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8分)
命系悬壶
陈源斌
①姚五先生是我家乡古镇上的世传名医。他的名字竟然可以治病。邻居家小孩突发急痧,整夜惊叫抽搐,大人捋着头发哄他说:“好孩子,别怕,请姚五先生去了。”捋着捋着,啼哭声变小,孩子气息匀细,睡熟了。有个半大少年,暑天贪吃生食,又喝凉水,不一会发作起来,抱着肚子在地上打滚,一口气吸进去,憋得脸色乌青,连眼睛都倒起来了。这时候,有人喊说:“好了,好了,姚五先生来了。”其实才远远看到姚五先生的影子,走到跟前还得好一会儿呢。地上的病人却把一口气痛痛快快吐出来,觉得肚子好受多了。
②关于姚五先生的传说很多:说他某年路过某地,听见一户人家嚎啕哭丧,进屋看时,人已经断了气,穿好送终的寿衣寿裤,躺在草铺上了。姚五先生说有救,熬了一罐药,撬开牙关,灌将进去,草铺上的人立刻还了魂;又说他某年途中撞见一群披麻戴孝抬棺人,他朝滴在地上的血迹看看,又凑到跟前嗅了嗅,赶紧开棺急救。原来是位难产的孕妇,幸得姚五先生救治,母子双双侥幸活了命……这些故事都不新鲜,显然是从一些旧书和传闻那里,移植过来的。姚五先生听了,总是不置可否,一笑了之。
③传来传去,姚五先生就被神化了。说他不但能让死人活,也能让活人死。这话是当着姚五先生的面说的.他跟往常一样懒得理睬,只管凝神替面前的病人诊治。这句话却惹出了一个意外灾祸:有一个青年高高骑在墙头上看热闹,手里捧了一罐南瓜稀粥,喝了个底朝天,肚子胀得像只鼓.那青年听见这句话,很不服气,抓着喝空了的罐子, “啪”地一声跳到地下,说:“我就不信,我一个大活人,他真有本事,敢不敢让我马上就死?”姚五先生抬头看看他,脸色陡变,让人赶紧找青年的家长,准备后事。果然如此,没等家长赶到,青年已经瘫软死去——事后,姚五先生解释说,青年喝了一肚子稀粥,从那么高的墙头猛跳到地上,硬把肚肠震断,又因地处偏僻乡下,来不及救治,可惜这条性命了。
④姚五先生体恤民情,替人治好病,或是救了一条命,视人家的家境,酌收诊费。遇到乡下普通老百姓,他把手挥挥,说,算了,你要真过意不去,闲暇时送几只斑鸪鸪来吧。斑鸪鸪是一种乡下常见的乌,喜好在野地里用脚爪刨挖单叶芽果吃,随手就捉得到,不算什么难事。姚五先生嗜好这种野味。他饮食十分挑剔,从来不在外面吃饭.有时候下乡到人家忙活一天,连口水都不喝,照样挥挥手,走了。多少人被他感动了。望着他的背影,为他祈祷,说:“好人哪,但愿他长命百岁!”
⑤姚五先生只活到五十岁。他患的是当地俗称的膈食病,就是不能吃饭——得过他恩惠的乡下人说,姚五先生怕是斑鸪鸪吃多了。斑鸪鸪喜欢刨吃野地里有毒的单叶芽果,这种野鸟身上积存了毒素,人偶尔尝个新鲜是可以的,吃多了,就会有大妨碍。姚五先生一辈子替太多的普通百姓看过病,吃了太多的人家送来的斑鸪鸪,日积月累,中了重毒——姚五先生是治膈食病的圣手,有一个祖传单方,远远近近,好多患这种病的人,都是由他治愈的。他按祖传单方给自己抓了药,煎好,一口气喝下肚里,却一点不剩地吐了。再舀一碗,硬灌下去,“泼刺”一声亮响,全部喷射出来.姚五先生把头摇摇,叹了一口气,说:“命系悬壶,治得了病,治不了命。”他一天天瘦下去,瘦下去,瘦成了一根芦柴,只剩了一口气在胸腔里悠悠转着。接着,这口气断了,他死了。小说的题目“命系悬壶”,其中“悬壶”指的是行医。从全文来看,这个题目有怎样的含义?(4分)
试简要概括文中主人公姚五先生的形象特点。(4分)
小说字里行间已经透露了姚五先生并非神医,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说明。(4分)
这篇小说内涵丰富多元,有许多令人深思的东西,试结合原文加以探究。 (6分)
多疑症
(美)埃德·华莱斯
奥特·索里夫人,这位几乎生了一打孩子的妇人,似乎总不在睛朗的天气或者白天里分娩。现在,本森医生连夜开车又去出诊。
离索里农庄还有一段路。这时,小车前的灯光里出现了一个沿着公路行走的男性的身影,这使本森医生感到一阵宽慰,他降低车速,注视着这位吃力地顶风行走的人。
车子贴近夜行者的身边,本森刹住车请他上车。那人钻进了车。
“您还要走很远么?”医生问。
“我得一直走到底特律。”那人答道。他非常瘦小,那双小黑眼被顶头风吹得充满泪:“能给我一支烟么?”
