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三段文字,然后回答小题。
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何晏《论语集解》)
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君子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切都做到恰到好处,却不肯盲从附和。小人只是盲从附和,却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杨伯峻《论语译注》)以上三段话均是对《论语》中某一段话的注译,请写出这一段话。
结合上面材料,简述你对“和”与“同”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申时行,字汝默,长洲人。嘉靖四十一年进士第一。万历五年,由礼部右侍郎改吏部。时行以文字受知张居正,蕴藉不立崖异,居正安之。
六年三月,居正将归葬父,请广阁臣,遂以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预机务。张居正揽权久,操群下如束湿,异己者率逐去之。及居正卒,张四维、时行相继柄政,务为宽大。以次收召老成,布列庶位,朝论多称之。四维忧归,时行为首辅。十二年三月,御史张文熙尝言前阁臣专恣者四事,请帝永禁革之,时行疏争,帝深以为然,绌文熙议不用。
初,御史魏允贞、郎中李三才以科场事论及时行子用懋,贬官。给事中邹元标劾罢时行姻徐学谟,时行假他疏逐之去。已而占物情,稍稍擢三人官,三人得毋废。世以此称时行长者。
评事雒于仁进《酒色财气四箴》,帝大怒,召时行等条分析之,将重谴。时行请毋下其章,而讽于仁自引去,于仁赖以免。
十四年正月,光宗年五岁,而郑贵妃有宠,生皇三子常洵,颇萌夺嫡意。时行率同列再请建储,不听。廷臣以贵妃故,多指斥宫闱,触帝怒,被严谴。十八年,帝召皇长子、皇三子,令时行入见毓德宫。时行拜贺,请亟定大计。帝犹豫久之,下诏曰:“朕不喜激聒。若明岁廷臣不复渎扰,当以后年册立,否则俟皇长子十五岁举行。”时行因戒廷臣毋激扰。
明年八月工部主事张有德请具册立仪注帝怒命展期一年而内阁中亦有疏入时行方在告次辅许国首列时行名时行密上封事言:“臣方在告,初不预知。册立之事,圣意已定。有德不谙大计,惟宸断亲裁,勿因小臣妨大典。”于是给事中罗大纮劾时行,谓阳附群臣之议以请立,而阴缓其事以内交。中书黄正宾复论时行排陷同官,巧避首事之罪。二人皆被黜责。御史邹德泳疏复上,时行力求罢。诏驰驿归。四十二年,时行年八十,帝遣行人存问。诏书至门而卒。诏赠太师,谥文定。
(节选自《明史·申时行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正将归葬父,请广阁臣广:扩充 |
B.而讽于仁自引去讽:讽刺 |
C.有德不谙大计谙:懂得 |
D.帝遣行人存问存:慰问 |
对文中画虚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年八月工部主事张有德/请具册立仪注/帝怒命/展期一年/而内阁中亦有/疏入时/行方在告/次辅许国首列时行名/时行密上封事/ |
B.明年八月/工部主事张有德请具册/立仪注帝怒/命展/期一年而内阁中/亦有疏入时行方在告次/辅许国首列时行名/时行密上封事/ |
C.明年八月/工部主事张有德请具册立仪注/帝怒/命展期一年/而内阁中亦有疏入/时行方在告/次辅许国首列时行名/时行密上封事/ |
D.明年八月工部主事张有德/请具册/立仪注帝怒/命展期一年/而内阁中亦有疏入/时行方在告次辅许国/首列时行名/时行密上封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时行因为文采受到张居正赏识,又因为为人含蓄宽容不标新立异,让张居正很放心,但申时行的为政风格却与张居正有很大的不同。 |
B.张四维、申时行相继执政后,依次召回被张居正贬黜的有经验的臣子,让他们担任各种适宜的职位,这样的做法得到了朝廷上下的称赞。 |
C.为了向万历皇帝施加压力,次辅许国在建议立太子的奏章中把当时休假的申时行的名字列在最前面。申时行密上奏章说明实情,这种明哲保身的做法造成他最终被弹劾。 |
D.给事中邹元标弹劾请求罢免申时行,罪名是他和徐学谟结为儿女亲家。后来申时行还是借其他的奏章罢免驱逐了邹元标。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张居正揽权久,操群下如束湿,异己者率逐去之。
