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20分)
那些爱的"傻事"
王小蕊
①有些时候,你往往会做些"傻事",但你知道,这不为别的,为的是亲人的心……
②周日回老家,我随口说了一句:"在济南根本买不到好的玉米面。"放行李的工夫,老妈就下了楼,一小时后才气喘吁吁地回来,提了一兜子玉米面,说:"是在最好的那家杂粮店买的。"哪家店铺在小城的最西边,这样的距离,让她大冬天里出了一身汗。看着她满身疲惫,我连忙埋怨说我可以开车过去。老妈说:"你好不容易回来,休息一会儿。"
③走时匆忙,把那袋玉米面生生忘在了脑后。路上接到老妈电话,她着急地说:"哎呀,走时忙叨,忘记给你放车上了,真是老了,做事情那么糊涂。"她说等她追下楼时我们的车已经拐出小区了,她老胳膊老腿的,跟着车跑了好一段也没有追上,回来时一路埋怨自己。我安慰她说:"没关系,下次再带。"她叹了口气,挂了电话。
④车子一直向前。 【A】我想象着她追出来的样子,眼泪禁不住一点点涌出来。老公一下掉转了车头,那时,我们已经开出了近百里地。【B】回到家,开门的瞬间,老妈的眉头还皱着,看到我们像孩子一样大叫一声,眉头舒展得万里无云。
⑤这一趟,浪费的油钱比玉米面贵了不知多少倍。但这不为别的,只为了母亲的心。
⑥婆婆生日那天,我一大早给她打电话,说因为忙就不回去了,只买了礼物捎回去了。婆婆赶紧打断我,【C】笑得很高兴也很刻意:"不用回来了,一个生日而已,不折腾你们。"
⑦下午六点,下班回到家,想到赶到婆婆家虽然晚了些,总还来得及。于是招呼老公收拾东西,5 分钟后拉着儿子就出发了。在车上我给婆婆打电话:"娘,等我们吃晚饭。"婆婆一再劝我们不要回来,可一听说我们已在路上,高兴地连声应着。
⑧回到婆家已是晚上9 点,婆婆特地到村口迎接。那晚,婆婆一直攥着我的手,连我上厕所也跟着。我忽然明白,在爱你的人面前,怎样的表达都是值得的。
⑨凌晨5点,我们一路打着哈欠踏上归途。但这不为别的,只为了婆婆的心。
⑩有一次,老公出差了,我患了急性肠胃炎,上吐下泻得只剩下躺在床上出气的份儿。6 岁的儿子上百度搜索,看到粥可以暖肚子,于是翻箱倒柜地在厨房里忙活。
⑾半晌的工夫,儿子熬出了一锅半生不熟的绿豆粥。【D】他小心翼翼地盛在碗里还放了白糖,一口口吹着喂我。之后,他又剥了石榴用脏手一粒粒塞到我嘴里。明知道绿豆是寒性食物、石榴吃不得,可这时,我又哪能忍心拒绝。
⑿没多久,我听到他给老公打电话:"我把妈妈照顾得很好,你不用着急回来!"那语气无比自豪,仿佛完成一件天大的任务。
⒀那次的病拖了一阵子才好。我本可以让别人来照顾,但这不为别的,只为了儿子的心。
⒁为了庆祝我换工作,公公婆婆执意要请我们去大酒店吃一顿饭,而且千叮咛万嘱咐,必须由他们掏钱。老公想劝劝他们,被我挡住了:"所谓孝顺,更是重在这个'顺'字上,这样会让他们开心。" 。
⒂无奈,我挑了一家最好的酒店,那顿饭大家都敞开了肚子。席间,公公几次给我看他包里那厚厚的一沓钱,自豪地说: "多吃,管我妮儿一顿饱饭还是没问题的。"最后结帐,只花了一百多块,公公说:"城里的酒店也不贵嘛!"
