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动物预测地震之谜
孝文
科学家近日表示,动物能够在地震即将发生前感知到地下水发生的化学变化,从而预测地震。2009年,在意大利拉奎拉地震发生前几天,当地的蟾蜍纷纷离开池塘。观察到这一现象之后,科学家开始对这种化学效应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动物出现的异常行为预测地震。
研究小组描述了这样一种现象:地壳中受压的岩石释放出带电粒子,并与地下水发生反应。生活在地下水中或者附近的动物对其发生的任何化学变化都非常敏感,可以在岩层断裂并引发地震前几天就预感到将有地震发生。
此项研究由美国宇航局的弗莱德里曼·弗伦德和英国开放大学的雷切尔.格兰特领导。他们希望自己的研究发现能够促使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展开密切合作,通过研究动物的行为识别地震即将发生前出现的一些难以捉摸的征兆。
拉奎拉的蟾蜍并不是在地震发生前行为出现异常的第一个例子,历史上曾多次出现有关这种现象的报告。地震发生前,一些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的行为都会出现异常。在1975年的中国海城,很多人发现蛇钻出巢穴,1个月后,这座城市遭受大地震袭击。这是个特别奇怪的现象,因为当时正值冬季,蛇正在冬眠。蛇洞外的温度低于0℃,冒险离开蛇洞对这些冷血动物来说无疑是一种自杀性行为。
然而,无论是爬行动物从冬眠中苏醒,两栖动物逃离池塘还是深海鱼类游到海面,都只是个别现象。由于大地震较为罕见,即使对动物进行深入研究,通过观察其行为变化预测大地震也很难做到。这也正是拉奎拉蟾蜍的特殊性所在。作为博2-项目的一部分,身为开放大学生物学家的格兰特当时一直对蟾蜍群落进行监视。她回忆说:“这非常具有戏剧性。所监视的96只蟾蜍几乎在短短3天内变成0。在此之后,美国宇航局与我取得了联系。”
宇航局科学家当时一直对岩石受到强大压力时的化学变化进行着研究。他们希望确定这种变化是否与蟾蜍大批撤离有关。他们在实验室进行的测试表明,蟾蜍的撤离确与化学变化之间存在联系,地壳能够直接影响蟾蜍生活和繁殖后代的池塘的化学特征。
宇航局地球物理学家弗伦德指出,在受到强大压力时(例如地震发生前的巨大构造力),岩石会释放出带电粒子。这些带电粒子进入周围的岩石,在抵达地表时,它们与空气发生反应,将空气中的分子转变成带电粒子——离子。他说:“空气中带正电的离子会导致人出现头疼和恶心、反胃症状,同时也会导致动物血液中的应激激素5—羟色胺水平升高。”此外,离子也会与水发生反应,将水变成过氧化氢。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影响了溶解在池塘中的有机物,将无害的有机物变成对水生动物具有毒性的物质。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机制。科学家指出,需要进行全面彻底的测试和研究。格兰特表示,这是科学家发现的第一个令人信服的潜在地震预测机制,水生、半水生和穴居动物可能感知到地震即将发生并作出反应。她说:“岩层在地震前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如果动物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那才是怪事。”弗伦德指出,可以预测地震的现象很多,动物出现的怪异行为只是其中之一,“我们需要了解这些信号之间如何发生联系,如果发现几个信号都指向同一个方向,我们便可以得出将会发生地震的结论。”
(选自《科学之友》2012年2月)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一段的作用。(4分)
文章题目是“动物预测地震之谜”,这里的“谜”指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4分)
文中画线的句子说“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机制”,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4分)
作为一篇科普文章,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人类血型由进化决定
最近,有科学家认为,人类的血型其实是由进化决定的。
我们的四种血型——O型、A型、B型、和AB型是由于不断进化和人们在不同气候地区定居下来后逐渐形成的。在寒冷的年代,由于草原上可供食用的东西匮乏,游牧部落不得不去适应新地形,从而猎取新食物。由于新的饮食结构出现,人的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也会随之有所变化,紧接着血型也会有所变化。
O型血的历史最为悠久。它出现于公元前6万年至公元前4万年之间,当时的尼安德特人吃的是简单的饭食:野草、昆虫和从树上掉下来的猛兽吃剩下的果实。而四万年前出现了克鲁马侬人,他们以狩猎为生。在猎光了所有的大野兽后,他们向非洲和亚洲转移。
