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令人体束手无策的PM2.5》,回答下列问题。
令人体束手无策的PM2.5
①如果是初次接触,PM2.5这一串字符也许会让你看得云里雾里,其实它有一个容易理解的中文名称——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细微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
②PM2.5产生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如机动车尾气、燃煤)、挥发性有机物等。
③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成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影响,是造成灰霾天气的元凶。不仅如此,它对人体的危害也相当大。
④PM2.5会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研究显示,2.5微米以下的颗粒物,75%在肺泡内沉积。呼吸系统的深处,是一个敏感的环境,细颗粒物作为异物长期停留在呼吸系统内,会让呼吸系统发炎,引发哮喘、支气管炎、老慢支、慢阻肺等呼吸系统疾病。
⑤PM2.5可以搭载病毒进入体内或致癌。除了自己“干坏事”,细颗粒物还像一辆辆可以自由进入呼吸系统的小车,细菌、病毒等其他致病的物质,会搭着“顺风车”,来到呼吸系统的深处造成感染。流行病学的调查发现,城市大气颗粒中的多环芳烃与居民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关。多环芳烃进入人体的过程中,细颗粒物扮演了“顺风车”的角色。
⑥为什么PM2.5能对人体造成这么大的危害呢?因为PM2.5吸附了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中的很多有害气体、重金属和致癌物,这些有毒物质会随着PM2.5在肺泡中沉积,直接产生毒害作用,并进入血液系统,肆意攻击身体的薄弱环节,形成病症。而且,PM2.5颗粒小,能随呼吸进入呼吸道并在体内畅行无阻。呼吸系统天然地有着阻挡污染物的能力,直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对人体的健康危害相对较小。但对于像PM2.5这种微小的颗粒物,呼吸系统的屏障就基本失效了。
⑦总之,人体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对PM2.5没有任何过滤、阻拦能力。
文章②—⑥段是从                                       三个方面对PM2.5进行介绍的。
阅读链接材料,请运用从原文第⑥段中所学到的知识,解释为什么“我们应该经常清洗空调”。
【链接材料】空气污染让市民假期也不能惬意外出,那么是不是躲进室内,关上门窗,就能躲开这些危害?南京市卫生监督所工程师的回答是“不”。趁着周末他们带着制冷学校的学生为社区居民免费清洗家用空调,发现藏污纳垢的空调“翅片”上普遍吸附着大量灰尘,成了“吸尘器”。专家指出:空调“翅片”上附着的颗粒混合室内其他积尘,最终“酝酿”出来的污染颗粒比PM2.5个头更小、更具“侵略性”,会把房间内的脏东西吸进去,然后再释放出来散布到房间里的每一个角落。所以,我们应该经常清洗空调。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说明对象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4分,每题2分)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选自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
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生动地勾画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形象地说明了花草鸟虫的变化和气候的关系。
B.“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用具体的物候变化表现了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
C“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既点明了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D.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布谷鸟“唱歌”,运用拟人手法具体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
选文的语言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朴实严谨,作者采用生动典雅的语言描述有什么好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4分,每题2分)
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的,无精打采的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于巴巴的发着些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与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的老城像烧透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的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化开,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也好像要被晒化。街上异常的清静,只有铜铁铺里发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单调的丁丁当当。拉车的人们,明知不活动便没有饭吃,也懒得去张罗买卖:有的把车放在有些阴凉的地方,支起车棚,坐在车上打盹;有的钻进小茶馆去喝茶;有的根本没有拉出车来,而来到街上看看,看看有没有出车的可能。那些拉着买卖的,即使是最漂亮的小伙子,也居然甘于丢脸,不敢再跑,只低着头慢慢的走。每一个井台都成了他们的救星,不管刚拉了几步,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便和驴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还有的,因为中了暑,或是发痧,走着走着,一头栽到地上,永不起来。
(选自老舍《骆驼祥子》)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头,作者用“发了狂”“下了火”总写六月十五那天异常炎热的天气。
B.“于巴巴的发着些白光”“丁丁当当”和“烫手”,分别从视觉、听觉和触觉上写天气的炎热。
C.作者从多方面多角度写天气的炎热:有正面写,有侧面写;有静景,有动景;有声,有色;有比喻拟人,有夸张排比。
D.选文渲染烈日和暴风雨下的恶劣天气,目的是衬托祥子拉车的辛苦,突出他在酷暑下受到的煎熬。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请你仿照示例,给下面划线的句子或句中的词语作旁注。
示例:原文:每一口井都成了他们的救星,不管刚拉了几步,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就跟驴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
旁注示例:描述拉车人的活动, “奔”“灌”表现了他们牛马一般的生活。
原文: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①2011年12月,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昆虫学家希恩等人通过全球顶级学术杂志《科学》,向全世界公布了一个重大发现--和人类一样,纸巢蜂能够认识同伴的脸孔!

