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论艺术的产业化
王建疆
艺术的产业化是指将艺术品的创造作为盈利性的经济活动,进行艺术品的有组织、有规模的加工、生产和销售等。艺术的产业化是商业化的必然结果。在商品社会,一切都可以作为商品来进行交易,艺术也不例外。艺术品是可以标价的,艺术家是可以雇佣的,艺术品也是可以组织生产的。当前,艺术的产业化已经在北京、深圳等城市如火如茶地展开。
艺术的产业化带来艺术生产的规模和繁荣。首先是艺术家群落或艺术家聚居地的形成,超越了传统的艺术家个体化、私密性创作,把艺术创作当成了一种集体性的、规模化的生产过程,从而在产量上、在影响力上形成艺术生产和销售的市场效应,促进艺术生产。其次,艺术家们的聚居,有利于艺术家之间的交流和竞争,在技法、创意、境界等诸多方面促进艺术质量的提高。艺术的产业化给艺术的产出带来了新的景象。
但艺术的产业化也有不良的后果。首先是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名利化。没有经济头脑的艺术家将很难在艺术产业化基地生存。产业化机制,将艺术家逼进了商业化的境地,与艺术创作要求的动机纯粹、为艺术而艺术相去甚远。其次是艺术创作的周期因当下的功利需求而缩短,作品的质量自然下降。古代那种十年磨一剑的内功修炼也将不复存在。重复、复制将成为艺术生产的代名词。
艺术产业化的实质是资本的逻辑统治了艺术。资本遵循“投入一产出”的铁律,无孔不入地渗透到人类的一切盈利性活动申。艺术的独立性无疑也受到资本逻辑的制约。但资本在控制艺术时也面临恃论。这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必须将艺术生产规模化、产业化,但艺术为了保持自己的品质,又必须保持自我、坚持个体化,要努力挣脱资本逻辑的控制,寻求艺术的独立存在。因此,艺术产业化全部的奥秘就在于艺术家本人能否与资本的逻辑力量之间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既利用资本的力量,又能保持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才华。
艺术产业化实际上也就是发展文化产业。艺术产业不同于文化产业的地方在于其主体是艺术作品,而非丁般的文化用品或普通商品。但艺术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相同处都在于实用目的、规模化、商业化苍资本化。
艺术的产业化是美化生活的需要,是时常生活审美化的前提。如果没有艺术的产业化,审美的日常生活化将无所依托。艺术在古代曾是极少数文化人的专利。王蠢之《兰亭集序》“曲的水流觞”、“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曹雪芹《红楼梦》大观园里的诗词唱和,虽然也很壮观,但那只是少数才子佳人的文艺活动,与社会大众并无关系。而当代艺术生产,恰好在规模上、数量上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艺术审美活动提供了便利,为生活的美化提供了前提。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想是离不开艺术的大众传播的。可以说,艺术的产业化将是艺术、生活、审美的联姻,将对人类的文化生活、艺术生活和审美生活带来深刻的影响。
(选自2012年3月5日《甘肃日报》,有删改)
关于“艺术的产业化”,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艺术的产业化是一种盈利性的经济活动,对艺术品进行有组织、有规模的加工、生产和销售等。
B.艺术的产业化是商业化的必然结果。在商品社会,艺术也是可以用来进行交易的一一种商品。
C.艺术的产业化给艺术的产出带来了新的景象,它不仅促进了艺术生产,也促进了艺术质量的提高。
D.艺术的产业化以重复、复制为目的,便艺术创作的动机名利化,虽缩短了艺术创作的周期,但作品的质量却会下降。

对“艺术的产业化”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关系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常生活审美化以艺术的产业化为前提,艺术的产业化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依托。
B.在古代没有形成艺术的产业化,因此也就不会有大众日常生活审美化。
C.艺术的产业化所带来的规模、数量,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提供了便利条件。