A型血出现在公元前2.5万年至公元前1.5万年之间。当时,我们以果实为生的祖先,逐渐以杂食为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农耕成为现今住在欧洲土地上的人们的主要生产方式,野禽野兽开始接受驯养,人的饮食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就是现在,绝大多数A型血的人都居住在西欧和日本。
B型血出现在公元前1.5万年至新纪元之间。当时东非的一部分人被迫从热带稀树干旱的草原迁徙到寒冷而贫瘠的喜马拉雅山一带。气候的变化便成了催生B型血的主要因素。这种血型一开始出现在蒙古人种身上,随着他们后来不断向欧洲大陆迁徙,结果今天有许多东欧人都是这个血型。
人体的4种血型最后出现的是AB型,它的出现距今还不到1000年的时间,是“携带”A型血的印欧语民族和“携带”B型血的蒙古人混杂在一起后的产物。AB血型的人继承了耐病的能力,他们的免疫系统更能抵抗细菌,但他们易患恶性肿瘤。
科学家估计完全有可能出现一种新血型,比如说C型。只有这种有新血型的人才能在人口过于稠密、自然资源所剩无几的严重污染世界上生存下来,因为这时原先那4种血型的人将抵不住这种日益加剧的生态灾难,他们会很快消失。下列不能成为“人类血型由进化决定”的依据的一项是()
A.公元前6万年至公元前4万年之间的尼安德特人吃的是简单的饭食;四万年前出现的克鲁马侬人,他们以狩猎为生。 |
B.公元前2.5万年至公元前1.5万年之间,农耕成为当时人们的主要生产方式,野禽野兽开始接受驯养。 |
C.公元前1.5万年至新纪元之间。东非的一部分人被迫从热带稀树干旱的草原迁徙到寒冷而贫瘠的喜马拉雅山一带。 |
D.印欧语民族和蒙古人混杂在一起,使这种血型的人继承了耐病的能力,他们的免疫系统更能抵抗细菌。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寒冷的年代,由于草原上可供食用的东西匮乏,游牧部落不得不去适应新地形,从而猎取新食物,克鲁马侬人在猎光了所有的野兽后,他们向非洲和亚洲转移。 |
B.蒙古人迁徙到寒冷而贫瘠的喜马拉雅山一带后,气候的变化便成了蒙古人具有B型血的主要因素。 |
C.在距今不到1000年的时间里,最后出现的血型是AB型,它是具有A型血和B型血的人种混杂在一起后的产物,这种血型的人易患恶性肿瘤。 |
D.新的饮食结构的出现,导致人的血型也会随之变化,紧接着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也会发生变化。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家的研究证实,人类的血型其实是由进化决定的。 |
B.科学家估计,C血型的人才能在人口过于稠密、自然资源所剩无几的严重污染世界上生存下来。 |
C.人类不断的进化再加上不同地区的气候不同于是形成了我们的不同血型。 |
D.现在日益加剧的生态灾难,会使原先那四种血型很快消失,一种新血型将取代它们。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在最新一期的《地球物理研究通讯》杂志上,英国伦敦大学的科学家们公布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英国科学家称,与地球不同,红色的火星并不具备磁吸力和厚密的大气层,宇宙中的各种强辐射均可以直接散布在火星表面上。在这种情况下,细胞生命体很难在火星表面存活,但如果地球探测器能够在火星表面下挖,当达到科学家们宣称的冻海层时,就极有可能会发现特殊的生命体。科学家们在火星上已经发现了一些沼气和其他可能存在生物活性的迹象,这些特征很像地球上洞穴当中的一些特征。这很可能就是一个地底生物圈活动的信号,以及附近地表硫酸盐黄钾铁矾聚集的迹象。这些都会成为火星上存在生命的有力证据。
英国伦敦大学教授、该研究项目负责人勒维斯-达特内尔说,“目前,一些处于休眠状态的生命体仍然生活在火星表面以下,在这些区域,宇宙辐射的伤害作用非常低。在寻找火星生命体时,很大程度上要首先找到火星上存在水份,但火星表面上水流的痕迹却是数十亿年前留下的。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最顽强的细胞生命,也无法在如此大量宇宙辐射的情况下存活。对于目前的科学家们来说,寻找火星生命的第一步,就是要在火星上发现有水源存在。我们此前已经发现火星表面下可能存在一个冻海,这也是今后发射探测器需要确认的最激动人心的目标之一。”
英国科学家还表示,火星大气里还含有大量的甲醛,高浓度的甲醛其实就是由甲烷氧化而来,这也很可能会证明火星土壤里存在生命。科学家在火星表面上探测到的甲烷气体含量不大,可能只有1亿分之105。科学家的这一结论基于专门用来测定火星大气成分的傅立叶行星分光计在火星上探测到一种不同于甲烷的气体——甲醛。英国科学家通过分析计算出火星空气大气的甲醛浓度为千万分之1.3,认为这些甲醛是由于甲烷的氧化产生的,并估计每年火星上大约有250万吨甲烷被氧化产生为甲醛。勒维斯-达特内尔说,“我认为非生物过程不可能制造这么大量的甲烷,唯一的可能是火星上存在生命。我的结论是在火星的土壤里一定存在生命。”