⒃下楼的时候,我冲服务生笑了笑,感谢他们的配合。
⒄这顿饭一下子花了我半个月工资。但这不为别的,只为了公公婆婆的心。
⒅这世上的爱有千百种,鲜花是为了夏日的充盈 雪花是为了冬日的洁白。而我,是为了你们的心。
(《读者》2012年1月上,有删改)文中写了不少爱的"傻事",请参照示例,简要概括"傻"的具体表现。(6分)
示例:老妈为了让"我"吃上好的玉米面——舍近求远,走了一小时买回玉米面。
(l) "我"为了让老妈不着急——
(2)"我"为了让婆婆生日快乐——
(3)"我"为了让儿子尽孝心——
(4)"我"为了让公公婆婆开心—— 第④段【B】处的描写可以看出母亲的心情变化:由 → 。第⑥段【C】处的描写可以看出婆婆的心情既高兴又 。第⑾段【D】处的描写,表现了儿子 的特点。(4分)
请你想象第④段【A】处"她追出来的样子",用30字左右描述出来。(3分)
联系全文,简要点评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表达作用。(3分)
我们的社会、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似傻非傻"的人,请举一例,简要说说其"似傻"的表现并点出"非傻"的理由。(4分)
在一片蛙声中失眠
①杭州有个小区,一到晚上,蛙声一片。业主投诉这些青蛙扰人清梦,要求保安履行职责进行驱赶。这可苦了保安,青蛙在暗处,保安在明处,这黑灯瞎火的要把青蛙赶跑,哪有那么容易。
②我发现城里人的神经越来越敏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曾是古诗词里的一种令人怡然自乐的意境,但现在却成了被人投诉的噪音。不是现在的青蛙鸣叫声大了,而是我们的心态出现问题了。
③中国的道家讲究的是“天人合一”,其中一层意思是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要试图去改变自然规律。自然界并不是一个安静的世界,早晨鸟儿啼鸣,夏天中午有蝉长鸣,晚上又有虫儿的啁啾……这就是大自然最原始的“生态”。
④但城市把自然割裂了,它独居一隅,自成一体。在城市的生活小区里,有隔音、隔热的洋房,地上铺的是坚硬的花岗石,裸露不多的泥土种上了草皮和树木,园林工人每隔一段时间会来给这些植物修剪和打药;城里鲜见小动物,也极少听到小动物的声音。人们以为“安静”才是最自然的,也是最宜居的。
⑤可是,“安静”并不是大自然的特质,真正的大自然往往是“吵闹”的。人们择水而居,水终年流淌,或叮叮咚咚,或奔腾咆哮;人们喜欢与绿树为伴,树欲静而风不止,树或轰鸣发声,或浅吟低唱;人们还喜欢居在山间,山间万籁并非无声,而是像数万个乐队,在暗处演奏……
⑥一个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人,绝对不可能为几只青蛙的鸣声而失眠,除非他已经离开自然好久好久了。
⑦久居上海的亲戚去浙江天目山疗养,准备小住半个月,谁知住了3天,就打道回上海了。他告诉我,晚上山风吹过,宾馆外面万亩树林发出的声音似有千军万马,实在无法入眠。有朋友告诉我,他家就在小区的水景边,人造小溪流水淙淙,声音单调而枯燥,他已与物业交涉多次,要求停止放水;还有北京的一位编辑朋友到杭州来旅游,住在西湖边,却忍受不了知了的鸣叫,要求旅行社换房,最好住到树木较少的市中心去……
⑧其实,我也像他们一样,进城20年,是一个被城市“戕害”已久而且已经丧失了“什么是真正的自然”判断的人。平时我们总是吵着嚷着要回归自然,但是真正进入自然,却发现自己竟然适应不了,而那个被我们诅咒的人工建造出来、与自然背道而驰的城市,才是自己的“最爱”。我们睡在用钢筋混凝土建造起来的房子里,关上双层玻璃的窗户,打开低分贝的空调,如果外面有噪音,就会向物业和城管投诉……我们只有在一个没有噪音的环境里,才有可能拥有一份好睡眠。
⑨但是我的童年、少年却不是这样的。屋前是小溪,终年水长流,音则轰轰然;屋后有涌泉,水从泥壁上冲下,音又咕咕;屋前屋后有竹林、树木,风吹过,会演变出雄浑的旋律;漫山遍野有小虫儿鸣唱,只有三九严寒才会消停;雨会落在瓦上,沙沙沙……还有雨滴索性会从瓦缝里溜进来,掉在你的脸上。
⑩这就是当年的大自然,我从来没有为此失眠过。现在,当我为午后的一只知了的聒噪感到心烦意乱时,我愕然发现,自己离童年真的已经太远,走进这片钢筋水泥的建筑森林太深太深。题目“在一片蛙声中失眠”有什么含义?
文章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结合文章第⑨段,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作者童年、少年的生活状态。作者回忆这段时光包含了怎样的情感?
文章第③段提到中国的道家的“天人合一”,用以说明什么道理?回顾我们学过的《都市精灵》里的“孤城寡人”“与狼共舞”等词,谈谈“天人合一”在当今社会又有何现实意义?
