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洒,泛舟东下, 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自腰笏,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 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益昌民多即山树茶,利私自入。会盐铁官奏重榷管,诏下所在不得为百姓匿。易于视诏曰:“益昌不征茶,百姓尚不可活,矧厚其赋以毒民乎!”命吏铲去。吏争曰:“天子诏‘所在不得为百姓匿’,今铲去,罪益重。吏止死,明府公宁免窜海裔耶?”易于曰:“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即自纵火焚之。观察使闻其状,以易于挺身为民,卒不加劾。
邑民死丧,子弱、业破不能具葬,易于辄出俸钱,使吏为办。百姓入常赋,有垂白偻杖者,易于必召坐与食,问政得失。庭有竞民,易于皆亲自与语,为指白枉直。罪小者劝,大者杖,悉立遣之,不以付吏。治益昌三年,狱无系民,民不知役。改锦州罗江令,其治视益昌。 是时故相国裴公出镇锦州,独能嘉易于治。尝从观其政,导从不过三人,其察易于廉约如此。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易于辄出俸钱辄:动不动就 |
B.亦不使罪蔓尔曹蔓:指牵连 |
C.刺史惊问状状:样子 |
D.其察易于廉约如此廉约:清廉简约 |
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线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易于视诏曰 有垂白偻杖者
其治视益昌 罪小者劝,大者杖
A.两个“视”字相同,两个“杖”字不同 |
B.两个“视”字相同,两个“杖”字也相同 |
C.两个“视”字不同,两个“杖”字相同 |
D.两个“视”字不同,两个“杖”字也不同 |
比较下列各句中加线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易于为属令 ③使吏为办
②以易于挺身为民 ④为指白枉直
A.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相同 | B.①句和③句相同,②句和④句不同 |
C.①句和②句相同,③句和④句不同 | D.①句和③句不同,②句和④句相同 |
下列对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易于为益昌令时,刺史治所城嘉陵江南,而刺史崔朴乘春游乐,何易于腰笏引舟至其处并责备了他,使他羞愧难容。 |
B.在诏下所在不得为百姓匿时,何易于先是命吏铲除茶树,后自纵火焚之,观察使认为他挺身为民而没有弹劾他。 |
C.何易于辄出俸钱助贫困百姓丧葬,体恤老人并向他们问政得失,百姓打官司,他亲自了解情况,公正决断并及时处理。 |
D.何易于改绵州罗江令,是时故相国裴公刺史绵州,能观察何易于治政,因而他观察到何易于廉约如是。 |
用“/”为划线部分断句:
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
阅读课外文言小段,回答问题。(4分)
古之君人①,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2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①君人,国君。②涓人,近臣。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分)
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捐: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2分)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你认为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1分)
将《游褒禅山记》选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2分)
(2)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襟危坐而问客曰危:端正 |
B.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缭,盘绕 |
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下:顺流而下 |
D.举匏樽以相属属:这里指劝人饮酒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暮春之初 |
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寄蜉蝣于天地 |
D.挟飞仙以邀游秋以为期 |
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而今安在哉?
A.何为其然也? |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C.固一世之雄也 | D.托遗响于悲风 |
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的思想,是苏轼借客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
B.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以表现苏轼的内心矛盾和思想感情的曲折变化,整个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诗情画意俱现。 |
C.本文作为记游文,没有停留在山川风物本身,而重点放在对在宇宙人生的见解上,并将哲理与诗情高度融合,体现极高的艺术价值。 |
D.“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化用了《三国演义》开篇词中的诗句,原句为“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
文言文阅读(12分,每题3分)
吾庐记
〔清〕魏禧
季子礼(1),既倦于游,南极琼海,北抵燕,于是作屋于勺庭(2)之左肩,曰:“此真吾庐矣!”名曰吾庐。
庐于翠微址最高,群山宫之,平畴崇田,参错其下,目之所周,大约数十里,故视勺庭为胜焉。
于是高下其径,折而三之。松鸣于屋上,桃、李、梅、梨、梧桐、桂、辛夷(3)之华,荫于径下,架曲直之木为槛,垩以蜃灰(4),光耀林木。
客曰:“斗绝之山,取蔽风雨足矣。季子举债而饰之,非也。”或曰:“其少衰乎?其将怀安也。”
方季子之南游也,驱车瘴癞之乡,蹈不测之波,去朋友,独身无所事事,而之琼海。至则飓风夜发屋,卧星露之下。兵变者再,索人而杀之,金铁鸣于堂户,尸交于衢,流血沟渎。客或以闻诸家,家人忧恐泣下,余谈笑饮食自若也。及其北游山东,方大饥,饥民十百为群,煮人肉而食。千里之地,草绝根,树无青皮。家人闻之,益忧恐,而季子竟至燕。
客有让余者曰:“子之兄弟一身矣,又唯子言之从。今季子好举债游,往往无故冲危难,冒险阻,而子不禁,何也?”余笑曰:“吾固知季子之无死也。吾之视季子之举债冒险危而游,与举债而饰其庐,一也。且夫人各以得行其志为适。终身守闺门之内,选耎(6)趑趄,盖井而观,腰舟而渡,遇三尺之沟,则色变不敢跳越,若是者,吾不强之适江湖。好极山川之奇,求朋友,揽风土之变,视客死如家,死乱如死病,江湖之死如衽(7)席,若是者,吾不强使守其家。孔子曰:‘志士不忘在沟壑。’夫若是者,吾所不能而子弟能之,其志且乐为之,而吾何暇禁?”
