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母亲的中药铺
甘典江
(1)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一是新华书店,一是母亲的中药铺。前者,是因为我爱看爱买连环画;后者,是因为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咀嚼几片苦甜苦甜的甘草。
(2)母亲当过赤脚医生。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后,加入了城关镇合作医疗站。
(3)医疗站在我读书的中学附近,临街两间旧木房。一间开处方和打针,另一间,是药铺。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还有三个阿姨。一天到晚,她们就做三件事:抓药,打针,织毛衣。除此之外,便是无休无止的聊天。我注意到,她们抓药非常麻利,瞟一眼处方,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抽屉。仅凭手抓,就基本准确,最后还是放进小秤称一称,添点或减点。然后,把药倒入毛边纸或废报纸,包好扎紧,写几个字交待几句,递给别人。
(4)只要一走进药铺,我就被一股浓重的药香包裹得严严实实,有点喘不过气来,但一习惯就好了。我望着那些神秘莫测的抽屉,瞅着那些贴着标签的药名,兴奋不已:什么"半夏,黄精",什么"益母草、白芨",都是曼妙的植物。当然,也有的是矿物和其他异类,比如"朱砂、雄黄、海马",不由得使我产生了相关的联想:这朱砂,肯定就是国画中传统的红色颜料吧?李可染曾用顶级朱砂绘过四张毛主席诗意图《万山红遍》,已成画史上的经典。至于雄黄,不就是许仙意气用事的东西吗?所谓的海马,只是相当于一条小鱼而已。
(5)其中,我最喜欢的药草,是甘草。首先,是因为它的名字,甘草,望文生义,不就是"甘甜之草"吗?昔时,神农氏遍尝百草,解毒靠的就是这宝贝。再加上,我自己就姓"甘",与这甘草,是家门,五百劫前,应是同根而生之族。最早,是母亲教我嚼的甘草,一是因为它的药理,二是可以变相地替代水果糖,八十年代,任何甜味都是奢侈品。就这样,我嚼着甘草成长着,自以为嚼出了甘草的本真之味,破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
(6)母亲还爱用党参来炖乌骨鸡和猪肚,补血。她营养不足,严重贫血。人参太贵,吃不起。还有金银花和枸杞,母亲他们都用来泡茶喝。自然,我也跟着全部享受到了。
(7)在自家的院子墙角,母亲还栽了几株三七。蔓延的藤叶牵上墙,覆盖成了一面翠绿的毯子,像青绿山水画的设色,极其养眼。可惜,后来拆迁,毁于一旦,使我失去了这一片翠绿。母亲只好把三七块茎挖出,收藏好。她说,三七可以治妇科恶疾,以及跌打损伤。
(8)九十年代的某一天,这个合作医疗站被撤销了。回到家,母亲专职做她的家庭主妇。赚钱的任务,彻底由父亲负责。那个中药铺,被别人买去,改作了服装店。从此,街上流行的药店,大多是连琐的西药店。在我的印象中,传统的中药是文化,望闻问切的中医大夫,近似于等同于诗人。相反,我害怕西药西医,因为这些东西是实验室配制合成出来的化学组织,成分复杂而可疑,至少没有一个在阳光之下生长的过程,没有温度、湿度,更无个性与灵魂。我实在难以想象,"阿莫西林"比母亲的"金银花"会更让我亲近与信赖。甚至,当我感冒受寒,母亲亲手煎熬的一罐红糖姜开水,也会比最昂贵的感冒灵帮我发热而痊愈,至少,我心已暖。
(9)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国。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的屋顶上栽花种菜。母亲身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担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生病不正常吗?不正证明了人在活着?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于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可以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
(本文有删节)
简析第三段中的"抓药"细节。
第四段中作者写由药名引发的联想,有何用意?