D.艺术的产业化将艺术、生活、审美融为一体,使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可能。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若术产业化的实质是发展文化产业,是资本的逻辑统治了艺术,它遵循了资本有投入就必须有产出的铁律。
B.艺术的产业化是一把双刃剑,在提高了艺术产量利影响力的同时,也把艺术家逼进了商业化的境地,降低了艺术创作的要求。
C.艺术家们只有增强经济意识,明确资本与艺术之间的逻辑关系,才能揭开艺术产业化的奥秘。
D.商业化、资本化、规模化的文化用品繁荣生产,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促进艺术产业的蓬勃发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马克思之墓(节选)
南帆
①在英国,可以见到许多名流的塑像。威灵顿、丘吉尔、司各特、牛顿,如此等等。牛津大学的图书馆是某一个富豪捐赠的,图书馆门前就有一尊这个富豪的铜像。伦敦的某一个地铁站口甚至塑起了一尊福尔摩斯像。
②海德公园里矗立了一座金碧辉煌的纪念碑。这座纪念碑如此之高,以至于拍照时不得不用广角镜头。纪念碑纪念的是一个叫做阿尔勃特的男人。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生平事迹,他最为重要的身份是女王的丈夫。据说他去世之后,伤心的女王大约有七年的时间不理朝政。这座纪念碑应当是爱情和皇家财富的共同象征。
③其实,英国人更为热衷的是另一桩爱情纠葛——戴安娜王妃的故事。纪念戴安娜的活动至今不衰。戴安娜逝世的周年忌日,无数人自愿地献上了鲜花和花圈。海德公园几条主干道的路面上,不远的距离就钉有一面铜牌子——因为戴安娜曾经从这几条路上走过。人们爱戴安娜的原因不仅是她的美貌,更重要的是她的平民精神。她时常以王妃的身份从事多种慈善活动,她不太在乎皇家装腔作势的清规戒律,也没有刻意将那一场举世瞩目的婚礼作为摆脱平民世界的仪式。
④可是,这种爱戴之中是不是仍然隐藏了某些势利之心?戴安娜的传奇寄托了众多凡人的白日梦,而且,戴安娜故事的后半段仍然是这种故事的延续。她可以大步跨出肯辛顿宫的大门,然而,接走她的仍然是埃及巨富多迪的奔驰轿车。
⑤热衷于戴安娜平民精神的英国人大概不太想到马克思了。没听说英国的什么地方有马克思的塑像。马克思说了一些权贵们不爱听的话,有钱人当然不想为他树碑立传。令人感叹的是平民的沉默。穷困的马克思为无产者呐喊了一辈子,风雨无阻;然而,那么多人却慷慨地将鲜花和花圈掷给了象征性参加过几次慈善活动的戴安娜。这个世界肯定有什么地方出了差错。
⑥当然,还不是所有的人都被电视或者报纸上名流表演的消息所收买。还有人懂得马克思和《资本论》。英国的BBC主持了一项调查——谁是影响20世纪的十位名人?广泛投票的结果,马克思竟然名列榜首。这个消息令许多人意外,也令许多人惊喜。这个消息令人恢复了一些信心;历史的天平仍然存在。
⑦前往拜谒马克思墓的时候才知道,马克思所安葬的海格特公墓已经私有化,一个毕生倡导公有制的思想家还是无法让他的葬身之地脱离旧世界。收购海格特公墓的是一个老妇人,她规定进入公墓必须交费。尤为苛刻的是,每带入一台照相机必须加付一个英镑。
⑧马克思的墓原先夹杂在一大堆坟墓之间,平躺于地上。20世纪50年代中期,英国工人和各国共产党合力重建了马克思墓。新的马克思墓位于公墓东北角的路边,墓碑是花岗岩砌就的一个高8英尺的方柱,方柱顶上安放着马克思的铜铸头像。“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看着墓碑上镌刻的这一句马克思的名言,心中无限感慨。
⑨返回的时候,有人问起马克思的后代。据说伦敦还有一个,不知是第几代孙子或外孙,在开出租车。如果这个传闻属实,那么,他至今应该还是标准的工人阶级的一员吧。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在写英国人对名流的态度时用语包含讥讽,鲜明地表现出对世俗观念的否定以及对英国平民的批判。
B.作者写到世人对马克思的态度和评价时情感复杂,但态度鲜明;能多给这位伟人一些注视的世界才是清醒公平的世界。
C.本文以“马克思之墓”为题,却用大量篇幅写了社会名流和权贵的塑像和纪念碑,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有力地突出了本文的主题。
D.本文基调略显苍凉:立志改革旧世界,终生为平民奋斗的马克思在死后被众多平民冷落,连自己的墓地也成了他人的私有财产。

E.文章结尾关于马克思后代的传闻看似闲笔,实则深刻,因为作者从中得到安慰;马克思主义后继有人了。
文中写戴安娜受到人们爱戴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写对表现马克思起到了什么作用?
