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此心安处是吾乡
——庄子诗意人生的生成
李玢穗
庄子在个人精神修养方面的体道方式,大致是沿着由“忘”到“游”的思路展开的。“忘”,便是“坐忘”,即“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这种坐忘的境界,实际上是一种忘记了功利是非,从而达到的与“道” 为一的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在美学上常用来形容审美过程中的忘我忘物,物我同一,从而达到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之境。对此,郭象注云:“夫坐忘者,奚所不忘哉?既忘其迹,又忘其所以迹者,内不觉其一身,外不识有天地,然后旷然与变化为体而无不通也。”这种“忘”,首先便在忘己,也就是庄子所赞同的“圣人无已”,所谓“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这种忘己,达到了道,同时也表现了自然(天)。
忘我忘物的下一步便可以超然脱俗,摆脱现实外部干扰,看淡生死、物我、贫富,能够“其穷也使家人忘其贪,其达也使王公忘爵禄而化卑。其于物也,与之为娱矣。”这样就营造出了一种诗意化的审美人生境界。而忘的最终目标则是“物化”,要求物我俱化为道,俱化为自然,所谓的“两忘而化其道”是也。
最具代表性的可见《齐物论》篇末的那则小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所谓“不知周”,即是“忘”,忘了我也忘了我与物(蝴蝶)的分别,以此达到物我合一的物化,从而创造出了主客体完美统一的境地。
与“坐忘”紧密联系的另一具体体道精神就是“心斋”。徐复观先生认为: “心斋与坐忘,这是庄子整个精神的内核。”所谓“心斋”,即“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心斋即破除主观成见,一任心之自然,它讲究的是“虚”,也就是虚静,成就的是一种空明的心境。它要求的是对人自身的超越,以自然无为的方式保持心灵的虚静,达到忘我无己,去知弃世的境地。在这个过程中,内在与外在的界限被破除,个人的内心世界膨胀扩大,去除掉外物充而盈于天地之间。
“坐忘”和“心斋”共同作用以达到“游”的境界。“游”字在《庄子》中出现了近百次,徐复观认为,游是心无所系的“游戏之游”,而陈鼓应认为游心之说,是庄子的一种艺术精神入世的心态。今人另有一种说法则是:游是追求的过程,以及追求过程中所呈现的状态,它永远在无休止的旅程之中。
在此,我们将认定,游是庄子在超越了物我羁绊后的自由精神的一种高度体现,它表现为心与天地万物的共邀游,以此来达到悬解的境地。悬解出自《养生主》,“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古者谓是帝之悬解。”成玄英疏云:“帝者,天也。……天然之解脱也。”所谓悬,即倒悬,“天之刑”是也。然而悬解并不是逃避天之刑,而是安时处顺,无哀无乐,以求达到心灵的一种绝对超然,与天之刑共处却并不受其影响。因此,在整部庄子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他所倾心描述的那些至人、达人、圣人,大都是生理有缺陷但心灵超然的“畸人”。这种畸人便是超越了尘俗与道合一的得道之人,也是庄子之自然诗意的审美人生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节选自《剑南文学:下半月》2009年第7期)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坐忘”是庄子个人精神修养方面的体道方式之一。 |
B.郭象的注指出了“坐忘”是忘我忘物,物我同一,从而达到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之境。 |
C.忘我忘物是超然脱俗,看淡生死、物我、贫富的基础,最终达到“物化”。 |
D.“坐忘”和“心斋”共同作用以达到“游”的境界,也就是“游戏人间”。 |
E.“畸人”是生理有缺陷但心灵超然,品德高尚的人。下列对庄子诗意人生的生成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坐忘”和“心斋”是庄子诗意人生的生成的两大途径。 |
B.“坐忘”忘我忘物,超脱一切,看淡所有,从而营造出了一种诗意化的审美人生境界。 |
C.“心斋”以自然无为的方式保持心灵的虚静,达到忘我无己,去知弃世的境地。 |
D.“坐忘”和“心斋”共同作用以达到超越物我羁绊后的自由精神的“游”的境界。 |
根据文意,如何理解“悬解”在文中的含义?
