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方法来制取氧气,当收满一瓶气体后,停止加热。小军对试管中的剩余固体的成分做如下猜想①是氯酸钾②是氯化钾③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三种猜想中一定不成立的是   请你再做一个可能的猜想④是       若 你的猜想正确请完成你的证明实验。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结论
 
 
猜想④正确
科目 化学   题型 探究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加碘盐的检验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一包干燥的红色粉末组成进行探究。请你参与并回答有关问题。
【教师提醒】它由 C u F e 2 O 3 二种固体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
【提出猜想】红色粉末可能的组成有:①只有 C u ;②只有;③是 C u F e 2 O 3 的混合物
【资料获悉】 C u F e C l 3 溶液中发生反应: 2 F e C l 3 + C u = 2 F e C l 2 + C u C l 2

【实验探究】
(1)甲同学取少量红色粉末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振荡后观察,发现固体全部溶解。甲同学认为可以排除猜想中的①和③,而乙同学认为只能排除猜想①,你认为的观点正确(填"甲"或"乙")。
(2)丙同学为进一步确定红色粉末的组成,称取该粉末5.0 g 装入硬质玻璃管中,按如图在通风橱中进行实验。开始时缓缓通入 C O 气体,过一段时间后再加热使其充分反应。待反应完全后,停止加热,仍继续通 C O 气体直至玻璃管冷却。反应前后称量相关装置和物质的总质量,其数据如下表:

反应前

反应后


玻璃管和红色粉末的总质量为37.3 g

玻璃管和固体物质的总质量为36.1 g

洗气瓶和所盛溶液的总质量为180.0 g

洗气瓶和瓶中物质的总质量为183.1 g

【交流讨论】
(1)在装置 A 中先通 C O 气体的作用是
(2)应该选择组的实验数据计算来确定红色粉末的组成。最终计算结果表明:该红色粉末的组成是猜想中的组(填序号)。
(3)写出 A 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实验中观察到 A 装置中的现象为
(4)为了防止溶液倒吸,本实验停止加热前是否需要先断开 A B 的连接处?(填"需要"或"不需要"),理由是
【反思评价】丁同学指出:从环保角度,上图装置有严重不足之处。你认为应该如何改进?

某兴趣小组根据实验室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进行了氧气的制备实验。
(1)甲同学选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取氧气。

①写出仪器B的名称:
②甲同学应选取的试剂是Mn02(填化学式),Mn02固体在该反应中起作用。
③除用排水法外,甲同学还可选择法收集氧气。
④实验前,甲同学先向仪器A中加入水,然后将导管放人水槽中,并打开仪器A的活塞,观察导管口是否有连续的气泡出现。该实验操作的目的是
(2)乙同学称取一定质量KMn04放在大试管中,将温度控制在250℃加热制取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实验结束时,乙同学发现收集到的O2大于理论产量,针对这一现象,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猜想l:反应生成的MnO2分解放出02
猜想Ⅱ:反应生成的K2Mn04分解放出O2
做出上述猜想的理由是
【实验验证】同学们分为两组,分别进行以下实验:
①第一组同学取一定质量的Mn02,在250℃条件下加热一段时间,冷却后测得Mn02的质量不变。则猜想错误。
②第二组同学取K2Mn04在250℃条件下加热,没有用测定质量的方法得出了猜想Ⅱ正确的结论。该组同学选择的实验方法是
【拓展延伸】实验发现,K2MnO4受热只能部分分解,经分析可能是生成物K2O对其分解产生影响。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
【实验反思】通过以上实验探究,你对"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有何认识?

