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圈子决定你的未来
①泥土靠近玫瑰,吸收了它的芬芳,因而散发出芬芳的香气。其实,我们人也一样,和什么样的人相处,久而久之,就会和他有相同的“味道”,所谓“臭味相投”也就是这个道理。
②我们中国有句古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美国也有句谚语:“和傻瓜生活,整天吃吃喝喝;和智者生活,时时勤于思考。”这两句话所说的其实是同一个道理:朋友的影响力非常之大,大到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甚至改变你的一生。曾经有人采访比尔·盖茨,问其成功的秘诀,他说:“因为有很多的成功人士在为我工作。”陈安之的“超级成功学”也提到:先为成功的人工作,再与成功的人合作,最后让成功的人为你工作。你与之交往的人就是你的未来。
③德国行为学家海因罗特在实验中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鹅会本能地跟随在它第一眼看到的自己的母亲后面,但如果它第一眼看到的不是自己的母亲,而是其他活动物体,比如一条狗、一只猫或一个玩具鹅,它也会自动地跟随其后。尤为重要的是,一旦这只小鹅形成了对某一物体的跟随反应,它就不可能再形成对其他物体的跟随反应了。这种跟随反应的形成是不可逆转的,也就是说小鹅只承认第一,却无视第二。这种现象后来被另一位德国行为学家洛伦兹称之为“印刻效应”。“印刻效应”在人类的世界里其实也并不少见。在生活中,每个人应善于擦亮慧眼,对“第一眼”作出理性判断,避免成为人类的“小鹅”
④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朋友,就预示着什么样的未来。如果与消沉的人厮混,你不可能进取;经常与虚夸的人为伴,你不会踏实;经常与满脑“钱”字的人交往,你就会沦为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之辈。如果你的朋友是积极向上的人,你就可能成为积极向上的人。假如你希望生活得更好,你的朋友一定要比你更优秀,因为只有他们可以给你提供成功的经验。
⑤人是一种圈子动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际圈子。而其区别在于:圈子的大小,圈子能量的高低,是否善于经营圈子。无论你的圈子有多大,真正影响你、驱动你、左右你的一般不会超过八九个人,甚至更少,通常只有三四个人。你每天的心情是好是坏,往往也只跟这几个人有关,你的圈子一般是被这几个人所限定的。
⑥因此,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又和什么样的人组成圈子,其实是一个很值我们严肃、认真思考和对待的问题,甚至可能是你终生最大的一件事。
(摘自《深圳青年》略有改动)
“圈子决定你的未来”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作者以此为题有何用意?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②---⑤段的论证思路。
下列有关“印刻效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物体对另一物体形成的可以逆转的跟随反应,称之为“印刻效应”。
B.“印刻效应”源于德国行为学家海因罗特在实验中发现的现象。
C.“印刻效应”给我们的启发是:在人际交往中,要善于擦亮慧眼,作出理性的判断。
D.以“印刻效应”为例进行论证,使所阐述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一棵进城的古树
曹春雷
①那天早晨,一棵百年古树正像往常一样,站在村外的原野上,沐浴阳光,呼吸清新的空气,与白云招手,与春风嬉戏。
②突然来了一群人和一些车。几个人围着它指指划划。还没等它明白是咋回事,挖掘机就轰隆隆开过来,围着它开始一铲一铲挖土。不一会儿,它四周就被挖空了,自己深扎在泥土里的根渐渐暴露出来。
③它害怕了,大喊着:“不要这样,不要这样!”但没人听见它的喊声。
④当它所有的根都被暴露出来时,挖掘机将巨大的铲子伸过来,插入它身下,将它连同它身下的部分泥土铲起来,恶狠狠地把它摔在了地面上。接着,又有人将它带着泥土,用塑料袋裹住根部,然后再用绳子将枝干绑起来。吊车呜呜开动,勾住它,颤悠悠地将它吊进一辆大车里。
⑤“你们要干什么,你们要干什么?你们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它大喊着,但始终没人听得到。
⑥它终于躺倒在车里,全身颤栗着流下了伤心的泪,尽管这泪,没人看得到。
⑦汽车颠簸着,驶出了这片原野,驶出了它曾经站立了上百年的土地。
⑧它看见车驶上铺着黑油子的路,风驰电掣,驶向未知的远方——它离故土越来越远了。
⑨车驶进了高楼林立的城市,在一处宽阔的厂区广场上停了下来。等在那里的吊车伸出长长的手臂,鲁莽地将它从车里吊了出来,放进一个早已挖好的树坑里。
⑩从此,它在这个地方安下了家。脱离了原野故土的滋润,它水土不服,一直病恹恹的。几位穿绿色衣服的人天天围着它转,给它打上了吊瓶输液。后来,它知道,他们都是负责厂区绿化的工人。
11渐渐地,它的枝叶开始复苏。
12它开始打量这个叫做繁华都市的地方:座座的高楼、穿梭的轿车、五彩的灯光、络绎不绝的人流……真是一派热闹繁华的景象。但是,它始终有“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
13它开始想念那片原野了,想念那里的草地,那里的野花,那些常栖息在它身上的鸟儿,还有那只经常奔跑过它身边的野兔。但,已经回不去了……从今以后它再也听不见林中的鸟鸣,也闻不到原野的芬芳,只得默默地、孤独地将根扎在异乡的泥土里了。
14每天,广场上都会来很多人,唱歌的,跳舞的,散步的,干什么的都有。有些人会围着它看,指着它苍劲的枝,幽绿的叶,称赞着什么。
15一天一天,它对自己被强行移植的抱怨,渐渐少了些。有时它也想过:一棵树,不论站在哪里,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或者是做家具,或者被当做柴烧,或者仅仅是为这个星球增添一些绿意。然而,它还是每天都在尽力地将目光越过层层高楼,深情地眺望着故土所在的方向。
16有一天早晨,一个小女孩围着它拍照,看着镜头里的图像,小女孩兴奋地向身边的母亲嚷着:“妈妈,看啊,树叶上有露珠,多美啊!”
