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学,完成小题。
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女人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句诗出自《诗经》,其中的“苹”指的是蒿类植物。这就是科学家屠呦呦的名字的由来。或许是巧合,在《诗经》产生近三千年后,这位叫“呦呦”的女科学家和她的研究团队,从青蒿中发现了专门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这种药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作为一名生药学专业的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她1955年进入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的通风设施都没有,屠呦呦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作出了贡献。
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通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不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 000多种中草药中整理出一张舍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访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为何古人将青蒿“绞取汁”,而不用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法呢?,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改变原来的提取方法。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终于在第19l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以低沸点溶剂乙醚来提取有效成分,明显提高了青蒿防治疟疾的效果,也大大降低了其毒性。这种编号为19l的青蒿萃取液,在治疗被P.berghei疟原虫感染的小鼠和被P.cynomolgi疟原虫感染的猴子时,有效率达到了100%。
青蒿萃取液作用于人类身上是否安全有效呢?为了尽快确定这一点,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勇敢地充当了首批志愿者——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在当时没有关于药物安全性和临床效果评估程序的情况下,这是他们获得信心的唯一办法。在自己身上实验获得成功之后,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深入到海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在2l位感染了Plasmodium vivax和P.falciparum这两种疟原虫的患者身上试用之后,发现青蒿萃取液治疗疟疾的临床效果出奇之好,使用青蒿萃取液治疗的病人很快退烧,血液中的疟原虫也很快消失。
屠呦呦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提取青蒿中的有效成分,确定这种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一种熔点为156℃一157℃的活性成分,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他们终于找到了一种抗疟疾的有效药物。屠呦呦说:“青蒿素能够在疟原虫生命周期中任何一个阶段将其杀灭。”屠呦呦研究小组最初进行临床测试的药物形式是片剂,但结果并不太理想,后来改成一种新的形式——青蒿素提纯物的胶囊,由此开辟了发明一种抗疟疾新药的道路。1973年,屠呦呦合成出了双氢青蒿素,但当时她却不知道自己合成出来的这种化学物质以后被证明比天然青蒿素的效果还要好得多。
生物学家和医学家、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约瑟夫·戈尔斯坦曾说,生物医学的发展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发现,二是发明创造。而屠呦呦作为一位植物化学家,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期间,却有幸同时通过这两种途径发现了青蒿素及其抗疟功效,开创了人类抗疟之路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得被看做诺贝尔奖“风向标”、有“美国的诺贝尔奖”之称的大奖——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的世界级大奖。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屠呦呦说,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为获奖感到自豪。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氯喹”是青蒿素药物出现之前的老一代抗疟药的代表,它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
B.《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给了屠呦呦启发,使她意识到可能是煮沸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开始进行低沸点提取实验。
C.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为了得到用青蒿萃取液治疗疟疾的信心,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不仅表现了他们献身医学事业的决心,也反映出当时我国医学研究的条件之差。
D.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将在青蒿中提取的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后经进一步提纯研制出一种强抗疟药物“双氢青蒿素”。