为了突出中心,文章中多有呼应对照的语句,请找出两处这样的语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对镌刻的马克思墓碑上的名言,作者“心中无限感慨”,你怎样理解作者的“感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这个短语似乎不写也行,但作者写上并放在前面,作用是()

A.突出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伟大意义。
B.强调马克思的发现比达尔文的发现意义更重大。
C.说明马克思和达尔文一样伟大。
D.强调马克思与达尔文一样,经过艰苦努力才发现规律。

从句子结构、句意两个角度看,对上面这句话有四种不同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因果复句,从“所以”前的分号处划开。前一句为因,阐述物质决定精神;后一句为果,阐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是因果复句,从“因而”前的逗号处划开。前一分句为因,阐述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后一分句为果,阐述必须由经济基础解释。
C.是单句,主语是“马克思”,谓语是其余所有的文字。句意是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D.是单句,主语由开始“正像”到“简单事实”,谓语是其余所有的文字。句意是阐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是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根据句意,按正确的语序把下列的词语填在下面两个句子的横线处。
(1)很少有人像他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地进行斗争。
①卓有成效②满腔热情③坚韧不拔
A.①②③ B.②①③C.③②①D.②③①
(2)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①爱戴②悼念③尊敬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D.②③①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百合花
茹志鹃
包扎所的担架不够了,好几个重彩号不能及时送后方医院,耽搁下来。
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得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脸洗手,能吃得的喂他们吃一点,带着背包的,就给他们换一件干净衣裳,有些还得解开他们的衣服,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
做这种工作,我当然没什么,可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大家都要抢着去烧锅,特别是那新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
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
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这是一篇有关战争的文章,作者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文中小通讯员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是怎样死的?
试分析文中“新媳妇”这一人物形象。
对所选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家都要抢着去烧锅,特别是那新媳妇”,这句话是作者对“新媳妇”的指责,并流露出对她的讨厌之情。
B.“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表明此时她发现伤员竟是那个小通讯员,非常惊讶;“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表明她被小通讯员勇敢的举动所感动,并为他的伤情而痛心。
C.作者写“新媳妇”这样一个鲜明的形象是想以“一个正处在爱情幸福之漩涡中的美神”来“反衬这个年轻、尚未涉足爱情的小战士”,从而谱写出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D.文中的“百合花被”是全文的线索,“百合花”又象征了纯洁的感情。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荷花淀
(甲)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聚在水生家里,大家商量。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于是这几个女人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马庄去了。
(乙)几个青年妇女划着她们的小船赶紧回家,一个个像落水鸡似的。一路走着,因为过于刺激和兴奋,她们又说笑起来。
坐在船头脸朝后的一个撅着嘴说:“你看他们那个横样子,见了我们爱搭理不搭理的!”
“啊,好像我们给他们丢了什么人似的。”
她们自己也笑了,今天的事情不算光彩,可是——
“我们没枪;有枪就不往荷花淀里跑,在大淀里就和鬼子干起来!”
“我今天也算看见打仗了。打仗有什么出奇?只要你不着慌,谁还不会趴在那里放枪呀!”
“打沉了,我也会凫水捞东西,我管保比他们水式好,再深点我也不怕!”
“水生嫂,回去我们也成立队伍,不然,以后还能出门吗?”
“刚当上兵就小看我们,过二年,更把我们看得一钱不值了。谁比谁落后多少呢!”
这一年秋季,她们学会了射击。冬天,打冰夹鱼的时候,她们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的冰船上来回警戒。敌人“围剿”那百顷大苇塘的时候,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
根据甲段人物的对话概括人物性格特征(除水生嫂以外)。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这句话中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
乙段中写她们受到什么刺激?为什么兴奋?
