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小题。
打碎窗玻璃能促进经济增长吗?
①一个小孩拿起石头,打碎了商店的窗玻璃。做错了事情的孩子跑掉了,商店老板自认倒霉,拿出一笔钱去买玻璃重新安好;这下,玻璃店有了生意,赚到了一笔小钱;玻璃店店主用这笔钱去面包店买了面包,面包店又有活干了;面包店老板又去农民那里买进了一批面粉……仅仅是一块玻璃碎了,却带动了社会上的许多行业的发展,甚至创造了就业机会,这可真是坏事变成好事的绝佳案例!这个虚拟的案例正是经济学中一个著名的理论——破窗理论。
②然而如果打碎玻璃真的能促进经济发展,为什么各国政府不鼓励所有市民集体上街,把所有的窗玻璃都打碎呢?如此一来,按照破窗理论,经济将更快速地发展,GDP也将大幅度增加。这荒唐的一幕并没有出现,显然说明这个理论肯定有问题、有漏洞。
③让我们回到玻璃打碎的那一刻,商店老板被迫花钱去买玻璃。一个关键的问题来了:假如这笔钱不用于买玻璃,他会怎么使用呢?
④从整个经济社会中看,如果商店老板那笔钱没有用到买玻璃上,而是去买药了,我们可以继续书写下面的连锁反应:药店老板赚钱了,用这笔钱去买了面包,面包店又有活干了;面包店老板又去农民那里买进了一批面粉……没错,玻璃被打碎了也好,没打碎也罢,反正只要那笔钱花了出去,都会促进各行各业的发展。
⑤所以破窗理论不是经济理论,而是一个经济谬误。这个谬误的产生,大概和人们误解了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理论有关。
⑥在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大萧条时期,凯恩斯提出,为了振兴世界经济,政府必须行动起来,甚至亲自牵头和出钱,开展修公路、修水坝等大型项目。在经济处于低谷的时候,政府如果能适时地用资金和项目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经济状况将逐渐好转。
⑦凯恩斯甚至还开玩笑地说:“政府可以今天雇一批人,花钱让他们挖一些大坑;第二天政府再雇一批人,花钱让他们把大坑填上。”这样,就业机会有了,人们手头上也有了钱,经济连锁反应将让各行各业都收益。正是凯恩斯这句流传甚广的玩笑话误导了人们,使人们以为只要发票子、上项目就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凯恩斯本人是不会把经济如此简单地理解的,他当年开出经济“药方”也是针对国家经济危局使用的非常手段。当时各国政府对经济危机十分恐惧,不敢花钱上项目,而凯恩斯的建议让政府把“死钱”变成了“活钱”,用来振兴经济。
⑧但是,非常时期的政策是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票子、上项目确实可以促进GDP数据的提升。但在打破窗玻璃的故事中,玻璃被打破的损失并不计入到GDP中,而卖出玻璃、卖出面包、卖出面粉却计入GDP统计中。这就是GDP的误区,我们其实损失了玻璃,经济蒙受了损失,但是计算GDP后却发现GDP因此而增长了。这不是笑话,各国政府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曾经片面追求GDP增长,也让破窗理论大行其道,诓骗了公众。
⑨实际上,破窗理论的最早提出者——法国19世纪的经济学家巴师夏恰恰是反对这个论调的。他给人们讲述破窗故事,是为了说明生活中有许多看不见的成本,比如商店老板放弃给妻子买药,就是被我们忽略了的成本。
⑩巴师夏本人是把破窗理论当成谬误来讲的,而后来人不知为何却把谬误捧为至宝,幸亏人们的理性直觉阻碍了打碎玻璃的冲动,否则我们就要被瑟瑟寒风惩罚了。
(节选自《百科新说》,有删改)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凯恩斯的建议只是一种玩笑,并不能真正让政府把“死钱”变成“活钱”,用来振兴经济。 |
B.如果政府雇人,花钱让他们挖坑后再填坑,就消耗掉了“看不见的成本”,不能振兴经济。 |
C.经济萧条的时候,人们并没有打破窗户,是因为人们的理性直觉阻碍了打碎玻璃的冲动。 |
D.政府片面追求GDP增长,也让破窗理论大行其道,诓骗了公众,其实误解了破窗理论。 |
结合全文,回答以下问题。
(1)本文属于什么论证方式?作者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2)请填写出本文的论证思路。
①用小孩破窗的虚拟案例引出 。——②通过 的事实指出破窗理论存在问题。——③④解读破窗理论存在的问题,指出破窗理论是经济谬误。——⑤~⑧解读凯恩斯的例子论证 。——⑨⑩用 的观点再次论证破窗理论是谬误。
18(三)大鱼和小鱼
小鱼问大鱼道:“妈妈,我的朋友告诉我,钓饵上的东西是最美的,可就是一点儿危险。要怎样才能尝到这种美味而又保证安全?”
