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前面的人,互相攀援着肩头,抓住石壁上的岩棱,困难地攀上去了,最先爬上悬岩的战友,站到悬岩达,抛出长长的布绳,拽拉着岩下的成群战友。
探照灯突然亮了。罪恶的子弹随着光柱的指引,朝悬岩倾泻而去……
岩下的人影渐渐减少,最后,只剩下两个人了。胡浩忽然问道:“老齐,刘思扬呢?”齐晓轩没有回答,脸上毫无表情,身体在弹火中忽然晃动了一下……
布绳冒着弹雨,从岩上垂下,焦急的声音正在催促。齐晓轩挥手叫胡浩上去。但是两眼凝泪的胡浩,固执地说:“你受了伤,你先上!”弹流不断嘘嘘地射在身边,石屑溅在齐晓轩脸上,血流出来了。他无言地抓住布绳,奋力攀上悬岩。
布绳再次垂下,胡浩抓住布绳,蹬着岩石,跳离了地面,正在这时候,袭来一阵猛烈的弹雨,胡浩两手一松,便从岩上摔下。他挣扎着又站起来,重新伸手去抓布绳。他的手尚未触及布绳,便听见背后几声嘶吼。回头看时,一头凶恶的狼犬,从黑暗中冲出,尖锐的牙齿,闪着死亡的光,对准他的咽喉,猛扑过来。胡浩不敢迟疑,马上举起手上的匕首,略微蹲下,雪亮的刀刃,迎面插进了扑上前来的狼犬的胸部,狼犬号叫一声,带着嵌在肋骨里的匕首,翻滚下深谷去了。
胡浩马上转身,抓住同志们递给他的绳索。
“不准动!”
一支手枪,抵住了他的背脊。胡浩两眼冒火,愤怒地转身面对着刽子手。
“举起手来!”
胡浩冷冷一笑,突然,他向前一扑,猛地抱住来不及开枪,也来不及退让的匪徒,奋力侧身一滚,坠入了漆黑的深谷……深谷里,立刻传来一声正在跌落中的匪徒绝命的狂叫。
“走!”齐晓轩噙着热泪,指挥着人们离开悬岩。
探照灯光向山头移动,死死地盯住越狱的人们,机枪子弹扫射着,山头被一串串火红的弹流交织着,走在最前面的好几个人倒了下去。“快走!”齐晓轩大声喊道:“分散行动,避开探照灯!”可是探照灯仍然罩住人群,又是一批人影在扫射中倒下去了。
这时,一个人影忽然从前面折回,奔到齐晓轩面前,语气急促地报告道:“老袁负了重伤……前面是警戒线,发现敌人布防。电网附近译有两座碉堡!”
“从碉堡旁边迂回,突破电网!”齐晓轩失血终多,喉头干哑地命令着,“你代替老袁领路,坚决冲出封锁线。我继续断后!”
“你……”
“快走!”齐晓轩奋声说道,“率领队伍,不要管我!”
探照灯追赶着逐渐分散的人群,流弹不断划过夜空……忽然,光柱扫向齐晓轩,不断地把他罩住。可是,齐晓轩并不躲避那灼目的光亮,反而停住了脚步,挺立在光柱之中。
齐晓轩蔑视的目光,俯瞰着山脚下的敌人,矗立在一块巨大髙耸的岩石上,吸引着全部毒弹的袭击,他决心让自己的战友们赢得时间,转危为安。
“扫射吧!”他把双手叉在腰间,一动也不动地分开双脚,稳稳地踏住岩石。“子弹征服不了共产党人!”齐晓轩苍白带血的脸上露出冷笑,让鲜血从洞穿的身上流出,染遍了脚下的红岩……
突然,一阵响亮的冲锋号声,在耳边响起。他猛然听出,胜利的号声,已经来临。这胜利的号角,多么的接近,多么的动人!华子良终于来了,在最危急的时刻赶来了。党来了。胜利的黎明也来了!
“啊!解放军!”
“华子良领着解放军来啦!”