(2)于是给事中罗大纮劾时行,谓阳附群臣之议以请立,而阴缓其事以内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裴忌,字无畏,河东闻喜人也。祖髦,梁中散大夫。父之平,倜傥有志略,召补文德主帅,以功封费县侯。
忌少聪敏,有识量,颇涉史传,为当时所称。解褐梁豫章王法曹参军。侯景之乱,忌招集勇力,随高祖征讨,累功为宁远将军。及高祖诛王僧辩,僧辩弟僧智举兵据吴郡,高祖遣黄他率众攻之,僧智出兵于西昌门拒战;他与相持,不能克。高祖谓忌曰:“三吴奥壤,旧称饶沃,虽凶荒之馀,犹为殷盛,而今贼徒扇聚,天下摇心,非公无以定之,宜善思其策。”忌乃勒部下精兵,轻行倍道,自钱塘直趣吴郡,夜至城下,鼓噪薄之。僧智疑大军至,轻舟奔杜龛,忌入据其郡。高祖嘉之,表授吴郡太守。
高祖受禅,征为左卫将军。天嘉初,出为持节、南康内史。时义安太守张绍宾据郡反,世祖以忌为持节、都督岭北诸军事,率众讨平之。还,除散骑常侍、司徒左长史。五年,授云麾将军、卫尉卿,封东兴县侯,邑六百户。及华皎称兵上流,高宗时为录尚书辅政,尽命众军出讨,委忌总知中外城防诸军事。及皎平,高宗即位,太建①元年,授东阳太守,改封乐安县侯,邑一千户。四年,入为太府卿。五年,转都官尚书,吴明彻督众军北伐②,诏忌以本官监明彻军。淮南平,授军师将军、豫州刺史,善于绥抚,甚得民和。改授使持节、都督谯州诸军事、谯州刺史。未及之官,会明彻受诏进讨彭、汴,以忌为都督,与明彻掎角俱进。吕梁军败,陷于周,周授上开府。隋开皇十四年,卒于长安,时年七十三。
(节选自《陈书·列传第十九》)
(陈宣帝)谋伐齐,谓公卿曰:“朕意已决,卿可共举元帅。”众议以中权将军淳于量位重,共署推之。尚书左仆射徐陵独曰:“吴明彻家在淮左,悉彼风俗;将略人才,当今亦无过者。”都官尚书河东裴忌曰:“臣同徐仆射。”陵应声曰:“非但明彻良将,裴忌即良副也。”壬午,分命众军,以明彻都督征讨诸军事,忌监军事,统众十万伐齐。(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一百七十一卷》)
注:①太建:陈朝陈宣帝(高宗)的年号。下文的“壬午”指太建五年(573年)三月十六日。②北伐:指陈朝讨伐北齐。下文中的“齐”,也指北齐。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梁豫章王法曹参军解褐:初入仕途 |
B.而今贼徒扇聚,天下摇心扇聚:煽动纠合 |
C.委忌总知中外城防诸军事总知;全权主持 |
D.将略人才,当今亦无过者无过:无可指摘 |
下列各项中,最能够表明此时在位的君主认可、赏识裴忌的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①忌招集勇力,随高祖征讨②非公无以定之,宜善思其策
③除散骑常侍、司徒左长史④高宗时为录尚书辅政,尽命众军出讨
⑤诏忌以本官监明彻军⑥陷于周,周授上开府
A.①②⑥ | B.②④⑤ | C.③⑤⑥ | D.①③④ |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裴忌少年时聪明机敏,喜欢广泛涉猎经史书籍,博闻强记。他生逢多事之秋,素有匡扶天下之大志,勇猛善战,攻无不克,因而为当时的人们所称道。 |
B.裴忌先后平定过侯景之乱以及王僧智、张绍宾、华皎等叛乱。在讨伐王僧智时,他吸取黄他贻误战机的教训,一举收复吴郡,初显军事才能,获得高祖嘉奖。 |
C.裴忌出身于一个官宦世家,历任过梁、陈、北周三个朝代的官职。曾经在讨论北伐元帅的人选问题上,他与徐陵力排众议,举荐吴明彻,颇有“识量”。 |
D.裴忌很有治民之术。因平定淮南有功,他先被授予东阳太守,让东阳百姓安居乐业;后又被任命为豫州刺史,善于安抚当地百姓,赢得民众的赞誉。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忌乃勒部下精兵,轻行倍道,自钱塘直趣吴郡,夜至城下,鼓噪薄之。
