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世界联系的加强,人际交流空间日益扩大,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流也更加频繁。然而,文化的差异性,特别是文化传统差异、政治文化和价值观差异、宗教信仰差异以及对文化意义符号系统、社会关系及其重要性的不同理解等,往往引发国际传播中的文化“敏感性”和传播“排异性”问题,造成国际传播的文化困境,如文化焦虑与文化冲突等。为了减少、改变这种“敏感性”和“排异性”,我们需要转换传播模式,注重从最具基础性和根本性的交流入手,即通过日常生活化的交流与互动(日常生活传播化),凝聚共有的“文化记忆”,加深相互了解,培育彼此认同,并以“传播日常生活化”的方式尽量减少异质文化间的直接碰撞,达到潜移默化的“梯度”文化涵化之目的,从而在世界“观念市场”中构建植根于民众的积极的国家形象和涉华国际舆论。
所谓“软传播”,是相对于“硬传播”而言的。“硬传播”主要是指大众新闻媒介每日每时进行的新闻报道、时事评论、政治宣传等传播,其带有比较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政治色彩和宗教色彩。
“软传播”则是尽量弱化甚至彻底消除传播中的意识形态、政治与宗教色彩,寻求传播中的“去政治化”。对此,本人认为,“软传播”主要是将某些生硬、刻板的传播方式予以“软化”,将传播的信息予以生活化和情景化,重视表达方式的情感与理性诉求的双重协调,注重传播内容的亲和力、震撼力以及鲜活性、新颖性,特别是将某些政治色彩较浓的、容易受到受众自我心理防线隔离的信息通过受众在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予以传播。通过日常化、平民化的表达,化“硬传播”于日常生活之中,实现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外到内、由边缘到中心的“梯度”文化涵化的目的,这便是“传播日常生活化”的实质之所在。可见,“传播日常生活化”是“日常生活传播化”的另一面:前者主要着眼于实现传播方式的转变,变“硬传播”为“软传播”,而后者重在实现传播内容的拓展,将人们的日常生活纳入传播范围之中。
近年来的一些实证调查也显示,我们历来重视的以一些国粹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符号,由于高度语境化,在国际传播中造成理解上的困难,难以在其他文化体系的民众中产生较好影响。此所谓“高度语境”,即所传播的信息并不是明晰地在当前“讯息”中表现出来,而是需要结合语境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理解的传播环境。这说明,只有不断了解、熟悉传播对象的民族性格、思想情况和生活方式等,并深入其日常生活之中进行传播,才是国际传播的第一要件。因此,在国际传播中,基于构建积极国家形象和涉华国际舆论的考虑,需要加强“软传播”的力度,发挥日常生活的“甜化效应”,“从日常生活中来,到日常生活中去”,让国际公众能“触摸到、感知到”,在日常生活化的“和风细雨”之中实现异质文化间的交流与互动。
——选自《国际传播中的文化困境与传播模式转换》(《新华文摘》2012年第5期)下列对“软传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软传播”是一种传播模式,着眼于寻求传播中的“去政治化” ,旨在减少、改变文化“敏感性”和传播“排异性”。 |
B.“软传播”是将传播的信息予以生活化和情景化,注重传播内容的亲和力、震撼力以及鲜活性、新颖性。 |
C.“软传播”重视表达方式的情感与理性诉求的双重协调,在日常生活化的“和风细雨”之中实现异质文化间的交流与互动。 |
D.“软传播”是为了实现传播内容的拓展,在新闻报道、政治宣传等传播方式的基础上,进行日常生活化的传播。 |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的差异性,往往引发国际传播中的文化“敏感性”和传播“排异性”问题,造成国际传播的文化困境,如文化焦虑与文化冲突等。 |
B.“硬传播”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政治色彩与宗教色彩,所以生硬而刻板,在国际传播当中不利于异质文化间的交流与互动。 |
C.由于高度语境化,许多作为中国文化符号的国粹,在国际传播中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所以一直为其他文化体系中的民众所拒绝排斥。 |
D.加强国际传播力度,发挥日常生活的甜度效应,有利于构建植根于民众的积极的国家形象和涉华国际舆论。 |
“龙”是中华文化图腾,深受国人的喜爱与崇拜,右图是2012年的中国龙年邮票,有西方人认为这条龙“面目狰狞,凶神恶煞”,并因此误解中国龙文化与中国人的性格。用文中内容,谈谈如何向异国人士传播中国文化。
