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一:【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网站2011年3月8日文章】中国在海外收购拥有有用技术的企业,在收购的企业类型中,中国唯一感兴趣的就是其拥有的技术。而且,中国在科技干部的教育和培养上投入慷慨。
新闻二:【美联社华盛顿3月30日电】美国参议院代表团赴西藏参观后发表报告称,西藏及中国其他西部地区的经济变革给代表团留下了深刻印象,国家大规模投资基础设施,使数十万人脱离贫困。报告还建议美国政府插手西藏事务,在保护西藏经济、环境和文化上与中国合作。
(1)外国媒体评论:中国,如今显示出一种无法替代的自信。请运用所学知识,结合上二则新闻,请你谈谈中国的自信源自于哪里?
(2)对于新闻中“美国参议院代表团建议美国政府插手西藏事务,在保护西藏经济、环境和文化上与中国合作”一事,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的?
材料一中国和发达国家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对照表:
项目 国家 |
2011年研发投入占GDP比重 |
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 |
发达国家 |
5% |
70%--80% |
中国 |
1.83% |
55% |
材料二随着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深入推进,国家创新能力和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开发人员总量从2002年的103万人发展到2011年的288万人,年均增长12%,居世界第一位;发明专利授权数从2002年至2012年,十年间翻了十倍,居世界第3位;研发投入占GDP比例,2012年达到1万亿,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已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在科技创新体制上仍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如研发成果转化率不高,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等。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和问题?
(2)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解决材料中存在的问题?
以燃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及机动车尾气排放直接导致了雾霾天气。高能耗加上重污染,使得节能环保的生物质能源成为能源革命的一个重要方向。
我国生物质能源原料丰富,每年农业、林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秸秆等将近10亿吨,其中大部分被遗弃或焚烧,加剧了雾霾状况。某企业经过多年的研究,把废弃的秸秆转化成宝贵的生物能源,在全国建了100多个生物质电厂,每年可消化秸秆2200万吨,发电200多亿度。该企业还进一步探索出“秸秆变燃油”项目,生产出来的燃油经汽车发动机燃烧后不会排放有害污染物。
(1)“秸秆发电”“秸秆变燃油”符合我国的基本国策。这样做有什么现实意义?
(2)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变废为宝”,请列举两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己升至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有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有13亿吨食物被浪费。我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每年仅餐饮业倒掉的食物相当于大约2亿人一年的口粮。针对这种现象,结合2013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思前,食后,厉行节约”,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
(1)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是什么?
(2)请运用我国国情和传统美德的有关知识,谈谈杜绝“舌尖上的浪费”的理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我国在载人航天、载人深潜、基因工程、高性能计算机、量子信息、3D打印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我们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更加自信。
材料二:下表为2008-2012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与经济发展情况
项目年份 |
2008年 |
2010年 |
2012年 |
R&D经费支出(亿元) |
4616 |
7063 |
10240 |
国内生产总值(GDP)(亿元) |
314045 |
401513 |
519322 |
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 |
1.47 |
1.76 |
1.97 |
注: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是目前国际通用的衡量科技活动规模、科技投入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该指标平均水平为3%。
材料三: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主要源于发挥了劳动力和资源环境的低成本优势。与低成本优势相比,技术创新具有不易模仿、附加值高等突出特点,由此建立的创新优势持续时间长、竞争力强。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问题: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
(2)结合我国国情分析“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现实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据报道,我国每年在餐馆、食堂和家庭中浪费的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公斤,相当于我国2.5亿到3亿人一年的口粮。面对这个数字,如何遏制“舌尖上的浪费”,缔造“舌尖上的文明”,成为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问题:
(1)有同学认为:我国经济发展了,人们生活富裕了,舌尖上的浪费是难免的。运用所学知识,评析这一观点。
(2)你打算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合理消费,延伸“舌尖上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