齐晓轩听见一阵狂热的欢呼。禁不住满脸须眉颤动,无眼喜悦地倾听着胜利的枪声指向山下溃散的魔影……探照灯骤然熄灭了。可是齐晓轩仍然双手叉腰,张开两腿挺立在鲜血染遍的红岩上,一动不动。他的目光,仿佛犹自俯瞰着脚下的魔窟,它们正在崩溃,毀灭……
僵化中的目光,渐渐昂向远方。齐晓轩仿佛看见了无数金星闪闪的红旗,在眼前招展回旋,渐渐融成一片光亮的鲜红……他的嘴角微微一动,朝着胜利的旗海,最后微笑了。
炮声隆隆,震撼大地;晨星闪闪,迎接黎明。
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
(1)本文节选自长篇小说《红岩》。请结合原著,简要概述文中所叙故事发生的背景。
(2)华子良是个怎样的人?为何他能领着解放军来接应大家?请结合原著,概括作答。
(3)本文着力刻画了共产党人群像,请简要分析他们的共同特征。
(4)本文画线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
另一种呼唤
黄晓萍
①两幅古人物画,在我心中激起的反响,竟比文字更强烈。它从形象到神韵,从志气到精神,无不是一种完整,说完美也是可以的。我所指的,是钟馗与屈原。
②我们那地方,钟馗像常用来镇邪避妖打鬼,年三十往家门上贴,怪有人缘地同主人共享年夜饭,差不多同祖宗同一档次,敬祖宗的美酒,钟馗也饮一斛。画上的钟馗总丑得那么正气,短髯黑黑撑出扇面形状,立立的怒中带笑,就看你带着何种心情去凝望了。
③屈原像民间不常见。他出于文字经典,是我爷爷乡土师爷身份的徽章,轻易不示人。画中的屈原是那么飘逸,《天问》中找不到头,那头是横的,山羊胡子与飘飘怒发和离体襟衫生出一股寒风,我总觉得他很冷。学业稍进之后读《离骚》,先读出大气磅礴文采飞扬,后悟出身世际遇情系苍生。这时再看那幅《天问》,很感同身受诗人的无可奈何。爷爷说这书我是读进去了。最近另见到一幅明朝陈洪缓作的《屈子行吟图》,大不是《天问》的情结,《天问》中的激荡没有了。在这幅行吟图中,广袖长袍翘头履上,皱褶如破箐注冷流,原是悬宝剑的腰,悬了一根拐杖,怎么看怎么苍凉。我观他峨冠顶戴下,瘦长的脸凄苦而平和。他不再问天了,天已有病还问它何来?我想他这是去投江。他本是投江而去的,英雄气短并不影响他精神长存,文化人没有一个能如屈原集政治与文才于一身的。屈原的失误并不在谋略
而是在宫帏,屈原遭了女祸,还有男人的舌箭。君臣恩断义绝,他被发配了,充军了。他言志的《离骚》,未必不是一曲有志不得伸展的牢骚。
④文人迂腐而可爱。灵魂的屈原成为国宝,昭示着文化的不朽,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文人脆弱的心态。每当自身怯力之时,总是会从古人身上找出些说法来充实和鼓励自己。把气节化为一种文化内涵,他们请出屈原询问过去未来。刘勰、司马迁、李白……他们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镂石成印悬于案头,撰成六书旌于中堂,曲成宫商荡涤五腑六根浊气。至于屈原投江之举,被颂为洗却尘世肮脏。皎洁永恒,使瀚海书林梅香荷香桔香千古。
⑤那日走江,行至秭归,两千余年的古城仍是一座古城,不城不乡似城似乡,古墙豁口取民宅一堵风火墙,斑驳出悠悠岁月。剃头匠挑子横着横着量完小巷,不紧不慢的吆喝声古歌一样绵长。这出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诗人的秭归有庙有祠供奉屈原,有石牌坊旌帜屈原,一派苍朴古雅终未曾把它经营成旅游胜地文化名城。在这里,我听到另一种呼唤。
⑥长江弯弯回浪,临北岸有一片软水,江中的激流冲南岸峭崖,使北岸的软水温柔而明净。软水叫屈原沱。传说屈原有位贤德的姐姐叫女媭,兄弟做大官时她是农妇,概无锦衣富贵。兄弟被流放她归来故里等待兄弟。流放人永远在流放,呼唤声天天在呼唤:“兄弟,屈子,归来兮!”汩罗江中一缕英魂托梦姐姐,他已愤怒地随水而去,他将留恋地随水而归。次日女媭翘首江边,一条大红鱼溯流而上,面对女媭,鱼头点三下鱼尾摇三下,巨口一张吐出个宛然生前的屈原,那鱼顿时失影。传说凄美而离奇,人民性极强,秭归人都能言说而且不走样。这故事的纯朴,还在于呼唤魂兮归来的是姐姐而不是恋人或者母亲。屈原在秭归,同与钟馗在我的家乡,又成了家家门上一幅画,概无官爵。一个巴东小老头,还原于民间,我想这当是屈原最好的归宿。
(节选自《百年百篇经典美文》,有删改)
注:箐:(qìng),山间的大竹林,泛指树木丛生的山谷。
媭:(xū),古代楚国人称姐姐叫媭。请理解“他已愤怒地随水而去,他将留恋地随水而归”一句在文中的含意。
在屈原沱的传说中,屈原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钟馗和屈原的像都被百姓张贴在家门上,他们在民间受到欢迎的原因是什么?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划线句子我为什么总觉得他很冷?