(不超过80字,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朋友从网络上传来著名生物学家道金斯《解析彩虹》中译本书稿嘱评。其中提到诗人济慈认为牛顿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光谱,使彩虹的诗意丧失殆尽,因此科学不仅不美,还会破坏美感。
这位19世纪英国著名诗人的声音在当代也会产生回响。自古以来,明月为诗人所反复吟咏,写出了许多美丽的诗篇。民间也有不少关于月宫的浪漫神话:玉兔舂米、吴刚伐桂、嫦娥奔月,千古流传,脍炙人口。1969年阿波罗号首次载人登月成功,传回的照片显示月球表面坑坑洼洼,像一张麻脸。更煞风景的是,什么玉兔、吴刚、嫦娥、桂花树等全属子虚乌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原来是李商隐自作多情!
他们还可以举出更多这类事情,来证明科学的所作所为简直是焚琴煮鹤!
对此我有话要说,试就上述二例剖析之。
雨过天晴,彩虹当空,艳光四射,确实非常美丽。牛顿的分光实验揭开了彩虹之谜———原来是太阳光折射所致。虹桥、天梯、霓裳羽衣等美丽的联想随之褪色,难怪有人感到失望而责怪牛顿,这是一方面。但还要看到另一方面:牛顿的实验开光谱分析之先河,从此以后,科学家利用这个工具,发现了科学世界中前所未见之旷世奇美。
天文学家利用光谱分析,在弥漫太空的星云中找到了有机分子,这一重要发现说明,茫茫天宇到处潜藏着生命的种子,原来我们并不孤独。套用王勃的话可谓:宇内存知己,天外若比邻。这不是也颇有诗意吗?
天文学家利用光谱分析还发现,遥远星体发出光线之光谱有所谓“红移”———光谱朝波长较长的红端移动,据此先后提出了宇宙膨胀说及宇宙起源大爆炸说。后者告诉人们:原来大千世界诞生于一百多亿年前太初时一团灼热的熊熊烈焰。这与盘古在混沌中开天辟地的神话异曲同工。宇宙大爆炸的威武雄壮瑰丽奇美难道比不上区区彩虹?
“巡天归来再赏月,天上一轮才捧出”的玉盘忽然变成了大麻脸,固然令人扫兴;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太空人阿姆斯特朗从登月舱中跨出第一步踏上月球时,他说: 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每当想起这句名言,心中就涌起一股不可抑制的激情———人类自古梦想登天,如今美梦成真,这一步好大啊!由登天而激发出的灵感难道还不足以补偿失玉盘之憾吗?苏东坡泉下有知,一定会写出更精彩的诗篇,使他的《水调歌头》不致成为千古绝唱。
1.对“证明科学的所作所为简直是焚琴煮鹤”中的“焚琴煮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今文人面对美好的世界吟诗作文,写出极其美妙的作品。
B.指责科学只顾自身的发展,不重视保护和发展美的艺术。
C.济慈等诗人墨客强调自己的作品展现了极佳的文学美感。
D.批评科学的发展破坏了艺术美感,糟蹋了古典美。
2.“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东隅”和“桑榆”在文中各有所指,所列材料全都属于东隅范围的一项是
①乘坐俄国太空舱,日绕地球十六圈
②从宇宙飞船到太空港,中国航天越飞越高
③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④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⑤九霄云外处,展开“太阳镜”。人工可照明,此乃人造月
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②⑥
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人类会发现更多具有美感的天文现象,如果李白、苏轼能再世的话,也会以此为题材去写作的。
B.吟咏明月的佳作不仅过去出现,今后也会出现,而且有的会更具科学色彩。
C.随着科学不断发展,新的研究疆域不断开拓,古典美将会逐渐消失,而由现代美所取代。
D.科学与艺术是对立统一的,一个追求真,一个追求美,它们不仅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而且可以渗透和熔铸在一起。
阅读下面一篇小小说,完成10—12题。
天 职
海尔曼博士是位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大夫。他开的诊所已远近闻名,在布拉沙市没有人不知道海尔曼和他的诊所的。
海尔曼这个倔老头子,像他那把用最好的钢材做成的手术刀一样坚硬锋利。
一天夜里他的诊所被一个小偷撬开,一点现金和几样珍贵的药物,都被小偷放在提兜里准备带走,不巧,慌忙中撞倒吊瓶支架,又被氧气罐绊倒,摔折了大腿,要跑也爬不起来了。这时,海尔曼和助手从楼上下来,助手说:“打电话给警察把他带走吧!”