“我的孩子,”大鱼说,“这两者是不能并存的,最安全的办法就是绝对不去吃它。”
“可它们说,那是最便宜的,因为它不付任何代价。”小鱼说。
“这可完全错了,”大鱼说,“最便宜的很可能恰好是最宝贵的,因为它希图别人付的代价是整个的生命。你知道吗,它的里面裹着一只钓钩?”
“要判断里面有没有钓钩,必须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呢?”小鱼又问。
“那原则其实你都说了。”大鱼说,“一种东西,味道最美,又最便宜似乎不用付出任何代价,钓钩很可能就藏在里面。”、结合生活实际,文中的“钓钩”可理解为。
、大鱼说话很注意限制性词语的运用,请从画横线的句子中找出两个这样的词。
、如果你是“小鱼”,你觉得“妈妈”讲的使你最受教益的一句话是
(二)荷包蛋
一天早晨,父亲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端上桌,父亲问儿子:“吃那碗?”
“有蛋的那碗!”儿子指这卧蛋的那碗。“让爸爸吃那碗有蛋的吧!”父亲说,“孔融七岁能让梨,你十岁啦,该让蛋吧!”
“孔融是孔融,我是我——不让!”儿子态度坚决。
“真不让?”“真不让!”儿子一口就把蛋咬了一半。
“别后悔?”“不后悔!”儿子又一口,把蛋吞了下去。待儿子吃完,父亲开始吃。当然父亲碗里藏了两个荷包蛋,儿子看得分明。
“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戒儿子。
儿子显出一脸得无奈。
第二次,那是个星期天的上午,父亲又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端上桌,问儿子:“吃哪碗?”
“孔融让梨,我让蛋!”儿子笑着端起了无蛋的那碗。
“不后悔?”“不后悔!”儿子说得坚决。
儿子吃到底,也不见一个蛋。父亲的碗里,上卧一个蛋,下藏一个蛋,儿子看得分明。
“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
第三次,父亲又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还是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
父亲问儿子:“吃那碗?”
“孔融让梨,儿子让面——爸爸您是大人,您先吃!”儿子手一挥做“绅士”状。
“那就不客气啦!”父亲端过上面卧蛋的那碗,儿子也发现了自己碗里面也卧着荷包蛋。
“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地对儿子说。括出小说3个情节地的共同点,然后填空。
做面——()——()——总结、父亲说“孔融七岁能让梨,你十岁啦,该让蛋吧”的意图是什么?
父亲3次总结性的语言之间有着递进关系,文中能显示这种递进关系的词语依次是、、,这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之情。
、文中最能揭示主旨的句子是。
、请
就文中父亲教育儿子的方法谈谈你的看法。
(一)安塞腰鼓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裳。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但是: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腰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好一个安塞腰鼓!、文中划波浪线的段落运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应怎样理解?