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作者“另一种呼唤”的理解。(80-100字,5分)
80 |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
送花
奥斯勒
生活的真谛并不神秘,幸福的源泉大家也知道,只是常常忘记了,于是这才有点奥妙。
故事是由一个守墓人亲身经历和看到的。一连好几年,这位温和的小个子守墓人每星期都收到一个不相识的妇人的来信,信里附着钞票,要他每周给儿子的墓地放一束鲜花。后来有一天他们照面了。那天,一辆小车驶来,停在公墓大门口,司机匆匆来到守墓人的小屋子说:
“夫人在门口车上,她病得走不动,请你去一下。”一位上了年纪而且孱弱的妇人坐在车上,表情有几分高贵,但眼神已哀伤得毫无光彩。她怀抱着一大束鲜花。
“我就是亚当夫人,”她说,“这几年我每礼拜给你寄钱……”
“买花。”守墓人应道。
“对,给我儿子。”
“我一次也没忘了买花,夫人。”
“今天我亲自来,”亚当夫人温存地说,“因为医生说我活不了几个礼拜了。死了倒好,活着也没有意思了。我只想再看一眼我儿子,亲手来放这些花。”
小个子守墓人眨巴着眼睛,没了主意,他苦笑了一下,决定再讲几句。
“我说,夫人,这几年您总寄钱来,我总觉得可惜。”
“可惜?”
“鲜花搁在那儿,几天就干了,没人闻,没人看,太可惜了!”
“你真的这么想?”
“是的,夫人,您别见怪。我是想起来自己常跑医院、孤儿院,那儿的人可爱花了。他们爱看花,爱闻花。那儿都是活人。可这儿墓里哪个活着?”
老妇人没有作答。她只是又小坐一会儿,默默祷告了一阵,没留话便走了。守墓人后悔自己一番话太直率,太欠考虑,这会使她受不了。
可是几个月后,这位老妇人又忽然来访,把守墓人惊得目瞪口呆;她这回是自己开车来的。
“我把花都送给那儿的人们了,”她友好地向守墓人微笑着,“你说得对,他们
看到花可高兴了,这真叫我快活! 我的病好转了,医生不明白怎么回事,可我
自己明白,我觉得活着还有些用处!”
不错,我发现了我们大家都懂得却又常常忘记的道理。(1)文中能表现“死了倒好,活着没意思”的句子是(2分)
(2)老妇人觉得“活着没意思”的原因是(2分)使老妇人的病好转的真正原因是什么?(4分)
文章结尾处说“我发现了我们大家都懂得却,又常常忘记的道理”。根据小说的内容,在下面横线上补充一句话,说明这个道理。(2分)
这个道理是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小说中写了“故事是由一个守墓人亲身经历和看到的”这句似乎无关紧要的话,主要是为了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
B.“那儿都是活人。可这儿墓里哪个活着?”在守墓人看来,人活着就应该多关心那些活着的人们,至于死去的就大可以不管了。 |
C.小说主要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来表现老妇人,其形象虽有些模糊却表现了作者想要表现的主题。 |
D.小说主要是通过对话来展开情节的,在简洁的对话中交代了事情的经过,显得简练而丰富。 |
E.这篇小说构思精致,情节有起落,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题目。
带柴刀的校长
孔祥树
①那年师范毕业,我无奈地背起包裹,去白云小学报到。
②白云小学位于高山之上,不通路,不通电,不通邮。山下老师都望而生畏,偶尔有个倒霉蛋分去了,也只是教个一年半载,就拼死拼活调下来。
③来到山脚下,仰望莽莽苍苍的白云山,不禁心发怵,腿发软。我强打精神,走上一条羊肠小道。两边草深林密,长满茅草荆棘。没走几米远,手就被划了几道血痕,衣服也挂了几个口。我踉踉跄跄,沮丧极了。但很快越走越开阔,越走越敞亮。仔细一看,路好像被人割过,两边倒伏着新鲜的杂草。我加快脚步,汗流浃背上到山顶,发现一个五十多岁的中年人,领着十几个小孩,正在迎接我。小孩衣服打着补丁,每人拿一把柴刀,手脸划着血痕。他们微笑地望着我,一齐大声喊:“吴老师好!”中年人一见我,急急放下柴刀,大步迎上来,一把握住我的手:“吴老师,欢迎欢迎,像你这样的科班人才,我们真是盼星星盼月亮呀。”那双手像松树皮般粗裂,把我的手握得生疼。
④中年人就是白云小学朱校长。他是个民办老师,在这里教了二十多年。本村还有一个与他一起教书,撑了几年后,受不了这个罪,出去打工了。本地一时找不到合适人选,就让我来锻炼锻炼。
