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赵充国字翁孙,陇西上邽人也,后徙金城令居。为人沉勇有大略,少好将帅之节,而学兵法,通知四夷事。击匈奴,获西祁王,擢为后将军
神爵元年春,诸降羌及归义羌侯杨玉等勘略小种,背叛犯塞,攻城邑,杀长吏。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使御史大夫问谁可将者,充国对曰:“无逾于老臣者矣。愿陛下以属老臣,勿以为忧。”上笑曰:“诺。”
充国至金城,常以远斥候(侦察兵)为务,行必为战备,止必坚营壁,尤能持重,爱士卒,先计而后战。遂西至西部都尉府,日飨军士,士皆欲为用。虏数挑战,充国坚守。
初,罕羌豪靡当儿使弟雕库来告都尉曰先零欲反,后数日果反。雕库种人颇在先零中,都尉即留雕库为质。充国以为亡罪,乃遣归告种豪:“大兵诛有罪者,明白自别,毋取并灭。”充国计欲以威信招降罕羌及劫略者,解散虏谋,
七月,充国引兵至先零在所。虏久屯聚,解弛,望见大军,弃车重,欲渡湟水,道厄狭,充国徐行驱之。或曰逐利行迟充国曰此穷寇不可迫也缓之则走不顾急之则还致死诸校皆曰善虏赴水溺死者数百降及斩首五百余人卤马牛羊十万余头车四千余辆。兵至罕地,令军毋燔聚落、刍牧田中。罕羌闻之,喜曰:“汉果不击我矣!”后罕竟不烦兵而下。遂上屯田奏,言欲罢骑兵万人留田。
充国奏每上,辄下公卿议臣。初是充国计者什三,中什五,最后什八。诏罢兵,独充国留屯田。明年五月,充国奏言降者三万一千二百人,请罢屯兵,奏可,充国振旅而还。
充国乞骸骨,赐安车驷马、黄金六十斤,罢就第。朝廷每有四夷大议,常与参兵谋,问筹策焉。年八十六,甘露二年薨,谥曰壮侯。
选自《汉书·赵充国传》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学兵法,通知四夷事通知:通晓 | B.使御史大夫问谁可将者将:带领 |
C.后罕竟不烦兵而下竟:竟然 | D.充国振旅而还振:整顿 |
下列各组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逾于老臣者矣 / 不拘于时,学于余 |
B.行必为战备,止必坚营壁 / 不足为外人道 |
C.充国计欲以威信招降罕羌及劫略者 / 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
D.缓之则走不顾 /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
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赵充国“有大略”的一组是
①无逾于老臣者矣 ②常以远斥候为务 ③行必为战备,止必坚营壁
④充国徐行驱之 ⑤虏赴水溺死者数百 ⑥言欲罢骑兵万人留田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①②⑥ | D.②③⑤ |
下列对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充国年轻时就喜爱将帅的节操,学习兵法,了解边情,行军打仗时爱士卒,沉着稳重,这都是他作战取胜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
B.赵充国根据叛羌的情况,采取了以守为主的战略。他到金城后,常常把派侦察兵到远处侦察作为重要事务。行军途中,他小心谨慎,避免伤亡,计划好再作战。到西部都尉府后,敌人多次挑战,他都坚守不应战。 |
C.赵充国还对敌人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先零羌劫持胁迫那些小部落一起反叛,罕羌首领事先派雕库向都尉报告,都尉扣押雕库作人质,赵充国放他回去,让他告诉首领:要与先零羌保持距离。他进兵到罕羌地域,下令不准焚烧村落,只可到田中去牧马,从而取得了罕羌的好感。 |
D.赵充国等到敌人久屯松懈之时,引兵去攻击,敌人望风而逃,他只慢慢地追赶,掳获了大量的牛羊车马。打胜仗后,他上书请求撤除骑兵,只留万名士兵在当地屯田。到第二年五月,敌人投降的达三万多人,祸患平息,他请求撤除屯田士兵,整顿队伍,凯旋而归。 |
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或曰逐利行迟充国曰此穷寇不可迫也缓之则走不顾急之则还致死诸校皆曰善虏赴水溺死者数百降及斩首五百余人卤马牛羊十万余头车四千余辆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行必为战备,止必坚营壁
②朝廷每有四夷大议,常与参兵谋,问筹策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长孙皇后性仁孝俭素,好读书,常与上从容商略古事,因而献替○1,裨益弘多。上或以非罪遭怒宫人,后亦阳怒,请自推鞫○2,因命囚系,俟上怒息,徐为申理,由是宫壶○3之中,刑无枉滥。豫章公主早丧其母,后收养之,慈爱逾于所生。妃嫔以下有疾,后亲抚视,辍己之药膳以资之,宫中无不爱戴。训诸子,常以谦俭为先,太子乳母遂安夫人尝白后,以东宫器用少,请奏益之。后不许,日:“为太子,患在德不立,名不扬,何患无器用邪! ”
上得疾,累年不愈,后侍奉,昼夜不离侧。常系毒药于衣带,日:“若有不讳,义不独生!”。后素有气疾,前年从上幸九成宫,柴绍等中夕告变,上擐甲出阁问状,后扶疾以从,左右止之,后曰:“上既震惊,吾何心自安!”由是疾遂甚。太子言于后日:“医药备尽而疾不瘳,请奏赦罪人及度人入道,庶获冥福。”后曰:“死生有命,非智力所移。若为善有福,则吾不为恶;如其不然,妄求何益!赦者国之大事,不可数下。道、释异端之教,蠹国病民,皆上素所不为,奈何以吾一妇人使上为所不为乎?必行汝言,吾不如速死!”太子不敢奏,私以语房玄龄,玄龄白上,上衰之,欲为之赦,后固止之。
注:①献替:“献可替否”的略语,言劝善规过,诤言直谏。
②鞠(jú):审问。
③宫壶(kǔn):内宫。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亦阳怒,谓自推鞫阳:表面上 |