②在自然界,数只纸巢蜂的蜂后时常共同建立巢穴,它们通过比武来确定各自在巢穴中的地位。此时,纸巢蜂必须要记住那些比试过的同伴,以避免反复争斗。为确定它们确实是依靠记忆同伴的面容来对此进行分辨,科学家设计了一个有岔路的带电迷宫,一边是没有电的安全区,另一边则为通电道路,岔路用纸质的蜂脸图片作为路标。试验结果显示,纸巢蜂能够识别这种路标,当代表"有电"的蜂脸出现时,纸巢蜂都会避开这条路,并选择走向"没电"的蜂脸道路。

③其实不仅是纸巢蜂,蚂蚁中有一种厚结猛蚁也能互相识别,并且认得巢穴中的每一个成员。不过,这种情况只出现在成员比较少的群体中,如果蚁巢成员数量太多,它们就认不过来啦。过去,如果昆虫稍微表现出学习或者智力倾向,满脸严肃的专家们立刻就会纠正说这是一种本能。因为,昆虫的大脑好比针尖大小,和我们的人脑相差太远。"15年前,如果有人说昆虫能够识别同伴的面容,肯定被认为是疯了!"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的动物行为学家拉尔斯教授这样评价道。

④无独有偶,2010年10月,法国图卢兹大学的行为学家奥若瑞等人训练蜜蜂分辨方向也取得了成功。他们也使用分叉的迷宫来做实验,并将绘制有位置的简单图像展示给蜜蜂,蜜蜂只有飞到正确的位置才能获得蜂蜜作为奖励,如果飞错了则会受到一些惩罚性刺激。经过训练,蜜蜂迅速完成了学习,它们不仅能分辨出图像中代表的"上""下""左""右",并且能从混合图像中找出学过的图像,甚至能够理解一些和原来不同的图像,可谓战绩惊人!

而这些小生灵给我们带来的震撼还远不止这些。数年前,有人曾饲养并观察黄獠蚁的行为。这是一种利用丝黏合树叶做巢的树栖蚂蚁,上千年来广东的果农都用它们来猎杀柑橘害虫。当时,他们将黄獠蚁的巢穴从树上摘下来,因为怕它们逃逸,还特意用一个大号鱼缸装满水,做了一个孤岛把巢放上去。为了美观,人们还在水中养了些很小的热带鱼。随后怪事便发生了,这些小小的热带鱼莫名其妙地少了许多!这让所有的人都百思不得其解。

终于,人们从黄獠蚁的巢中找到了小鱼的尸体,揭开了谜底。原来,树栖的黄獠蚁很快适应了鱼缸的环境,这些原本是树上的猎手竟然搞起了渔民的营生,它们将不经意间游到岛边的小鱼拖上岸来吃掉了!这真的是单纯的本能吗?我无法确定。但是,如果将我们放在孤岛上,估计也会是同样的做法吧?

