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兴趣小组为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实验步骤如下,请分析回答:
①将长势、大小相同的两株天竺葵放在暗处2天后,分别置两瓶内,密封瓶口,设为A、B瓶;
②将A瓶移到光下6—7小时,B瓶仍放在暗处(图一);
③取下玻盖,将点燃的蜡烛分别伸入A、B瓶(图二);
④摘取A、B瓶中大小相同的两片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水浴加热,脱色;
⑤取出脱色的叶片漂洗,滴加碘液。
(1)步骤①暗处理的目的是把叶片中原有的有机物 。
(2)步骤②中A、B瓶构成一组 实验,其变量是 。
(3)步骤③,伸入A瓶的蜡烛燃烧更剧烈,说明瓶中富含 (气体),这是植
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伸入B瓶的蜡烛熄灭,说明瓶中缺少上述这种气体,该
气体是被植物的 作用消耗掉的。
(4)步骤④将叶片脱色,指的是脱去叶绿体中的 。
(5)步骤⑤滴加碘液后,摘自A瓶的叶片会变蓝色,摘自B瓶的叶片不变蓝色,
这不仅说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是 ,还说明光合作用需要 。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不大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吸入肺颗粒物。由于它能通过肺泡直接进入循环系统,对人体危害极大。
为了探究空气中PM2.5的浓度与车流量是否相关,北京市某中学的同学在城市广场周边对空气进行采样,采样时段与统计结果如下图:
组别 |
PM2.5(微克/立方米) |
|||
清晨 |
上班时段 |
中午 |
下班时段 |
|
(车流量最少) |
(车流量大) |
(车流量小) |
(车流量最大) |
|
第1组 |
19 |
89 |
43 |
97 |
第2组 |
22 |
83 |
38 |
98 |
第3组 |
20 |
86 |
41 |
99 |
(1)在探究实验中,同学们将“采样时段”设置为该实验的,而其他条件都相同。
(2)为减少实验误差,应对表中3个小组同学的数据做怎样的处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专家指出:PM2.5对人体的系统危害最大。
(4)根据上述统计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车流量越大,空气中PM2.5的浓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实验结论,请你为北京市空气质量的改善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鲫鱼能在光线很弱的水中游泳,但不会和水中的石块或其他物体碰撞。探究鲫鱼在弱光线下游泳不会发生碰撞是不是先天性行为。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根据你的观察和生活经验作出的假设是。
(3)制订并实施计划:
。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在甲,乙,丙,丁四个培养皿内分别放两张吸水纸,将相同数量的小麦种子放在上面,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培养.数日后记录的种子发芽的情况如下表:(共11分)
装置 |
甲 |
乙 |
丙 |
丁 |
场所 |
日光下 |
日光下 |
黑暗中 |
黑暗中 |
温度 |
23℃ |
23℃ |
23℃ |
23℃ |
吸水纸干湿状态 |
潮湿 |
干燥 |
潮湿 |
干燥 |
数日后种子发芽情况 |
全部发芽 |
没有发芽 |
全部发芽 |
没有发芽 |
(1)根据实验可以得出种子萌发所必需的条件是,当然种子的萌发还需要另外的两种环境条件,分别是和。
(2)种子的萌发除了环境条件外,还需要一定的自身条件,即胚必须是完整的,而且是的.
(3)若要证明光照对种子萌发是否有影响,在实验设计上可选用上表中的两个装置作为一组对照实验来进行探究.根据上表中记录的情况,说明光照对该种子的萌发(填“没有”或“有”)影响。
(4)把萌发的小麦种子种植后,会长成一棵新的小麦植株.发育成小麦植株茎和叶的是小麦种子结构中的.
(5)将已发芽的小麦继续培养,用来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时,某小组同学将做好标记的小麦幼根培养几天后测量发现,相邻两条线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最大的区域是下图中的(填写图中字母),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 ],用放大镜观察幼根会发现此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有大量,能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的是区。(填名称)
某生物兴趣小组在探究“植物生活方式”的活动中,设计了下图所示实验装置。请分析回答:
(1)将罩上塑料袋的植物置于暗处5~6小时后,打开阀门,轻轻挤压塑料袋,使袋内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原因是:植物进行作用,产生(气体)。
(2)在实验过程中,塑料袋内壁出现水珠,是植物通过叶片上的散失的水分凝聚而成,这些水分主要是通过植物根尖的根毛区吸收后,由木质部的________自下往上运输到叶片。
为了探究某种细菌的分解作用,生物活动小组的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将甲乙两组落叶分别进行灭菌处理,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接种该细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请你帮助他们一起分析此探究实验:
(1)该实验的实验组是;对照组是。
(2)实验结果预测:经过一段时间后,组的树叶有腐烂现象。说明该细菌对落叶有分解作用。
(3)某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将甲乙两组进行灭菌处理,甲组放在自然条件下培养,乙组接种细菌后放在自然条件下培养”,你认为她能得到预期的结果吗?。为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