E.文章以《诗经》开篇,以描写青蒿作结,不仅增强了传记的文学色彩和可读性,而且也暗示了屠呦呦的思想品质。
屠呦呦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分点概括。(6分)
约瑟夫·戈尔斯坦曾说,生物医学的发展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发现,二是发明创造。屠呦呦在抗疟药物研究中的发现和发明创造分别指什么?试简要说明。(6分)
从屠呦呦的“抗疟”之路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遗传病的治疗
  随着现代遗传学和医学的迅猛发展,人类对许多致病基因的成功分离,使人类能够深入洞察遗传性疾病的发病机理,并对其进行科学的诊断和治疗。白化病、苯丙酮尿症、镰刀型红细胞贫血病、遗传性家族性癌综合症、早老性痴呆、先天性肾上腺发育不全等几百种疾病基因,已经被克隆鉴定出来。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飞速进展,使许多遗传性疾病的治疗手段与药物学、诊断学正经历着革命性的变化。许多疾病的治愈率大大提高,人的寿命将大幅度地延长。
  基因治疗就是将正常的基因导入病人的细胞中,以取代病变基因,从而使病人能够表达自身不能合成的产物(蛋白质、酶等),或者通过关闭或降低异常基因的表达,达到治疗某些遗传病的目的。不过,基因治疗目前只针对体细胞,而不是针对生殖细胞。
  但大部分的人类疾病不是百分之百由遗传决定的,如高血压、消化道溃疡、糖尿病,甚至大多数癌症等。受遗传决定的只是这些病的易感性。人类基因组的遗传多态性导致了个体的表型差异,引起不同群体和个体对疾病特别是对复杂疾病的易感性不同,对各种药物的耐受性不同,以及对环境因子的反应能力不同。这个领域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飞速进展,预防医学必将从集体预防转为着重个人预防。婴儿出生后,它的大部分重要的基因将会得到检测。通过建立序列变异与表型、序列变异与疾病风险之间的关系,可把对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置于医学遗传学基础之上。于是,不仅可以知道一个人的先天遗传缺陷,医生还可以预测他在一生中将容易得什么病、不容易得什么病,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与提高疗效密切相关的还有药物基因组学。人们过去就知道,同一种药物的同一剂量对每个人的疗效可能不同,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可是究竟体质是如何不同,却不清楚。现在已经知道,人类基因组中有许多基因与各种药物的代谢有关,这些基因具有多态性,即每个人所具有的等位基因有所不同。药物基因组学为提高个体药物疗效和防止出现药物过敏提供了基础。
许多疾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与多基因遗传病,过去都是不能治的,而现在能治了,而且治疗手段越来越有效。这一方面给社会带来了福音,使病人解除或减轻了疾病带来的痛苦,延长了寿命;另一方面也使一些本来会在达到生殖年龄前就夭折的人得以繁衍后代。于是,它必然会对人类进化产生影响。具体说来,就是可能使人群中遗传病和决定疾病易感性的基因频率增高。可是由于人类已掌握治疗这些疾病的有效手段,所以不会对个体造成严重问题。当然,更好的办法是通过产前诊断,尽量使携带这些疾病基因的人不把疾病基因传给后代,以降低人群中遗传病的发病率。
下列关于遗传性疾病的治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飞速进展,使许多遗传性疾病的治愈率大大提高,人的寿命将大幅度地延长。
B.基因治疗是治疗遗传性疾病的有效手段。具体说就是,通过改造病人的某些基因或改变病人基因的某些特性,可以达到治疗遗传性疾病的目的。
C.许多遗传性疾病过去都是不能治的,而现在能治了,而且治疗手段越来越有效。
D.有效治疗遗传性疾病虽然给社会个体带来福音,但它也给整个人类的进化产生负面影响。