“不,在我诊所的病人不能这样出去。”海尔曼把小偷抬上手术台,连夜给他做了连肢的手术,并打上了石膏绷带。一只在诊所里把他彻底治好,才把他交给警察。
助手说:“他偷了您的财物,您怎么还如此给他治疗呢?”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小偷自然感激得五体投地,惟在交警察前,他恳求把他放了。他说:“海尔曼博士,您不愧是上帝的儿子。我愿再次得到您的拯救,不到那阴森的牢里去领面包……”海尔曼博士两手一摊说:“先生,对您这个要求,我这把手术刀就无能为力了。”
有一天,一个女人护送一位车祸中受重伤的人来诊所。海尔曼一愣:啊,是她?她早已徐娘半老,怎么仍这般漂亮?这是他被人夺去的爱妻。至今她在他的眼里,仍然具有不可代替的魅力。
女人泪流满面地说:“海尔曼,亲爱的海尔曼,你还很我吗……为了拯救他的生命,我不得不来求你,你是全市惟一能给他做手术的人。”
受重伤的人是他原来爱妻的后夫,就是这个人把她夺去了,当时就差点同他进行古老的角斗。
“亲爱的海尔曼,我和他都对不起你,可是我们遇了难……但愿你的手术刀不带着往日的仇恨。”
海尔曼曾经受过他们的侮辱。现在在这种场合重逢,使他不由得心潮起伏,思绪万千,他始终一言未发。
列夫斯基一直处于昏迷状态,待进了手术室才清醒过来,见拿着手术刀的海尔曼,不由大吃一惊,连忙挣扎着要起来。
“老实躺着,这是上帝的安排。你是我永远难以宽恕的情敌,你又是我必须抢救的患者。”
一个修补颅骨的手术,让海尔曼站了十多个小时,最后晕倒在手术台旁。
雷夫斯基伤愈后,夫妻俩在海尔曼面前愧悔地说:“如果您不嫌弃,我们愿意为服侍您而献出余生。”
海尔曼说:“医生在手术室里记住的只是他的天职,忘记的是个人恩怨。”
这年,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占领了布沙拉。一个盖世太保头目,被波兰地下战士一枪打中了胸部。随军医生没人能给他做这样的大手术,便把他花了装送到海尔曼的诊所。海尔曼一眼就认出这是个最凶残的德国刑警队警官,在这个城市里不知道有多少波兰人丧生在这个人的枪口下。他心中猛然一震,暗自叹息,这也是上帝的旨意啊!
