也。己有患,用己于国,恶得无患乎?故欲为上用者,莫若修身自贤。己,可制也;释其所制而夺乎其所不制,悖。则未用其治国治官,宜也。若夫内事亲,外交友,虽可达也,然事亲未孝,交友未笃,是所未达,恶能善之矣?故论人无以其所未达,而用其所已达。
古之事君者,必先用能,然后任;必反情④.,然后受。主虽过与,臣不徒取。忠臣之行,近知本矣。
(取材自《吕氏春秋•务本》,有改动)
【注】①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②实:实利,包括地位、俸禄等。③反情:内省,省察自己。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临财物资赆则为己赆:财物 |
B.故荣富非自至也,缘功伐也伐:讨伐 |
C.交友未笃笃:忠厚 |
D.恶能善之矣善:认为好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②主虽过与,臣不徒取 |
B.①而其名无不辱者②此所以欲荣而愈辱 |
C.①皆患其家之不富也②诈诬之道,君子不由 |
D.①以此厚望于主②己有患,用己于国,恶得无患乎 |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皆患其身不贵于国也 理解:(他们)都忧虑自身不能在国内显贵 |
B.修身会计则可耻 理解:(认为)修养自身、得当地处理财物是可耻的 |
C.然用己未必是也 理解:但是任用自己的君王不一定会这样做 |
D.古之事君者,必先用能,然后任 |
理解:古代侍奉君主的人,一定先贡献才能,然后才担任官职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首段引《诗经》的话来说明“为公”与“顾私”的联系。 |
B.作者认为百官应替君王治理好百姓,方能获得显贵之位。 |
C.能侍奉父母、结交朋友的人,作者认为用其治国必无患。 |
D.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指出了事君者应该有的姿态和品格。 |
第二大题文言文《吕氏春秋•务本》中最后一句说“忠臣之行,近知本矣”,意思是“忠臣行事,接近于懂得什么是根本”。这里所说的“根本”在文中具体指什么?请就其中一点,结合自己的积累谈谈对“知本”这一问题的认识。(不少于20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鲁恭字仲康,扶风平陵人也。其先出于鲁顷公,为楚所灭,迁于下邑,因氏焉。祖父匡,王莽时,为羲和,有权数,号曰“智囊”。父某,建武初,为武陵太守,卒官。时恭年十二,弟丕七岁,昼夜号踊不绝声,郡中赙赠①无所受,乃归服丧,礼过成人,乡里奇之。十五,与母及丕俱居太学,习《鲁诗》,闭户讲诵,绝人闲事,兄弟俱为诸儒所称,学士争归之。太尉赵憙慕其志,每岁时遣子问以酒粮,皆辞不受。恭怜丕小,欲先就其名,托疾不仕。郡数以礼请,谢不肯应,母强遣之,恭不得已而西,因留新丰教授。建初初,丕举秀才,恭始为郡吏。太尉复举恭直言②,待诏公车,拜中牟令。恭专以德化为理,不任刑罚。中牟许伯等争田数讼,累守令不能决,恭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责,辍耕相让。亭长纵人借牛而不肯还之,牛主讼于恭。恭召亭长,敕令归牛者再三,犹不从。恭叹曰:“是教化不行也。”欲解印绶去。掾吏涕泣共留之,亭长乃惭悔,还牛,诣狱受罪,恭贳不问。于是吏人信服。建初七年,郡国螟伤稼,犬牙缘界,不入中牟。河南尹袁安闻之,疑其不实,使仁恕掾肥亲③往廉之。恭随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傍。傍有童儿,亲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将雏。”亲瞿然而起,与恭诀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迹耳。今虫不犯境,此一异也;化及鸟兽,此二异也;竖子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还府,具以状白安。恭在事三年,会遭母丧去官,吏人思之。其后拜为《鲁诗》博士,由是家法学者日盛。迁侍中,数召宴见,问以得失,赏赐恩礼宠异焉。迁乐安相。是时东州多盗贼,群辈攻劫,诸郡患之。恭到,重购赏,开恩信,其渠帅张汉等率支党降,恭上以汉补博昌尉,其余遂自相捕击,尽破平之,州郡以安。恭在公位,选辟高第,至列卿郡守者数十人。而其耆旧大姓,或不蒙荐举,至有怨望者。恭闻之,曰:“学之不讲,是吾忧也。诸生不有乡举乎?”终无所言。恭性谦退,奏议依经,潜有补益,然终不自显,故不以刚直为称。三年,以老病策罢。六年,年八十一,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鲁恭传》)
注:①赙fù赠:赠送财物给办丧事的人家。②直言:汉晋时期察举科目名,意为直言敢谏。③仁恕掾:官名;肥亲,人名。对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尉赵憙慕其志 慕:仰慕 |
B.使仁恕掾肥亲往廉之 廉:查访 |
C.雉方将雏。 雏:幼鸟 |
