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A、B、C 、D、E、F、G 六种前四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相关信息如下表:
元素编号 |
相关信息 |
A |
所处的周期数、族序数分别与其原子序数相等 |
B |
基态时,电子分布在三个能级上,且各能级中电子数相等 |
C |
基态时, 2p 轨道处于半充满状态 |
D |
与C元素处于同一周期,且D的第一电离能小于C的第一电离能 |
E |
原子的第一至第四电离能分别是: I1=738kJ/mol I2 =" 1451" kJ/mol I3 = 7733kJ/mol I4 = 10540kJ/mol |
F |
与E同周期,原子核外所有p轨道:有的全满有的半满 |
G |
是第四周期元素中未成对电子数最多的元素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种元素组成的一种化合物甲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常把它的产量作为衡量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则甲分子中σ键和π键的个数比为 ,其中B原子采取 杂化。
(2)B、C、D三种元素的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用元素符号表示)。
(3)C的氢化物比F的氢化物的沸点__________(填“高”或“低”),C的氢化物比F的氢化物的稳定性__________(填“强”或“弱”)。
(4)A2D的VSEPR模型名称为__________;
写出与A2D分子互为等电子体的微粒__________(填一种)
(5)写出E3C2的电子式 ;
(6)G的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
铝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金属,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1)金属铝是活泼的金属,可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原因是。
(2)铝盐或铁盐能用于净水,是因为铝盐或铁盐在水溶液中形成了。
(3)在一个瘪了的铝制易拉罐加入适量的NaOH溶液,并密封,易拉罐会慢慢复原,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铝粉与氧化铁粉末在高温下得到铁的反应叫做“铝热反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下列两组混合物,括号内为杂质,填写除去杂质所需试剂或方法,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请按相应序号填在答题卷上)
混合物 |
试剂或方法 |
化学方程式 |
Na2CO3固体(NaHCO3) |
① |
② |
Fe2O3粉末(Al2O3) |
③ |
④ |
(1)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 C2O42- +▲ MnO4- +▲ H+=▲ CO2 +▲ Mn2++▲ H2O
(2)称取5.0 g含H2C2O4·2H2O、KHC2O4和K2SO4的试样,加水溶解,配成250mL溶液。量取两份此溶液各25mL,分别置于两个锥形瓶中。
①第一份溶液中加入酚酞试液,滴加0.25 mol·L-1NaOH溶液至16mL时,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红色。该溶液被中和的H+的物质的量为▲ mol;
②第二份溶液中滴加0.10mol·L-1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至12 mL时反应完全,则该溶液中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为▲ mol;
③原试样中H2C2O4·2H2O的质量分数是▲和KHC2O4的质量分数是▲。
用二氧化氯(ClO2)、铁酸钠(Na2FeO4摩尔质量为166 g·mol-1)等新型净水剂替代传统的净水剂Cl2对淡水进行消毒是城市饮用水处理新技术。ClO2和Na2FeO4在水处理过程中分别被还原为Cl-和Fe3+。
(1)如果以单位质量的氧化剂所得到的电子数来表示消毒效率,那么,ClO2、Na2FeO4、Cl2三种消毒杀菌剂的消毒效率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
(2)铁酸钠之所以能净水,除它本身具有强氧化性外,另一个原因可能是▲
(3)二氧化氯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其熔点为-59℃,沸点为11.0℃,易溶于水。ClO2可以看做是亚氯酸(HClO2)和氯酸(HClO3)的混合酸酐。工业上用稍潮湿的KClO3和草酸在60℃时反应制得。某学生用如上图所示的装置模拟工业制取及收集ClO2,其中A为ClO2的发生装置,B为ClO2的凝集装置,C为尾气吸收装置。请问:
①A部分还应添加温度控制(如水浴加热)装置,B部分还应补充什么装置▲;
②该装置按①补充完整后,装置A、B、C中还有一处设计明显不合理的是▲ _(填“A、B或C”),理由是▲
③C中应装的试剂为 ▲。
C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用10g胆矾制取CuO,并证明CuO可以催化H2O2的分解反应。
(1)首先制备CuO,实验步骤如下,请完成缺少的步骤:
①称取10g胆矾,放入小烧杯中,再加水溶解;
②向小烧杯中滴加NaOH溶液,至产生大量沉淀;
③用酒精灯在石棉网上加热小烧杯,至沉淀物完全黑色;
④将以上混合物过滤,洗涤,▲,然后研细;
⑤检查④中洗涤是否完全的操作是▲。
(2)用右图所示,按表中设计实验方法,证明CuO能催化
7%H2O2 溶液的分解,并与MnO2的催化效果进行比较。
实验序号 |
双氧水体积 |
催化剂 |
待测数据 |
a |
15mL |
无 |
|
b |
15mL |
0.5g CuO |
|
c |
15mL |
0.5g MnO2 |
① 从设计原理看,实验中的待测数据是▲。
② 为探究CuO在实验b中是否起催化作用,除与a比较外,还应补充以下实验(不必写具体操作):
A.证明CuO▲性质(选填“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是否改变;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