17也许,小女孩永远都不会知道,那晶莹的露珠,一滴一滴,都是它思乡的泪。
(本文有改动)
填空:这篇文章以第人称的口吻,按顺序,主要运用这两种表达方式,介绍了一棵百年古树被⑤(填2至4字)这件事。
第13段中加点词“只得”,表现了这棵树当时怎样的心情?
第15段中画线句子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请以积极的人生态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和理解。
阅读上文,联系课文《那树》进行分析比较,选出下列四项中表述不恰当的一项:

A.两篇文章都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从自然的生存到有情的生命,赋予了“树”以真实的性灵,以两棵树不幸的命运来敲击读者内心的感知。
B.两篇文章都表达了由“树”的命运所引发的深重思考和感慨。《那树》认为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一棵进城的古树》认为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们不要违背“树”的意愿,强行改变“树”的命运,否则我们可能会顾此失彼。
C.两篇文章的语言形象生动,有的词语充满了强烈的感情色彩,有些句子凝练含蓄,引人深思,作者用细腻的笔触表现了自己的情感态度。
D.两篇文章从体裁来看,都是小说。不同点在于:《那树》写的是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最终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而《一棵进城的古树》则是从环保的角度写了一棵古树远离家乡后,欣然为美化城市做贡献的感人故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I3分)
献你一束花
①鲜花,理应呈送给凯旋的英雄,难道献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
②一直垂着头。前四天,她从平衡木上打着旋儿跌在垫子上时,就把这美丽而神气的头垂 了下来。现在她回国了,走入首都机场的大厅,简直要把脑袋藏进领口里去。她怕见前来欢迎 的人们,怕记者问什么,怕姐姐和姐夫来迎接她,甚至怕见到机场那个热情的女服务员——她 的崇拜者,每次出国经过这里时,都跑来帮着她提包儿……有什么脸见人,大败而归!
③那次世界性比赛,她完全有把握登上平衡木和高低杠“女王”的宝座,国内外的行家都 这么估计,但她的表演把这些希望的灯全都关上了。
④两年前,她第一次出国参加比赛,夹在许多名扬海外的姑娘们中间,不受人注意,心里反 而没负担,出人意料地拿了两项冠军。回国时,就在这机场大厅里.她受到空前热烈的迎接。 许多只手朝她伸来,许多摄影机镜头对准她,一个戴眼镜的记者死死纠缠着问:“你最喜欢什 么?”她不知如何作答,抬眼看见一束花,便说:“花!”于是就有几十束花朝她塞来,多得抱不 住。两年来多次出国比赛,她胸前挂着一个又一个亮晃晃的奖牌回来,迎接她的是笑脸、花和 摄影机雪亮的闪光。是不是这就加重她的思想负担?愈赢就愈怕输,成绩的包被比失败的包 袱更重。精神可以克服肉体的痛苦,肉体却无法摆脱开精神的压力。这次她在平衡木上稍稍 感觉自己有些不稳。内心立刻变得慌乱而不能自制。她失败了,并且跟着在下面其它项目的 比赛中一塌糊涂地垮下来……
⑤本来她怕见人,走在队伍最后,可是当她发现很少有人招呼她,摄影记者也好像有意避 开她时,她感到冷落,加重了心中的沮丧和愧疚,纵使她有回天之力,一时也难补僮,她茫然了。 是啊,谁愿意与失败者站在一起。
⑥忽然她发现一双脚停在她眼前。谁?她一点点向上看,深蓝色的服装,长长的腿,铜衣 扣,无檐帽下一张洁白娴静的脸儿。原来是机场那女服务员。正背着双手,含笑对她说:“我 在电视里看见了你们比赛,知道你今天回来,特意来迎接你。”
⑦“我真糟!”她赶紧垂下头。
⑧“不,你同样用尽汗水和力量。”
⑨“我是失败者。”
⑩“谁都不能避免失败。我相信,失败和胜利对于你同样重要。让失败属于过去,胜利才 属于未来。”女服务员的声音柔和又肯定。
[11]她听了这话,重新抬起头来。只见女服务员把背在身后的手向前一伸,一大束五彩缤纷 的花捧到她的面前。浓郁的香气竟化作一股奇异的力量注入她的身体。她顿时热泪满面。
[12]怎么?花,理应呈送给凯旋的英雄,难道也要献给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
第②段中划线的“简直要把脑袋藏进领口里去”反映出“她”内心的心理。(2分)
第④段的“插叙”有何作用?
