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蜂巢的眼泪
矫友田
⑴与几位朋友结伴爬山,临近中午,我们找了一家山村小店品尝“农家宴”。小店的老板向我们推荐了一道最具山里特色的菜——“油炸蜂蛹”。
⑵当服务员将那盘“油炸蜂蛹”端上来的时候,那些已被炸成金黄色、膨胀的蜂蛹,散发出一缕缕诱人的香气。夹一个放入嘴里品尝,味道果然不错,我们一个个都啧叹不已。
只是盘里蜂蛹的量太少,每人刚品尝了几个,便露出了盘底。其中一位朋友开玩笑说:“老板,你们这店也太黑了吧,90多元一盘的蜂蛹就给炸这么一点点?”
⑶对这样的玩笑话,老板好像已经习以为常,他赔着笑脸说:“你们吃的是虎头蜂的蜂蛹,它们可是山里最毒最凶的山蜂,这可是采蜂蛹的人,冒着生命之险采来的。”
⑷见我们都半信半疑,他补充说:“我怎么会骗你们呢?你们下山时,会经过一个小村,村里有一个姓赵的果农,就是在半个月前采蜂蛹时,被虎头蜂蛰死了。”
⑸感觉他不像是在编瞎话。于是,我惊诧地问:“既然采蜂蛹那么危险,他为什么还要去采呢?”
⑹老板便跟我们细说原委。原来,那个被虎头蜂蛰死的果农以前采过蜂蛹,只是过去蜂蛹的价钱低,又容易被山蜂蜇伤,便洗手不干了。这两年,农家宴火起来,蜂蛹就成了紧俏货。他有两个女儿,大的在外面上大学,小的今年又考上高中,因为他家果园收入一直不好,为了供两个女儿上学,他只好重操旧业,他每天起早摸黑地到山林里去寻找蜂巢。
⑺那一天傍晚,他在一个石洞口发现了一个大大的虎头蜂巢,他估计至少能采得两三斤蜂蛹。而后,他便点燃了随身携带的硫磺。一阵刺鼻的烟雾之后,那些栖在蜂巢上的虎头蜂纷纷跌落到地上。当他兴奋地采摘下那个沉甸甸的蜂巢时,竟疏忽了在石洞旁边一根树枝上,还有一个略小些的蜂巢。栖在上面的二百余只意识到了危险的虎头蜂呼啦一下飞起来将他团团包围……当人们在山上发现他的时候,他浑身肿胀,像一个吹了气的橡皮人,不治而亡。
⑻听完这个悲惨的故事,我们刚才的食欲顿消。盘里剩下的几个蜂蛹,再也没人动了。
⑼下山的时候,我们从那个只有二三十户人家的小村旁经过。一位在报社工作的朋友提议,到那个果农家去探望一下。
⑽一个小女孩将我们带到那个果农家的门口。只有果农的妻子一个人在家,显然,她还没有从丧夫的悲痛中走出来。
⑾当我们提起这件事情的时候,她一边抹泪一边说:“这都怪俺啊……其实,当时女儿的学费已凑齐了……他想再为女儿添一个好点的行李箱……都怪俺当时没能拦他……”
⑿她终于忍不住大放悲声,我们的眼睛湿润了。
⒀临走时,一个朋友发现在院子一角,还堆着十几个干瘪的蜂巢,就像被收了籽的向日葵盘一样。他低声跟我们几个商量,建议买下那些蜂巢,作为对她捐款的理由。于是,我们每人掏出了100元钱,递给了她。
⒁她诧异地看着我们,不知所措。
⒂我们撒谎说,这些蜂巢是代另一个朋友收购的。最后,她有些迟疑地接过了钱。
⒃离开这个不幸的女人,我们几个人都变得沉默了。我隐隐地感到,手中的那个蜂巢变得越来越沉重,上面好像浸满了泪水……请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短语,理清文章的思路和情感的变化。
文章思路 |
情感变化 |
① |
赞 叹 |
耳闻果农采蜂蛹故事 |
悲 伤 |
② |
③ |
文中⑹⑺两段写“这个悲惨的故事”采用了哪种写作顺序?并分析这两段的表达作用。
文末说“那个蜂巢变得越来越沉重,上面好像浸满了泪水”,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认真体会文章第⒀⒂段中划横线句子,怎么理解“我们”的举措?这对于你日后关爱他人有着怎样的启示?