本森大夫解开外衣扣子后记起自己的香烟是放在大衣的外口袋里,他把烟盒递给正在自己衣兜里摸火柴的生人。烟燃着了,那人拿住烟盒愣神片刻,然后向本森说:“也许您不会介意?先生,我想再拿一支呆会儿抽。”他晃晃烟盒又取出一支来,不等主人回话。本森大夫感觉到,有只手触到了他的口袋。
“我把它放回您的衣兜吧。”这个瘦小的家伙说。本森急忙伸手想接住烟盒,但他不无恼怒地发现,烟盒已经装在他的衣兜里了。
片刻之后,本森说:“到底特律去?”
“到一家汽车工厂去找份活干。”
“战时您在军队里干过么?”
“在前线开了四年救护车。”
“是么?我就是医生,我叫本森。”
“这车子里充满药味。”那人笑起来了,然后又郑重地加了一句,“我叫埃文斯。”
沉默。本森注意到生人猫一样的瘦脸颊上那道深长的疤痕,像是新近才有的。
他想起索里夫人并伸手掏表,他的手指摸向衣兜的深处,这才发现他的手表不见了。
本森医生慢慢地移动着手,小心翼翼地伸向座位上,摸到了那支自动手枪的皮套子。
他缓慢地抽出手枪,借着黑暗把它贴在自己身体的一侧。然后疾速刹住车,把枪口冲着埃文斯:“把那只表放进我的衣兜!”
乘客惊吓得跳起来并慌忙举起手。“上帝!先生……”他嗫嚅着。
本森先生的枪口冲着生人顶得更紧了:“把那只表放进我的衣兜,否则我要开枪了。”
埃文斯把手伸进了自己的背心口袋,然后颤抖着把表放进医生的衣兜,本森医生用空着的那只手将表收好,然后逼迫对方滚下车。
“我今晚出门是为了救一个妇人的性命,然而我还花费时间去帮助你!”他怒气冲冲地对那人说。
本森迅速发动车子,奔向农庄。
索里夫人的关于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来的许多经验,显然帮了她自己的忙。接生孩子没费多少事儿。
“今晚,路上搭我车的一个家伙想抢劫我。”他对奥特说,带着几分得意,“他拿了我的表,可我用手枪顶着他,他只好把表还给我作罢。”
“我真高兴,他能把表还给你。不然,还真没法知道孩子的出生时间。”
“孩子是半小时以前生的。此时此刻是……”他凑近桌前的灯光。
他惊奇地盯住自己手中的表。表面玻璃是破裂的,柄把也断了。他把表翻过来,紧挨着灯。他读出那上面镌刻着的磨损了的字:“赠给列兵T·埃文斯,救护车队员,1943年11月3日晚,在靠近意大利的前线,他一个人勇敢地保护了我们全体的生命。护士内斯比特,琼斯,温哥特。”(选自2008年第4期《视野》)
1、是什么原因让本森掏出了手枪?请分条概括。
2、作者为何反复描写埃文斯的外貌和本森的感觉?
