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满井游记
①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②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垒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③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指出下列划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冻风时作∕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 B.始知郊田之外∕始一反焉 |
C.欲出不得∕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D.娟然如拭∕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
翻译句子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知之也。用文中的语句填空
作者在第②段写游满井时,先总写了满井的春色,接着用生动的比喻“ ”写了自己的心情;在描写鸟、鱼时,用“ ”、“ ”的拟人手法写出了鸟、鱼富有人情的乐趣,从而衬托作者游满井时的心情。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先写北国早春没有春天的气息,采用的是欲扬先抑的写法,暗示出渴望出游的心情。 |
B.文章第②段是写满井景色特征,接着对之进行详细描写,逐层写出郊外早春景色的迷人。 |
C.本文的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因天气奇寒久未出门,游览满井时抑郁沉闷的无奈心情。 |
D.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溪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家喻户晓 |
B.舜发于畎亩之中/后发制人 |
C.管夷吾举于士/举世无双 |
D.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忍无可忍 |
翻译下面的语句。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第二段中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和“ ”。(用课文语句回答)
下面对文章内容和结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
B.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练。 |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从国家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的层次显得清楚。 |
D.本文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 |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共11分)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为:(2)宜:
2、翻译下列语句。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译文: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译文:
3、指出(甲)(乙)两段在表达方式上的相同点,修辞方法上的不同点,并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
4、找出(甲)(乙)两段中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分别抄写下来。
5、两段文字中哪句话触动了你的心灵,说说你感悟。
草书大王
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②。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 并不自识。诟其侄曰⑤:“汝胡不早问⑥,致余忘之。”
注: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得到佳句。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诟(ɡòu):责骂。⑥胡:为什么。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 ________②使侄录之 ________
③索笔疾书 ______④执所书问曰 ________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
译文:
(2)丞相熟视久之, 并不自识
译文:
爱莲说 ( 14分 )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陶后鲜有闻()⑵、濯清涟而不妖()⑶、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⑷、亭亭净植()⑸、宜乎众矣()⑹、花之君子者也()翻译下列句子
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⑵、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自古以来,花往往成为人们的精神象征,人们往往借花言志,国家或城市也将某种花定为国花或市花。请你为重庆市推荐一种花为市花,并说明理由。
阅读《赵普》完成下列各题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普少习吏事 ()②读之竟日()
③普颜色不变 ()④他日补缀旧纸()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说出下面典故与赵普有关的一项是()(2 分)
A.闭门读书 | B.半部《论语》治天下 | C.凿壁借光 | D.闻鸡起舞 |
用文中原句回答:
(1)宋太祖劝赵普要多读书的原因是 : 。
(2)读书给赵普带来了什么好处: 。简要说说本文写了赵普那两件事?
阅读文章后,你认为赵普是怎样的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