文化差异影响大脑运作
①塔夫斯大学心理学博士鲁尔向日本和美国的受试者展示了一组政治候选人的黑白照片,他让受试者根据四项特征将照片任务分类:控制力、成熟度、亲和力与可信度,然后把这些特征整合成两种特质:权力和亲切。美国学生压倒性地支持强有力的面孔,而日本学生则偏好亲切的脸庞。或许这并非巧合,被来自同一个国家的受试者看上的人,在实际选举中也受到青睐,两者的结果极为吻合。
②当鲁尔让受试者接受功能性磁振造影时,另一件令人费解的事出现了。他原本以为,美国人多半会使用大脑的分析区域,而日本人则多半使用情绪区域。然而,实际两个群体使用的是相同的大脑区域——杏仁核(产生情绪、识别情绪、调节情绪的脑部组织)。杏仁核又称“蜥蜴脑”,人类在演化之初大脑就有杏仁核了。杏仁核有助于我们侦测危险,但它还有一项更普遍的功能,就是对外在世界的任何事物提高专注力。第①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第②段中划线词“还”能否删掉?为什么?
“当鲁尔让受试者接受功能性磁振造影时,另一件令人费解的事出现了”,“费解的事”指的是什么事?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只想和你接近
在我十六岁离家之前,我们一家七口全睡在同一张床上——那种把木扳架高,铺着草席,冬天加上一层垫被的通铺。
这样的一家人应该很亲近吧?没错。不过,不包括父亲在内。
父亲可能一直在摸索、尝试与孩子们亲近的方式,但老是不得其门。
同样的,孩子们也是。
小时候特别喜欢父亲上小夜班的那几天,因为下课回来时他不在家。因为他不在,所以整个家就少了莫名的肃杀和压力,妈妈准确地形容是“猫不在,老鼠呛秋”。
午夜父亲回来,他必须把睡得横七竖八的孩子一个个搬动、摆正之后,才有自己可以躺下来的空间。
那时候我通常是醒着的。早就被他开门闩门的声音吵醒的我通常装睡,等着洗完澡的父亲上床。
他会稍微站定观察一阵,有时候甚至会喃喃自语地说:“实在啊……睡成这样!”然后床板会轻轻抖动,接着闻到他身上柠檬香皂的气味慢慢靠近,感觉他的大手穿过我的肩胛和大腿,整个人被他抱起来放到应有的位子上,然后拉过被子帮我盖好。
喜欢父亲上小夜班,其实喜欢的仿佛是这个特别的时刻——半分钟不到,却是完全满足的亲近。
长大后的某一天,我跟弟弟妹妹坦承这种装睡的经历,没想到他们都说:“我也是!我也是!”
或许亲近的机会不多,所以某些记忆特别深刻。
有一年父亲的腿被落盘压伤,伤势严重到必须从矿工医院转到台北的一家外科医院治疗。
由子住院的时间很长,妈妈得打工养家,所以他在医院的情形几乎没人知道。某个星期六的中午我放学之后,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冲动,我竟然跳上开往台北的火车,下车后从火车站不停地问路走到那家外科医院,然后在挤满六张病床和陪伴家属的病房里,看到一个毫无威严、落魄不堪的父亲。
他是睡着的,四点多的阳光斜斜地落在他消瘦不少的脸上。他的头发没有梳理,既长且乱,胡子也好像几天没刮的样子;打着石膏的右腿露在棉被外,脚指甲又长又脏。
不知道为什么!我想到的第一件事竟然就是帮他剪指甲。护士说没有指甲剪,不过可以借给我一把小剪刀;然后我就在众人的注视下,低着头,忍住一直冒出来的眼泪,小心地帮父亲剪指甲。
当我剪完所有的指甲,抬起头才发现,父亲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睁着眼睛看着我。
“妈妈叫你来的?”“不是。”“你自己跑来没跟妈妈说?”“没有。”
直到天慢慢转暗,外头霓虹灯逐渐亮起来之后,父亲才开口说:“暗了,我带你去看电影,你晚上就睡这边吧!”
那天夜晚,父亲一手撑着我的肩膀,一手拄着拐杖,小心穿越周末熙攘的人群,走过长长的街道,带我去看了一场电影。
一路上,当我不禁想起小时候和父亲以及一群叔叔伯伯,踏着月色去九份看电影的情形时,父亲正好问我:“记不记得小时候我带你去九份看电影?”