(2)未及之官,会明彻受诏进讨彭、汴,以忌为都督,与明彻掎角俱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魏收,字伯起,钜鹿下曲阳人也。收少机警,不持细行。年十五,颇已属文。及随父赴边,好习骑射,欲以武艺自达。荥阳郑伯调之曰:“魏郎弄戟多少?”收惭,遂折节读书。夏月,坐板床,随树阴讽诵。积年,床板为之锐减,而精力不辍,以文华显。初除太学博士。及尔朱荣于河阴滥害朝士,收亦在围中,以日晏获免。吏部尚书李神俊重收才学,奏授司徒记室参军。永安三年,右迁为北主客郎中。节闵帝立,妙简近侍,诏试收为封禅书。收下笔便就,不立稿草,文将千言,所改无几。时黄门郎贾思同侍立,深奇之,白帝曰:“虽七步之才,无以过此。”迁散骑侍郎,并修国史,俄兼中书侍郎,时年二十六。孝武尝大发士卒,狩于嵩山之阳,旬有六日。时寒,朝野嗟怨。帝与从官及诸妃主,奇伎异饰,多非礼度。收欲言则惧,欲默不能已,乃上《南狩赋》以讽焉。虽富言淫丽,而终归雅正。帝手诏报焉,甚见褒美。郑伯谓曰:“卿不遇老夫,犹应逐兔。”天保元年,除中书令,仍兼著作郎。二年,诏撰魏史。四年,除魏尹,故优以厚禄,专在史阁,不知郡事。初,帝令群臣各言志,收曰:“臣愿得直笔东观,早出魏书。”故帝使收专其任。帝敕收曰:“好直笔,我终不作魏太武诛史官。”收于是专总斟酌,以成魏书。辩定名称,随条甄举。又搜采亡遗,缀续后事,备一代史籍,表而上闻之。时论既言收著史不平,帝诏收于尚书省与诸家子孙共加论讨。前后投诉,百有余人,或云遗其世职位,或云其家不见记录,或云妄有非毁。收皆随状答之。(杨)愔尝谓收曰:“此谓不刊之书,传之万古。但恨论及诸家枝叶亲姻,过为繁碎,与旧史体例不同耳。”收曰:“往以中国丧乱,人士谱牒遗逸略尽,是以具书其枝派。望公观过知仁,以免尤责。”
(选自《北史》,有删改)
【注】东观:东汉洛阳南宫中一观阁名,为藏书、校书、撰书之地,后泛指宫中藏书、撰书之处。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十五,颇已属文属:撰写 |
B.节闵帝立,妙简近侍简:选拔 |
C.帝手诏报焉报:报答 |
D.但恨论及诸家枝叶亲姻恨:遗憾 |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右迁”指升官,古代官位常常以“右”为尊,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与之相对,“左迁”指贬官。 |
B.“七步之才”有指七步成诗的才能,比喻人有才气,文思敏捷。典故出自曹植,文中用这一典故赞美了魏收的文学才华。 |
C.“阳”指山和水的南面,如“华山之阳”指华山的南面;与之相对,“阴”指山和水的北面,如“江阴”指长江的北面。 |
D.“中国”在古汉语中的意义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有所不同,它指中原地区,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中的“中国”。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收从小聪明机智,不拘小节,他本想凭借武艺使自己显贵,但因受到荥阳人郑伯的取笑而改变志向,专心读书,并坚持不懈,终于以文才而出名。 |
B.节闵帝为测试魏收的文才令他撰写封禅书,魏收一挥而就,几乎不作修改,显示了非凡的才华。于是,节闵帝在贾思同的建议下升任魏收做散骑侍郎。 |
C.皇帝曾令群臣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魏收说自己的志向是“尽快把《魏史》写出来”,所以皇帝让魏收专门从事修史的工作,并且勉励他要秉笔直书。 |
D.《魏史》撰写完毕之后,一些人认为撰写不公,纷纷指责魏收,魏收对他们所提的问题一一作了答复;对杨愔关于史书体例问题,魏收也作了解释。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除魏尹,故优以厚禄,专在史阁,不知郡事。
(2)或云遗其世职位,或云其家不见记录,或云妄有非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南山集》目录序
(清)戴钧衡
呜呼!文章之事,岂不难哉!司马子长生汉武之朝,以天授之才,承累世之学,通古今书史之秘,穷天下山水之奇迹,其所遭,极人世万不可堪之境,侘傺抑郁,感愤悲伤,以其所畜,发为文章,遂以雄于天下,传于后世。自后世言文章称大家者,所造虽各有不同,要莫不深得乎子长之义旨。
国朝作者间出,海内翕然推为正宗,莫如吾乡望溪方氏。而方氏生平极所叹服者,则惟先生。先生与望溪生为同里,又自少志意相得,迨老不衰。其学之浅深,文章之得失,知之深而信之笃者,莫如望溪。顾望溪生为显官,身后著作在天下,而先生摧折困抑,垂老构祸以死,著作脱轶,莫为之收,而一二藏书家有其稿者,又秘弗敢出。四方学者,徒耳先生之名,求读其书不可得。文章之遭际,幸不幸固如是耶!
