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鬼托梁》
1898年法帝国主义入侵湛江,湛江人民义愤填膺,高举反帝旗帜,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历时20个月的抗法斗争,震惊中外。为了表达对侵略者的仇恨和蔑视,发泄心中的愤怒,湛江的建筑工匠,别出心裁,把民间习惯镇压于房梁之下的妖魔木俑,改为法国侵略者,把反帝爱国的情怀,寄寓于建筑物中,人们称之“番鬼托梁”(地方人习惯把外国人称“番鬼”)。“番鬼托梁”在湛江的一些庙宇、祠堂、会馆很普遍。据调查,遂溪杨柑的郑氏祠堂,麻章的武帝庙、天后宫,太平东岸村的三帝庙,下岗南村的靖海宫,北家村的雷祖庙,坡头的关帝庙,官渡的文武庙,麻斜的侯王庙,赤坎的高州会馆,都有此类建筑。其中坡头关帝庙的一具“番鬼托梁”彩色木雕,珍藏在北京中国军事博物馆的近代战争馆,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番鬼托梁”是以法国侵略者官兵的形象,通过概括、夸张的艺术手法,精工雕刻成木俑垫置梁架上作托梁,设置在门檐、正梁或正梁前后梁间。木雕的“番鬼”,一般高45公分,两个一对,面对面,分别蹲在梁的两头,姿势各种各样。身系红带的法国国防军(俗称红带兵)单膝跪,一手撑地,肩膀抬梁架,另一手撑高帽;身系蓝带的法国警备部队(蓝带兵)则一腿跪,另一腿盘曲,一手托梁,一手扶梁。表情有哭笑不得的、丑态百出的、愁眉苦脸的,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此外,还有法国在湛江的雇佣军越南兵托梁木俑。用“番鬼托梁”寓意侵略者被木梁压住,永世不得翻身,以灭其威风。民众观之、无不拍手称快。当年,法国殖民当局,也偶尔看到这些木俑,心里很不是滋味,唯有装聋作哑,无可奈何。
“番鬼托梁”是雷州半岛特有的木雕珍品,它反映湛江人民高度的民族自尊心和无限的爱国热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具有很高的地方历史研究价值。可惜在“文革”时作破“四旧”被废毁了不少,一些幸存的“番鬼托梁”木雕今已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村民也懂得这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加以保护。尽管如此,仍需切实保护好现存的“番鬼托梁”木雕,不能再让这特有深远意义的艺术珍品受到破坏。文章分别从哪几方面介绍了“番鬼托梁”?请简要概括。
试根据文章内容,用下定义的方法说明“番鬼托梁”。(不超过50字)
请从表达方式或语言运用的角度对第二段的表达效果(特点)作简要分析。
十九世纪末“番鬼托梁”在雷州半岛普遍出现说明了什么?今天还要保护好这些木雕有什么现实意义?
(1)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让公众感受历史的魅力
——从历史中汲取走向未来的智慧
①在一件件国宝中触摸文化的宝藏,于一封封家书中感受精神的传承……近年来,历史文化类电视节目走红,让观众看到“历史原来这么有料”。透过影像化展示、故事化讲述,尘封的记忆被激活,历史的图景在人们心中铺展。
②历史源于一代代人的书写,既有故事,又有遗珍,更沉淀出文化、闪耀着智慧。【甲】习近平总书记的“用典”,能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历史魅力:用东汉杨震“四知拒金”说廉洁,引《晏子春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讲实干,以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谈信仰……信手拈来的精妙典故,让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文章充满魅力,引人入胜,也让人看到历史中蕴藏着的智慧与力量。
③古罗马学者西塞罗曾说,一个人如果对自己出生以前的历史毫无所知的话,这个人就等于没有长大。的确,割断了历史,“现在”就失去了纵深,成为一个单薄的平面。人们渴望走进历史、了解传统,正是希望于其中理解当下、定位自身。这也是为什么《我在故宫修文物》这样的纪录片,能让年轻人觉得很振奋、很感动;为什么公众排起长队,只为一睹2000年前的西汉海昏侯墓文物。可以说,让公众更好地感受历史的魅力,不仅是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更是回应公众对于羑好生活的向往。