关于“易感性”和“多态性”,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易感性是指一个人容易得什么病、不容易得什么病,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B.一个人的疾病易感性是由其遗传基因决定的。
C.遗传的多态性导致了不同个体对疾病的易感性的不同。
D.人类基因组遗传多态性决定了预防医学必将从集体预防转为着重个人预防。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白化病、苯丙酮尿症、镰刀型红细胞贫血病、遗传性家族性癌综合症、早老性痴呆、先天性肾上腺发育不全等都属于遗传性疾病,目前人类已经完全有能力治愈这些疾病。
B.随着现代遗传学和医学的迅猛发展,许多遗传性疾病的治疗手段与药物学、诊断学正经历着根本性的变化。
C.人类已经成功地克隆出几百种疾病的基因,而且克隆速度不断加快。
D.现在我们不仅知道相同剂量的同一药物对每个人的疗效不尽相同,而且知道它是由某些与药物代谢有关的基因的易感性和多态性决定。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高血压与遗传有关,所以如果某人的父亲得了高血压,那么某人就一定会得高血压。
B.随着人类对遗传疾病治疗手段越来越有效,人群中遗传病和决定疾病易感性的基因频率也越来越高。
C.人类已经能够通过产前检查诊断,结合针对生殖细胞的基因治疗,有效地使携带这些疾病基因的人不把疾病基因传给后代,以降低人群中遗传病的发病率。
D.少数疾病是百分之百由遗传决定的,对于这类疾病,目前尚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题。
儒家道统:专制皇权制衡力量
王思睿
以往,人们常常把专制主义与“封建社会”和“孔孟之道”联系在一起。现在,历史学界已经达成共识,专制主义与封建主义原则本是两种不相容的政治理念和制度。而专制主义和孔孟之道的关系,尚待进一步澄清。
首先,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的儒学,已经不是原汁原味的“孔孟之道”,诸如“君臣友道”之类的观念已经从元典中消失了踪迹。其次,儒学也并非专制主义的主要思想资源。有人认为,法家在缔造中国专制主义传统的过程中,其作用绝不亚于儒家。儒家作用不过是替法家冷酷无情的专制主义“缘饰”①而已。所以自古至今一直有“儒表法里”或“阳儒阴法”的说法。最后,即使是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对于皇权专制主义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汉代儒家竭力把学准宗教化。它以渲染“天人感应”“灾异之变”的方式,来节制皇帝的行为。董仲舒说:“刑罚不中则生邪气……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孽生矣。”人君的“貌、言、视、听、思”五种行动如有不当,就会引起五行的变化和四季的失常。这些言论用“天”来警示和恐吓人君,对肆无忌惮的皇权多少有一点威慑性。
韩愈、二程、朱熹等人开创的宋明理学或称道学,演绎出一个“尧以是传之舜,……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以后又经韩愈、朱熹传之后世的儒家“道统”。道统首先是思想学术的统系和精粹,认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中所表达的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谛,把“道统”从“政统”“皇统”中独立出来甚至凌驾于后者之上,就可以用“圣人之言”来拒绝和匡正当朝执权柄者的悖谬之言、随意之政。道统也体现为古来贤君良臣面对各种情形时的行为举止,构成一种政治典范和道德楷模,即使贵为天子也必须从小学习和终生遵循。
一方面用“天命”来恐吓“人君”,一方面用“道统”来干预“政统”,儒学和儒士对于皇权专制主义构成一种事实上的制衡力量。如果从权力制衡的角度来理解,就不好说儒学思想纯粹是专制主义的工具。
注①“缘饰”,原指给衣服镶花边。此处通“文饰”,指给某些言论、措施找根据。
下列各项所述内容不属于作者用来澄清“专制主义与孔孟之道关系”的一项是()

A.专制主义与封建主义原本是两种不相容的政治理念和制度。
B.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对于皇权专制主义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C.在缔造中国专制主义传统的过程中,法家的作用绝不亚于儒家。
D.汉武帝以前的“孔孟之道”原本就包含着诸如“君臣友道”之类的观点。

对文中关于“儒家道统”的说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道统”独立于“政统”“皇统”之外,甚至凌驾于它们之上,起到一种制约作用。
B.“道统”就是古代贤君良臣面临各种情形时的行为举止,是一种政治典范和道德楷模。
C.宋明理学认为“儒家道统”源自尧舜,历经孔孟等人,由韩愈、朱熹传之后世。
D.“儒家道统”是儒家思想学术的统系和精粹,它认为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谛。