季子为余言,渡海时舟中人眩怖不敢起,独起视海中月,作《乘月渡海歌》一首。兵变,阖而坐,作《海南道中诗》三十首。余乃笑吾幸不忧恐泣下也。
庐既成,易堂诸子(8),自伯兄而下皆有诗;四方之士闻者,咸以诗来会,而余为之记。——选自道光刻本《易堂九子文钞·魏叔子文钞》
【注】(1)季子礼:魏礼,字和公,号季子。(2)勺庭:作者翠微山堂号。(3)辛夷:木名,亦称木兰,开紫红花。华,通“花”。(4)垩(è)以蜃灰:涂刷蛤壳粉。垩,涂刷。蜃,指大蛤。(5)瘴癞(laì):我国南方湿热,山林间蒸发之烟气,使人致病,故有此称。(6)选耎(ruǎn):怯懦。选,通“巽”,怯懦、柔弱。耎,同“软”。(7)衽(rèn):指家中床席。(8)易堂诸子:作者与魏祥、魏礼,及李腾蛟、丘维屏、彭任等人,在翠微峰建立学舍,讲学论文,号易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群山宫之宫 :围绕 |
B.故视勺庭为胜焉视 :看待 |
C.客有让余者让: 责备 |
D.揽风土之变揽:阅历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少衰乎?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B. 且夫人各以得行其志为适
若属皆且为所虏
C.又唯子言之从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余乃笑吾幸不忧恐泣下也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理解本文内容,选出不符合孔子“志士不忘在沟壑”精神品格的一项是()
A.至则飓风夜发屋,卧星露之下。 |
B.家人闻之,益忧恐,而季子竟至燕。 |
C.盖井而观,腰舟而渡。 |
D.兵变,阖而坐,作《海南道中诗》三十首。 |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子礼“作屋于勺庭之左肩”,已经对四方飘游的生活感到厌倦了,是想过过安逸的生活,已经丧失了孔子所说的“志士不忘在沟壑”的精神风骨了。 |
B.这篇记文,写“吾庐”周围的景物,虽然着墨不多,但松声花影,已使读者如闻如见。 |
C.作者主张,只有通过艰险的环境来锻炼,才能成为有用之材,不能“终身守闺门之内”,作“遇三尺之沟,则色变不敢跳越”的懦夫。 |
D.对于季子“冒险危而游”,“家人忧恐泣下”,而作者身为兄长“不忧恐泣下”,是因为作者赞成季子“其志且乐为之”态度。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季子之南游也,驱车瘴癞之乡,蹈不测之波,去朋友,独身无所事事,而之琼海。(3分)
(2)客或以闻诸家,家人忧恐泣下,余谈笑饮食自若也。
(3)夫若是者,吾所不能而子弟能之,其志且乐为之,而吾何暇禁?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馀勇,欲不尽则有馀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馀矣。
注:本文是《权书》(苏洵的一组策论,共十篇)中的一篇,逐节论述用兵的方法,分治心、尚义、养士、智愚、料敌、审势、出奇、守备等八个方面,而以治心(即将帅的思想与军事素养)为核心,所以标题叫“心术”。其中包含着一些朴素的辩证法观点。乌获:古代大力士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谨烽燧,严斥堠斥责堠吏 | B.使之狎而堕其中轻慢 |
C.故一忍可以支百勇抵御 | D.袒裼而案剑脱去上衣,露出上身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士以义怒,可与百战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B.能以兵尝敌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
C.奋呼而操击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D.则童子弯弓杀之矣险以远,则至者少 |
下列各项中没有运用对比手法一组是()
A.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 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
B.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 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
C.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 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 |
D.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 |
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将领的原则,应当首先修养心性。必须做到泰山在眼前崩塌而面不改色,麋鹿在身边奔突而不眨眼睛,然后才能够控制利害因素,才可以对付敌人。 |
B.当战争尚未发生的时候,要积蓄财力;当战争即将发生的时候,要培养战斗力;当战争已经打起来的时候,要培养士气;当战争已经取得胜利的时候,就要修养心性。 |
C.魏将邓艾率兵伐蜀汉,从阴平小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用绳子拴着士兵从山上坠下深谷,如果不是蜀汉后主刘禅昏庸无能,那么百万大军也可以坐而捆绑擒获。 |
D.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要使战士们无所顾忌,无所依仗。无所顾忌,就知道牺牲了也不值得可惜;无所依靠,就知道不至于一定失败。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⑵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⑶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