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世界两条大河的三角洲略图”,完成问题。
关于甲、乙两个三角洲自然地理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
| A.两地区全年盛行西南风 | B.两地区气候形成原因相同 |
| C.两地区以流水堆积地貌为主 | D.两地区的主要河流水量丰富 |
关于两三角洲所在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 A.甲地多洪涝灾害 | B.甲地农作物以小麦为主 |
| C.乙地为季风气候 | D.乙地居民多为黑色人种 |
运用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回答26~28题。形成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异规律的基础条件是()
| A.热量 | B.水分 | C.地形 | D.海陆差异 |
我国北方自东向西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这体现了()
| A.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
| C.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 D.非地带性 |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显著的地区在()
| A.中、高纬度地区 | B.中纬度地区 |
| C.中、低纬度地区 | D.高、低纬度地区 |
下列有关山地对交通运输影响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山地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较小 |
| B.在山地地区,通常会把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
| C.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地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往往沿直线修建 |
| D.同样的直线距离,山地地区的线路弯曲一般要小于平原地区 |
当前,交通运输已成为制约山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据此回答23~24题。如图所示意的地质构造或地貌景观中,主要由于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A.②④ | B.②③ | C.①③ | D.①④ |
一般来说,布局城市的理想环境是()
| A.山区河谷地带 | B.平原地形 | C.高原地形 | D.丘陵地形 |
读某地区规划示意图,回答20~22题。
图中d处的地貌类型是()
| A.“v”字形河谷 | B.洪积扇平原 |
| C.三角洲平原 | D.洪积一冲积平原 |
关于修建a村到b村公路的方案,叙述较为合理的是()
| A.线路①距离短,工程量小,成本低 |
| B.线路①路途短,难度小,经济效益高 |
C.线路②沿谷地修建,难度小,成本较低![]() |
D.线路②距 离长,工程量大,成本高 |
河流Ⅱ经过b村以后
()
| A.溯源侵蚀加强 | B.侧蚀作用减弱 |
| C.堆积作用显著 | D.搬运能力增大 |
该表为“部分国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及每万元GDP耗水量表”,回答17~19题。
| 中国 |
美国 |
澳大利亚 |
法国 |
世界平均 |
|
| 人均水资源拥有量(m3) |
2202 |
8952 |
18245 |
3356 |
8900 |
| 每万元GDP耗水量(m3) |
5405 |
514 |
384 |
288 |
1344 |
由上表分析可以看出()
| A.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和水资源总量均低于法国 |
| B.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约是美国的10倍 |
| C.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约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 |
D.澳大利亚人均水资源拥有量高 是因为水资源特别丰富 |
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发达,耗水量大 | B.技术水平低和节水意识淡薄 |
| C.人口众多,生活用水量大 | D.水污染严重 |
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主要措施是()
| A.加大水利建设投入 | B.控制城市规模 |
| C.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 D.优先发展工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