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太夫人姓郑氏,考讳德仪,世为江南名族。太夫人初封福昌县太君,进封乐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自其家少微时,治其家以俭约,其后常不使过之,曰:“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其后修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
自先公之亡二十年,修得禄而养。又十有二年,列官于朝,始得赠封其亲。又十年,修为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吏部郎中,留守南京,太夫人以疾终于官舍,享年七十二。
节选自(欧阳修《泷冈阡表》)
下列句中 “之”与“自先公之亡二十年”中 “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辍耕垄上 B.鸣而不能通其意
C.无案牍劳形 D.益慕圣贤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4分)   
①俭薄所以居患难也             ②其后修夷陵                           
③修得禄而养                 ④享年七十二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自其家少微时,治其家以俭约。(2分)
译:                                                                                                                                                       
(2)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2分)
译:                                                                                                                                                               
选文中的太夫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公文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7分)
予少家汉东①,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②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节选自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
【注】①汉东:汉水以东,指随州(今湖北随州)。欧阳修四岁丧父,往随州依靠叔父生活。②尧辅:是大姓李氏的儿子。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贮故书在壁间( )
(2)徒见其浩然无涯( )
短文叙述了欧阳修得到《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的经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2分)
答:
欧阳修儿时,在李家见到“脱落颠倒,无次序”的书籍,竟然“因乞李氏以归”。对此你有怎样的感受?(3分)
答: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分)
醉翁亭记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本文作者是,号醉翁、六一居士,他是(朝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2分)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翼然临于泉上者( ) (2)野芳发而幽香( )
(3)山肴野蔌( ) (4)觥筹交错( )
文章第二自然段不仅写出了朝暮之景,还描绘了四时的景物变化。作者抓住了四时的哪些景物来表现山水之美?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4分)
答:
作者为我们展示了风光绮丽的自然美景之后,又在第三自然段描绘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幅图画。请体会作者为什么首先描绘“滁人游”这幅画面。(3分)
答:

“言在笔先,意在笔后”,作者放情林木,纵意山水,让我们通过这美丽的风景体会到了太
守独特的游乐情怀。你认为作者在此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
答:

文言文阅读
【甲】口技清林嗣环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乙】乔山人善琴清徐珂
国初,有乔山人者善弹琴。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相和悲鸣。后游郢楚,于旅中独奏洞庭之曲。邻媪闻之,咨嗟惋叹。既阕,曰:“吾抱此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款扉扣之。媪曰:“吾夫存日,以弹絮为业。今客鼓此,酷类其声耳。”
注释:①鹘(gǔ):一种凶猛的鸟。②郢楚:即楚郢,古地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③媪(ǎo):老妇人。④阕:止息,终了。⑤款扉:款,敲;扉,门。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A.便有妇人惊欠伸 B.几欲先
C.款扉 D.今客

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A.无敢哗/念无与为乐 B.以为妙绝/愚以为宫中之事
C.以弹絮业/以丛草 D.酷类声耳/真无马邪

用现代汉语解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
(1)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2)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
请用自己的话依次概括【甲】文中口技表演者模拟的三个场面。
第一个场面:第二个场面:
第三个场面:
试设想一下:【乙】文中乔山人听了邻媪的回答后,心里会怎么想?

【甲】【乙】两文都用了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请从【乙】文中举一个例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注释】①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魏)惠王自称魏国也为晋国。②莫强没有比它更强的。③东败于齐,长子死焉公元前341年,魏与齐战于马陵,兵败,主将庞涓被杀,太子申被俘。④西丧地于秦七百里马陵之战后,魏国国势渐衰,秦屡败魏国,迫使魏国献出河西之地和上郡的十五个县,约七百里地。⑤南辱于楚公元前324年,魏又被楚将昭阳击败于襄陵,魏国失去八邑。⑥比替,为;一全,都;洒洗刷。全句说,希望为全体死难者报仇雪恨。⑦地方百里方圆百里的土地。⑧易耨及时除草。易,疾,速,快;耨,除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A.以事其长上 / 则无法家弼士 B.地百里而可以王 / 楚之地五百里
C.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D.比死者一洒之 / 借子杀之

选出与下面例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寡人耻

A.今子欲以子梁国而吓我邪 B.臣以为王吏攻宋也
C.宋何罪 D.吾既已言王矣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如之何则可?
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本文中孟子用什么方法劝说梁惠王?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政治主张?
《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表明环境对人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也表明学习要有(四个字)的精神。孟子是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人尊称“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政治主张是“ ”、“非攻”。

阅读下面文言文《河中石兽》,完成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用“/”为下列句子划分停顿,划四处。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⑴二石兽()沉焉⑵十余岁()
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1分)

A.闻笑曰 B.当求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 D.其反激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
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