④更好感受历史的魅力,需要让公众走进“历史的场景”。翻阅《史记》《汉书》,能听见垓下的悲歌、看到绝域的车骑,体悟到兴衰之理、人生奥义。看看长征路上无言矗立的红军墓碑,走进戈壁荒漠中连接天地的发射基地,更能感受革命史的慷慨悲壮、奋斗史的荡气回肠。我们其实“去古未远”,每个人都生活在历史之中。国家史、地方史、行业史、家族史,都在我们的衣食住行间活泼地呈现着。进入这样的历史场景,使得历史可触可感、宛在眼前,才能打开人们的历史视野,激发人们的历史兴趣。
⑤更好感受历史的魅力,也需要让历史走进“生活的场景”。近年来,引发收视狂潮的历史正剧、开启大众阅读的“大家小书”、点燃观众热情的文化节目,这些作品及栏目赢得观众认可也正好说明:历史不应曲高和寡,更不应远离生活,而应是有温度、接地气、富于人情味的。不论是亮相北京、上海、深圳的“时光博物馆”,或是深受网友追捧的故宫文创产品,它们打动人心的秘诀,就在于创作者将产品的历史元素渗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赋予了现实生活以历史的景深。
⑥【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历史要“活起来”,也正需要发现生活的历史场景、创造历史的生活场景。在“活化”的历史中,让公众更好地感受历史的魅力,定然能让更多人追寻悠久漫长的文明历程,洞察人群进化的内在奥秘,审视千百年的坎坷和辉煌,收获“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的启迪,得到“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的滋养。
⑦历史学家说,往昔就是异乡。其实,对于公众而言,历史绝不是异乡,而是精神的原乡。研究历史、学习历史,其实就是一种“精神还乡”。于汗青古籍中汲取智慧,在追昔抚今中神交圣贤,历史就一定能成为一道来自过去的强光,照亮我们前行的征程。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是一座宝库,通过影视化展示与故事化讲述的方式,我们可以窥其全貌。
B.西塞罗认为人否定历史,将会让自己的思想失去“纵深”,人生变得“单薄”。
C.扩大主流价值的影响力版图,是让社会大众更好地感受历史魅力的根本目的。
D.作者将研究、学习历史比喻为精神还乡,形象地阐明了历史对人的重要意义。
(2)“历史文化类电视节目走红”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全文,概括作答。
(3)请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4)请从甲乙两处画线句中任选一处,指出该句所使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前面的人,互相攀援着肩头,抓住石壁上的岩棱,困难地攀上去了,最先爬上悬岩的战友,站到悬岩达,抛出长长的布绳,拽拉着岩下的成群战友。
探照灯突然亮了。罪恶的子弹随着光柱的指引,朝悬岩倾泻而去……
岩下的人影渐渐减少,最后,只剩下两个人了。胡浩忽然问道:“老齐,刘思扬呢?”齐晓轩没有回答,脸上毫无表情,身体在弹火中忽然晃动了一下……
布绳冒着弹雨,从岩上垂下,焦急的声音正在催促。齐晓轩挥手叫胡浩上去。但是两眼凝泪的胡浩,固执地说:“你受了伤,你先上!”弹流不断嘘嘘地射在身边,石屑溅在齐晓轩脸上,血流出来了。他无言地抓住布绳,奋力攀上悬岩。
布绳再次垂下,胡浩抓住布绳,蹬着岩石,跳离了地面,正在这时候,袭来一阵猛烈的弹雨,胡浩两手一松,便从岩上摔下。他挣扎着又站起来,重新伸手去抓布绳。他的手尚未触及布绳,便听见背后几声嘶吼。回头看时,一头凶恶的狼犬,从黑暗中冲出,尖锐的牙齿,闪着死亡的光,对准他的咽喉,猛扑过来。胡浩不敢迟疑,马上举起手上的匕首,略微蹲下,雪亮的刀刃,迎面插进了扑上前来的狼犬的胸部,狼犬号叫一声,带着嵌在肋骨里的匕首,翻滚下深谷去了。
胡浩马上转身,抓住同志们递给他的绳索。
“不准动!”
一支手枪,抵住了他的背脊。胡浩两眼冒火,愤怒地转身面对着刽子手。
“举起手来!”