海尔曼支走了所有助手和医护人员,他洗手、刮脸,重新穿好上教堂才穿的那套西服,罩上一件最新的白外套。然后拿起他最大的那把手术刀,一下子剖开那个盖世太保的胸膛。他没有去找子弹,而是把手术刀插在这个人的心上……
在受审时,德国人说:“你玷污了你的手术刀。”
“没有,他用得其所。”
“你忘记了医生的天职。”
“没有,此时此刻反法西斯就是最高的天职!”他一字一顿,字字千钧,全市人都听到了。
海尔曼牺牲了。可城里到处都张贴着“天职”两个大字,不用再加其他文字,它就成了一条具有巨大号召力量的反法西斯标语。时至今日布拉沙还在最高的楼宇上,挺举着“天职”两个大字,谁都明白人们赋予了它更深远的含义。
(选自《许行小小说精编》)
10. 在这篇小说中,“天职”一词被赋予了两重含义,请对这两重含义分别加以解说。
含义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含义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简要分析小说中“海尔曼”这个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在写主人公除掉法西斯头目这一中心事件前,小说先写了他救助“小偷”和“情敌”两件事,这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雨果《炮兽》中的几节文字,完成7—9题。
炮手拿着他的起重铁棍等着。大炮仿佛瞥见了他,根本不屑把身子转过来,就用一种劈斧似的速度向后倒退,朝汉子冲过来。被迫退到船舷上的汉子已经到了绝境。全体船员发出了一声呼喊。
可是直到现在一直站着不动的那个年老的乘客冲了出去,动作比这一切凶猛的搏斗更加迅速,他抓住一袋伪钞,冒着被压死的危险把这袋伪钞扔到大炮的车轮中间。这个具有决定性和充满危险的动作,即使是一个受过杜罗塞尔的《海上御炮术》里面记载的种种技术训练的人,也不会做得更合适、更准确。
这袋伪钞起到了缓冲器的作用。一块小石头可以阻挡一块岩石的滚动,一根桠枝可以改变雪崩的方向。大炮颠踬了一下。炮手也抓住这个难逢的机会,把铁棍插进大炮的一只后轮的轮辐中间,大炮停下来了。
大炮有点倾斜。汉子拿着铁棍使劲往上抬,意在使它翻一个身。这只庞然大物倒下来了,声音像一口大钟跌下地来那么响,汉子浑身冒汗,用尽力气窜过去,把舵索的活结套在这只翻倒的怪物的青铜脖子上。
斗争结束了。汉子胜利了。蚂蚁战胜了巨象。侏儒俘虏了闪电。
7. 全体船员为什么“发出了一声呼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画曲线的几句描写,展现了年老乘客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用两个词语概括
答:______ _______
9. “蚂蚁战胜了巨象。侏儒俘虏了闪电”这一句有什么含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所谓吉祥,就是好福气的意思,《说文解字》说:“吉,善也。”“祥,福也。”
中国很早就有对吉祥的一些理论总结,比如被列为“四书”之一的《中庸》说:“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历来关于祯祥的记录,可真是五光十色、琳琅满目,比如天上出祥云,地下冒醴泉,猛兽忘了撕咬,毒虫不蜇婴儿等等。据说周成王时出现过三块地里的禾苗长成了一个谷穗,这个谷穗大到要单独装一辆车的现象,这个叫做“嘉禾”,如此说来,中国20世纪年代大跃进的亩产神话,3000年前就已经胜利实现了。
最有意思的是古人创造出一批祥瑞的灵兽,比如龙、凤、麒麟之类,它们代表着天帝对下界盛世的最高奖赏。据说在黄帝时代,凤凰遮天蔽日黑压压地呼呼飞来,栖息在黄帝东园里的梧桐树上,吃着纯洁的竹实,终身都不想飞走。可是多数时间人们并不生活在这么美好的盛世,凤凰们是断断不肯现身的,连孔子都一辈子没见过,所以他抱怨着:“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好不容易见过一回麒麟,还是被无知的人猎杀了的,它实在不应该在那个世道出现,孔子哀哀地哭。
这些神奇景致是帝王圣人的故事,与普通百姓离得很远。不过普通百姓也自有追求吉祥的办法,大到求神拜佛、磕头烧香,小到一叶窗花、一句口彩、一个数字,都可以作为寄托。北京西郊妙峰山上有碧霞元君的道场,也是华北最大的民间信仰活动地,几百年来,人们在阴历四月初八佛诞日前后大规模朝山进香,面熟的陌生的,见着都互相道声“虔诚”“吉祥”,真有点熙熙融融的大同景象。朝拜完后下山,人们还不忘了摘一朵花(现在不能随便摘,只好买了)插在鬓角、拢在襟边,名义就叫“戴福还家”,微弱无识的花草,就此带上了一缕人间的温情。