余读先生之文,见其境象如太空之浮云,变化无迹;又如飞仙御风,莫窥行止。私尝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而其气之逸韵之远,则直入司马子长之室而得其神。云鹗氏尝谓子长文章之逸气,欧阳永叔后,惟先生得之,非虚语也。余又观先生文中自叙,及望溪先生所作序文,知先生生平每以子长自命,其胸中藏有数百卷书,滔滔欲出。向令克成,必有不同于班固、范蔚宗、陈寿诸人者,岂仅区区文字足见其得子长之神哉?惜乎有子长之才,不能有子长之志,仅此区区,而犹厄抑使不得彰行于世,良可悲也。
先生文集名不一,少时著有《困学集》、《芦中集》、《问天集》、《岩居川观集》,皆不可复见。今世所仅存者,惟门人尤云鹗刊本,所谓《南山集》是也。里中吴氏藏有写本,较尤本文多且半,余假而抄之。复于许君处见先生手稿十数首。又尤本、吴本未加编次,亦无意例,余乃共取编之。呜呼!以余所见三本,同异如此,此外不可见者,其零散知几何也?
道光辛丑十二月,宗后学钧衡谨识。
【注】①《南山集》:戴名世文集名。戴名世,号南山,清代“桐城派”奠基人、文学家,因“文字狱”被杀。②司马子长: 司马迁,字子长。③望溪:清文学家方苞,晚号望溪。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所畜,发为文章畜:积聚 |
B.知之深笃信之者笃:厚道 |
C.余假而抄之假:借 |
D.宗点学钧衡谨识识:记 |
下列句子中画线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穷天下山水之奇迹余乃共取编之 |
B.平方氏生平所叹服者而一二藏书家有其稿者 |
C.以雄于天下复于许君处见先生手稿十数首 |
D.知先生峑生平每以子长自命以余所见三本,同异如此 |
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四方学者,徒耳先生之名,求读其书不可得。
⑵私尝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
⑶仅此区区,而犹厄抑使不得彰行于世,良可悲也。作者认为戴名世的文章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意作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南山集》目录序
(清)戴钧衡
呜呼!文章之事,岂不难哉!司马子长生汉武之朝,以天授之才,承累世之学,通古今书史之秘,穷天下山水之奇迹,其所遭,极人世万不可堪之境,侘傺抑郁,感愤悲伤,以其所畜,发为文章,遂以雄于天下,传于后世。自后世言文章称大家者,所造虽各有不同,要莫不深得乎子长之义旨。
国朝作者间出,海内翕然推为正宗,莫如吾乡望溪方氏。而方氏生平极所叹服者,则惟先生。先生与望溪生为同里,又自少志意相得,迨老不衰。其学之浅深,文章之得失,知之深而信之笃者,莫如望溪。顾望溪生为显官,身后著作在天下,而先生摧折困抑,垂老构祸以死,著作脱轶,莫为之收,而一二藏书家有其稿者,又秘弗敢出。四方学者,徒耳先生之名,求读其书不可得。文章之遭际,幸不幸固如是耶!
余读先生之文,见其境象如太空之浮云,变化无迹;又如飞仙御风,莫窥行止。私尝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而其气之逸韵之远,则直入司马子长之室而得其神。云鹗氏尝谓子长文章之逸气,欧阳永叔后,惟先生得之,非虚语也。余又观先生文中自叙,及望溪先生所作序文,知先生生平每以子长自命,其胸中藏有数百卷书,滔滔欲出。向令克成,必有不同于班固、范蔚宗、陈寿诸人者,岂仅区区文字足见其得子长之神哉?惜乎有子长之才,不能有子长之志,仅此区区,而犹厄抑使不得彰行于世,良可悲也。
先生文集名不一,少时著有《困学集》、《芦中集》、《问天集》、《岩居川观集》,皆不可复见。今世所仅存者,惟门人尤云鹗刊本,所谓《南山集》是也。里中吴氏藏有写本,较尤本文多且半,余假而抄之。复于许君处见先生手稿十数首。又尤本、吴本未加编次,亦无意例,余乃共取编之。呜呼!以余所见三本,同异如此,此外不可见者,其零散知几何也?
道光辛丑十二月,宗后学钧衡谨识。
【注】①《南山集》:戴名世文集名。戴名世,号南山,清代“桐城派”奠基人、文学家,因“文字狱”被杀。②司马子长: 司马迁,字子长。③望溪:清文学家方苞,晚号望溪。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所畜,发为文章畜:积聚 |
B.知之深笃信之者笃:厚道 |
C.余假而抄之假:借 |
D.宗点学钧衡谨识识:记 |
下列句子中画线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穷天下山水之奇迹余乃共取编之 |
B.平方氏生平所叹服者而一二藏书家有其稿者 |
C.以雄于天下复于许君处见先生手稿十数首 |
D.知先生峑生平每以子长自命以余所见三本,同异如此 |
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四方学者,徒耳先生之名,求读其书不可得。
⑵私尝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
⑶仅此区区,而犹厄抑使不得彰行于世,良可悲也。作者认为戴名世的文章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意作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