B.为太子,患在德不立患:担忧 |
C.医药备尽而疾不瘳备:准备 |
D.蠹国病民盆:损害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上或以非罪谴怒宫人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
B.慈爱逾于所生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
C.若为善有福,则吾不为恶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
D.奈何以吾一妇人使上为所不为乎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 |
下面对原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孙皇后对唐太宗的生活照料得尽心尽责,体贴入微;在安邦治国方面能诤言直谏,提出很多有益的意见。 |
B.长孙皇后善于处理内宫事务,公正端直,对太子严格要求,不骄不纵,对幼年丧母的豫章公主慈爱有加。 |
C.长孙皇后生活十分节俭,以身作则,为了相助宫中生病的嫔妃,宁可自己停吃药膳;她还告诫太子要节用器物。 |
D.长孙皇后识大体,顾大局,抱病随太宗出巡九成宫;病重时坚决不同意太子下令大赦天下为自己祈福求寿。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邵宝,字国贤,无锡人。年十九,学于江浦庄昶。成化二十年举进士,授许州知州。月朔,会诸生于学宫,讲明义利公私之辨。巫言龙骨出地中为祸福,宝取骨,毁于庭,杖巫而遣之。躬课农桑,仿朱子社仓,立积散法,行计口浇田法,以备凶荒。
弘治七年入为户部员外郎,历郎中,迁江西提学副使。修白鹿书院学舍,以处学者。江西俗好阴阳家言,有数十年不葬父母者。宝下令,士不葬亲者不得与试,于是相率举葬以千计。宁王宸濠索诗文,峻却之。后宸濠败,有司校勘,独无宝迹。迁右布政使,与镇守太监勘处州银矿,宝曰:“费多获少,劳民伤财,虑生他变。”卒奏寝其事。进湖广布政使。
正德四年擢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刘瑾擅政,宝至京,绝不与通。瑾怒漕帅平江伯陈熊,欲使宝劾之,遣校尉数辈要宝左顺门,危言恐之曰:“行逮汝。”张彩、曹元自内出,语宝曰君第劾平江无后患矣宝曰平江功臣后督漕未久无大过不知所劾二人默然出。越三日,给事中劾熊并及宝,勒致仕去。瑾诛,起巡抚贵州,寻迁户部右侍郎,进左侍郎。命兼左佥都御史,处置粮运。寻疏请终养归,乃拜南京礼部尚书,再疏辞免。世宗即位,起前官,复以母老恳辞。许之,命有司以礼存问。
宝三岁而孤,事母过氏至孝。甫十岁,母疾,为文告天,愿减己算延母年。及终养归,得疾,左手不仁,犹朝夕侍亲侧不懈。受知于李东阳,为诗文,典重和雅,以东阳为宗。博综群籍,有得则书之简,取程子“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之义,名之曰“日格子”。
(节选自《明史•儒林传》)
[注]宁王宸濠:朱宸濠,明太祖朱元璋五世孙,袭封宁王,封于南昌。正德十四年起兵反叛,兵败被俘,伏诛。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躬课农桑督促 |
B.卒奏寝其事搁置 |
C.遣校尉数辈要宝左顺门邀请 |
D.命有司以礼存问看望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会诸生于学宫②受知于李东阳 |
B.①杖巫而遣之②宝三岁而孤 |
C.①宝至京,绝不与通②与镇守太监勘处州银矿 |
D.①行计口浇田法,以备凶荒②修白鹿书院学舍,以处学者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邵宝重视教育,在许州知州任上,每月初一亲自到学校为众生员讲课;任江西提学副使时,在白鹿书院修建校舍,安置读书人。 |
B.邵宝关心民生,重视农事,采取“积散法”等一系列措施防备饥荒发生;他不主张开采处州银矿原因之一,是怕劳民伤财。 |
C.邵宝极其孝顺,多次请求辞官奉养父母,最后才得到皇上同意;回家之后,自己有病,左手麻痹不仁,还是早晚奉侍在父母身边。 |
D.邵宝好学不倦,博览群书,每当学有所得就写在竹片上,用宋代理学家程颐“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意思,取名“日格子”。 |
阅读文言文,完成1~4题。
龙渊义塾记
[明]宋 濂
龙渊即龙泉,避诏讳更以今名。相传其地即欧冶子铸剑处,至今有水号剑溪焉。山深而川阻,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乡闾之子弟无所于学。章君之先世尝以为病,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以无恒产,未几而皆废。章君深忧之,与诸子计曰:"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遂节凡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其妻党陈京兄弟闻之,以曾大父适斋先生所遗二百三一亩有奇来为之助。章君曰:"吾事济矣!"乃卜地官山之阴,创燕居以奉先圣,而先师为之配,春与秋行舍菜之礼。后敝正义堂,月旦、十五日鸣鼓,集多士,以申饬五伦之教。前建大门,榜之曰"龙渊义塾",甓其修途,以达于东西。灌木嘉篁,前后蔽荫,盖都然云。
岁聘经行修明之士以为讲师。诸生业进者,月有赏;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资之使成;其不帅教者,罚及之。田赋之出入,主塾事者司焉。日用有籍,月考盈亏,岁二会其数,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石华、象溪二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此其大凡也。