可见,中国的吉祥文化底蕴深厚,在世界范围内看,也显得很有特色,这大概是可以断言的。有人说这映射出中国人对吉祥有着特别强烈的诉求,体现了中国人特殊的性格面向,我颇有点不敢认同。在我看来,人性不远,人情不隔,中国人要趋利避害,外国人恐怕也是一样,只是表现方式有别罢了。
世界上许多国家,因为有着强大的宗教体系,其教义早已深深融化于日常生活,人们将一切问题都交给同一个上帝或真主就够了,不必为每件事再去寻求趋避的方法,它的代价是:信徒们必须时常做一些规定仪式,用来培植浇灌宗教信念。中国人不是没有宗教,人们不是都在说儒释道三教吗?但是中国人总体上说,从来就没有全民性的宗教情怀,人们习惯于见庙烧香、遇神磕头,即便早就有大慈大悲、有求必应的观世音菩萨,人们在敬拜她的同时,也并不排斥其他神灵,哪怕只是些花妖狐怪的小毛神。儒释道三教很多情况下只是学者的区分,在民间是浑然一体的,反正多一个佑护就像多买一份保险,总没有坏处。所以,中国的吉祥文化才会显得丰富多彩。
说到底,追求吉祥是人类的本能,中国人的吉祥文化离这本能还很近,没有更多的装饰和提升,因此,中国人很少生出那种庄严神圣的宗教体验,人们在信仰上是多元的、无序的。这或许显得有些功利、有些芜杂,却自有一种平等宽容、质朴丰满的气象,我觉得或许这才是中国吉祥文化的特色。
打一个比方,假如说宗教体系下的吉祥文化是一部神话或史诗,那么中国人的吉祥文化更像一本民间童话集。(选自《中国国家地理》)下列说法中,对“中国的吉祥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书中就有关于“吉祥”的解释和一些理论总结,认为祥瑞和国家兴亡有着密切的关系。 |
B.古人创造出一批祥瑞的灵兽,比如龙、凤、麒麟之类,代表着天帝对人间盛世的最高奖赏。 |
C.每年阴历四月初八佛诞日前后,人们在碧霞元君的道场摘花或买花的行为就是普通百姓追求吉祥的表现。 |
D.追求吉祥是人类的本能,中国人的吉祥文化离这本能还很近,不会生出那种庄严神圣的宗教体验,人们在信仰上是多元的、无序的。 |
下列说法与作者观点相符的一项是
A.世界各地的人们对吉祥幸福、趋利避害的追求是不一样的。 |
B.中国的吉祥文化底蕴深厚,这映射出中国人对吉祥有着特别强烈的诉求,体现了中国人特殊的性格面向。 |
C.世界上许多国家,因为有着强大的宗教体系,人们必须时常做规定的仪式,不必事事追求趋避。 |
D.周成王时的“嘉禾”,20世纪中国大跃进时期的亩产神话,都是一种祥瑞的体现。 |
根据原文,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哀哭麒麟在郊外被杀,预示当时礼崩乐坏。 |
B.中国人的吉祥文化更像一本民间童话集,芜杂、幼稚。 |
C.总体上说,中国人从来就没有全民性的宗教情怀。 |
D.中国人的吉祥文化有一种平等宽容、质朴丰满的特色。 |
阅读下文,回答:
大气水资源演化的原因与影响
近50年来我国大气降水和水面蒸发变化的原因还需要深入研究。在我国东部地区,影响降水年代以上尺度变化的因子非常复杂,但一般认为主要包括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及其相互作用。例如,我国华北地区近20多年的长期少雨干旱与长江中下游的多雨洪涝相伴出现,可能代表了我国东部气候对太平洋和印度洋海面温度年代以上尺度变化的一种响应,也可能是受到青藏高原和欧亚大陆高纬度地区冬春季积雪变化影响的结果,还可能与太阳活动的长周期变化有关。北大西洋与北极地区海气系统涛动对我国大气降水的影响也不能排除。此外,近年来科学家对人类活动的可能影响问题非常关注。仍以华北地区为例,人们怀疑可能有三种人类活动已经对区域性大气降水变化产生了影响,它们分别是:人为引起的全球性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及其全球性气候变暖,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及其由此引起的下垫面特性的改变,人为排放的硫酸盐和黑碳等气溶胶含量的增多。目前,人们对于上述影响因子及其相对作用的认识还处于不断深化过程中。
对于水面蒸发量变化的原因.现在也没有完全认识清楚。但是,在华北地区,观察到的水面蒸发量下降可能主要是日照和太阳辐射减少以及风速减弱造成的,而日照和太阳辐射减少又可能和人为引起的气溶胶含量增加有关。我国长江中下游及西北地区水面蒸发量下降可能还和云量与降水增多有联系。近50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地表气温趋于变暖,但我国的水面蒸发量并没有象指望的那样随气温上升而增加,说明气温对水面蒸发变化的影响很小。