3、小小说的结尾往往出人意料,但因前文多有暗示或伏笔,才显得合情合理而不唐突。你认为本文的结尾唐突吗?为什么?
4、你认为本文的主人公是谁?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其性格。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转变。此前世界处于相对隔绝状态下的国家发展传统模式将被彻底打破,从此,任何国家和民族都必须在参加普遍交往和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也就是说,愈来愈多的民族、国家和地区间的闭塞或半隔绝状态被打破,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一幅全新的世界图景“呼之欲出”。
在这一历史转变的重要关头,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采用全球化视野来考察历史和现实。引人注目的是,全球化观点的主流,认为15、16世纪西方大航海以后开始了全球化的进程,从此中国卷入了世界大潮。
当代美国社会学家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以马克思主义、宏观经济理论、系统论为指导,采用法国年鉴学派的历史分析方法和素材,对16世纪以来的资本主义发展史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世界体系论。这一理论将整个世界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分析整体的发展规律,并从整体发展过程中审视作为部分的国家与社会的发展现象。沃氏认为,在16世纪以前,“世界性体系”表现为一些“世界性帝国”,如罗马帝国、中华帝国等。这些“世界性帝国”有单一的政治中心,但却没有“世界性经济”。即使有也不稳定。到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才形成了“世界性经济体系。”他提出,“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是以世界范围的劳动分工为基础而建立的”,并据此把世界分为中心区域、半边缘区域和边缘区域,各自承担特定的经济角色。
事实上,近些年来西方学者已展开了对欧洲中心论的批判,为了求证,他们转向研究中国。国此,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遭到了多方面的质疑。在这一过程中,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即美国明史学会第一任会长范德(Edward L Farmer)所说:“明史研究在西方学者努力创造一个更平衡的历史观上起了重要作用。”西方学者弗兰克(Andre Gunder Frank)是反对者中最为突出的一位,在他的《白银资本》一书中,对公元1500年以来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作了宏观的论述。与世界体系论的现代世界围绕资本主义中心地带产生和发展完全不同,他提出在现代早期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处于中心地位的不
是欧洲,而是亚洲,是欧洲被吸收在一个早已存在的以亚洲为中心的世界体系之中,而不是相反。他认为,在公元1500—1800年,中国是整个世界经济秩序的中心,而白银导致了全世界的商业扩张。虽然中文译者将书名改成《白银资本》,但是原作者却不是从白银货币本身开始论证的,他甚至完全没有注意到,明代中国的白银有着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程。弗兰克的理论不仅使我们思考16世纪以前世界中心区域定位问题,而且使我们加深了对晚明中国社会加强实证研究必要性的认识,更使我们了解实证研究对晚明社会定位的重要性。也就是说,中国学者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声音必须是建立在本土经验的实证基础之上的。那么,中国社会变迁以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可能就会与以往所认识的大
不相同。
(摘自万明《全球的视角:一个整体概念的确立》)下列对于“世界体系论”的
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世界体系论”是建立在各民族、国家和地区已经形成一个统一的历史整体的基础上而形成的学说。 |
B.“世界体系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沃勒斯坦率先提出,但这一理论诞生后遭到了全面质疑和批判。 |