胡浩冷冷一笑,突然,他向前一扑,猛地抱住来不及开枪,也来不及退让的匪徒,奋力侧身一滚,坠入了漆黑的深谷……深谷里,立刻传来一声正在跌落中的匪徒绝命的狂叫。
“走!”齐晓轩噙着热泪,指挥着人们离开悬岩。
探照灯光向山头移动,死死地盯住越狱的人们,机枪子弹扫射着,山头被一串串火红的弹流交织着,走在最前面的好几个人倒了下去。“快走!”齐晓轩大声喊道:“分散行动,避开探照灯!”可是探照灯仍然罩住人群,又是一批人影在扫射中倒下去了。
这时,一个人影忽然从前面折回,奔到齐晓轩面前,语气急促地报告道:“老袁负了重伤……前面是警戒线,发现敌人布防。电网附近译有两座碉堡!”
“从碉堡旁边迂回,突破电网!”齐晓轩失血终多,喉头干哑地命令着,“你代替老袁领路,坚决冲出封锁线。我继续断后!”
“你……”
“快走!”齐晓轩奋声说道,“率领队伍,不要管我!”
探照灯追赶着逐渐分散的人群,流弹不断划过夜空……忽然,光柱扫向齐晓轩,不断地把他罩住。可是,齐晓轩并不躲避那灼目的光亮,反而停住了脚步,挺立在光柱之中。
齐晓轩蔑视的目光,俯瞰着山脚下的敌人,矗立在一块巨大髙耸的岩石上,吸引着全部毒弹的袭击,他决心让自己的战友们赢得时间,转危为安。
“扫射吧!”他把双手叉在腰间,一动也不动地分开双脚,稳稳地踏住岩石。“子弹征服不了共产党人!”齐晓轩苍白带血的脸上露出冷笑,让鲜血从洞穿的身上流出,染遍了脚下的红岩……
突然,一阵响亮的冲锋号声,在耳边响起。他猛然听出,胜利的号声,已经来临。这胜利的号角,多么的接近,多么的动人!华子良终于来了,在最危急的时刻赶来了。党来了。胜利的黎明也来了!
“啊!解放军!”
“华子良领着解放军来啦!”
齐晓轩听见一阵狂热的欢呼。禁不住满脸须眉颤动,无眼喜悦地倾听着胜利的枪声指向山下溃散的魔影……探照灯骤然熄灭了。可是齐晓轩仍然双手叉腰,张开两腿挺立在鲜血染遍的红岩上,一动不动。他的目光,仿佛犹自俯瞰着脚下的魔窟,它们正在崩溃,毀灭……
僵化中的目光,渐渐昂向远方。齐晓轩仿佛看见了无数金星闪闪的红旗,在眼前招展回旋,渐渐融成一片光亮的鲜红……他的嘴角微微一动,朝着胜利的旗海,最后微笑了。
炮声隆隆,震撼大地;晨星闪闪,迎接黎明。
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
(1)本文节选自长篇小说《红岩》。请结合原著,简要概述文中所叙故事发生的背景。
(2)华子良是个怎样的人?为何他能领着解放军来接应大家?请结合原著,概括作答。
(3)本文着力刻画了共产党人群像,请简要分析他们的共同特征。
(4)本文画线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比较阅读下面一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央广网北京5月2日消息(记者焦莹 车丽)据中国之声报道,国家卫健委近日发布的《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病形势严峻,总体近视率达到53.6%
针对目前市场上有很多商家推出各种号称能治愈近视的广告,国家卫健委监督局医疗监督处表示,近期国家卫健委会同中央网信办、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发文,明确表示不得在近视矫正对外宣传中使用“康复”“近视治愈”等误导性的表述。截至目前,医学上还没有治愈近视的方法,大家不要相信能治愈近视的宣传和商业营销。眼科专家建议青少年增加白天户外活动整体时间量。
材料二:
(数据来源:《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调查结果》)
材料三:
多年来,科学界都认为遗传是近视的重要原因。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通过对基因不相同的双胞胎的对比研究,发现近视的易感程度受到DNA的强力影响。在科学家的努力求证下,基因组中超过100个片段都被发现与近视相关。
但显然,基因不可能解释近视形成的全部。研究者们记录到了学习时长和近视率的强烈关联。许多国家的青少年正在花更多的时间来读书、学习。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他们发现以色列的男性青少年中,在犹太教会学校整日学习的学生,比其他学校看书时间少的学生患近视的比例高很多。
在2007年,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穆蒂教授和同事们报告了一项研究结果,该研究跟踪了加利福尼亚州500多名八九岁的、视力正常的儿童。5年后,发现每5个孩子中就有一个近视,而其中一个和该风险强烈相关的环境因素是花在户外的时间。一年之后,悉尼科技大学的罗斯教授和同事们在澳大利亚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即户外活动时间少的孩子有更大的近视风险。
罗斯的团队试图证明益处也许是从锻炼中来的,但研究发现,室内体育锻炼并没有反映出这种关联。孩子们只要在户外待得更久,不论是在锻炼、野餐,或者是在海滩上读书,都能从中获益。罗斯说,近距离用眼对视力也有些影响,但近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眼睛缺少在明亮光线下的暴露。
那么,明亮光照具体是怎样预防近视的?研究者通过试验,证明了明亮光照对视觉具有保护性这一观点。2009年,澳大利亚摩根教授和中国的研究团队在中国广州开始了为时三年的光照与视觉关系的试验,试验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结论。