D.或不蒙荐举,至有怨望者 望:责备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鲁恭“以德化为理”的一组是( )
①闭户讲诵,绝人闲事②恭怜丕小,欲先就其名,托疾不仕
③恭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责,辍耕相让④不以刚直为称
⑤掾史涕泣共留之,亭长乃惭悔⑥郡国螟伤稼,犬牙缘界,不入中牟
A.①③④ | B.①②④ | C.③⑤⑥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恭的祖先是鲁顷公,被楚国灭亡之后,迁居到下邑,于是改姓鲁。祖父鲁匡,王莽时担任羲和的官职。鲁恭的父亲,在建武初年,担任武陵太守,死在官任上。 |
B.太尉时常派儿子送酒和粮食给鲁恭,鲁恭拒不接受。鲁恭想先成就弟弟的功名,就推托自己生病,不肯做官。直到弟弟在建初初年考取了秀才,他才到州郡担任官吏。 |
C.鲁恭担任中牟令,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不施用刑罚,出现了令仁恕掾肥亲赞叹不已的“三异”局面:虫害不侵犯边境,德化及于禽兽,小孩子有仁爱之心。 |
D.鲁恭担任《鲁诗》博士时,广收后学,到他家求学的人一天比一天多,经他选拔任用的官员多达几十位。后来升任为侍中,皇上多次召见他,向他询问政事得失情况,得到的赏赐礼遇非同一般。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中牟许伯等争田数讼,累守令不能决,恭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责,辍耕相让。
(2)恭性谦退,奏议依经,潜有补益,然终不自显,故不以刚直为称。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每小题3分)
曹景宗,字子震,新野人也。父欣之,为宋将,位至征虏将军、徐州刺史。景宗幼善骑射,好畋猎,常与少年数十人泽中逐麞鹿。每众骑赴鹿,鹿马相乱,景宗于众中射之,人皆惧中马足,鹿应弦辄毙,以此为乐。未弱冠,欣之于新野遣出州,以匹马将数人,于中路卒逢蛮贼数百围之。景宗带百余箭,乃驰骑四射,每箭杀一蛮,蛮遂散走,因是以胆勇知名。颇爱史书,每读《穰苴》《乐毅传》,辄放卷叹息曰:“丈夫当如是!”建武四年,太尉陈显达督众军北围马圈,景宗从之,以甲士二千设伏,破魏援拓跋英四万人。及克马圈,显达论功,以景宗为后,景宗退无怨言。魏主率众大至,显达宵奔,景宗导入山道,故显达父子获全。五年,魏拓跋英寇钟离,围徐州刺史昌义之。高祖诏景宗督众军援义之,豫州刺史韦睿亦预焉,而受景宗节度。先是,高祖诏景宗等逆装高舰,使与魏桥等,为火攻计。令景宗与睿各攻一桥,睿攻其南,景宗攻其北。六年三月,春水生,淮水暴长六七尺。睿遣所督将冯道根、李文钊、裴邃、韦寂等乘舰登岸,击魏洲上军尽殪。景宗因使众军皆鼓噪乱登诸城,呼声震天地。(魏将)杨大眼于西岸烧营,英自东岸弃城走。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淮水为之不流。景宗令军主马广蹑大眼至濊水上,四十余里,伏尸相枕。义之出逐英至洛口,英以匹马入梁城,缘淮百余里,尸骸枕藉。生擒五万余人,收其军粮器械,积如山岳,牛马驴骡,不可胜计。景宗乃搜军所得生口万余人,马千匹,遣献捷。景宗为人自恃尚胜,每作书,字有不解,不以问人,皆以意造焉。虽公卿无所推,惟韦睿年长,且州里胜流,特相敬重。同宴御筵,亦曲躬谦逊,高祖以此嘉之。高祖数宴见功臣,共道故旧,景宗醉后谬忘,或误称下官,高祖故纵之,以为笑乐。(节选自《南史·曹景宗列传》)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中路卒逢蛮贼数百围之 卒:最终 |
B.及克马圈,显达论功,以景宗为后克:攻占 |
C.击魏洲上军尽殪殪:杀死 |
D.景宗令军主马广蹑大眼至濊水上蹑:追击 |
下面五句话中全部表现曹景宗技能超群、才干卓异的一组是( )
①鹿马相乱,景宗于众中射之②每箭杀一蛮,蛮遂散走③每读《穰苴》《乐毅传》,辄放卷叹息曰:“丈夫当如是!”④击魏洲上军尽殪 ⑤不以问人,皆以意造焉⑥景宗因使众军皆鼓噪乱登诸城,呼声震天地
A.①②⑤ | B.③④⑤ | C.①④⑥ | D.①②⑥ |
下列对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宗年少时不仅擅长骑马射箭,而且酷爱读书,有远大的志向,认为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像穰苴、乐毅那样为国家建功立业。 |
B.在马圈之战中,景宗用两千奇兵击破北魏援军拓跋英的四万人马,战后论功却被陈显达排到了后面,景宗毫无怨言,仍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使显达父子得以保全性命。 |
C.在增援徐州刺史昌义之的战役中,景宗采用火攻烧毁魏军营垒,俘虏五万多人,收缴的军粮、武器装备堆积如山,牛马驴骡不可胜数。 |
D.武帝经常设宴接见功臣,共叙故旧。景宗酒后胡言乱语,有时讲错下属官吏的名字。武帝故意任他讲下去,以此取笑娱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