根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儒表外里”或“阳儒阴法”,表明法家是专制主义的思想资源,而儒家不是。
B.汉代儒家认为,五行的变化和四季的失常都是由人君的行动不当而引起的。
C.为防止执政时有悖谬之言和随意之政,古代天子需从小学习和终生遵循儒家道统。
D.“天人感应”“灾异之变”对警示和恐吓人君、制约皇权起了决定性作用。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下题。(每题3分,共12分)
在如今这个资讯发达的时代,不但通信越来越便利了,就连通信的方式也在不断变换。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己成为许多年轻人的新宠。也许不久的将来,一种非常奇怪的保持联络的方式将走入我们的生活:不管你走到哪里,都可以将信息放在空气中,也可从空气中读取别人留下的信息。也许,最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轻人将是这种通信方式的第一批倡导者。
你可想像一下,当你走向办公室,正想与老总开个小玩笑时,你的手机突然发出轻微声响,然后你会听到一阵温柔的耳语:“今天老总有要事处理,请勿打扰。”多亏有了放在经理办公桌前方空气中那个看不见的留言的帮助,你没有去冒犯老总。
这不仅仅是一个虚伪的故事,借助全球定位系统(GPS),与空气对话也将成为一种风靡世界的通信方式。利用这种通信方式,发生车祸的汽车司机可以利用车载卫星导航系统将有关车祸现场的信息放在空气中,警告其他驾驶员改道行驶;食客们可以在饭馆门口的空气中留言,向后来者推荐里面的美食或警告大家不要再像他那样又进去上当受骗;海员们可以在暗礁附近留言,相互提醒不要触上暗礁。
实际上,并不是这些信息真的被藏在空气中,而是它们被储存在某个互联网页中,这个网页的地址不是与某个人或某个组织有关,而是与地球表面的各个点一一对应,当你移动时,你的手机或PDA(个人数字助理)中的GPS接收机会不断地进行检测,看看与某个特定点相对应的网页上有没有留下什么信息。如果先前从那里走过的人留下了一小段信息,那么不管是文本形式的还是声音形式的,它都会显示在你的手机的屏幕上或在你的耳机中响起。
感谢GPS接收器系统的快速发展,所有这一切完全有可能现实。GPS接收器系统可以对你在地球表面的位置进行精确定位。它们依靠一个由24颗卫星组成的网络,这些卫星可以不断地向地球发射无线电信号。你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可以接收来自不同卫星的信号。通过对比这些接收器就可以计算出你的位置。在十几年前,买GPS接收器一般需要花费10万美元,而现在只需要花费1OO美元,而且GPS哪接收器的磁针也越来越小,原来有手提箱那么大,现在小到可以置入手机、手表内。
如今,许多汽车都配备了GPS定位器,但带GPS定位器的手机还是凤毛麟角。不过,情况正在悄然改变。现在,美国制造的手机必须带有某种定位技术,当需要紧急服务时,可以通过手机判定他们的位置。欧洲的手机制造商们也在讨论类似的问题。当每个人身边都带有一个定位器时,我们就可以在空气中留言了。
下列不属于“所有这一切”实际所指内容的一项是 ( )

A.不管走到哪里,都可以将信息放在空气中,也可以在空气中读取别人留下的信息。
B.借助全球定位系统(GPS)保持联络的方式将成为下一种风靡世界的通信方式。
C.把信息储存在某个互联网页中,这个网页的地区与地球表面的各个点一一对应。当你移动时,你的手机PDA中的GPS接收器不断进行检测,获取信息。
D.借助全球定位系统(GPS),无论是文本形式的还是声音形式的信息,都可接收。

下列对“完全有可能实现”的依据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GPS接收器系统可以对你在地球表面的位置进行精确定位。
B.有一个由24颗卫星组成的网络定位系统。
C.GPS接收器的价格已经下降到人们可以接受的程度。
D.GPS接收器的磁针越来越小。

下列不属于“GPS精确定位”的必要条件的一项是 ( )

A.一个由24颗卫星组成的网络,这些卫星可以不断地向地球发射无线电信号。
B.你身边带有GPS定位器,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可以接收来自不同卫星的信号。
C.对比这些接收器。
D.计算出位置。