⑦尽管,我们在内心不断地告诉自己,只有像人脑这样"规模"的脑才算得上是聪明的,昆虫应该是愚蠢和低劣的。但是,当代昆虫行为学的研究正在一点点挑战我们这些大脑子智慧生物的心理极限:一些昆虫能够将物品分类,一些昆虫能够数数,还有一些昆虫甚至能够记住人脸!

1.

给本文拟写一个能显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标题。

2.

联系上下文,说出下列划线词语的指代内容.

(1)而这些小生灵给我们带来的震撼还远不止这些

(2)终于,人们从黄獠蚁的巢中找到小鱼的尸体,揭开了谜底

3.

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能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一项是(

A. 它们不仅能分辨出图像中代表的方向,并且能从混合图像中找出学过的图像,甚至能够理解一些和原来不问的图像,可谓战绩惊人!
B. 这几乎让所有的人百思不得其解。
C. 如果将我们放在孤岛上,估计也会是同样的做法吧?
D. 当代昆虫行为学的研究正在一点点挑战我们这些大脑子智慧生物的心理极限。
5.

从文中昆虫的行为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看火车叶梓
①下午,我和狗子、保家、爱军四个人一起悄悄地溜出村子,然后一路小跑,直到我们经过另外一个村子霍家坪,才放慢脚步,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我们不能让村子里的人发现,不能让任何一个同伴发现,因为这个下午对我们来说,是完全应该载入史册的一天———当我们走了整整两个小时弯曲的山路之后,我们在三阳川的渭南镇看到了我们向往以久的火车。
②第一次知道火车,是在一个深夜。那夜,我恰巧和祖母住在一起。可能是半夜两点多吧,叔父背着一个背篓,回来了。祖母急忙下炕,给叔父收拾吃的去了。而我,一个才六岁的孩子也被惊醒了。我一看久别两个月的叔父风尘仆仆地坐在炕沿边,就再睡不着了。叔父给我讲了出门的一些经历———其中让我最觉新鲜的,就是叔父花了三毛钱,从很远的地方坐着火车到了山脚下的渭南镇。从此,火车就像一个魔术师的手,弄得我心神不宁———其实我并没奢望自己能坐上火车,只要能看看它奔跑的样子,也就心满意足了。是啊,看一看火车,是我一个乡下少年对远方的向往。从生在杨家岘这个小村庄开始,我就没出过远门。最远的一次,也就是去了一次三阳川,一个比我的村子略微好一些的地方。于是,我就把看火车这个秘密的愿望告诉给了我的三个好朋友;于是,也就有了我们秘密出村的那个下午———当我们到了渭南车站,好像是下午四点多。
③小心翼翼地进了火车站,在一个极不起眼的角落里坐下来,我们就等着有一列火车能够驶入我们的眼帘。可是,当我们苦苦地等了多半个小时,才有一趟货车驶来了,好像是拉煤的,脏兮兮的,一点也不好看,还有一路的灰尘跟着火车在飘飞。可以说,这无异于渴望已久的漂亮姑娘居然以很丑的样子出现在眼前,让人备感失落。我也就在那个下午突然明白,任何美好的事物在到达内心之前,其实都要走上一段很长很长的路,从而产生一种极为美丽的等待之苦。比如我们期待驶入我们眼帘的第一列火车。但我们没有罢休,并且下了决心,宁可不回家也要看一趟坐人的火车,看一看究竟是穿什么衣服的人坐着火车来来去去地经过祖国的南北大地。
④终于,不到十分钟,来了一趟火车,确实如我们所愿的是一列客车。更让我们兴奋不已的是,它居然就停在我们的眼前,停在西北大地上这个小小的车站上。这也就是我后来所知道的列车在单行道上的会车。火车一停下来,我们就欢呼起来。我心里多多少少还是有点怕,躲得远远地,我看见车里的人来回走动着,有喝水打牌的,有抽烟睡觉的。至今我还记得,那趟火车某个窗口边上的一个中年男子,他总是冲着我们几个笑。我知道他是笑我们的傻。傻,难道不是一种美吗?我现在真希望有人笑我傻,然而没有了。还得补充一句,火车启动时他打开窗户,朝我们挥了手。
⑤随着一声鸣笛,火车慢慢启动了,在我们内心的挽留下驶向了远方。热闹了几分钟的站台沉寂了下来。只留下我们四个人在空荡荡的站台上孤零零地站着,回想着已经远去的火车。我不知道火车最终要去什么地方,也不知道沿途会有什么样的景色,但我可以相信,一路走去,肯定很美,肯定要比我所生长的这个小村子美得多。
⑥后来,在我的百般纠缠下———八岁的我被叔父带着坐了一次火车,但远远没有我所想像的那么美好。是啊,少年时代美好的秘密,如果要想一直保留它天真的面孔,就永远也不要揭开那层朦胧的面纱。
阅读选文②-⑤段,完成下面表格。