那是我人生第一次一个人到台北,第一次单独和父亲睡在一起,笫一次帮父亲剪指甲,却也是最后一次和父亲一起看电影。
那是一家比九份升平戏院大很多的电影院,叫远东戏院。那天上演的是一部日本片,导演是市川昆,片名叫“东京世运会”。
片子很长,长到父亲过世二十年后的现在,它还不时在我脑海里上演着。
(吴念真/文,有删改。)围绕“只想和你接近”这个标题,作者着重描绘了哪几次与父亲在身体上“接近”的情形?请简要概括。
仔细品读下面语句,说说它描写了什么,这段描写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他是睡着的,四点多的阳光斜斜地落在他消瘦不少的脸上。他的头发没有梳理,既长且乱,胡子也好像几天没刮的样子;打着石膏的右腿露在棉被外,脚指甲又长又脏。从家乡到台北,父子间的“接近”发生着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源于什么?请结合文章细节说说你的理曲。
仔细研究文章的结尾部分,说说它照应了上文的哪一句话,这样的文字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那是一家比九份升平戏院大很多的电影院,叫远东戏院。那天上演的是一郎日本片,导演是市川昆,片名叫“东京世运会”。
片子很长,长到父亲过世二十年后的现在,它还不时在我脑海里上演着。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小题。
成语里的歌声
①翻阅成语大词典,你能找到许多形容歌唱的词汇,你会听到许多成语里飞扬的歌声。这歌声唤出了历史,展现着我们祖国民族音乐五千年的支明底蕴和独特的迷人的风采。
②相传,古人唱起歌来,格外投入,常常放开嗓门,大声歌唱。于是,便有人用“引亢高歌”来描述其情状。歌声亮,传播远,又有人用“响遏行云”形容赞美这嘹亮的歌声。“响遏行云”这这个成语出自《列子·汤问》篇,是说秦国有个叫薛谭的人,拜秦青为师学习歌唱。不久他以为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要告辞回家。老师知其想法,未作劝阻,并摆酒为他送行。临别时老师在郊外大路旁,满怀惜别之情高歌一曲,其声音洪亮,震得树林瑟瑟作响,行云驻足不前。薛谭见此大吃一惊,深感自己无知和盲目,于是请求老师留下他继续学习。
③古人不但喜好歌声的高亢、嘹亮,而且注重吐字清楚,行腔流畅,发声自然圆润,以达到表意之目的。于是,便产生了“字正腔圆”、“珠圆玉润”这两个成语。唱歌既要唱声,又要唱情。“声情并茂”这个成语,就反映了古人对歌唱的更高追求,只有用声情并茂的歌声,恰当表现歌曲的情感内蕴,才能产生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使听者为之动容,为之共鸣。这就要用上“回肠荡气”、“哀感顽艳”这两个成语。
④歌唱含情,歌声美妙,回荡耳畔,久久难忘。这便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心理效果。“余音绕梁”这个成语也出自《列子·汤问》篇。说的是韩国有个名叫韩娥的美丽歌女,一次来到齐国临淄城,因带的口粮吃光了,只好在西城门卖唱谋生。她的歌声哀婉悦耳,使人们张大嘴,听得出神。直到韩娥走了很久时间,听者的嘴巴还未闭上。她那优美的歌声,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过了三天,人们还感觉到歌声的余音仍在屋梁周围回旋荡漾。古人唱歌还十分讲究节拍韵律。“一板一眼”、“一板三眼”、“有板有眼”这三条成语即是。板、眼是民族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每小节中最强的拍子叫板,其余的拍子叫眼。
⑤从成语中,人们还能听到一种结构复杂,音域宽广,演唱中还要改变调性的歌曲,这便是“移宫换羽”和“引商刻羽”两成语播出的音响。“移宫换羽”的意思是先唱原宫调,后再转换唱羽调,相当于现在的“1”大调转为“6”小调,这显然是难度较大的艺术歌曲,演唱者需有一定的音乐造诣。而且,从这些文献中,还知道在战国时就已经有了通俗音乐和高雅音乐两大流派。当时楚国的歌曲中有两首很有名气,那就是《阳春》和《白雪》。相传为泰秋时晋国乐师师旷所作。《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涤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均属于较高级的音乐。于是,便产生了“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两个成语,后泛指高雅的文艺作品难以得到大众的理解和应和。
⑥古人不仅能歌通曲,而且有着纯熟的演奏技艺和惊人的欣赏水乎。成语“高山流水”(见于《列子·汤问》)记载此事,传为美谈:春秋时,晋国大夫俞伯牙善于弹琴。一个皓月当空的中秋之夜,伯牙乘兴弹起琴来,意境表现高山。曲犹未尽,只听有人赞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抬头一看,见迎面走来一人,相貌平常。伯牙未加理会,又弹一曲,意境表现流水。曲音未绝,来人朗声赞道:“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十分吃惊,起身施礼,得知此人叫钟子期。伯牙与子期凭音乐的共鸣结成“知音”。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几千年前,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弹《高山流水》,而《高山流水》并没有因伯牙不弹而失去知音,它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民族音乐中的珍品。