依据文章的内容,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目前时尚的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通信方式,将被借助全球定位系统(GPS)与空气对话的通信方式取而代之。
B.只有每个人身上都带有GPS定位器手机,我们才可以在空气中留言。
C.全球定位技术,已被美国及欧洲的手机制造商所应用。
D.要在全世界实现与空气“对话”,最大的障碍是定位器(GPS)应用的覆盖面不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空气发电技术
人们常将风力发电视为最洁净、无污染的发电技术之一,但风力发电也有它的不足,在风力微弱的情况下,风车翼片无外力推动,就会静止不动,无法发电。另外,如果联网的风车群有部分不工作,只有几台运转就可能出现过载现象。电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如果没有电,后果难以设想。可是,电通常只能是发多少,消耗多少,难以存储。虽有一些存储方法,但成本昂贵,难以普及。
在深夜,居民和企业用电均处于低峰,如果是核电站或热力电站,便可以将水压进位于高处的储水站,当需要用电时将水排出,推动涡轮发电机发电。那么,风力发电能否也仿照上述方式,将空气存储起来,到需要时再使用呢?德国工程技术人员找到了一种存储空气的新方法,即在地下建一座大型储气站,用空气压缩机将空气压缩,进行存储。需要时打开阀门,由高压空气推动涡轮机发电。空气排放前,如果再用燃气加热,效率将更高。
70年代末,德国就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空气发电站,它的两个储气站位于地下658米和800米,储气量为31万立方米,足够供功率290兆瓦的发电机组工作3小时。美国Norton电站储气站在地下800米,储气量达900万立方米,可发电2700兆瓦,相当于两个大型核电站的峰值发电量,可满足68万户居民的两天用电。
目前,该技术除了能应用于空气电站应急发电外,也是一种获取洁净能源的办法。如果将其与风力发电机组合使用,它将开辟一条全新的提供能源的途径。一个风力发电机群加上压缩空气电站,无论从技术还是从经济角度看,均可以与油、燃气、煤或核能一比高下。如我国的内蒙地区,风力资源丰富,建造风力发电机群,加上空气电站,将有取之不尽的能源。
风速高时,风力发电机群同时工作会出现电力过剩情况,这时就可以将空气压缩进地下储气站,到需要时再放出。
空气发电技术现在还少有人问津,原因是目前矿物能源的价格太低,以致人们还无需去考虑。一旦矿物能源耗尽,政府对二氧化碳排放标准严加限制,对洁净能源的需求就会骤然而升。当然,空气发电也并非是零排放,但与热力发电相比,仅是它的二十分之一,每度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0至15克。如果该技术能够投入使用,那么它将是生态能源领域的一项新突破。

有关风力发电与空气发电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风力发电靠的是自然风力,空气发电靠的是人造空气。
B.利用风力所发的电不能存储;利用压缩空气发的电可以存储。
C.风力发电因受风力影响而有所不足,而空气发电可以不受风的影响而独立发电。
D.风力发电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稳定性不够;空气发电能用于应急发电,还能获取洁净能源。


下列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核电站或热力电站,在居民和企业用电均处于低峰时,可以将水像压缩空气一样压缩,当需要用电时将水排出,推动涡轮发电机发电。
B.无论从技术还是从经济角度看,空气发电十分优越,它可以与油、燃气、煤或核能一比高下。
C.风速高时,风力发电机群同时工作会出现电力过剩情况,可以将空气压缩进地下储气站,到需要时再放出。
D.空气发电技术现在还少有人问津,因为空气发电不是零排放,而政府对二氧化碳排放限制又很严。