C.“世界体系论”的特点是用体系的观点看待整个世界及其各个部分的发展变化,采用法国年鉴学派的历史分析方法来研究社会体系的发展变化。 |
D.“世界体系论”是自16世纪以来,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生![]()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从全球的视角来看,随着世界各国、各民族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愈来愈扩大,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
B.《白银资本》一书中关于中国部分的实证研究和分析明显不足,尤其缺乏对明代中国的白银有着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程等方面的实证研究。 |
C.弗兰克同沃勒斯坦在观点上最大的分歧在于对欧洲中心论的认识,弗兰克的世界体系是建立在对欧洲资本主义为中心质疑的立场上的。 |
D.如果采用全球化视野来考察历史和现实,那么中国社会变迁以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就不会像以往所认识的那样。 |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根据沃勒斯坦“世界性经济体系”的划分,16世纪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应属于世界中心区域。 |
B.从全球化视角出发,历史研究走出了作为部分的国家与社会的发展现象研究的局限,进入世界历史整体性的考查和实证研究新视野。 |
C.世界体系论的反对者认为明史研究为西方学者创造一个更平衡的历史观有重要作用,所以他们把研究中国历史作为建立“世界体系论”的根本任务。 |
D.在全球化视野考察中国历史的过程中,中国学者更应该从中国本土经验的实证出发,探讨全球视角中的历史问题。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的梦想是什么——假如有中国梦的话。事实上中国是多梦的,但什么是“中国梦”,却是个困难而尴尬的问题。在这里我们愿意讨论一个使中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的梦想,这就是百年来的“现代化”梦想。现代化梦想本身并不奇特,但落实在中国身上却成为一个沉重的梦。这个梦想本身就具有自相矛盾的性质,一方面,现代化梦想不是一个中国梦,而是一个西方概念,在文化和精神上说,现代化就是去中国化,现代化梦想就是对中国传统的否定,按照东方学的逻辑,中国的现代化梦想就是要把中国变成西方;另一方面,现代化梦想又是百年来几乎全部中国人的共同梦想,按照中国的“民心所向”原则,中国人人喜欢的就是中国的梦想,而且,中国所以选择现代化梦想又是因为只有一个现代化的中国才能够反抗和摆脱西方的霸权支配,就是说,只有把中国变成西方才能够抵抗西方而重新成为中国。
中国的现代化梦想甚至还有更复杂的性质,中国在构思“中国式的西方”时往往希望能够综合西方各种现代化模式的优点,而且还特别希望能够综合中西文化的优点,在这两种超级综合的原则指导下,中国的现代化梦想就总是重新创作了的“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在把中国变成西方的同时就是把“西方”改造得似是而非,貌合神离。以中国方式重新创作过的中国现代梦想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果不能理解“中国的现代化”在中国的实践中是一个灵活多变的概念,就不能理解中国。
中国现代化梦想的第一理由就是“落后就要挨打”的经验,因此中国现代化梦想的第一要求就是要变成在物质上强大的中国,这一基本要求一直到今天仍然是首要的要求。当然,“强大”不仅要求物质强大而且还要求精神强大,但在“精神强大”方面却有不同意见,许多中国人相信中国传统精神即使不是最好的也是足够好的,于是把现代化梦想局限于物质现代化;但有至少同样多的人认为需要精神的现代化,否则物质的现代化也不可能成功发展,至少不可能被正确地使用。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物质现代化在改变社会的时候并不仅仅是改变了物质水平,而是同时改变了精神风格,因为物质从来都不单纯是物质,而同时也是一种精神风格,一种迷恋物质生活的精神,于是,由物质直接扶植的现代化精神就比传统精神更有力量,这一点决定了中国传统精神的不利地位,以至于中国传统在谋生存的时候也要去迎合西方的观念。关于中国的现代化的梦想,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化梦想不是一个中国梦,而是一个西方概念。 |
B.中国的现代化梦想就是要把中国变成西方。 |
C.现代化梦想是百年来全部中国人的共同梦想。 |