海洋内大团黏液状物质具有致命危险
①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0月9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一项最新的地中海研究称,随着近几十年海洋温度不断上升,海洋内越来越频繁地形成大团大团的像黏液状的物质,而且出现这种物质的区域更广,持续时间更长。
②这个季节的温暖天气使海水更加平静,这种情况导致有机物更易结合在一起,形成泡状物。在长达124英里(200公里)的海域,这种黏液物质在夏季自然形成,经常出现在地中海沿岸。如果气温更高,黏液物质甚至在冬季也会形成,而且会持续好几个月。
③据这项研究的领导者、意大利马尔凯理工大学海洋学系主任罗伯托•达诺瓦罗(Roberto Danovaro)表示,迄今为止,这种浅棕色“黏液”一般被视为一种令人讨厌的东西,它形成的粘性胶状膜可堵塞渔网,粘在游泳的人的身上,发出一股怪味
④达诺瓦罗表示,这项最新研究在地中海黏液物质里发现了大量细菌和病毒,其中包括具有潜在致命危险的大肠杆菌。这些病原体对游泳的人和鱼类及其他海洋生物具有致命威胁。有研究报告指出,那些别无选择,只能游过黏液团的鱼类和其他海洋动物最易遭受这种物质携带的病菌侵袭,甚至可能夺出大型鱼类的性命。达诺瓦罗表示,这种有毒黏液团还能困住海洋生物,封住它们的腮,使它们窒息而亡。最大的黏液团能沉入海底,它就如同一条巨大的地毯,使海底生物窒息。同时,黏液团释放病原体会对公众健康构成致使威胁。在这种黏液团里游泳的人,可能会染上皮炎等皮肤病。
⑤黏液物体始于“海雪”,“海雪”主要由微小的死亡有机物和活有机体结合而成,其中包括一些裸眼可见的甲壳动物,例如小虾和桡脚类动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海雪(是许多海洋生物的食物来源)不断聚拢其他微小物质,慢慢增大形成黏液物质。
⑥1729年,人们首次在地中海确认这种泡沫状物质,而且在这一地区很常见。海洋的相对平静和海水较浅,导致近海水体相对来说更加平静,这种情况为黏液形成提供了理想环境。
⑦最近的研究发现,黏液团不只是地中海地区的一大安全隐患,从北海到澳大利亚,这种物质可能遍及所有海洋,这种情况可能是由气温升高造成的。达诺瓦罗说:“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不对气候变暖采取一些措施,地球将发生重大变化。如果我们继续否认科学证据,这就是我们将面临的严重后果。”除此之外,目前还不清楚导致这种黏液团形成的其他原因。例如,谁也不清楚这些黏液团里死亡的海洋物质为什么不会腐烂。科学家们说:“我们找到答案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挽救世界其他地区的海洋。”
(摘自2009年10月09日 新浪环球地理有删改)请根据文章①至⑤段文章,简述“海洋内大团黏液状物质”的形成的过程。
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所指的具体内容。
①这些病原体对游泳的人和鱼类及其他海洋生物具有致命威胁。
②其中包括一些裸眼可见的甲壳动物。文章列举1729年人们首次在地中海确认这种泡沫状物质的作用是什么?