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石抹公闻而嘉之,檄本郡免其科徭,俾无有所与。章君既列条教,序而刻诸石,复惧来者不能保其终也,使者来,请濂记之。
惟古者之建学也,虽其为制有小大之殊,而所以导民衷、扶世防者则一也。章君有见于斯,不效于时俗封殖吝围固以为肥家之计,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其立志甚弘,而为功甚溥。陈京兄弟乐善好义,以助其成,自非适斋涵濡之泽,亦岂能至于是哉?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已以自私,毋蠹蘖其间以启争端,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庶几不负章君之意。果如是,章君之塾可相传于无穷。(选自《文宪集》)
1. |
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表述章君办学之义举的一组是() ①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 ②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 ③遂节凡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 ④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资之使成 ⑤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 ⑥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
|
3.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 (2)石华、象溪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 (3)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梁惠王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数罟不入洿池(数罟:密网) |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树木) |
C.七十者衣帛食肉(衣:yì,穿) |
D.鸡豚狗彘之畜(豚:小猪彘:猪) |
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
B.请以战喻 斧斤以时入山林 |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A.“五亩之宅……可以无饥矣”这三组提出的措施,比上一段提出的措施更前进了一步。 |
B.最后一段孟子批评了统治者的暴政,摆出事实,揭穿谎言,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了比喻进行驳斥。 |
C.由“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一句可知当时年成确实不好,到了饿死人的地步。 |
D.结尾一句与开篇的“民不加多”照应,而且回应了梁惠王的疑问。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郭玉者,广汉洛人也。初,有老父,不知何出,常渔钓于涪水,因号涪翁,乞食人间,见有疾者,时下针石,辄应时而效。乃着《针精诊脉法》传于世。弟子程高寻求积年,翁乃授之。高亦隐迹不仕。玉少师事高,学方诊六征之技,阴阳不测之术,和帝时,为太医丞,多有效应。帝奇之,仍试令嬖臣美手腕者,与女子杂处帷中,使玉各诊一手,问所疾苦。玉曰:“左阴右阳,脉有男女,状若异人,臣疑其故。”帝叹息称善。
玉仁爱不矜,虽贫贱厮养,必尽其心力,而医疗贵人,时或不愈。帝乃令贵人羸服变处,一针即差。召玉诘问其状,对曰:“医之为言意也。腠理至微,随气用巧,针石之间,毫芒即乖,神存于心手之际,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夫贵者处尊高以临臣,臣怀怖慑以承之,其为疗也,有四难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难也;将身不谨,二难也;骨节不强,不能使药,三难也;好逸恶劳,四难也。针有分寸时有破漏重以恐惧之心加以裁慎之志臣意且犹不尽何有于病哉此其所为不愈也帝善其对,年老卒官。
(选自《后汉书方术列传》)对下列句子中加黑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玉仁爱不矜矜:骄傲 | B.一针即差差:差错 |
C.自用意而不任臣任:听凭 | D.将身不谨将:养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黑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常渔钓于涪水②乃着《针精诊脉法》传于世 |
B.①翁乃授之②帝乃令贵人羸服变处 |
C.①臣疑其故②必尽其心力 |
D.①而医疗贵人②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涪翁与程高,是为了探明郭玉医术高明的根源。 |
B.郭玉向程高学习的主要是医方诊断、人体病理、阴阳变化、心理调节等。 |
C.文中写和帝的惊叹叫好,实际上就是衬托郭玉医术的高明。 |
D.文中写到郭玉医治贵人有时治不好,意在说明人无完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