欧洲火星探测器拍摄的照片显示,火星赤道附近一个叫埃利泽姆的地区曾被一大片冰冻海洋覆盖。英国科学家称,这片海洋约来源于500万年前的一次灾难性洪水,这是目前人们推测火星上存在生命的最有力的证据。
(摘自《新浪科技》有删节)下列不能作为火星上现在仍然存在生命的证明的一项是()
A.火星上发现了沼气和其他可能存在的生物活性的迹象。 |
B.火星地表有硫酸盐黄钾铁矾聚集的迹象。 |
C.火星表面有陈旧的水流的痕迹。 |
D.火星的大气里含有大量的甲醛。 |
下列不能作为火星上现在仍然存在生命的证明的一项是()
A.火星上发现了沼气和其他可能存在的生物活性的迹象。 |
B.火星地表有硫酸盐黄钾铁矾聚集的迹象。 |
C.火星表面有陈旧的水流的痕迹。 |
D.火星的大气里含有大量的甲醛。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沈阳今年在世博园承办首届“世遗会”
2007年6月9日至10月9日,首届世界遗产博览会在沈阳举办。
为承办好首届“世遗会”,沈阳市将对世博园内原有建筑进行一定改造:新建一个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的展演馆,引进世界领先的数字球幕电影技术,建造数字球幕电影厅;原有的7000平方米的百花馆、4000平方米的凤之翼展馆将改建为世界遗产知识介绍和五大洲遗产展示主要场馆;世博园内的中心广场、6500平方米的小剧场将变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华民俗文化的展演现场,与世界遗产沈阳故宫、清昭陵、清福陵等实地展示相结合。
虽然世博园增加了世界遗产博览会的内容,但门票价格仍维持去年世园会50元的门票价格,并对现役军人、70岁老人、1.1米以下的儿童、特困学生实行免费参观;残疾人、中小学生半价优惠。
世界文化遗产展出场地分两个展馆和三个展示场地,其中两展馆相距不到百米。首届“世界遗产博览会”将保证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至少有一样遗产展出。
第一展馆,面积6700平方米,分别为序厅、亚洲厅和非洲厅。
第二展馆,面积7400平方米,为美洲厅、欧洲厅、大洋洲厅。
三个单项展区:一是世界遗产保护展区;二是世界遗产索引台和查询台;三是世界遗产典故谐趣廊。
用不到3个月的时间“搬来”830处世界遗产,沈阳再度创造了奇迹。据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这次沈阳“世遗会”将创下六个“世界第一”。棋盘山正在申请“世界遗产保护地”。
●世界首创:自1972年缔结《世界遗产公约》以来,世界上还没有任何国家举办过世界遗产博览会,沈阳第一次以一个城市的力量来汇聚所有的世界遗产,堪称震惊世界的创举。
●规格最高:本届世界遗产博览会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局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沈阳市人民政府具体承办,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
●遗产最齐:世界遗产拥有国目前有138个,共有世界遗产830处,此次将全部参展。在一座城市可以参观、欣赏全世界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将是本届世界遗产博览会的最大特色。
●科技最新:除了实物、模型、图片、电视片展示外,本次展会充分利用声光电手段,营造浪漫恢弘的气势,其中引自美国的大型多维球幕电影,将全方位播放世界遗产的每一个景点。
●首个园中展:本届世界遗产博览会在沈阳世博园内举办,既为世界遗产博览会提供了优美的自然环境,又为这个世界上占地面积最大、展示花卉品种最多、大森林中的世博园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已经建成的世博园中举办“世遗会”,而且永久性存在下去,这种“园中展”的形式又是一个创举。
●游客量最多:本届展会吸引游客的目标为1000万以上,争取再创展会游客新纪录。下列关于“世遗会”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世遗会的全称是世界遗产博览会。 |
B.本次沈阳世遗会在沈阳世博会的原址上进行了整体改造,参观价值极高。 |
C.部分参观世遗会的人员可以凭借相关有效证件享受票价的优惠。 |
D.世遗会上参展的展品有许多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的遗产。 |
根据文意,下列对世遗会相关情况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界遗产知识介绍和五大洲遗产展示主要场馆将会是最吸引参观者眼球的景点。 |
B.因为本次世遗会的门票价格和原世博会的门票价格持平,所以这将吸引更多的参观者来到世遗会。 |
C.世遗会的展品将来自全球范围内的六大洲,涵盖范围之广令人赞叹。 |
D.本次沈阳世遗会将创下多项第一,令人赞叹。这将是未来申请“世界遗产保护地”的主要资本。 |