根据文意,请分析“坐忘”、“心斋”和“游”三者之间的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霸王别姬: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虚假报道
“霸王别姬”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如果我们说是一次彻头彻尾的虚假报道,可能人们会觉得不可思议、荒谬绝伦。其实就从司马迁《史记》的字里行间,只要不带偏见地仔细寻觅,我们就完全可以把事情的真相还原出来。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了四个与霸王别姬有关的场景:四面楚歌、霸王别姬、项羽突围、乌江自刎。在场景一和场景二中,项羽身在楚军垓下大营,虽说“兵少”,但也只是相对汉军的重兵而言。《史记·高祖本纪》中说垓下之战时“项羽之卒可十万”,虽然经过此前与汉军的拼死搏杀会有所损失,但到被围时为止,汉军还没有对楚军构成歼灭性打击,因此守卫在垓下大营的楚军至少还有数万,否则汉军也不用唱什么楚歌了,大军直接一拥而上灭了项羽即可。而且后来知道项羽率800余骑出逃后,汉军只派了5000骑去追,若不是垓下大营中还有大量楚军英勇奋战,刘邦是不会如此不把项羽放在心上,让五六十万大军在营中睡大觉的。
然而,到了场景三和场景四,项羽“直夜溃围南出”时,身边却只带了“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那么其他在垓下大营的几万楚军到哪里去了呢?只有一个解释——他们被项羽抛弃了。在《史记·高祖本纪》中说整场垓下战役中,汉军“斩首八万”。考虑到楚军一共也就是10万人,可以说基本上全军覆没,除了个别侥幸逃走和数千至万余人被俘之外,其他都血洒疆场了。垓下一战中,10万楚军竟然死了8万,而又没有任何刘邦杀俘的记载,足见楚军战斗之英勇顽强。
与英勇的楚军官兵成鲜明对照的,则是表现得如此怯懦的项羽。要知道,在垓下大营中的项羽还远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他手下还有数万精锐之师,江东还有广阔的天地,汉军的围困看起来也不太严密(否则不会直到天亮才发现项羽突围),他是完全可以率军突围,再谋求卷土重来的。曾经一度英勇无敌的项羽为什么在垓下表现得如此不堪,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测,项羽一生纵横疆场,从来没有过经受挫败的经验。然而,在垓下他平生第一次兵败被围,这对他肯定会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再加上四面楚歌和与虞姬离别的刺激,当众“大惊”和“泣”的项羽很可能已经陷入精神崩溃的境地(否则作为一个三军主帅,他是绝不应当当众有这样的行为的),一曲《垓下歌》充分反映出了他绝望的内心世界。一向偏爱感情用事的西楚霸王,终于完全丧失了理智和勇气,做出了弃军而逃的决定。项羽最终“不肯过江东”的决定,很可能就是针对自己弃军而逃的这一行径而言。
分析到这里,霸王别姬的真相已经很清楚了,简而言之,就是一场项羽在战事不利的压力下,在汉军心理攻势面前,精神崩溃,弃军而逃,最终自刎谢罪的丑剧。然而,在太史公司马迁的生花妙笔之下,通过突出局部(别姬、突围、自刎)、无视整体(弃军而逃的性质、剩余楚军的命运)的方式,竟把一场丑剧装裱成了一曲壮丽的英雄史诗,造成了这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虚假报道,懦夫成了英雄,真正的英雄却被遗忘,那八万抛头颅洒热血的楚军将士地下有知,情何以堪啊!
(摘自《新华文摘》2011年第2期,有删改)下列对“霸王别姬是虚假报道”的理由的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A.垓下之战时“项羽之卒可十万”,“四面楚歌”时,虽有些损失,还有数万之众,项 羽弃军而逃是懦夫之举,司马迁却把他写成了英雄。 |
B.垓下一战,10万楚军竟然有8万战死疆场,足见楚军战斗之英勇顽强,在《史记》 中这些真正的英雄却被遗忘了,逃跑成了壮举,懦夫成了英雄。 |
C.项羽在垓下还有数万精锐之师,且汉军防守又不太严密,项羽完全可率大军突出重 围,没有“别姬”之必要。 |
D.汉数十万大军围困,四面楚歌,项羽精神崩溃,置数万将士于不顾,仓惶而逃;但 |