下列判断都是错误的,指出其错误所在,并简述理由。
①黏液物体是由“海雪”组成,“海雪”是由微小的死亡有机物和活有机体结合而成的。
②为了挽救世界其他地区的海洋,我们只有搞清楚这些黏液团里死亡的海洋物质为什么不会腐烂这个问题,才能最终解决问题。
青鸟情
院里飞来两只小鸟,乌黑的翅膀,雪白的脊梁,人们叫它青鸟。或清晨,或傍晚,总在树上跳来跳去,唱它们自己的歌。中午,常是回家一趟,却不进窝,在院中,双足跳跃着,说它们自己的话。乏了,多在树枝上相偎着,闭了眼儿,作一短暂的小憩。待人们去田间劳作,它们“嗖”地飞起,一前一后,平展了双翅,斜斜地绕过屋顶,互应一声,转个圈儿,飞向远方。
它比麻雀大,比喜鹊小,也不像燕子那样筑窝,屋檐上有孔小洞,便是它们温温暖暖的家了。它们形影相随,步调一致,是对可爱的小夫妻。
过了一月,又过了一月,人们很少听到它们的歌声了,却意外地发觉洞里有了“吱吱喳喳”的叫声,也看到它们飞来飞去,格外忙碌。原来它们已是有了儿女的“人”呢!
五月的一天下午,突地阴了天,“嘎”地来了雷,眼前一个闪电,雨点就跟着风来了。风一起,大雨泼了下来,从田里跑回家的人,淋得精湿,赶忙换了衣服,然后出着长气,屋檐下站了,一边擦头脸的雨水,一边望着外面的雨线,议论起雨的来势。倏忽,从那昏昏的天边,望着了一个白点,像风筝在飘。白点愈来愈近,像要落地似的,但那风儿太猛,总使它忽高忽低,落不下来。几多盘旋,几次挣扎,总也是高了又低,低了又高。人们终于看清了,是一只青鸟,但那一只呢?猛地,只见它斜着翅膀,硬是冲了下来,低了,又一个圈儿,冲进院子,嘿,它嘴里还衔着条虫子哩!它一飞进院子,院树上便响起另只青鸟的叫声,随着叫声,洞口便探出四个小鸟的脑袋,张着扁扁的镶着黄边的嘴巴,吵嚷着要食吃。它飞进洞去,不知给哪只小鸟喂了,飞出来,叫上一声,另只飞去了,它却在那里,守护着洞口,任风儿去刮,任雨儿去淋了。
那飞走的,也极是艰难,风猛,雨急,它全然不顾了。高空一阵呼啸,使它失去了方向,零乱了羽毛,一个把握不住,划道弧线,像石块般地抛在街上。它摔坏了,一动不动,怕是再也飞不起来了呢!
我不禁为它动情了,便跑出门去,想把它逮回来,免得雨中受苦。但它毫不理会,极力挣扎,但还是被我捉了回来,擦了雨水,放在炕上,用筛儿盖了,让它暖和。先是安静地躺着,一会儿功夫,似平缓过了气力,再也不安于这温暖的地方了,急着出去,撞得筛子乱响。傻鸟儿,难道忘记外面在下雨吗?难道不知道黑夜就要来了吗?为什么一定要去冒险呢?我刚揭筛去看,它却瞅准方向,“噗喀”一声,飞了出来,冲门而去了……
雨小了,人们都回了屋去,我却千般地万般儿的不安。望那昏昏的雨空,不知它飞向哪里,在干着什么?树上的那只,也终未进洞去,缩着脖颈,静静地栖守着……文章开头写两只青鸟的可爱,其作用是什么?(4分)
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①白点愈来愈近,像要落地似的,但那风儿太猛,总使它忽高忽低,落不下来。几多盘旋,几次挣扎,总也是高了又低,低了又高。
②树上的那只,也终未进洞去,缩着脖颈,静静地栖守着……“我”青鸟的关爱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4分)
文章最后说:“望那昏昏的雨空,不知它飞向哪里,在干着什么?”请你展开合理想象,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文字,写出那只青鸟飞向哪里,在干什么?(4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题目。(共18分)
太阳风暴
①曾经热映的一部电影《2012》让2012年这个普通的年份充满了各种关于世界末日的预言。而太阳风暴成为了“2012”末世预言猜想的灾难制造者之一。太阳风暴的到来到底是否如同传言那样是毁灭性的灾难呢?