根据原文,下列关于世遗会将创造“世界第一”的相关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沈阳是世界上第一个举办世遗会的城市。 |
B.本次沈阳世遗会将创造世界遗产数量之最,有138个国家的830余处遗产参展。 |
C.世遗会引进的是世界领先的数字球幕电影技术,技术含量极高。 |
D.世博园中有世遗会,这种“园中园”的形式将是世界上的一个壮举。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山水田园诗”与“山水田园画”
“山水田园诗”在以“诗”名世的中国,属极重要的诗体。然而学界以往对于山水田园诗的生发勃兴原因,并无一个明确具体的结论。在历史上,山水田园诗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由《诗经》时代的“山水比附起兴诗”,到汉魏六朝中期以后的“纯正山水田园诗”。在此过程中,魏晋开始的隐逸之风启发了人们直接“玩物审美”的“山水意识”。鲁迅、朱光潜二位先贤已明确感觉到了中国传统诗歌与隐逸文化的关系,然而他们并未对山水田园诗的生发勃兴作出起于隐逸文化的理论归因。从山水田园诗的主创人及发展者来看,陶渊明、谢灵运、嵇康、阮籍、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刘长卿、韦应物等当列其首,而这些人恰恰无一不是隐士或准隐士。正是在他们的带动下,诗歌创作才开始以题材、主题、形式等为突破口,打碎了名教及正统命定的“诗言志”“文载道”的艺术伦理规约,从而达到纯粹自然山水审美的境界。成形后的山水田园诗,从四言、五言到七言,可谓不断发展提高,其品鉴标准也随着人们对“隐逸人格精神”的追求而不断强化。钟嵘在《诗品》中评定诗人诗作时,就明显将那些力求清新自然、返璞归真诗风的隐逸诗人置于中品以上。到了唐司空图,更将体现隐逸人格精神视为诗歌最高境界,他主张诗人应当在创作中追求空灵、恬淡、超逸风格,以便达至韵外之致、味外之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化境。
山水田园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干。出于建构和彰显隐逸人格精神的需要,隐士准隐士总会尝试更佳的方式和手段,这类似于“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差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魏晋隐逸文化大兴之前,绘画的主干是那些反映帝王仕女、神仙人物、宫廷轶趣及人伦市井的传统画。自魏晋隐逸文化勃兴开始,这种旧局面首先被隐士及准隐士打破,自然山水之美及自我天性之美逐渐成为绘画主题,从而诞生了真正的山水田园画。山水田园画的主创人及发展者深知山水田园画所具有的张扬隐逸人格精神的意义。所谓“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在此激情的感召下,他们从绘画手法、技巧、题材,直到理论、风格、意境等方方面面,都对山水田园画作了极大的探索和发展,奠定了后起的文人画的基础。
(选自《新华文摘》对“山水田园诗”与“山水田园诗人”相关信息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山水田园诗起自春秋,发展于汉魏六朝前期,形成于汉魏六朝中期。 |
B.鲁迅、朱光潜二位先贤已明确感觉到了隐逸文化与山水田园诗的源流关系 |
C.突破了名教与正统思想的禁锢之后,山水诗歌创作从题材、主题、形式等方面达到了纯粹自然山水审美的境界。 |
D.司空图主张诗人在创作中追求空灵、恬淡、超逸的风格,这种主张与钟嵘的主张不谋而合。 |
对“山水田园画”相关信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水田园”一如“山水田园诗”,与中国的隐逸文化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
B.作为中国传统绘画主干的山水田园画,是在隐士、准隐士打破传统画的旧局面后逐渐诞生的。 |
C.山水田园画具有张扬隐逸人格精神的重要意义,其艺术价值远胜于那些以帝王仕女、神仙人物、宫廷轶趣及人伦市井为题材的传统画。 |
D.山水田园画的出现,是隐士准隐士尝试更佳的方式和手段的结果。 |
对下面四着诗的内容进行想象和推断,其中属于山水田园诗的一首是()
A.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 |
B.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
C.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
D.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恐龙最早出现时期
众所周知,恐龙统治了三个地质时代,共一亿六千五百万年。不过,在三叠纪和侏罗纪末期是它们统治地球的顶峰“黄金时期”,无论多样性,智力,体型上都远远凌驾了同时期的其他生物。究竟在这个地球历史上最传奇的物种是如何出现,又是如何崛起的呢?