事情发展过程
未见火车
A
看到心目中的火车
火车离去
人物内心变化
向往、不安
B
C
D

“我”萌生“看火车这个秘密的愿望”的原因是什么?(4分)
品味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1)赏析下面句子。
只留下我们四个人在空荡荡的站台上孤零零地站着,回想着已经远去的火车。
(2)说说你对“他总是冲着我们几个笑”一句中“笑”的理解。
文章以“看火车”为题的作用是什么?(2分)
文章的题目是“看火车”,可是结尾为什么还要写“我”坐火车这件事?(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题目。
①生物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细菌发电造福人类的时代。
②说起细菌发电,可以追溯到1910年。英国植物学家利用铂作为电极放入大肠杆菌的培养液中,成功地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细菌电池。1984年,美国科学家设计出太空飞船使用的细菌电池,其电极的活性物质是宇航员的尿液和活细菌。到了80年代末,细菌发电有了重大突破,英国科学家让细菌在电池组里分解分子,释放电子向阳极运动,从而产生电能。操作时还在糖液中添加某些芳香化合物作为稀释液,来提高生物系统输送电子的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往电池里不断地充入空气,用以搅拌细菌培养液和氧化物质的混合物。据计算,利用这种细菌电池发电,其效率可达40%,远远高于现在使用的电池的效率,且能持续数月之久。即使这样,还有10%的潜力可挖掘。
③利用细菌发电原理,可以建立较大规模的细菌发电站。计算表明,一个功率为1000千瓦的细菌发电站,仅需要10立方米体积的细菌培养液,每小时消耗200千克糖即可维持其运转发电。这是一种不会污染环境的“绿色”’电站,而且技术发展后,完全可以用诸如锯末、秸秆、落叶等废有机物的水解物来代替糖液。因此,细菌发电的前景十分诱人。
④现在,各个发达国家各显神通,在细菌发电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美国设计出一种综合细菌电池,里面的单细胞藻类可以利用太阳光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糖,然后再让细菌利用这些糖来发电。日本科学家同时将两种细菌放入电池的特种糖液中,让其中的一种细菌吞食糖浆产生醋酸和有机酸,而让另一种细菌将这些酸类转化成氢气,由氢气进入磷酸燃料电池发电。
⑤人们还惊奇地发现,细菌还具有捕捉太阳能并把它直接转化成电能的特异功能。最近美国科学家在死海和大盐湖里找到一种嗜盐杆菌,它们含有一种紫色素,在把所接受的大约10%的阳光转化成化学物质时,即可产生电荷。科学家们利用它们制造出一个小型实验性太阳能细菌电池,结果证明是可以用嗜盐性细菌来发电的,用盐代替糖,其成本就大大降低了。由此可见,让细菌为人类供电已经不再遥远,不久的将来即可成为现实。 (选文有改动)
请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3分)
答:
文章第②段介绍英国科学家在研究利用细菌电池发电时,为了提高发电效率,操作时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
文章第②段中加着重号的“这样”指的是什么?
答:
文章第④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4分)
答:
文章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4分)
答:
利用细菌发电除了发电效率高之外,还具有哪些优越性?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