②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之一。太阳黑子数量有11年左右的周期变化,称为太阳活动周期。剧烈的太阳活动是指太阳上的爆发现象,如太阳耀斑、日珥爆发、日冕物质抛射等,被通俗地称为“太阳风暴”。
③在一个太阳活动周期中,往往发生许多次大大小小的太阳风暴。太阳爆发中剧烈增长的电磁波辐射、高能带电粒子流和磁化等离子体,冲击地球的磁层、影响电离层和地球高层大气,会引起地球空间环境急剧变化,形成空间天气过程。空间灾害天气对航天、通讯和电力等高技术系统产生直接的干扰,引发高技术系统故障,甚至造成更大危害,例如造成卫星失控、卫星载荷受损、导航系统产生严重偏差、短波通讯中断,大范围供电系统故障等。任何一次对航天、信息和电力等高技术系统产生影响的太阳风暴所引起的后果都是严重的。历史上由太阳风暴造成的灾害事故不胜枚举。正如我们受到台风、水灾和地震的危害一样,人类社会也面临着太阳风暴的威胁。
④太阳风暴造成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达程度提高而增加。1859年发生了史称“卡林顿事件”的太阳风暴。该次太阳风暴就其规模而言,可以称之为“超级太阳风暴”或“超强太阳风暴”。在当时该太阳风暴对刚刚形成的电报网路造成了严重影响,甚至造成电报员触电、电报纸燃烧。这一事件的地磁效应,是近一百年来最强的1989年3月的太阳风暴三倍以上。后者曾使加拿大魁北克省停电9个小时。假如“卡林顿事件”发生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其造成的影响的确不可估量。在“超级太阳风暴”的冲击下,航天、信息系统可能被摧毁,电力系统可能遭到严重破坏。正因为如此,美国科学家提出警告,“超级太阳风暴”会让美国从发达国家变成发展中国家。他们的警告不是危言耸听。
⑤但“超级太阳风暴”袭击的危害并不是无限的,它的到来并非意味着世界末日来临。当前社会上关于“超级太阳风暴”到来意味着世界末日来临的说法,主要源于对太阳活动的认识不清和相关灾难影片引发的臆想。国内外已有许多科学家对这种世界末日说法给予了批驳。
⑥太阳风虽然猛烈,一般却不会吹袭到地球上来。这是因为地球有着自己的保护伞——地球磁场。然而百密一疏,当遭遇“超级太阳风暴”时,仍然会有少数漏网分子闯进来,但它的影响不至于毁灭地球。人类通过监测太阳活动的形成和演变,可以看到诸多太阳风暴可能发生的先兆现象。如太阳表面出现异常的黑子群,日冕中出现异常的活动,大规模爆发前的太阳磁场结构异常等。虽然人类不能准确预报太阳风暴的发生时间和强度,虽然这些现象不一定意味着“超级太阳风暴”发生,但人类的检测足以起到一定的“预警作用”。而且“超级太阳风暴”的形成过程具有很强的突发性和偶然性,属于低概率事件。
⑦我国科学家在国家“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计划期间,加强了自主研究的力度,实施了关于太阳风暴和空间灾害天气前沿领域的国家基础研究规划项目(973项目)的系列研究课题,在基础研究和预报服务两方面取得重大成就。我国太阳物理研究工作者在太阳活动形成机制、太阳爆发过程的能量积累和释放等重要的研究方向,都有获得国际同行认可的研究成果,形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太阳活动预报方法和模式,为我国多项重大工程提供了有力的空间环境安全保障服务。同时,我国学者在多方面开展太阳活动研究国际合作。一个代表性的例子是我国太阳物理学者与印度科学家合作,由太阳发电机理论对第24太阳活动周期的峰值作出了有影响的预报。
(选自“百度百科”,有删改)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对太阳风暴进行了说明?
有人认为选文第①段十分多余,删去后文章更简洁明了。请你告诉他不能删去此段的理由。
第③段中两个划线词语的使用均十分准确,请分析其作用。
⑴甚至:
⑵任何一次:作者列举“卡林顿事件”和“魁北克停电事件”的目的是什么?