(取材于Elie Dolgin的文章)
材料四:
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到《中国学生近视高发亟待干预》一文后,作出重要指示: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严重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这是一个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问题,必须高度重视,不能任其发展。
中国青少年近视率全球第一,原因是多方面的。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频繁使用,学生沉迷其中,对学生近视高发可谓雪上加霜。一项对2017名受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89.50%的受访者反映周围中小学生患近视的多,他们认为长期使用电子产品是导致近视的罪魁祸首。青少年的视觉神经还没有发育完善,长时间注视电子屏幕,致使其用眼强度增大,眨眼频率降低,很容易造成视力减退。
中小学生近视率不断升高的问题,并不是近年才出现的,课内负担过重一直被认为是近视发生的重要原因。有关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生人均每天写作业时间为3个小时,接近全球平均数的2倍。学校每天布置大量作业,加重了学生的用眼负担。同时,有些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逼迫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班、兴趣班,使他们的眼睛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孩子们不堪重负,课外活动时间被严重挤压。
近年来,虽然各地区、各部门不断探索青少年近视防控的方法,但青少年视力不良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防控青少年的近视,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教育部、国家卫健委近日共同发布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规定,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严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单纯以学生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考核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
青少年近视是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如果不加遏制,必将贻害无穷。给孩子一双明亮的眼睛,是全社会共同的期盼。
(取材于“光明时评”等相关文章)
(1)下列表述中,用作材料一这则消息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国家卫健委近日召开《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调查结果》发布会。
B.国家卫健委: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病形势严峻,总体近视率达53.6%。
C.国家卫健委会同六部门联合发文:近视矫正宣传不得有误导性的表述。
D.眼科专家建议:青少年增加白天户外活动整体时间量可有效预防近视。
(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图一可以看出,小学阶段近视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男生与女生近视患病率没有明显差异。
B.育才小学近视率超过全国小学生的平均水平,这说明一线城市学生的近视患病率普遍高于农村学生。
C.从小学到大学,近视患病率不断增加,到大学阶段已近90%,可以看出我国青少年近视发病形势严峻。
D.小学阶段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近视的增长率最高,小学阶段应是我国近视防控的重点年龄阶段。
(3)下列对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家通过基因不相同的双胞胎的对比研究,证明了遗传也是造成近视的重要因素。
B.科学家通过严谨的实验,证明造成近视除遗传因素外,还与多方面的环境因素相关。
C.截至目前,医学上还没有治愈近视的方法,加强体育锻炼就能有效降低患近视的风险。
D.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近视率全球第一,防控青少年近视迫在眉睫。
(4)造成近视有多方面的因素,请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的相关内容,概括造成近视特别是中国青少年近视有哪些后天因素?