文中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写"甘草"?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作者在文末说"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文中加粗的词语极富表现力。下列关于这方面说明不当的一项是[ ]
A.“泻”扣紧了“月光如流水”这个比喻,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 |
B.“浮”这个动词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雾的轻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了。 |
C.“斑驳”是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表明黑影中还有绿色与银白色。 |
D.“画”能突出“倩影”之美,表达了作者此时的喜爱之情。 |
对文中画波浪线的三句话的含义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欣赏美妙的月色,内心无限喜悦。 |
B.月光一会儿像流水般清明,一会儿青雾笼罩,变幻不定。 |
C.月光一会儿明亮一会儿阴暗,作者亦喜悦亦伤感。 |
D.月光素淡朦胧,作者面对美景内心荡起淡淡的喜悦和终究难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文化绝对不是一种奢侈品,它是思想发展的重要酵母。为了在我们这样一个被文化标准化所威胁的世界上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就需要各种角色和演员。”10月5日至8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和法兰西学院艺术院联合在广西桂林主办的“中法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高层论坛”上,法兰西学院艺术院终身秘书长、绘画界院士阿尔诺•多德里夫呼吁更多的专家学者能站出来共同抵御世界文化标准化的威胁。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画家范曾说,由于每一个族群所见、所知、所爱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一个五彩缤纷的、多元的文化,在世界遥远的上古即已存在于人间。每一个族群,都有自己的一偏之见,所以文化往往在偏见中成长,这种偏见越烈,则其文化的独立性越著。文化的多元还来自人类对宇宙本体的认识各有不同的集体记忆,这种认识,会渗透到他们文化的各个领域,世代传递,以至成为了根深蒂固的传统,这种传统是那样的坚不可破,成了精神维系和凝聚的元素。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我们在它面前的唯一选择是敬畏。自然提供给人类的是无穷极的美的感受,各取所需,于是多元以生。而多元从本性上讲,应该是和睦相处的,相互敬重、相互热爱。
阿尔诺•多德里夫说,现在许多艺术创作往往挂着现代性的招牌,实际上却经常隐藏着向市场法则顶礼崇拜的心态。现代化或追求前卫的愿望已经常常成为真正的艺术创作的敌人。而这种真正的艺术创作的关键在于它的真诚性和需要性。今天的艺术市场的投机性使得艺术创作不是来源于这种需要性,而是为了满足公众的愿望。这就成为了(有时是在无意识中)禁锢创作者的枷锁,这对艺术是极为不利的。
中国和法国是两个有着特别丰富的文化传统的国家。这种优势也带来沉重的义务,它在文化政策上赋予了我们重要责任,即要宣传这个内容广泛的精神、艺术和文化的遗产,并维护其生命力。这就是说,首先,要保护它,同时通过各种手段在社会各界进行传播,使得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了解和认识文化遗产。年轻人越能认识这个独特的遗产的价值,他们就越能努力使它们开花结果。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理论家邵大箴在论坛上说,一个民族的优秀文艺创作,一定能得到世界各民族的认可和赞赏,一定能走向世界。20世纪以来,我们民族传统艺术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涌现出许多既有鲜明民族风采,又具有时代精神的优秀艺术创作,得到了世界艺术界和广大群众的赞赏,可以说正在或已经走向了世界。实际上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或文学艺术成果,尽管有独特的、不同于一般的表现形式,而它的精神追求,一定有普遍的意义,一定与其他民族的精神追求息息相通,因为它闪耀着人性和创造智慧的光辉。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各民族的文学艺术创造的形式愈独特,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愈大,愈显示出人类想象力与创造性的无比多样性与丰富性。