、读了画浪线的段落,你联想到了什么?请你接着下面的开头写。
使人想起:
阅读赏析单士兵的《破茧成蝶》,完成后面问题
①乡居年代,我曾在蚕房里住过两年,我洞悉蚕在其生命轮回过程中每一个隐秘的细节。由黑珍珠一般的子儿,到肉嘟嘟的蚕儿,到沉睡茧中的蛹,最后羽化成蛾,这个神秘的精灵就完成了一次生命的变异。
②观察这样的过程是需要耐心的。不过,我愿意等,我始终认为,这样的等本身就是诗意的。当可爱的蚕儿吸取了充足的甘露润泽之后,便用生命的丝线织茧而栖,沉沉而睡。生命被无尽期的黑暗覆盖,沉埋于寂静之中。其实,它是在做一个坚实的梦,蕴蓄着一次生命的复活。
③终于,它咬破自己织制的茧子,出来了,由蛹化蛾,完成了生命本质的飞跃,给我惊喜的震颤。请原谅我的固执,让我称它为蝶。因为它让我想到化蝶的传说。我想,这个细小的生命,它短暂的沉睡,类似于一次死亡。而当它痛苦地咬破自己织制的茧,羽化成蝶,就完成了生命的复活。这个小精灵,在其短暂的一生中,是那么专注于自己的生命,用重生来拒绝死亡,穿越了生死的界限,让生命得以绚烂。透过它的生命过程,从某种性质上说,它接近于神话中涅磐的凤凰。
④我感动于破茧成蝶带来的美学意蕴。很多时候,我看着它振动透明的薄翼,时而以舞者的姿态翩飞于屋檐下,时而款款行走于墙壁之上。这只蝶使我的思绪得以穿越虚与实的空间。我在想,当初它的沉睡,就是在做着一个蝶梦,一个死与生相连的梦。这个梦既洋溢着古典的气息,又充满着生命的哲思。
⑤其实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就如那小小的蚕儿,经常会陷于一种生存的窒息状态,或是处于绝望的境地。对于我们个体生命而言,有时心灵也会结上一种“茧”。如果我们能用心去咬破自己构筑的外壳,尽管这一过程会很痛苦,但于生命的重生,它又实在是一种必须。
⑥所以破茧成蝶,是人生的一种境界。能够破茧成蝶,就会重获生命的欢愉和快慰。.选文的标题“破茧成蝶”,请你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一标题内涵的理解。
.第4自然段画线句中,“我”的思绪在“虚”与“实”之间的“穿越”,既指认识上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又指写作上由此及彼的过程。
.第3段中“化蝶的传说”指的是的故事,引用它的目的是。
.第5自然段划线句是说“我们”犹如“蛹”处于之时,而“我们”要想“破茧成蝶”,必须。从这里,我们可以获得 _________________的启示。
.明朝诗人于谦《石灰吟》诗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曾在深山,像蚕一样“被无尽期的黑暗覆盖,沉埋于寂静之中”,它在经历“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甚至“粉身碎骨”的“痛苦”考验之后,才赢得了“清白”昭世的美誉。这首诗与《破茧成蝶》一文同样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所言之“志”是否完全一样?你认为《石灰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志?
阅读《敬畏生命》,完成后面的问题。
那是一个夏天长的不能再长的下午,在印第安那州的一个湖边。我起先是不经意地坐着看书,忽然发现湖边有几棵树正在飘散一些白色的纤维,大团大团的,像棉花似的,有些飘到草地上,有些飘入湖水里。甲
可是,渐渐地,乙好几个小时过去了,那些树仍旧浑然不觉地,在飘送那些小型的云朵,倒好像是一座无限的云库似的。整个下午,整个晚上,漫天都是那种东西。第二天情形完全一样,丙
其实,小学的时候就知道有一类种子是靠风力吹动纤维播送的。但也只是知道一道测验题的答案而已。那几天真的看到了,丁一种无以名之的敬畏。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虽然是植物的。
我感到那云状的种子在我心底 a(A猛烈 B强烈C剧烈D热烈)地碰撞上什么东西,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也许在不分昼夜的飘散之余,只有一颗种子足以成树,但造物者乐于做这样 b(A得不偿失 B事半功倍 C惊心动魄D骇人听闻)的壮举。
我至今仍然在沉思之际想起那一片柔媚的湖水,不知湖畔那群种子中有哪一颗成了小树,至少,我知道有一颗已经成长。那颗种子曾遇见了一片土地,在一个过客的心之峡谷里,蔚然成阴,教会她怎样敬畏生命。.根据上下文意,在a、b两处选择最合适的一个词语,分别填在下面的横线上。ab
.下面四句是从文中抽出来的。它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变化。把序号填在对应的横线上。
A.我发现情况简直令人吃惊。 | B.我当时没有十分注意,只当是偶尔风起所带来的。 |
C.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 | D.我感到诧异和震撼。 |
.作者说生命在进行“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试从文中找出例证。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