⑤白云小学是所完小,复式班教学。我与朱校长每天连轴转,没有一节空堂。一天下来,口干舌燥,骨头像散了架。晚上,学生回去了,我们点盏煤油灯,伏案备课。有时天热,蚊子嗡嗡叫,一抓好几只;有时起风,房子千疮百孔,尘屑簌簌往下掉;有时月朗星稀,野兽又像厉鬼高一声低一声叫,让人毛骨悚然。周围没有一点人声,没有一点亮光。学校就像一座孤零零的寺庙,被遗弃在荒山野林中。
⑥一天晚上,朱校长敲开我的门,把一部旧收音机放到我桌上:“晚上难捱吧,听听这个破匣子吧。”我连忙推辞:“还是你自己听吧,这可是你多年的宝贝呢。”朱校长笑笑:“你年轻,听听好,接受新东西快。我在这里蹲多年,习惯了。”朱校长说完走了。我拧开收音机,沙沙噪响,但也很是欣慰。
⑦偶有闲暇,朱校长就拿着那把柴刀,端着一瓢冷水,向操场一角那块磨刀石走去。他用手浇水湿润石面,再侧着刀来回磨,轻柔缓慢,像打磨一件玉器。磨了一会儿,他就浇水清洗刀面,看是否锃亮,再用手抚摸刀锋,看是否锋利。刀磨好了,在阳光下,闪着白光。有时我晚上睡觉了,也会听见外面的磨刀声,沙沙沙响,像一首催眠曲,伴我入梦。
⑧每天天蒙蒙亮,我还躺在被窝里,就听见外面学生叽叽喳喳。我起来一看,原来是朱校长接学生上学来了。他拿着柴刀,头发凌乱,裤腿和解放鞋都被露水浸湿。他笑着对我说:“路上杂草长得疯,一天不割,就成了拦路虎。”
⑨我与朱校长一起吃饭,油盐是他从家里拿来的,米是他帮我买的,菜都是他在学校后山种的。生活虽然清苦点,但也有种家的感觉。有时憋得慌,放假回去一趟,朱校长就拿上柴刀,为我割割路,送我下山。等我上山返校,他又把路割好,早早在路上等我。
⑩又开学了,直到上课,还没有看见朱校长,只看见村长一个侄子。一打听,才知道朱校长被村里辞退了。
⑪过了两天,朱校长来了,我差点没认出来:白发像一堆杂乱的草,脸庞像一张揉皱的纸,眼睛像两个下陷的洞,比原来好像老了十几岁。朱校长把包裹整理好,把房间打扫干净,准备走。我拿上收音机,急急送去。朱校长嗫嚅着:“我现在不教书了,不需要再听了,你还是留着吧。”我说:“我准备买部新的。再说,它陪伴了你这么多年,你也好作个纪念。”朱校长不再推辞,微颤着接了过去。朱校长从墙上取下那把柴刀,抖索着递给我:“我也没有其他东西,这个给你做个留念吧。以后我不能再接送你了,你自己也好割割路。”我接过柴刀,背转身,泪水夺眶而出。
⑫一学期总算完了,我如获大赦,挑着行李,急急下山,发誓再也不来了。
⑬走不多远,突然发现前面的路修过,变成了石块水泥砌成的台阶。路上还有一些村民,正在忙着平基和泥搬石头。仔细一看,还有朱校长。我来到朱校长面前:“这是乡里还是村里出钱修的?真是行善积德呢。”朱校长拍拍手里的泥巴:“不是乡里也不是村里,是我出的钱。”我一惊:“你家那么困难,哪来这么多钱?”朱校长憨厚一笑:“村里辞退我时,把拖欠了七八年的工资跟我结了。我总算把这块心病解决了,孩子上学再不需要割路了。”他如释重负吁了一口气。
⑭我望着朱校长,一时无语。
⑮这一刻,我改变了主意……
(选自《读者(乡土人文版)》2010年合订本,有删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故事情节。
本文标题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
第⑤自然段划横线的句子为环境描写,请结合全文分析它的作用。
请分别从修辞和描写的角度赏析下列两个句子。
⑴那双手像松树皮般粗裂,把我的手握得生疼。
从修辞角度:
⑵他用手浇水湿润石面,再侧着刀来回磨,轻柔缓慢,像打磨一件玉器。磨了一会儿,
他就浇水清洗刀面,看是否锃亮,再用手抚摸刀锋,看是否锋利。
从描写角度: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说说朱校长是个怎样的人。
在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所有曾在白云小学学习的人准备联名向组委会递交一份申请书,并附上一段颁奖词。请你代他们给朱校长拟写一则颁奖词。(要求:字数在40-60之间)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题目。
iPhone的魅力
至秦
①2011年苹果公司第三季度的报表显示,该公司持有流动资金758亿美元,超过美国政府的730亿,做到了真正的“富可敌国”。
②自从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在2007年1月9日宣布推出iPhone系列手机之后,iPhone的四款产品目前占全球手机市场份额的5.6%,却赚得全球手机市场利润总额的近三分之二。如此强大的吸金能力着实令人敬佩。在中国,价格4900元左右的iPhone 4在手机市场出现断货的情况已不少见;在美国,有一半的美国人在选择智能手机时会倾向于iPhone;在英国,甚至有一位男子为了买到最新一代iPhone而提前一个多月在苹果零售店门口搭帐篷排队。