第⑥段中划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她”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
选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失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②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③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④“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选文开头说“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从选文的内容上看,作者在这部分着重介绍的是闻一多先生作为的方面。
请用原文回答闻一多先生钻探古代典籍的目的是什么?
联系选文内容,概括回答闻一多先生钻探古代典籍的主要成果有哪些?
第①段划线句“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中的加点词“钻探”改成“研究”好不好?为什么?
本文写的是闻一多先生,但却在文中提到“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湿地:人类的生命之基(文/迟妍玮)
①全球湿地面积大约为1300万平方公里,是重要水源地。湿地是水资源的“贮存库”和“净化器”。其强大的水文调节和循环功能,可以有效贮存、滞留降水和地表径流,并补充地下水。我国湿地维持着约2.7万亿吨淡水,占全国可利用淡水资源总量的96%。湿地还具有强大的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功能。
②湿地能够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是因为湿地生态系统是介于水、陆生态系统之间的一类生态单元。其生物群落由水生和陆生种类组成,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种迁移与演变活跃,有其他任何单一生态系统都无法比拟的天然基因库和独特的生态环境,具有较高的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物生产力。
③湿地能存水,每年汛期洪水到来,众多的湿地以其自身的庞大容积、深厚疏松的底层土壤(沉积物)蓄存洪水。同时,湿地汛期蓄存的洪水,汛后又缓慢排出多余水量,可以调节河川径流,这样就可以保持流域水量平衡。某些湿地通过渗透,还可以补充地下蓄水层的水源,对维持周围地下水的水位,保证持续供水具有重要作用。
④湿地能优化环境,是因为大面积的湿地通过蒸腾作用能够产生大量水蒸气,不仅可以提高周围地区空气湿度,减少土壤水分流失,还可诱发降雨,增加地表和地下水资源,减少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湿地还可以通过水生植物的作用,以及化学、生物过程,吸收、固定、转化土壤和水中营养物质含量,起着降解有毒和污染物质、净化水体、消减环境污染的重要作用。
⑤湿地,更是个大物种库。据初步调查统计,全国内陆湿地已知的高等植物有1548种,高等动物有1500种;海岸湿地生物物种约有8200种,其中植物5000种、动物3200种。在湿地物种中,淡水鱼类有770多种、鸟类300余种。特别是鸟类在我国和世界都占有重要地位。
⑥据资料显示,湿地鸟的种类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其中有不少珍稀种类。亚洲57种濒危鸟类中,我国湿地内就有31种,占54%。这些鸟类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⑦湿地,还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广阔多样的湿地,蓄藏有丰富的淡水、矿产及能源等自然资源,可以为社会生产提供水产、禽蛋、莲藕等食物,以及工业原材料、矿产品等。湿地丰富的水能资源,可以发展水电、水运,增加电力和交通运输能力。湿地的开阔水域为航运提供了条件,具有重要的航运价值,沿海沿江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主要依赖于此。
(选自《工人日报》)
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①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②段“湿地能够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一句中加点的“如此”指代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⑤段画线句中的“据初步调查统计”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选文与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你的感悟。