D.中国现代化梦想的意义在于反抗和摆脱西方的霸权支配。 |
中国人在实践现代化的过程中没有
A.综合西方各种现代化模式的优点。 | B.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 |
C.把中国变得非中非西。 | D.现成的模式可供选用。 |
下列各项属于作者观点的是
A.中国的现代化不利于中国传统精神的生存发展。 |
B.中国传统精神虽好但不利于中国现代化的实践。 |
C.中国的现代化梦想主要是要求物质现代化。 |
D.没有精神的现代化,就没有物质的现代化。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英国科学家发现转基因作物会种下“恶果”,导致田间蝴蝶和蜜蜂数量急剧下降,威胁生态平衡,而且这种破坏效应会通过食物链影响到处于食物链更高层次的动物,如麻雀、灰雀等,甚至还可能沿食物链而上,危及到更多动物甚至人类。
英国政府近年牵头试验了一批转基因冬油菜田。研究者发现,这种转基因作物可能改变田间野草物种的平衡,导致田间蝴蝶和蜜蜂等昆虫的数量急剧下降,而且还威胁到多种动物的生存。研究者们担心,如果转基因生物大规模释放到自然环境中,将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生态灾难,其中包括基因扩散、生长失控、危害其他生物、物种异化和产生病毒等。这一研究结果刊登在权威的英国《自然》杂志上,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转基因产品最明显的优点就是可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降低成本,并且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然而,正当科学家们在试验田里忙着扩大转基因作物的成果时,一些转基因的反对派们却不时地找出转基因的种种弊端,这就是“马铃薯事件”和“BT基因玉米事件”。 1999年5月英国的权威科学杂志《自然》刊登了美国康奈尔大学副教授约翰·罗西的一篇论文,引起世人的震惊。论文说,研究人员把抗虫害转基因玉米———BT基因玉米的花粉撒在苦苣菜叶上,然后让蝴蝶幼虫啃食这些菜叶。4天之后,有44%的幼虫死亡,活着的幼虫身体较小,而且无精打采。而另一组幼虫啃食撒有普通玉米花粉的菜叶,则未有出现死亡率高或发育不良的现象。论文据此推断,BT转基因玉米花粉含有毒素。BT转基因玉米是为玉米抗病虫害能力而培育的,其培育方法是向玉米种子中植入一种可以有效杀伤危害玉米害虫的基因。一些科学家认为,植入BT基因使玉米能够产生杀伤害虫的物质,从而具有抗虫害能力,但也因此而具有了毒性。这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
在动物方面,转基因的生物经过人工改造,比同类的生物更具生存优势。比如,被植入人类生长激素的三文鱼,要比普通的三文鱼大3倍以上,并且生长速度也变快;人们将黑樱桃树从德国移到北美,就灭绝了当地原有的樱桃树;将尼罗河鲈鱼放到非洲的维多利亚湖中,使得湖中原有的鲈鱼大大减少。生态学研究专家很担心,因为有生存优势的转基因生物会在“物竞天择,汰弱留强”的进化过程中,淘汰自然界原有的物种。由此,生态的自然规律被搅乱,生态平衡被打破。
基因污染可能在以下情况发生:附近生长的野生相关植物被转基因作物授粉;邻近农田的非转基因作物被转基因作物授粉;转基因作物在自然条件下存活并发育成为野生的、杂草化的转基因植物;土壤微生物或动物肠道微生物吸收转基因作物后获得外源基因。基因污染之所以非常特殊,非常危险,原因在于,它是世界上惟一一种能够不断增殖、扩散且又无法清除的污染,其潜在的威胁不亚于核扩散。
1.下列不属于基因灾难的一项是()
A.田间蝴蝶和蜜蜂等昆虫的数量急剧下降,而且还威胁到多种动物的生存。
B.转基因生物大规模释放到自然环境中,将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生态灾难,其中包括基因扩散、生长失控、危害其他生物、物种异化和产生病毒等。
C.把BT基因玉米的花粉撒在苦苣菜叶上,然后让蝴蝶幼虫啃食这些菜叶,4天之后,有44%的幼虫死亡,活着的幼虫身体较小,而且无精打采。
D.被植入人类生长激素的三文鱼,要比普通的三文鱼大3倍以上,并且生长速度也变快。
2.对基因污染造成恶果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威胁生态平衡,而且这种破坏效应会通过食物链影响到处于食物链更高层次的动物。
B.有生存优势的转基因生物会在“物竞天择,汰弱留强”的进化过程中,淘汰自然界原有的物种。
C.它是世界上惟一一种能够不断增殖、扩散且又无法清除的污染,其潜在的威胁不亚于核扩散。
D.人们将黑樱桃树从德国移到北美,就灭绝了当地原有的樱桃树;将尼罗河鲈鱼放到非洲的维多利亚湖中,使得湖中原有的鲈鱼大大减少。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基因污染会在以下情况发生:附近生长的野生相关植物被转基因作物授粉;邻近农田的非转基因作物被转基因作物授粉。