大气水资源演化的原因,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它对我国地表水资和其他环境和生态方面的影响却是清晰可见的。近10多年来,我国华北地区、东北南部降水量的减少造成地表水资源严重紧缺,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产生重大负面影响。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在这一气候变化背景下上马的。在东北地区,有关北水南调和东水西调计划的酝酿也是在气侯干旱的背景下进行的。另一方面,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降水量长期趋于增多,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面临着不断增长的洪水威胁,1998年的长江特大洪水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
如果水面蒸发可以代表实际蒸发,那么观测到的大范围水面蒸发减少无疑对我国地表和地下水资源演化具有重要影响。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但华北地区蒸发量的减少可能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由于降水量下降产生的干旱,西北干燥地区蒸发量减少与降水量增多的结合作用,巳使水资源条件得到改善,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蒸发量减少则可能已经增大由于降水量抬升产生的洪涝灾害风险。
大气水资源是决定地表和地下水资源数量与质量的主要控制因子。我国大气水资源既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也遵循着各种时间尺度的时间变化规律。大气水资源的时间演化可能同人类活动引起的气侯变化有关,也可能是区域气候系统自然振荡或外部自然强迫因子影响的结果。中国未来的气侯仍将发生变化,大气水资源特别是大气降水的变化不可避免。气候变化将直接关系到我国21世纪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
1.根据文意,下列不是我国大气降水变化的可能性原因的一项是
A.我国华北地区长期少雨干旱与长江中下游的多雨洪涝相伴出现。
B.青藏高原和欧亚大陆高纬度地区冬春季积雪变化的影响。
C.北大西洋与北极地区海气系统涛动。
D.人为排放的硫酸盐和黑碳等气溶胶含量的增多。
2.下面有关水面蒸发变化的特点或变化的可能性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东部地区水面蒸发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日照和辐射减少,以及风速减弱。
B.我国长江中下游及西北地区的水面蒸发量随着云量及降水的增多而上升。
C.华北地区的水面蒸发量下降可能和人为引起的气溶胶含量增加有关。
D.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地表气温上升造成我国水面蒸发量严重下降。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推断错误的一项
A.我国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区水资源极度匮乏,成为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B.南水北调工程就是针对东北部水资源严重短缺,而南方则面临不断增长的洪水威胁的情况采取的重要举措。
C.陆地上的大气降水和蒸发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和时间的变化。
D.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面蒸发量呈下降趋势,预示着今后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