【链接材料】1978年,我国拥有湿地面积309 297平方公里,其中,1978年到1990年减少66273平方公里,1990年到2000年减少28475平方公里,2000年到2008年减少6652平方公里。由于长期的农业活动和近30年来的经济开发,我国东部的平原地区天然湿地几乎不复存在。东北三江平原的湿地也已不到新中国初期的三分之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把世界搬回我的小山村(文/小黑)
小时候,虽然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但我能明显地感到,我的家里很穷,比村子里任何一户都要穷。但是,父母好像都对此并不在意。
家里虽然很穷,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外出的人回来,总会带礼物。
我上初中时,二姐要到北京去读大学了,我和爸爸到县城的火车站送她。我摸着锈迹斑斑的绿色火车皮,对二姐羡慕得不得了。放寒假时,姐姐从北京回来了,带了许多好吃的东西,一兜一兜,花花绿绿,箱子被撑得鼓鼓囊囊。真难以想象她背着它们上公交,下地铁,坐火车,甚至要在雪野中步行,才回到我们这个贫寒的家。
二姐带回家的有糖炒板栗,用牛皮纸袋子兜着。在我们的小县城,我从来没有见过巧克力,我们那个时候都吃那种透明的水果糖,像玻璃一样硬,又甜得要死。巧克力不用费力嚼,就融化在嘴里了。那时我连县城也还没有独自去过,身上的零花钱最多只有十块。此外二姐还带过徐福记的萨其马,稻香村的糕点,童话书《小王子》和小说。从二姐带回来的这些东西中,我幻想着遥远的北京。北京应该很大吧,我想她肯定想把它搬回我们的小山村,让我们都看一看。
三年后,三姐也去北京读书了。假期她们两个搭伴回来,带的东西就更多了。有一年,三姐拖着一个大皮箱回来了。妈妈打开箱子一看,哇,全是北京烤鸭。数了数,竟然有十只!那年过年,远近的亲戚都收到了三姐带回来的烤鸭。
三姐还会带画和剪纸回来,都是她自己空闲时画的和剪的。我和妈妈把她的画和剪纸贴在墙上、窗户上、院子里的树上,有时还贴到别人的家里。见到的人都夸:三妞的手真巧啊!
又过了几年,我也要离开家乡外出读书了。我没有去北京,去了四川。第一个寒假回家,我买了一大包四川特色的牛肉干,千里迢迢,背回家去,结果却遭到了冷落。我家的大部分成员已经习惯吃素了,只有我和二姐很高兴,装作无奈的样子,把那些肉干全部消灭了。
暑假时,我买青枣回去。买的时候脆生生、绿油油,我把它们一个个整齐地码在鞋盒子里,小心翼翼拖上火车。到家后依然发现,它们早在途中挤烂、变质了。
我还带过柚子回家。装在包里,包被撑得鼓鼓囊囊。爸爸从来没见过柚子,他很高兴地把它的皮去掉,结果发现,果肉里都是硕大的种子,果肉倒只有那么一点点。姐姐说你不会挑柚子啊?我说,这还是我第一次吃柚子呢。
有一年冬天,学校的门口开始卖保暖内衣。以前我们在家都只穿秋衣秋裤,薄薄的,我想保暖内衣肯定很暖和,于是买了两套,带回去给爸妈。妈妈看着我带回的“新鲜货”发愁:你买这个干啥啊?我把它拿给你姨穿吧。想一想,又改变了主意:还是拿给你舅妈穿吧。过了一天她又变了:看着挺好的,拿给你姑姑穿吧,就说是外甥女买的。两天之内,妈妈把亲戚们都念叨了一遍。
我去西昌玩,带荞麦茶回去,没有人喝,一直放在柜子被遗忘的角落,最后被灰尘覆盖。我从青海带奶酪回去,大家都说真膻就丢掉了。我从西藏带藏茶回去,爸爸说味道还可以,可是再也没有动过第二次。我从珠海带榴莲糖回去,所有的人都说,真是哩,没有见过榴莲,怎么那么臭啊,连糖都那么臭。我还带过鱼肝油、膏药、芒果,带过菠萝蜜鼓鼓的种子。那么多的东西,他们见都没有见过,我要把它们带到他们面前,让他们知道世界有多么的宽广和丰富。
其实这个带礼物的习惯,我们可能都是从爸爸那儿“继承的”。在我还小的时候,去一次县城很不容易,如果爸爸去了县城,回来一定会带一些吃的给我们。
又到了快要回家的时候。我怀里揣着钱在街上走,很多的钱,因为我已经工作了。一边走一边琢磨带些什么东西回去。可是,每一次我伸出手去,都会疑惑,这是他们需要的吗?
是啊,他们好像什么都不需要。他们的生活那么简单而朴素。原来,我一直想把世界搬回我的村庄。但是我也渐渐明白,关于那里的记忆,才是只属于我的整个世界。
(选自《羊城晚报》2012年8月4日)
“带礼物的习惯”是一种“继承”,说说具体体现在文章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详叙二姐、三姐和“我”从外地带回村庄的各种东西,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一直想把世界搬回我的村庄”,但又明白“关于那里的记忆,才是只属于我的整个世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要赏析文中划线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