(2008年10月11日《中国教育报》,略有删节)下列不属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条件的一项是()
A.有独特的、不同于一般的表现形式。 |
B.是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文学艺术成果。 |
C.应该能满足公众的愿望,尽量追求现代性。 |
D.闪耀着人性和创造智慧的光辉,与其他民族的精神追求息息相通。 |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每个族群都有自己的一偏之见,因此文化是在偏见中形成的。 |
B.文化的多样性自古就存在,这种多元源于人类对宇宙本体的认识各有不同的集体记忆。 |
C.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成了其精神维系和凝聚的元素,因而是坚不可破的,我们在它面 前除了敬畏别无选择。 |
D.世界文化丰富性正在遭受标准化威胁,各国应在互相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加强文化 |
交流,增进文化了解,从而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共同抵御世界文化标准化的威胁,各国戏剧、影视的各种角色和演员肩负着主 要责任。 |
B.只要认识到各国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就能继承和发扬丰富的文化传统。 |
C.20世纪以来,我国许多既有鲜明民族风采又有时代精神的艺术创作全都已经走向了 世界。 |
D.各民族的文艺创造的形式愈独特,愈能显示出人类想象力与创造性的多样性与丰富 |
性,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也就愈大。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科学家发现“健康智商”
随着健康知识的不断普及,人们的健康意识也不断提高,人们不难发现,在同样的健康教育环境下,有些人对自已的健康状况十分在意,但也有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却漠不关心。除了健康知识的普及程度外,是否有些天生的因素在影响人们对自己健康状况的意识呢?英国科学家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回答了这个问题。
研究结果表明,人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意识之所以不同与负责控制这部分功能的大脑区域的活动能力以及大小有美.这说明,每个人的“健康智商”因其该区域的发育情况不同而有所区别。在正常情况下,这种“健康智商”有利于人们及时察觉体内的不正常情况。但是如果太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客易使人长时间处在紧张状态之中,并产生对自己不满的情绪,从而引起相反的效果。
研究人员采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38位志愿者大脑对健康意识的反应进行了研究。同时,研究人员对受试者日常的焦虑程度以及其他有关症状进行了询问,以便了解这些人对自己身体的关注是否影响到其情绪波动。
研究结果发现,当一个人十分关注自己身体所出现的各种反应时,其大脑里有一个叫做右前脑岛皮质区的区域会出现大量的活动。这种大脑活动能导致人产生焦虑和其他一些负面情绪。研究还首次发.现,那些对自己身体状况十分敏感的人,其右前脑岛皮质区也较其他人要大。
研究人员介绍沈,右前脑岛皮质区负责控制人对情绪的意识。在似们的研究中,无论是功能神经成像技术,还是对莱一大脑区域,即右前脑岛皮质区大小的测量结果都证明,人们对自己身体的关注,可以影响到主观情绪。当人们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意识处于正常范围时,这种如同高智商的意识水平有利予人们对自己的健康问题保持一定的关注。
研究人员表示,在过去,人们常认为焦虑是一种不良的情绪,因为焦虑会影响人的判断能力。但他们的研究表明,焦虑是人脑的一种常态反应功能。有些因大脑受损而丧失情绪反应能力的病人正好需要这种焦虑反应。这种病人对自己身体状况的关注意识十分低下,情绪冷漠,对社会交往也不感兴趣。因此,对自己的身体状况的关注意识强的人具有“健康意识高智商”的优点。但是,如果这种“健康智商”超出正常范围时,就有可能出现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躁动和负面情绪。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就需要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下列对“健康智商”定义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健康智商是指人们的健康意识、健康知识和健康能力。 |
B.健康智商是指人大脑的生理功能对健康状况关注的意识水平。 |
C.健康智商指的是负责控制情绪意识功能的右前脑岛皮质区。 |