③iPhone席卷全球的势头已经无法阻挡,那到底是什么因素让它拥有如此强的吸引力呢?
④iPhone有个杀手锏,叫App Store。简单地说,它就是一个内置于iPhone的下载软件的程序。你只需轻轻点击就可以在App Store下载你所喜爱的程序,有些软件需要付费,但付费方式极为简单:你只需将App Store与你的银行卡绑定,即可实现轻松下载。凭借着如此便捷的软件下载方式和App Store中高质量的软件,让iPhone一下子成为了全球最受欢迎的智能手机。软件开发者们可以为iPhone研发软件,再提交苹果审核后最终放到App Store上供用户下载,如果下载收费,利润由苹果与应用开发商3:7分成。这不仅让那些优秀的软件开发商们赚得盆满钵满,更使得苹果公司从中赢取相当大的一笔收入。
⑤这种全新的商业模式,一举做活了企业。其他手机厂商以及手机系统开发商也开始争相模仿,希望从中分一杯羹。但目前的App Store仍凭借着42.5万应用和逾150亿次的下载数稳坐软件销售平台中的超级霸主。
⑥当然,iPhone看起来似乎异常强大,无懈可击,但其实它也并不完美,甚至有不少弱点。在国人看来,iPhone的费流量问题就一直很难解决。其实这个问题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许多买家不善用iPhone导致的。比如:不了解iPhone的许多程序会自动联网获取信息;不习惯随手关闭不用的程序和蜂窝数据,导致后台持续运行而费流量费电。iPhone的致命短处是用户不能自行更换电池。一旦电池出现故障,必须送至苹果零售店去维修,而且维修价格也着实不菲。此外,iPhone传输文件不像Windows熟悉方便,蓝牙也不能传输资料。这些缺点和问题让iPhone仍有提升的空间。
⑦iPhone以它创新的技术和经营模式引领着手机的潮流,时尚的方向。让我们期待未来更加完美的iPhone吧。
【注释】iPhone是由苹果公司所推出的一款支持电邮、移动通话、短信、网络浏览以及其他无线通信服务的手机,于2007年在美国上市。
(选自《信息化建设》2011年第9期,有删改)请联系全文内容,谈谈第①自然段的作用。
第②自然段的划线句子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指出一种并分析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请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分析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词的表达效果。
⑴让iPhone一下子成为了全球最受欢迎的智能手机。
⑵但目前的App Store仍凭借着42.5万应用和逾150亿次的下载数稳坐软件销售平台中
的超级霸主。请根据文章第⑥自然段的内容,简要概括iPhone目前所存在的弱点。
史蒂夫·乔布斯,美国苹果公司共同创办人暨前任首席执行长。他凭过人的智慧和创新的勇气引领全球资讯科技和电子产品的潮流,把曾经昂贵稀罕的电子产品变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乔布斯曾说:“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这句话对你有何启示。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题目。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媵人持汤沃灌(热水) | B.腰白玉之环(腰间) |
C.邴原少孤(丧父变成孤儿) | D.凡得学者(能够)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烨然若神人师恻然曰 |
B.足肤皲裂而不知过书舍而泣 |
C.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一冬之间 |
D.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一则羡其不孤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我们可以分别从甲文和乙文中学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