在太史公的笔下,丑剧却成了壮丽的英雄史诗。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四面楚歌时,项羽的军队尽管比刘邦的少,但还是可以拼杀一番的,可是,项羽仅 带800余骑突围了。 |
B.大部分楚军战死在疆场,其余的则全部被项羽抛弃,楚军官兵的英勇顽强与项羽的 怯懦不堪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
C.太史公司马迁通过突出项羽、无视楚军的方式,把懦夫塑造成了英雄,真正的英雄 即那八万抛头颅洒热血的楚军将士却被遗忘。 |
D.项羽在垓下被围的时候应该想到自己还远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江东还有广阔的 |
天地,他可以突围回江东谋求卷土重来的机会。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霸王别姬时项羽在汉军心理攻势面前,也许已经精神崩溃,否则一向所向披靡的项羽不会当众“大惊”和“泣”。 |
B.垓下被围的压力,加上四面楚歌和与虞姬离别的刺激,使一向偏爱感情用事的西楚霸王终于完全丧失了理智和勇气,做出了弃军而逃的决定。 |
C.本文作者从《史记》的描写中找出文字,互相印证,发现了霸王别姬背后的历史真相,提出了新的![]() |
D.本文告诉我们,四面楚歌、霸王别姬、项羽突围、乌江自刎都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项羽精神崩溃,弃军而逃,最终自刎谢罪才是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是个闷热的傍晚,天阴着,没有风,知了的叫声此起彼伏。他站在一株枝繁叶茂的泡桐树下,心里面像有一堆蚂蚁在没头绪地四处爬行,抓不到,撵不走,躁得不得了。
他是进城务工的农民。这一点,从他的衣着打扮就可以判断出来。他在等一个孩子。
当然,那不是他的孩子,他的孩子在两千里之外的乡下,每年春节才能和他见一面。他真疼那个虎头虎脑的小子,他自己的人生从来没有规划过,但儿子一出生,他的心里就有了一幅宏伟的蓝图,他要让他读书,上大学,做个风刮不着雨淋不着的城里人。只要想起这幅蓝图,即便身子累散了架,他都能在梦里笑出声。
他经常梦到儿子。那个夏天,梦到的次数尤其多。
他实在是太想儿子了,便到离工地不远的这个小区看孩子们玩耍。小区绿化得不错,有一片宽阔的休闲区,休闲区里植满泡桐和月季,还有一座滑梯和两架秋千。放学之后,这里就成了孩子们小小的游乐场。那里边还真有个男孩跟他的儿子长得很像。后来他得知这个孩子名叫佳佳。
他很想跟佳佳说话,很想牵着他的小手走一走,他甚至还专门给佳佳买了一块巧克,但一直没有机会送给他,他怕被接送佳佳的老太太看见。
这一天,这个闷热的傍晚,他的机会终于来了。
还是在滑梯旁,佳佳还是赖着不走。老太太像往常一样嫌佳佳淘气,只是,说话间,哈欠连天,她说:“我回家睡一会儿,不许跑远啊!” 佳佳听话地点头,老太太走了。临走前,拜托一个大点的孩子照顾佳佳,还将一把雨伞放在了滑梯旁边,叮嘱佳佳下雨了就打着伞回家。
他在泡桐树后面听得清清楚楚。过了几分钟,抬头再看,那老太太的脑袋果然没有像往常一样出现在阳台上。他的心里一阵欢喜。然而,当他走到滑梯旁,那个大点的孩子一直用警惕的眼光打量他,打量得他心里直发毛。
他想了几分钟,决定去再买一块巧克力来收买这个大点的孩子。不远处就有家小商店,他撒腿就向小商店跑去。
就在那几分钟之内,风来了,雨也来了。一切都来得太突然。他从小商店里出来时,雨点越来越密。他心里好失落,这么大的雨,孩子们肯定早跑回家了。
佳佳居然没有走,一个人站在雨里,好似在等着他。真是天赐的机会。他摸一摸口袋里的巧克力,大步流星走过去。
他唤了一声佳佳,因为激动,声音竟有些颤抖。佳佳将肩上的伞柄往后托了托,扑闪着又黑又亮的大眼睛,看着面前的陌生人,没有应声,而是很机灵地问了一句,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
他慌忙讨好地裂开嘴笑,说:“我是你爸爸的朋友,我当然知道你叫佳佳。”
毕竟是个孩子,这样一说,他便信了。只见他伸长了小胳膊,将伞举过头顶,甜甜地说:“叔叔,你来,我这里有伞。”
他蹲下身,握住伞柄。忽然又听佳佳说:“叔叔,小心,不要踩到小蚂蚁,它们正在搬家,我在给它们打伞。”他这才发现,佳佳的伞下面有不少蚂蚁,雨来得突然,那些黑色的小精灵正惊慌失措地四处逃窜。
他问道:“为什么要给蚂蚁打伞?”