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超级太阳风暴”曾经对地球造成过严重的影响。 |
B.如果太阳表面出现异常的黑子群,日冕中出现异常的活动,大规模爆发前的太阳磁、 场结构异常等,就意味着“超级太阳风暴”即将爆发。 |
C.到现在为止,人类都不能准确预报太阳风暴的发生时间和强度。 |
D.选文最后一段从“加强自主研究力度”和“开展国际合作”两个方面介绍了我国为 |
应对太阳风暴所做的工作。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题目。(共22分)
养一朵听话的云
朱成玉
①在我刚刚辞职回家,还没有找到新的工作的那些日子,天总是阴沉沉的。虽是春日,但似乎也无甚春光。正如我困顿时期的心情,疲惫,不知道人生是否像书上所写的一样——阳光后总会有彩虹。
②我总是躲进书房里,去那些平日里被我束之高阁的书籍里引经据典,试图为自己的心开启一扇窗口。女儿常常来敲门,学着小品演员的腔调喊我吃饭。
③妻子和女儿,是我那黯淡时光中的最后一缕阳光。想起女儿,我不禁又酸楚起来,我已经很久没有给孩子礼物了,不仅因为囊中羞涩,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男人,一个父亲,我的事业遭到灭顶之灾,我所有的篮子都已空空如也。
④周末的时候,全家人蜷缩在家里,一起等阳光的出现。我照例躲进书房里,用颓废的窗帘把自己囚禁起来。灰黑的厚重的窗帘似乎一下子遮住外面了所有的光线。我突然觉得生活有些让人绝望。
⑤因为又不能去公园玩了,女儿噘着小嘴,不停地埋怨着:“该死的云彩,把太阳都给遮住了,什么时候才能晴天啊?” 妻子不想“火上浇油”,就耐心地劝着不开心的女儿:“这不是云彩的错,其实云彩很乖的,它能带来雨,有了雨庄稼才能生长,农民伯伯就有了好收成,我们才有粮食吃啊。”“是吗?云彩那么好啊!”小家伙有些疑惑地问道。“是啊,”妻子说:“它还能美化我们的世界,使空气更干净,你看它在天空上是不是像一块大手帕……”女儿果真趴到窗子上,认真“研究”起云彩来。
⑥妻子说:“云朵还会变呢!你想什么它就会变成什么。”
⑦女儿忽然间来了兴致,她风风火火地在书桌上摆满了画纸和画笔,妻子问她要做什么,她说:“我要画一朵云彩,把它养起来,像我养的那只猫一样听话,我让它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那样我想什么时候去公园就什么时候去,农民伯伯也会年年都有好收成啦。”
⑧养一朵云,多美好的想象啊!我在这个美好的想象里看到了女儿纯净的心灵,看到一颗善良的种子,在那里悄悄发芽。
⑨接着,我听到了她们让我感动的对话:
⑩“为什么要养一朵云?”
⑾“因为,它可以随时变成我想要的东西。”
⑿“那你现在想要什么呢?”
⒀“现在我要它把阳光变出来,我要带爸爸去公园玩,我还要它变成很多很多的礼物,我要送给爸爸,让爸爸开心。”
⒁一朵云,从怀念的心上,思念的眼底慢慢飘散,就这样一点一点在尘世积攒纯洁的诗篇,慢慢铺下一张幸福的白色床单。一朵云,带给我对人生的洗涤和过滤,让我在纯净中守住了自己的心灵。让我蓦然感到,我生命里的阳光并没有消失,只是在云彩里打着盹。
⒂我豁然开朗起来,是孩子为我指了路,为我开启了那扇窗子。窗外,
。
⒃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被云朵遮住阳光的时刻,关键是你要懂得如何驾驭这些遮住阳光的云朵,它们既是阻止你前行的障碍,也是人生路上难得的风景。我收拾好遍布阴霾的心灵,重新制作了我的简历,准备在明天早上太阳升起的时候去一家新的公司应聘。
(选自《少年大世界·初中生》2011年第12期,有删减)文中“我”所遇到的事情及看到的情景使“我”对生活的态度几次发生了变化。细读表格,用简洁的语言将表格补充完整。
事情或情景 |
生活态度 |
辞职回家,未找到工作 |
|
有些绝望 |
|
听见女儿说为了“我”开心要“养一朵云” |
|
文章题目为“养一朵听话的云”,请说说“云”在文中有什么象征义?