(5)给孩子一双明亮的眼睛,是全社会共同的期盼,这需要各个方面的协作。请结合上面材料说明相关各方应采取哪些措施。
各地政府:
学校:
家长:
学生: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个普通人
李娟
有一个人,他的名字实在太复杂了,因此我们就忘记了。他的脸却长得极平常,因此我们再也想不起他的模样了——我们实在不知道他是谁,虽然他欠了我们家的钱。
当时他赶着羊群路过我家商店,进来看了看,赊走了八十块钱的商品,在我家的账本上签了一个名字(几个不认识的阿拉伯字母)。后来我们一有空就翻开账本的那一页反复研究,不知道这笔钱该找谁要去。
在游牧地区放债比较困难,大家都赶着羊群到处跑,今天在这里扎下毡房子住几天,明天在那里又停一宿,从南到北,绵绵千里逐水草而居,再加之语言不精通,环境不甚熟悉……我们居然还敢给人赊账!
幸好牧民都老实巴交的,又有信仰,一般不会赖账。我们给人赊账,看起来风险很大,但从长远考虑还是划得来的。
春天上山之前,大家刚刚离开荒凉的冬牧场,羊群瘦弱,牧民手头都没有现钱,生活用品又急需,不欠债实在无法过日子。而到了秋天,羊群南下,膘肥体壮。大部队路过喀吾图一带时,便是我们收债的好日子。但那段时间我们也总是搬家,害得跑来还债的人找不着地方,得千打听万打听,好不容易才找上门来。等结清了债,亲眼看着我们翻开记账的本子,用笔划去自己的那个名字,他们这才放心离去,一身轻松。在喀吾图,一个浅浅写在薄纸上的名字就能紧紧缚住一个人。
可是,那个老账本上所有的名字都划去了,唯独这个人的名字还稳稳当当地在那一页上停留了好几年。
我们急了,开始想法子打听这个家伙的下落。
冬日的一天里,店里来了一个顾客,一看他沉重扎实的缎面皮帽子就知道是牧人。我们正好想起那件事,就拿出账本请他辨认一下是否认识那个人——用我妈的原话说,就是那个“不要脸”的、“加蛮”(不好)的人。
谁知他不看倒罢,一看之下大吃一惊:“这个,这个,这不是我吗?这是我的名字呀!是我写的字啊!”
我妈更加吃惊,加之几秒钟之前刚骂了人家“不要脸”而且“加蛮”,便非常不好意思,支支吾吾起来:“你?呵呵,是你?嘿嘿,原来就是你……”
这个人揪着胡子想半天,也记不起自己到底什么时候买了这八十块钱的东西,到底买了什么东西,以及为什么要买。
他抱歉地说:“实在想不起来啦!”却并没有一点点要赖账的意思。因为那字迹的确是他写的。但字迹这个东西,终究还是他自己说了算,我们又不知道他平时怎么写字的。反正他就是不赖账。
他回家以后,当天晚上立刻送来了二十元钱。后来,他在接下来的八个月时间里,分四次还完了剩下的六十元钱。看来他真的很穷。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表现人物,如“我妈”当面骂人之后支支吾吾的语言,形象地表现了我妈金钱至上,没有信仰。
B.文章构思巧妙,行文一波三折。开篇设置不知道借债人是谁的悬念,文中又有对普通人的误会,结尾消除误会。
C.文章结尾耐人寻味,普通人虽然很穷,但绝不赖账,八十元钱五次才还完,这样的诚实质朴让人感动。
D.文章叙述了一个普通人赊账到还账的故事,表现了喀吾图淳朴的民风和牧民诚实守信的美好品质。
(2)结合上下文和加点的词语,理解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①我们居然还敢给人赊账!
②在喀吾图,一个浅浅写在薄纸上的名字就能紧紧缚住一个人。
(3)本文题为《一个普通人》,可是作者为什么还用了大量篇幅写和这个普通人看似无关的事?