⑦古人还悟出了音乐在战争中的积极作用,以歌声迷惑敌人、涣散敌方军心。成语“四面楚歌”的声波将真情传递:楚汉相争时,楚军被围垓下。一天夜里,项羽听到汉军中的楚歌从四面八方传来,觉得楚地全被汉军占领,十分惊恐。“四面楚歌”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它为刘邦打败项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⑧从这些有关歌唱的成语里,我们能看到祖先创造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而精深。
(有删改)本文谈到了与音乐相关的许多成语,下面对作者的写作目的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说明古代流传下来很多描绘美妙歌声的成语。 |
B.说明古代成语中存在很多与音乐有关的美丽传说。 |
C.说明古代成语中展现着古人在音乐上的极高的造诣。 |
D.说明祖先创造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 |
下面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讲“响遏行云”的故事是为了说明古人讲究唱歌时歌声亮,传播远。 |
B.作者讲“余音绕梁”的故事是为了说明古人歌唱含情,歌声美妙,回荡耳畔,久久难忘。 |
C.作者讲“阳春白雪”的故事是为了说明高雅的文艺作品难以得到大众的理解和应和。 |
D.作者讲“高山流水”的故事是为了说明古人有着纯熟的演奏技艺和惊人的欣赏水平。 |
下面情境中四个人使用和音乐有关的成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雪听了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不禁赞叹:“真叫一个‘余音绕梁’啊!”妈妈说:“你听听邓丽君唱的这首歌,那叫一个‘回肠荡气’啊!” |
B.小军在作文里评价《千里之外》:“周杰伦特有的含混吟唱和费玉清的字正腔圆的演唱,居然配合得这样完美!” |
C.小惠在毕业纪念册上为自己最好的朋友写下这一样一句临别赠言:“世人皆言人生知音难觅,你我相逢共谱高山流水。” |
D.小明在日记里写下与同学们到东湖郊游的经历:“走在回荡着编钟音乐的小路上,我们都觉得自己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 |
阅读《我 能 行》,完成下列小题。
①一个人的成功,一定要有“我能行”的成功意识和自信心。
②科学家对创造型人才的调查和研究表明,创造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不怕失败,不迷信别人,不迷信权威,他们有一种强烈的自信心。美国的心理学家曾进行过一项历时几十年的研究,他们对具有较高智力的学生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发现智力、成绩相似的学生,几十年后的成就相差很大,究其原因,不是因为智力的差异,而是人格特征方面的不同。
③“我能行”,并不是一种狂妄。心理学研究表明,绝大多数人都能行。人们的智力相差是不大的。据心理学家测试,智力超常者和智力低下者都占很少的一部分,约占95%的人是中等智力。因此,大多数人的确有理由说“我能行”。
④“我能行”,还因为每个人都拥有极大的潜力。脑科学研究表明,一般人的大脑,只开发了很小的一部分。正如一棵平常的西红柿只能结20来个果实,但是日本筑波博览会上的一棵西红柿却结了13000个果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棵这样的潜在的西红柿。尽管我们平常都只能结出20来个果实,但是,从潜在能力上,我们每个人是能结出13000个甚至更多的“西红柿”的。因此,每个人都可以自豪地说“我能行”。
⑤但是,。让他们学习一种新知识,负责某一方面的工作。他们总是说“我不行,我不行。”在这种心态下,就不可能主动地学习,就不会勇敢地往自己的肩上增添压力。遇到一点困难和失败就会心灰意懒,这种失败意识阻碍着自己的努力,减少了成功的可能性。因为“我不行”是一种有害的意识。
⑥我们历来称颂谦谦君子,认为说“我能行”的人是狂妄之徒,这是不利于充分发挥人的潜力的,这种偏见扼杀了人们的创新精神。因此,我们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人的潜能充分发挥的社会氛围。
⑦只有坚信“我能行”才能走向成功。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
对第⑤段画线句“我不行,我不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他们遇事畏缩,缺乏自信的心态。 |
B.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他们小看自己,没有创新的精神。 |
C.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突出了他们遇事自卑怯懦的心态。 |
D.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形象地突出了他们谦虚谨慎不争名利的美德。 |
第④段作者运用 ▲和 ▲的材料做论据,证明了 ▲。
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把第⑤段横线处空缺的一句话补在下面:
读完本文,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我能行”的认识(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