D.健康智商指的是人们对焦虑和其他负面情绪的控制意识。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人的右前脑岛皮质区比较大,活动比较频繁,人的健康智商就高,反之,则低。 |
B.人们对待自己健康的关注程度和健康智商有关,也和健康知识的普及程度有关。 |
C.丧失情绪反应能力的病人需要有焦虑反应,是因为焦虑能影响人的判断能力。 |
D.每个人对自己身体状况的关注意识是有差别的,这和大脑右前脑岛皮质区的活动有关。 |
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健康意识高智商”既是优点也是缺点,所以我们不必在意健康智商。 |
B.具有较高健康智商的人能对自己的身体有较高的关注意识,但是健康状况不一定就好于一般人。 |
C.健康智商低的人不关注自己的身体情况,容易长时间处在紧张状态之中,影响身体健康。 |
D.由“焦虑是人脑的一种常态反应功能”可知,焦虑不是病态,不会影响学习和生活。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工业化之前,英国与其他国家一样,仍然处于传统的农业社会。阎照祥先生在其所著《英国史》中这样描绘“工业革命前的英国”:它告别了内战、流血和专制,可仍未被工业社会浸淫。传统社会风貌处处可见:静谧的乡村、弯曲泥泞的小路,憨厚朴实的乡民,绿茵茵的公有地,哞哞欢叫的牛羊。以后的英国人留恋和赞美农业社会的舒适生活,称之为“快乐的英格兰”。就在这一派田园牧歌的背后,一场使英国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经济变革逐渐来临。18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在英国首先发生,并非偶然。
英国建立了一个稳定的君主立宪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有产者牢牢地掌握政权,财产被作为“自由”的基本条件;但同时国家又不受一个人的摆布,经济的成长不会因有可能威胁到国王的个人权力而受到压制。自16世纪始,随着旧式贵族的衰落与中等阶级的兴起,英国逐渐形成了一种三层式的社会结构,以三个社会阶级——土地贵族、中等阶级与工资劳动者为主体。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地主—农民”式的双层社会结构被打破,新的社会群体开始涌现,并促使早先那种封闭的、刚性的社会结构,逐渐被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流动性弹性社会结构所取代。
英国人马克思•韦伯提出了“合理谋利”精神。所谓“合理谋利”,是与在前工业社会中以非经济的强制手段吞占社会财富为特征的谋利手段相对而言的,这与英国的清教传统有关系。孟德斯鸠曾认为,英国人“在三件大事上走在了世界其他民族的前面:虔诚、商业和自由”。自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以来,英国就形成了浓厚的清教氛围。清教所强调的,一方面是勤奋,另一方面是节欲。清教伦理既鼓励人们追求财富,又反对人们不讲信义。这种提倡“合理谋利”的教诲,促使人们,主要是新兴的城市中等阶级,靠自身的努力去扩大生产、创造财富,并且创造出一种可以引发农民市场兴趣、把他们富余产品拿到市场出售获利的新机制。这正是英国人独有的工业民族精神。
仅有精神是不够的,英国在工业化道路面前还有许多障碍,在这方面思想家们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从霍布斯开始,到威廉•配第,再到约翰•洛克,他们的著作,都阐述了一个共同的思想:即个人通过劳动所得到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是“天赋人权”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政府或国家应该保护个人的私有财产。工业化是一个财富急剧增长的过程,很多国家一直到工业化带来的财富增长之后才认识到确立私有财产权原则的重要性,而英国却在工业化到来之前就解决了私有财产的地位问题。另一个重大障碍便是重商主义。作为指导英国发展的国家政策,重商主义曾帮助英国保持过去的财富,但在工业化方兴未艾的时候,它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于是,突破重商主义的束缚,为经济“松绑”,就成为时代的需要,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
(节选自《工业革命:英国世界霸权形成的前提》,有删改)下列对有关概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层式的社会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开放性、流动性,这与“双层社会结构”的封闭、刚性不同。 |
B.“合理谋利”与前工业社会中以非经济的强制手段吞占社会财富为特征的谋利手段不同。 |
C.“天赋人权”是指财富急剧增长的过程,个人通过劳动所得到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