B.转基因产品最明显的优点就是可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降低成本,并且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但一些科学家认为,这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
C.BT转基因玉米是为玉米抗病虫害能力而培育的,可以有效杀伤危害玉米害虫的基因一些科学家认为,植入BT基因使玉米能够产生杀伤害虫的物质,从而具有抗虫害能力,但也因此而具有了毒性
D.转基因作物会种下“恶果”,导致田间蝴蝶和蜜蜂数量急剧下降,威胁生态平衡,而且这种破坏效应还可能沿食物链而上,危及到更多动物甚至人类。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简字回繁,公众经不起折腾
李振忠
近来,有关恢复使用繁体字的意见引发了广泛争议。中国社科院昨天上午举办的第五次国学研究论坛对此进行了专题讨论。权威专家透露,有关方面将对汉字规范进行新的调整,新规范汉字表将很快公布。
汉字的演化历史由简入繁,又由繁入简。其大体历史进程是这样的:甲骨文时代,汉字相对要简略,因为在龟甲上刻字是个力气活。金文、篆书出现之后,汉字出现了繁化现象,篆书用毛笔书写,有了繁化的书写条件。而当隶书出现之后,实质上是一种书写的简化,起码是由曲笔而偏向直笔,楷书则比隶书更要简化。这是从书写的方法等方面说的。
从以上书法演进的过程可以看出,古人并没有刻意排斥繁,也没有过于排斥简,而是随着书写材料、书写工具以及文化需要而演进的,只要是科学的、合理的,合乎文化需要的、合乎民众需要的,就应当大力推行。这与当初出现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是一个道理。同理,对待今天的汉字演变过程,也没有必要在繁简之间进行不必要的反复折腾。
汉字简化的过程,并非只是书斋里的产物,而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这一点人们可以从唐宋明清诸代古人书法原件中得到认证。一些现在流行的简化字,早已经在文人甚至官方文书当中通行,此部分汉字简化只是将这些古人创造的简化字固定化。当然,简化字还有民间流传使用的一部分,也被汉字简化的过程拿来固定。因此说,汉字简化并非拍脑门工程,而是有其时代的需要、文化的需要。并且,实事求是地讲,汉字简化给当代中国带来了一场文字革命,其具体的好处并不仅仅限于好记好认。
孔乙己会写四种不同的“回”字,从这一点上看,繁体字本身就有一个需要简化的过程。不仅“回”字有四种不同的写法,众多的繁体字的异体字甚至比回字的四种还要多,因此说,见繁就喜,见简就恼,本身就不够科学。
登载此消息的网络调查显示,60.4%的网友反对由简回繁,3.8%认为不好说,可见大多数民众认可简化字。但是,35.8%的复繁派的声音之大也不可小觑,这告诉有关文字专家,对于此等关系文化根基的大问题,切不可盲目从事。汉字回繁,文化经不起折腾,民众经不起折腾。
(选自2009年4月《扬子晚报》)
1.下列关于“简字回繁”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目前,有关恢复使用繁体字的意见引发了广泛争议,但大多数网友却反对汉字由简回繁。
B.中国社科院已在第五次国学研究论坛上对恢复使用繁体字的意见进行了专题讨论。“简字回繁”的汉字表将很快公布。
C.汉字回繁,文化经不起折腾,民众经不起折腾,所以我们要谨慎处之。
D.目前虽有35.8%的复繁派的声音,但“简字回繁”是关系文化根基的大问题,我们不应盲目从事。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汉字的演化历史大体经历了一个由简入繁,又由繁入简的过程。
B.汉字简化的过程,其实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这一点人们可以从唐宋明清诸代古人书法原件中得到认证。
C.汉字的简化因其好记好认,所以给当代中国带来了一场文字革命。
D.不仅“回”字有四种不同的写法,众多的繁体字的异体字甚至比回字的四种还要多,因此繁体字本身就有一个需要简化的过程。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在龟甲上刻字是个力气活,所以甲骨文时代,汉字相对要简略些。
B.古人并没有刻意排斥汉字的繁或简,认为只要是科学的、合理的、合乎文化需要的、合乎民众需要的,就应当大力推行。
C.在唐宋明清时代,一些现在流行的简化字,早已经在文人甚至官方文书当中通行了。
D.从书写的方法这一方面来说的,当隶书出现之后,实质上是一种书写的简化,起码是由曲笔而偏向直笔,楷书则比隶书更要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