同学们用Na2CO3溶液和浓HCl来研究简易灭火器的反应原理时,对废液的成分进行探究。
[推理假设]
上述两种物质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由此推测出废液中一定有NaCl,可能有Na2CO3或盐酸。
[实验探究]
(一)确定废液中是否含有盐酸
(1)选择试剂:根据盐酸的化学性质,同学们选用了如图所示的五种物质,其中物质x是酸碱指示剂中的溶液。

(2)实验验证:某同学向废液中加入少量的镁粉,观察到确定废液中一定没有盐酸。
(二)确定废液中是否含有Na2CO3
某同学选用测出废液的pH=l0,确定废液中一定含有Na2CO3
(三)处理废液,回收利用
欲从废液中得到纯净的NaCl,请完成如下实验方案设计。

方案
加入试剂
分离方法
方案评价

适量Ca(NO3)2溶液
过滤、蒸发结晶
不可行,理由是


过量的
蒸发结晶
可行

某学习小组在探究 C O 2 N a O H 溶液反应的实验中,先用铝制易拉罐收集满一罐 C O 2 气体,然后迅速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 N a O H 浓溶液,立即将易拉罐口封闭(不漏气),轻轻摇动易拉罐,发现易拉罐很快变瘪,但过一段时间后,易拉罐又重新鼓起来(反应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忽略不计)。
【提出问题】易拉罐为什么先瘪后鼓?
【分析猜想】易拉罐开始时变瘪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易拉罐重新鼓起的原因是易拉罐中又生成了气体A,其成分极有可能是 C O 2 H 2
【查阅资料】① N a 2 C O 3 具有较强的热稳定性,只有在高温条件下才会分解;
②铝单质比较容易被酸、碱腐蚀。
【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为了检验铝制易拉罐中重新生成的气体成分,小组又进行如下实验,并记录了相应的实验现象: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将易拉罐口打开,迅速用燃着的木条伸入罐口。
发出"噗"的一声,产生淡蓝色火焰,片刻后熄灭。
说明罐中重新生成的气体A是
②取少量铝片于试管中,先加入适量的水,片刻后再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先加水,没有明显变化,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
说明铝是否与水直接反应(填 "是"或"否"),铝能够与 溶液反应。
③取少量易拉罐中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
产生了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说明原 C O 2 气体被 N a O H 溶液吸收


【实验结论】①铝制易拉罐变瘪的原因是 C O 2 N a O H 溶液吸收,②铝制易拉罐重新鼓起的原因是铝与 N a O H 溶液反应产生了气体。
【反思评价】小组根据实验探究获得一条对金属铝化学性质的新认识:
【拓展延伸】 A l N a O H 溶液反应产生了气体的同时还生成另一种书写形式类似于 K M n O 4 的盐,请完成下列反应化学方程式: 2 A l + 2 N a O H + 2 H 2 O = 2 + 3 A 。当然,本实验只是初步探究,还有进一步探究的价值,有待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去深究。

化学课后,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整理实验桌时,发现有一瓶氢氧化钠溶液没有塞橡皮塞,征得老师同意后,开展了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1] 该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了呢?
[实验探究1]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向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并不断振荡。
有气泡冒出。
氢氧化钠溶液一定变质了。

[提出问题2] 该氢氧化钠溶液是全部变质还是部分变质呢?
[猜想与假设]
猜想1: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
猜想2:氢氧化钠溶液全部变质。
[查阅资料] (1) 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2) 氯化钙溶液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 C a C l 2 + N a 2 C O 3 = C a C O 3 + 2 N a C l [实验探究2]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向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并不断振荡。
生成。
说明原溶液中一定有碳酸钠。
(2)取步骤(1)试管中的少量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色。
说明原溶液中一定有

[实验结论] 该氢氧化钠溶液(填"部分"或"全部")变质。
[反思与评价] (1)氢氧化钠溶液露置于空气中容易变质,请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在上述[实验探究2]中,小明提出可用氢氧化钙溶液代替氯化钙溶液,
你认为该方案(填"可行"或"不可行")。
[理解与应用]氢氧化钠溶液容易变质,必须密封保存。实验室必须密封保存的药品还有很
多,试另举一例: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