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2011年3月10日,云南盈江发生5.8级地震,灾情发生后,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迅速派出抗震救灾工作指导组,启动应急预案。温家宝总理亲临抗灾第一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关注民生、体察民情,认真听取抗震救灾工作汇报,召开会议,和随行的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一起研究盈江地震恢复重建工作,提出了灾后恢复重建的方针、重点任务以及中央支持的政策措施。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的?
材料二:春耕生产,农机先行。山西省农机部门为确保农机春耕有序开展,早计划,早落实,采取多种措施服务农机春耕备耕。搞好农机物资调配,指导销售企业调足货源,做好农机零配件、油料等物资供应。此外,抓好农机科技培训,发放科普书籍,举办农机驾驶操作、茶叶生产加工机械化新技术、水稻机插秧技术培训班。加大农机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力度,打击拖拉机违法载人、酒后驾驶、“黑车非驾”等不法行为,为春耕保驾护航,确保全县农机安全生产。   
根据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该部门的行为体现了政府的哪些职能  

科目 政治   题型 探究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有人认为,民族精神是历史精华的凝聚,已经成为了过去式,而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倡导民族精神已不合时宜。
请结合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看法。

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部分企业订单减少,效益下滑,生产经营困难,一些企业把裁员作为应对困境的手段.但我省济南、青岛、济宁、临沂等地的许多企业不把责任推给社会,做出“不裁员”甚至“不减薪”承诺,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劳资齐心协力抵御金融危机,赢得了职工和社会的赞誉。
(1)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部分企业面对危机坚持“不裁员”。对此应如何认识?
(2)在“不裁员”的情况下,企业如何才能度过危机,请你提出几点建议 ( 至少三条)。

阅读下列表格和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表一:近5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单位:万人)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340
408
495
559
610


注:我国每年新增就业机会大在900万个左右,每年新增就业人员约1000万左右。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1.7—2.1亿人。2007年~2008年约有250万人没找到工作,估计2009年的大学生就业人数为860万人。
表二:我国2008年的人才供需结构对比


硕士生
及其以上
本科
毕业生
大专
毕业生
用人单位的需求情况
19%
47%
35%
劳动力的供给情况
17%
67%
26%


表三:对3000名2009年毕业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情况

首选地
沿海发达地区
中部城市
西部和北部地区
74.8%
25.2%
2%
首选单位
传统白领
传统蓝领
新兴
71%
27%
2%


(1)上述表格反映了我国就业状况的哪些特点?
(2)如果你是今年即将毕业的一名大学生,面对目前的就业形势,应如何解决自己的就业难题?

三月春光好,承诺暖人心。在今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 “要让中国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一句话,铿锵有力,耐人回味。
某中学高三(1)班师生利用政治课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探究“尊严”问题。 在活动中,同学们思维活跃,畅所欲言:
甲:尊严首先是和经济密切联系,有了钱才有尊严,没有钱就没有尊严。今年中央财政安排就业专项资金426亿元。可见,经济对维护人民尊严作用很大。
乙:我国宪法规定:“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我认为,个人有无尊严无所谓,国家法律有了尊严,个人也就有了尊严。
丙:古人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我认为,尊严是人的“精神之盐”,为人处世的底线,还是一种人格力量、精神力量、文化力量。一个人、一个民族不重视教育,不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不会有尊严可言。
丁: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让自己活得有尊严?我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我的邻居郑雪梅的父亲不慎从二楼摔下,落下残疾,母亲不堪生活的重压,不辞而别,年幼的妹妹尚不懂事。16岁的郑雪梅揣着暑假打工赚来的2000元钱和亲戚东拼西凑的3000元踏进了大学。不久,她便在同学不解的目光中送起外卖,又找到一份家教,还推销过文具和电话卡。面对生活的苦难,郑雪梅从不气馁。她说:“至少,我是在养活自己,我并不依靠谁,我活得比谁都有尊严。”
假如你也在活动中,请你继续发言:
(1)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知识分别评析甲、乙发言。
(2)介绍上述评析过程中你所采用的哲学思维方法。
(3)结合丙、丁发言,分别从《文化生活》、价值观角度,对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各提出两条建议。

“地球一小时”关灯接力活动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提出的一项倡议,希望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20:30—21:30熄灯一小时。2009年3月28日,全球有10亿民众共同创造这个美丽的“黑暗时刻”。“地球一小时”活动成为公众环保意识和普及环保知识的一个很好补充。
某班同学积极参与了此次活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有关问题展开了反思和讨论。
同学甲说:仅景观用灯熄灯一小时就可以让一个地区的照明用电节省下几万千瓦,意义重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鼓励人们少用电。
同学乙认为:在环保领域,既有提倡一天不开车的“无车日”,也有熄灯一小时的“地球一小时”。这类活动,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开展“地球一小时”活动,主要是为了培养大家的意识:一是节约能源的意识;二是对地球的责任意识。
同学丙则认为,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我每一次关灯都是为了自己少交电费。对地球负责首先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1)请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如何才能使环保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2)在今后的地球一小时活动中,你会选择“开灯”还是“关灯”?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论证你的选择。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