在恐龙出现以前,地球上已经出现蜥蜴类型的物种,它们的体型虽然及不上恐龙,不过相比当时的其他动物,它们占有一定的优势。古生物学家相信它们就是后来出现的恐龙的雏型。蜥蜴在三叠纪之前的几个地质时代——石炭纪(3.63亿至2.9亿年前)已经出现。在那时代出现了相信是世界最早的爬行动物: 西洛锡安蜥。到了恐龙出现之前的一个地质时代——二叠纪时,爬行动物的种类渐趋多样化,而且形状也开始接近最早的恐龙。二叠纪是一个比较干旱的时代,沙漠十分常见。在同一个时代,像基龙和异齿帆背龙一类群体生活的蜥蜴活跃在沙漠的绿洲。在二叠纪晚期,生物的演化出现了两个不同的趋势,而两个趋势都对地球的历史有深远的影响。其中一种趋势叫做恐龙,另一种趋势叫做哺乳类动物。
就在地球的演化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一颗比6500万年前结束恐龙时代的陨石还要庞大的小行星在二叠纪末期撞击地球。撞击造成了多数物种的灭绝,但同时也成为了恐龙出现的催化剂。在三叠纪时期,真正的恐龙要正式登场了。黑瑞龙是其中一种最早出现的恐龙,他的体型细小,身手非常敏捷,很快地成为了生存游戏的大赢家。到了三叠纪末期,空骨龙出现了,它是很多肉食恐龙和鸟类的原形。很快地到了侏罗纪时期,侏罗纪早期食草恐龙开始往体型方面进化,体型的优势可以帮助他们摆脱肉食恐龙的追击。因而出现了蜥脚类恐龙;庞大的蜥脚恐龙类将恐龙的进化推到最高峰。另外一个出现庞大蜥脚类恐龙的原因是气候的关系,根据地质学纪录,侏罗纪晚期温暖潮湿,恐龙可以成长到超过三十公尺长。另外,肉食恐龙也变得更庞大,更有攻击、威胁性;例如在北美洲的异特龙。另外,非常特别的恐龙,例如有羽毛的中华龙鸟开始踏上鸟类进化的道路。在气侯和生存条件的影响下,侏罗纪末期成为恐龙时代的全盛时期。下列关于恐龙崛起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二叠纪时,比较干旱,沙漠十分常见,最早的恐龙基龙和异齿帆背龙就活跃在沙漠的绿洲。 |
B.在二叠纪晚期,由于生物的演化而出现了恐龙。 |
C.蜥蜴在石炭纪已经出现,它们的体型虽然及不上恐龙,但它们就是后来出现的恐龙的雏型。 |
D.二叠纪末期,小行星撞击地球使真正的恐龙正式登场。 |
根据文中所给信息,对“三叠纪和侏罗纪末期是它们统治地球的顶峰”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二叠纪时,爬行动物的种类渐趋多样化,形状也开始接近最早的恐龙。 |
B.三叠纪末期,诸多肉食恐龙和鸟类的原形——空骨龙出现了,它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恐龙。 |
C.气候的温暖潮湿和庞大动物的攻击、威胁,使侏罗纪末期成为恐龙时代的全盛时期。 |
D.侏罗纪早期,食草恐龙为了摆脱肉食恐龙的追击逐步进化为蜥脚类恐龙,将恐龙的进化推到最高峰。 |
下列对庞大蜥脚类恐龙出现原因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侏罗纪晚期温暖潮湿,恐龙可以成长到超过三十公尺长。 |
B.特别的恐龙,如有羽毛的中华龙鸟开始向鸟类进化。 |
C.小行星撞击地球,撞击造成了多数物种的灭绝。 |
D.为了帮助食草恐龙摆脱变得更庞大,更有威胁性的肉食恐龙的攻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