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被压缩储存的空气在释放发电前加热,会获得更高的发电效率,核电站或热力电站被压进高处的水也可以仿照这种做法。
B.空气发电技术是生态能源领域的新突破,它投入使用后,能解决世界的能源危机。
C.将风力发电和空气发电两者组合,我们将获得比风力发电稳定持久的能源。
D.一旦矿物能源耗尽,我国必将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和空气发电,尤其内蒙地区将全面采 用两种发电技术相结合的模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从“禽流感”到“人流感”
10月以来,从亚洲、欧洲到美洲,国际社会正试图通过全球布防的一致行动来共同抵御
禽流感。为何禽流感这样一种早已存在的动物传染病,会让国际社会现在如此严阵以待?
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它是一种由甲型流感病毒的亚型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甲型流感病毒的病毒抗原结构分为H和N两大类,H是血细胞凝集素,是帮助病毒感染其他细菌的酵素,其作用有如病毒的钥匙,用来打开及入侵人类或牲畜的细胞;N是神经氨酸,能破坏细胞的受体,使病毒在宿主体内自由传播。
根据H和N的形态,甲型病毒可由15种H亚型和9种N亚型排列组合而成。引起人类疾病流行的流感病毒株,以往只发现三种H抗原(H1.H1.H3)与两种N抗原(H1.H1.H3)。按照这一规律,只能是以上5种抗原组合出的流感病毒才能造成人的感染,而其它抗原组合形成的禽流感病毒难以超越物种界限感染人。历史经验也表明,人类感染禽流感的概率非常低。而且很容易康复。
然而,H5N1的出现改变了上述看法。
日前,世界卫生组织(WHO)驻华代表处新闻官Aphaluck Bhatiasevi在接受《时代人物周报》专访时证实:从2003年起至2005年lO月20日,印尼、越南、泰国和柬埔寨等地确认了118起人类感染禽流感病例,其中61人死亡。所有这些死者的灵魂都指向一个名字:H5Nl。
死亡的人数似乎并不多,甚至抵不上一次飞机失事或者一次恐怖分子的炸弹袭击。但和诸多疾病比较起来,禽流感导致的人类死亡率,已经达到一了令人心悸的53.69%!
今年以来,该病在流行病学方面继续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在亚洲的部分地区已经形成了地方性流行,尽管采取了积极措施,包括扑杀了3.4亿多只家禽,但是爆发仍反复发生。另外,比较不同时期的病毒,发现H5N1的致病性正在不断提高,病毒传播的隐蔽性在增加,这使人类面临更大的威胁。
惟一能松口气的是,H5Nl病毒现在看来还不具备由人传染人的能力。
然而,上述判断只是建立在一目前的情况下。事实上,H5N1病毒可能发生变异却是诸多卫
生专家的共识。世卫组织发言人麦克纳布10月18日警告说,禽流感病毒发生变异已经“不可避免”。路透社也援引专家的观点说,H5N1禽流感病毒早晚都会发生变异,使得其能轻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这只是个时间问题。这种情况一旦发生,会有两种可能:其一,病毒可能变异得更为致命;其二,痈毒和人类的流感病毒混合,产生一种在人与人之间能够轻易传播的新病毒,这将导致大面积的流行,很多人会因此受感染并死亡。
尽管现在各方仍有争论,但是专家们对以下判断的观点却是一致的:从“禽流感”到“人流感”的可能性益在不断增加;禽流感没有边界,禽流感对一个国家的威胁,就是对世界所有国家回察的威胁。
下面关于“禽流感”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禽流感今秋大有蔓延之势,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强烈关注。
B.禽流感,可以形象地理解为鸡鸭类韵“感冒”,主要在禽类中传染。
C.禽流感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这种病毒表面的蛋白质分为H和N两大类。
D.H5N1型禽流感病毒是15种H亚型和9种N亚型抗原组合之外的新亚型病毒。

下列作为文中画线部分的证据,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亚洲地区已出现人群集中感染H5Nl病毒死亡的案例。
B.诸多卫生专家已形成H5N1病毒发生变异的共识。
C.现在发现的H5N1病毒比以往发现的病毒的致病性有所提高,而且其传播途径更不易觉察 D.和诸多疾病比较起来,H5N1病毒目前导致的人类死亡率高得可怕。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禽流感是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健康威胁之一。
B.目前看来,H5Nl对人类的免疫系统来说是一个全新、毒性极强的病毒。
C.从2003年底开始的一百多例人类感染禽流感病例全部出现在亚洲,由此可以断言,新
一次流感大流行将在亚洲爆发。
D.如果不加以控制和采取有效防治措施,人类可能面临一个巨大的灾难。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