请谈谈句中划线词的表达效果。(4分)
我照例躲进书房里,用颓废的窗帘把自己囚禁起来。
景物描写往往是为文章增彩的部分,看似随意,其实用笔谨慎。它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等方面文学效果显著。请分析上下文的内容,为文章第⒂段添加一段景物描写。(60字以内)
请结合具体事例简要分析文中“女儿”这一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
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中划线句的理解。
为汉语的处境忧心不平
①最近,一则关于汉语的消息让人百感交集。
②上海举行的一项翻译大赛爆出冷门:由于缺乏最好的译文,大赛不仅一等奖空缺,还将二等奖颁给了一位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其原因不仅在于他突出的英文水平,更在于他“流畅、优美的中文表达”。相形之下,国内选手提交的相当多的作品言不达意,其中用词不精当、标点符号误用等小错误“更比比皆是”。
③这则消息让人隐约看到汉语的处境。
④身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能时时牢记自己身份的,除了身体发肤之外,就该是我们的母语了。在无数中国人心里,古老优雅的汉语是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将我们民族胸中的丘壑山水,化为不尽的纸上烟云。音分四声,律有平仄,构成了汉语诗文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千百年来,隽永有致的汉语承载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通过它记载,凭借它穿越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
⑤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汉语正面临着危机。一方面,在“全民学英语”的热潮中,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庞大“外语族”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日常语言日渐单调。应当承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语教学十分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母语、消解母语;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将汉语视为不学自能的天赋。诗人余光中说得好: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事实证明,忽视母语修养所导致的结果是十分严重的。它不仅造成了书写语言的失范,生活用词的平庸乏味,也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韵在我们生活中日渐消褪。
⑥我们的后辈可能不知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不再会用“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芦苇开得很茂盛,清早的露水变成霜”、“我要和你结婚”。试想,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怎能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一个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人,又怎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在我们这个时代,该如何守护那曾经被庄子、屈原、李白、杜甫骄傲地向世界展示过的、绵延着几千年文化命脉、最切近我们心灵的母语?
⑦发人深思的是,当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时,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目前,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汉语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
⑧“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纵然“汉语热”热遍全球,纵然我们的后代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但在汉语的故乡,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边,倘若“汉语危机”的呼声一直不断,我们又怎能尽展欢颜?
⑨仅仅存于典籍之间的希腊文、拉丁文基本上死了,但汉语却一直活着,在一代代中国人的生活中血脉相延。它引领我们这个五千年古国一路风霜走到如今,它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向何处去?
⑩汉语,我为你忧心,为你不平!
【相关链接】
材料一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母语对内是一种凝聚力,对外则是一道屏障。因为母语既是一个族群交流的工具,也是其文化和身份的代表。它反映的是个人或民族成员对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的认同。
材料二 “汉语能力是人生的核心竞争力”。张嘴能说,说得有思辨性、哲理性,说得有感染力、号召力;提笔能写,写得生动形象、富有逻辑,写得深刻精辟、无懈可击,这些都是外显的汉语能力。而支撑这外显能力的基础则是文化、思想、修养这些内在的东西……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洞察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等等大多是汉语能力,也即是语文能力的延伸扩展或者与语文能力有关。
材料三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热持续升温。《华尔街日报》的英文网站网管说,中国文化对全世界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世界上任何一个主流媒体都不可能忽视中国文化的影响。据了解,《财富》杂志所评出的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有大约2/3已经在中国开设了分支,并大部分开设了中文网站。文章开头从一则关于汉语的消息写起,有何用意?
阅读第5、6段,简要回答在我们的生活中汉语正面临着怎样的危机。
结合上下文,分别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部分的作用。
(1)我们的后辈可能不知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不再会用“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2)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汉语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今年的2月21日是第十三个“国际母语日”,母语对于每一个民族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探究学好汉语对于我们的重要作用,写出你的四点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