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制定一个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政府有关部门通过专题调研、网上征集意见、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纳群言、广集众智。我国政府制定《纲要》做到了( )
A.审慎用权,科学民主决策 | B.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
C.依法执政,行使国家立法权 | D.保障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
民谚“南人不梦驼,北人不梦象”说明了 ( )
A.物质决定意识 | |
B.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 |
C.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 D.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变化 |
《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表明( )
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 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
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 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
多年来,小岗村在致富路上苦苦探索,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脱贫致富之路。这说明 ( )
①奔向富裕的道路尽管曲折但总是有规律可循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不断创造致富经验和规律 ③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升人们对致富规律的认识 ④致富道路因时因地而变,没有必然的规律可循
A.①② | B.①③ | C.①④ | D.②④ |
“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 )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
在哲学讨论课上,一位同学说“物质是永恒的”,另一位同学说“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是因为他们所说的“物质”和“事物”是 ( )
①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②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③客观与客体的关系 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④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