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现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义。
(1) 阡陌交通    阡陌:               (2)便还家   要:               
(3) 余人各复其家  延:             (4) 便向路   扶: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 B.忘路之远近渔人甚异之
C.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D.遂与外人间寻向所志,遂迷

请将文中画线句子“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翻译成现代汉语。
                                                                                      
本文通过虚拟的桃花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赵简子①问子贡②曰:“孔子为人何如?”子贡对曰:“赐不能识也。”简子不说曰:“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③而去之,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子贡曰:“④譬渴者之饮江海,知足而已。孔子犹江海也,赐则⑤足以识之?”简子曰:“善哉,子贡之言也!”
①赵简子:赵国开国君主②子贡:孔子的弟子③终业:完成学业④赐:我,指子贡⑤奚:怎么
下列“以”字的用法与“不敢出一言以复”一句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计日以还 B.人多以书假余 C.以中有足乐者 D.不以千里称也

下列各句划分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C、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D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解释下列句中带点的词

A.白玉之环() B.色愈恭,礼愈()
C.媵人持沃灌() D.简子不()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A、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B、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而去之,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
宋濂和子贡都很尊重老师,甲乙两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现出这一点,用原文回答
宋濂:
子贡:
甲文中写到“大雪”,乙文中提到“江海”,它们在文中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古诗文填写
我们诵读诗文,是在与先贤对话,与智者交流。刘禹锡用“ ”告诉我们,在自然和社会发展中,旧事物终被新事物所代替;苏东坡一“ ”道尽千古离人之心;刘祯以松柏为喻,“ ”一句劝勉后人,保持做人的气节;王维用“”一句,表现出这位山水田园诗人视山间为乐土,能随时领略大自然美好的悠闲心境。

阅读理解。
(一)赵普
(1)普少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莞,家人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2)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选自《宋史》)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 分)
①习:②发:③为: ④明日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①太祖常劝以读书。
译文:
②阖户启筐取书,读之竟日。
译文:
③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译文:
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从文中看主要表现在哪两件事上?
答:
赵普面对“太祖怒”,四奏某人为官,而能“颜色不变”,其根本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对赵普的举荐,太祖的态度是“不用”、“亦不用”、“卒用”,你从太祖的这种变化中读出了什么?
答:

古文阅读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
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字。
(1)有仙则()(2)谈笑有鸿儒()
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不陋”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篇文章表达了室主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魏徵论隋炀帝
戊子,上谓侍臣曰:“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征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上曰:“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自知(曾经) B.炀帝其俊才(仗着)
C.亦知尧、舜而非桀、纣(肯定、称赞) D.文辞奥(丰富)

翻译下列句子。
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
用自己的话说说隋炀帝为什么“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

河中石兽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账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逆流而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非木柿/非曲直 B.果于数里外/心安理
C.沿河之/全责备 D.尔辈不能究物所当然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讲学家和老河兵这两个人物形象有何不同?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