D.“重商主义”虽然帮助英国保持了过去的财富,但在工业革命时期,却成为了时代发展的束缚。 |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工业化之前的英国,告别了内战、流血和专制,有着传统社会的风貌,被过着舒适生活的英国人赞美为“快乐的英格兰”。 |
B.君主立宪制度,有利于有产者掌握政权,同时国家又不受一个人的摆布,不会因国王的个人权力而压制经济的成长。 |
C.亨利八世以来的清教改革,一方面强调勤奋,鼓励人们追求财富;另一方面强调节欲,反对人们不讲信义。 |
D.很多国家一直到工业化带来的财富增长之后才认识到确立私有财产权原则的重要性,这是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重要原因。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于炎帝、黄帝之间的关系,古书中流行的说法是讲黄帝和炎帝是兄弟两个,都是少典氏之子,如《国语》云:“少典娶有娇氏女,生黄帝、炎帝。”据《史记》记载,黄帝和炎帝在阪泉的郊野曾经先后打了几仗,炎帝被黄帝征服,而后,黄帝又擒杀了叛乱的蚩尤,被诸侯尊奉为天子。但是,据近日的《大公报》和《金陵晚报》报道,南京市六合区文物保管所所长蔡明义称,根据他的研究,黄帝是南京六合人的女婿,而且黄帝和炎帝之间相差11代。
蔡明义告诉记者,从2001年开始,他就考证黄帝的岳父敕封六合方山的课题,炎帝和黄帝拥有共同的祖先少典,是少典氏部落的人,太昊伏羲氏(伏羲、燧人、神农为远古时期三皇五帝中的三皇)的后代。太昊伏羲氏在距今约6000年前生活于渭水中游的天水(今甘肃省东部)境内,其部落后裔东徙姜水(黄河流域的一条河名)一带定居,并建立政权于古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少典正妃任姒,又名女登,生了炎帝。少典另一子名勗其,勗其的十一世后代即为黄帝轩辕氏。姜雷是炎帝第11世孙。根据典籍记载,公元前2600年左右,姜雷联合轩辕共同打败蚩尤,并且将帝位让给轩辕,使他代替炎帝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正式命名为黄帝。黄帝又委任姜雷为左相,封为六合方山侯,并以地赐姓,从此姜雷更姜姓为方姓,成为方姓始祖。后来,黄帝娶了发明植桑、养蚕、织丝的方雷之女嫘祖为正妃,方雷便成为轩辕黄帝的岳父。因此可以说,炎帝和黄帝之间相差11世。
记者从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先生处了解到:《史记索隐》对此有很好的考证。其中指出:“少典,是诸侯国号,非人名。……炎、黄二帝虽则相承,但根据《帝王代(世)纪》记载,中间相隔八帝,五百多年,如果少典是他们父名,那么岂不是黄帝经五百多年后取代炎帝成为天子?那他的寿命也太长了!”
李学勤认为:第一,少典不是个人,而是一个方国部族的称号,炎帝、黄帝都由少典氏衍生分化出来。第二,炎帝、黄帝相隔年代较长,而炎帝早于黄帝,其间共历八世。
李学勤先生认为,古史传说从伏羲、神农到黄帝,表现了中华文明萌芽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史记》一书沿用《大戴礼记》所收《五帝德》的观点,以黄帝为《五帝本纪》之首,可以说是中华文明形成的一种标志。《本纪》记载的黄帝,尚有部落时代的遗风。而且,以炎黄二帝的传说作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并不是现代人创造的,乃是自古有之的说法。很明显,这指出了炎帝和黄帝兴衰上的先后列序。
(选自《北京科技报》,有删改)
1.下列各史料中关于炎、黄二帝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史记》中记载,黄帝和炎帝曾经打过几仗,黄帝在征服炎帝后,又擒杀了叛乱的蚩尤,被诸侯尊奉为天子。
B.《国语》中有关于炎帝和黄帝的记载,其中讲黄帝和炎帝是兄弟两个,都是少典氏之子。
C.《史记》沿用《五帝德》的观点,以黄帝为《五帝本纪》之首,认为黄帝尚有部落时代的遗风,可以说是中华文明形成的一种标志。
D.根据《史记索隐》考证,少典是诸侯国号,不是人名,更不是炎帝、黄帝父亲的名字。
2.下列关于蔡明义和李学勤观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蔡、李二人都得出了炎黄二帝不是同一时代的结论,他们的研究都能从古代典籍中找到根据。
B.蔡、李二人的研究都彻底推翻了《史记》、《国语》中有关炎、黄二帝是兄弟关系的记载。
C.蔡、李二人关于炎、黄二帝的研究结论基本相同,仅有的差别在于炎、黄二帝间隔时间的长短不同。
D.蔡、李二人认为,炎黄二帝不生活在同一时代,有兴衰上的先后列序,表现了中华文明发展和形成的过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炎帝、黄帝之间的关系,古籍中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可以肯定的是,炎黄二帝都和少典氏部族有渊源。
B.根据史料记载,黄帝娶方雷的女儿嫘祖为妻,而方雷是炎帝第11世孙,可见炎、黄二帝的确不是同一时代的人。
C.根据李学勤的观点,炎帝、黄帝相隔年代较长,而炎帝早于黄帝,因而黄帝取代炎帝成为天子是不可能的。
D.炎帝和黄帝拥有共同的祖先,都是太昊伏羲氏的后代,可见中华文明就是从伏羲氏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