(4)文章以看似平常的《一个普通人》为题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列小说,完成下列各题。
新官上任
李景文
夏冰有晨练的习惯。健壮的体魄加上他的娃娃脸,让他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小许多。一早起来,眼看窗外飘着的鹅毛大雪,他坐不住了。
夏冰最近被提拔到城建局当一把手。本来,组织部门已跟他约好,明天就送他走马上任。但是,眼前的这场大雪,就如同在他头顶上垒起了一座雪山,随时都会崩塌。真的是悬念迭起呀!道路畅不畅通?自来水管道是否爆裂?种种想到或者没有想到的问题,就像眼前的大雪在他脑子里一片混沌……
匆匆吃完早餐,一看表还不到7点,他决定自己的履新就从今天开始。既然是履新,就得有新气象,那这第一天上班就走过去好了,正好留心下一路的市容市貌有什么问题。一跨出楼梯道,他就被纷纷扬扬的大雪吞没了,行走变得身不由己。然而,户外清新而凛冽的空气使他更加激昂,银装素裹的城市其实颇有诗意,他的步伐更稳了。在途中,他看到身着橙色衣帽的环卫工人顶风冒雪在清除厚厚的积雪,心中就有一种别样的感动。
走到城建办公大楼,他花了一个多小时。值班室里,一个年轻的保安正在埋头玩手机。他便憋不住地说,注意别伤着眼睛,铲铲雪还带锻炼呢。
你是谁呀?有这么说话的?保安斜着眼睛扫了他一眼。
我是新来的……
站着说话不腰疼,门口有的是锹,那你铲呀!
夏冰听出了话中的讥讽。他搓搓手,二话不说就拿了一把铁锹开始铲雪,从大楼的台阶一路铲下去,全身心投入,越干越欢,渐渐地,他的身后便铲出一条道来。连老天也仿佛被他的冲天干劲吓着了,雪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停了。当他欣慰地回望时,却看到保安也拿着一把锹快步朝门口走来……
尚主任,您来这么早!保安一脸媚态。
好,都把雪铲了。尚主任眯缝着眼打量夏冰,这位是……
他说要跟您报到。心虚的保安说完就开溜了。
哦,是小夏。尚主任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口吻说,在机关,就是要见眼生情,能上能下。
夏冰点点头,我初来乍到,还望主任多提醒。
既然进了一个庙,就不是外人了。尚主任拍拍夏冰的肩说,刚才在路上,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话是说得哆哆嗦嗦,好像是给我们单位送空调的师傅出了车祸,在大转盘那儿吧,你就赶去看看,到底怎么回事?
人命关天呀!夏冰心里一惊,忙问,师傅伤着没有?
师傅的事,雇主是跑不脱的。尚主任撇了下嘴说,你看看空调摔坏了没有?要不要更换?商家什么时间能安装到位?
这不是本末倒置嘛!夏冰的口气有些像争辩。
俗话说,各扫自家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尚主任的脸色很不好看,现在,这个美差就交给你了,空调可是给新局长换的,今天不吃饭也要安装到位!
新局长未必要吧!再说,局长室的空调是不是可以修一下,也许加点氟利昂就行了。夏冰想尽量让自己的情绪平复些,但是却越说越激动,老尚是不是这个理儿?一台空调跟人的生命比起来,可以说微不足道……
你、你……教训我?尚主任气急败坏地说,简直目无领导!
领导心中要有群众!夏冰微笑着说。
群众,满大街都是群众,你问得了吗?真是站着说话腰不疼。尚主任说着头也不回地走了。
尚主任最后说的话,听上去很耳熟,但是夏冰没有工夫跟他计较,随即打车赶到出事地点。三个交警正在现场处理事故,肇事的师傅在一旁吓得不轻,原来不是送货的他受了伤,而是因雪天路滑,他开的电瓶车碰倒了一个老人……夏冰当即打120将老人送往医院。一做CT,三处骨折。很快,警方来电话说老人的亲属马上就到,夏冰迎上去,一看却是尚主任。
夏局呀,我真是老眼昏花,有眼不识泰山!尚主任双手紧握着夏冰的手直摇,我把您当成……也是今天来报到的小夏了……
我哪里有你说的那么年轻!夏冰说,当然,改正了就好,你不是也赶来了?
唉,教训太深了!尚主任满脸羞愧地低下了头,被撞的,是我的老父亲……
(1)夏冰具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小说中多次写到雪,有何作用?
(3)小说结尾尚主任感叹“教训太深了”,请简要回答尚主任受到了哪些教训。
(4)本文善用对比手法,请找出三处并简要分析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