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段语言描写刻画了四个青年妇女的不同性格,为下面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埋下了伏笔。
B.从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青年妇女性格中豪迈、乐观的一面,是后来配合子弟兵作战的基础。
C.从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青年妇女成立队伍的动机是不愿被丈夫看作落后。
D.两段文字把紧张的战斗情景和日常生活的细节糅合起来,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诗情画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翡冷翠山居闲话
徐志摩
作客山中的妙处,尤在你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你不妨摇曳着一头的蓬草,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你爱穿什么就穿什么:扮一个牧童,扮一个渔翁,装一个农夫,装一个走江湖的吉卜赛人,装一个猎户;你再不必提心整理你的领结,你尽可以不用领结,给你的颈根与胸膛一半日的自由,你可以拿一条这边艳色的长巾包在你的头上,学一个太平军的头目,或是拜伦那埃及装的姿态;但最要紧的是穿上你最旧的旧鞋,别管他模样不佳,他们是顶可爱的好友,他们承着你的体重却不叫你记起你还有一双脚在你的底下。
这样的玩顶好是不要约伴,因为有了伴多少总得叫你分心。平常我们从自己家里走到朋友的家里,或是我们执事的地方,那无非是在同一个大牢里从一间狱室移到另一间狱室去,拘束永远跟着我们,自由永远寻不到我们;但在这春夏间美秀的山中或乡间你要是有机会独身闲逛时,那才是你福星高照的时候,那才是你实际领受,亲口尝味,自由与自在的时候,那才是你肉体与灵魂行动一致的时候;朋友们,我们多长一岁年纪往往只是加重我们头上的枷,加紧我们脚胫上的链,我们见小孩子在草里在沙堆里在浅水里打滚作乐,或是看见小猫追他自己的尾巴,何尝没有羡慕的时候,但我们的枷,我们的链永远是制定我们行动的上司!所以只有你单身奔赴大自然的怀抱时,像一个裸体的小孩扑入他母亲的怀抱时,你才知道灵魂的愉快是怎样的,单是活着的快乐是怎样的,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单就张眼看耸耳听的幸福是怎样的。因此你得严格的为己,极端的自私,只许你,体魄与性灵,与自然同在一个脉搏里跳动,同在一个音波里起伏,同在一个神奇的宇宙里自得。我们浑朴的天真是像含羞草似的娇柔,一经同伴的抵触,他就卷了起来,但在澄静的日光下,和风中,他的姿态是自然的,他的生活是无阻碍的。
你一个人漫游的时候,你就会在青草里坐地仰卧,甚至有时打滚,因为草的和暖的颜色自然地唤起你童稚的活泼;在静僻的道上你就会不自主的狂舞,看着你自己的身影幻出种种诡异的变相,因为道旁树木的阴影在他们纡徐的婆娑里暗示你舞蹈的快乐;你也会得信口的歌唱,偶尔记起断片的音调,与你自己随口的小曲,因为树林中的莺燕告诉你春光是应得赞美的;更不必说你的胸襟自然会跟着漫长的山径开拓,你的心地会看着澄蓝的天空静定,你的思想和着山壑间的水声,山罅里的泉响,有时一澄到底的清澈,有时激起成章的波动,流,流,流入凉爽的橄榄林中,流入妩媚的阿诺河去……
并且你不但不须约伴,每逢这样的游行,你也不必带书。书是理想的伴侣,但你应得带书,是在火车上,在你住处的客室里,不是在你独身漫步的时候。什么伟大的深沉的鼓舞的清明的优美的思想的根源不是可以在风籁中,云彩里,山势与地形的地伏里,花草的颜色与香息里寻得?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歌德说,在他每一页的字句里我们读得最深奥的消息。并且这书上的文字是人人懂得的;阿尔帕斯与五老峰,雪西里与普陀山,莱茵河与扬子江,梨梦湖与西子湖,建兰与琼花,杭州西溪的芦雪与威尼斯夕照的红潮,百灵与夜莺,更不提一般黄的黄麦,一般紫的紫藤,一般青的青草同在大地上生长,同在和风中波动——他们应用的符号是永远一致的。他们的意义是永远明显的,只要你自己性灵上不长疮瘢,眼不盲,耳不塞,这无形迹的最高等教育便永远是你的名分,这不取费的最珍贵的补剂便永远供你的受用;只要你认识了这一部书,你在这世界上寂寞时便不寂寞,穷困时不穷困,苦恼时有安慰,挫折时有鼓励,软弱时有督责,迷失时有指南针。
(节选自《巴黎的鳞爪》,略有改动)
根据文意填空。
作者认为,要领略作客山中的妙处,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必带书。
“扮一个牧童,扮一个渔翁,装一个农夫,装一个走江湖的吉卜赛人,装一个猎户”,世界上的人还有很多,作者为什么偏偏提到这几种人?为什么用“扮”“装”这两个字眼?
在畅叙如何领略作客山中的妙处之后,作者在最后一段做了怎样的拓展与深化?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胡适曾经说过,徐志摩的人生观只有“爱”“自由”“美”。对爱、对自由、对美的讴歌正是本文的感情基调。
B.一个“你”字频频出现在文章中,不仅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心理距离,而且使人如临其境,得到美的享受。
C.作者以空间为序,写澄蓝的天空、山罅里的泉响……在对美好自然的描摹之中,含蓄地歌颂生命、礼赞青春。
D.文章第三段写山泉,一连用了几个“流”字,既写出了山泉的悠长,又写出了它恢弘的气势,营造了物我一体的意境。

E.这篇文章联想丰富、组合自由、气韵生动,尽管不无“西化”的色彩,但汉语的优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