佳佳回答说:“因为,老师说它们很善良,很勤劳,很辛苦,所以我要保护它们啊。” ……
是一场阵雨,不过20分钟,雨点便稀稀落落了。在这20分钟里,他和这个叫佳佳的孩子分吃了两块巧克力。他问:“佳佳,你不嫌叔叔脏?”佳佳很干脆地说:“叔叔不脏,叔叔愿意给蚂蚁打伞,叔叔是好人。”
在这座陌生的城市,从来没有人给过他如此真诚温暖的夸奖。他使劲仰起头,不让泪水落下来。
就在这时,他听见有人唤佳佳的名字。循着声音,他看见一个体态略显臃肿的男人。他认识那个男人。男人看见他,一愣。
还不等两个相识的大人答话,佳佳便拉住爸爸的手,让他蹲下身,指着脚下那一方没被淋湿的空地说:“爸爸,你看,小蚂蚁又开始劳动了,它们是勤劳善良的好动物对不对?刚才下雨时,我和叔叔一直在给他们打伞呢。”
男人低着头,看着地上忙忙碌碌的小蚂蚁,良久没说话。
男人越不说话,他便越局促不安,觉得自己不应该出现在这里。终于,他嗫嚅道:“刘经理,我正好路过,我……”
男人没让他说下去,他拍了拍他的肩膀,说:“走,去拿工钱。”
他是全工地第一个拿到钱的民工。他千恩万谢,一出门,眼泪就落了满脸,为儿子有了救命钱,也为自己躲过了一场劫难。
是的,他那个生龙活虎的儿子不久前出了车祸,生命无大碍,但肇事司机逃逸,他不得不缴纳昂贵的住院费。可是工钱一直拖着,任凭他磨破了舌头,也讨不回半分,要不是被逼急了,他那样的老实人断然不会决定铤而走险——去绑架建筑公司经理的儿子。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中两次提到“闷热的傍晚”,为下文农民工成功讨回工钱作了一个铺垫。 |
B.第三段描写突出了农民工对自己孩子的深厚感情,为下文农民工的所做所为作了合 理化铺垫。 |
C.本文的主要情节都是围绕“佳佳”这一人物展开的,这个可爱的小孩在推动情节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
D.从“在这座陌生的城市,从来没有人给过他如此真诚温暖的夸奖”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民工这个群体缺少社会关爱,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 |
E.本文情节丰富,顺序的记叙方法使文章顺畅自然,在从容淡定的叙述中,表达了一位父亲对孩子的深沉的爱。小说中的农民工是个怎样的一位父亲?作者又是用什么方法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
文中多次提到“蚂蚁”,请分析其作用。
有人认为文章的最后一段是画蛇添足,应该删掉。请就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的徐州老乡、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曾把自己称为“苦学派”,穷一生的苦学来感悟中国传统绘画的玄机,来描摹大干世界的神奇,来领略西方艺术的真谛,尽一生的实践“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最终成就中国二十世纪别具一格、别具神韵的李家山水,成为画史留名的一代宗师。
有趣的是,钱穆先生也被学界称为“苦学派”,钱先生虽然没有像可染先生那样临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但他的苦学似乎更贴切更苦涩。他幼时在乡村的油灯前面壁苦读。他以中学肄业的学历,逐步攀登中学、大学的讲坛,直至登上中国学术、世界讲坛的最高阶梯,那份苦心、苦功、苦情,凡人能知;他于陋室之中苦思、苦想、苦恋,甚至经常为没有资料可查、没有书籍可读而苦恼,那份煎熬几人能晓。难得的是,先生从苦中读出了乐,读出了志,读出了字字珠玑。
钱穆一生执着于中国历史文化,为弘扬中华文化殚精竭虑。他始终坚定地认为,民族复兴、国运昌盛、社会和谐、人民乐业,必须依靠传统文化的力量,必须依靠民族精神的引导,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好的办法。这种认识,导致他对马克思主义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共产党所信奉的马克思主义是西方的理论,不是中华民族土生土长的东西,留在大陆接受这种理论的改造,必然要放弃先前的追求和主张,必然要放弃所持的民族文化立场,这是他不愿面对和接受的。白璧微瑕,大师认识上的局限与直白,让我们看到了他率真的一面,为我们消解遗憾找到了理由,也为我们解读他为何在大陆解放的前夜,而客居香港办学,最后客死台湾,找到了由头。
晚年的钱穆在怀旧与展望的时空里踽踽前行。和他同居一岛的余光中先生,早年以《乡愁》一诗名播海内外,他的“乡愁”在煎熬了近半个世纪后,终于有了登上大陆化解离愁的机会。而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之于钱穆先生,却只能梦里神游,魂里飞渡,乡愁至死未曾消融。他在《八十忆双亲》里,情真意笃,尽情怀恋和追忆早年时光;他在《丙寅新春看时局》等文章里,情系大陆,为两岸和平统一助威呐喊;他在最后完成的《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一文里,用毕生体悟,对“天人合一”提出新解,认为“天人合一”观,是中国古代文化最古老最有贡献的一种主张,认为此下世界文化之归趋,恐必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宗主。1990年8月30日,钱穆带着对故乡的依恋,带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意,在台北无疾而终,享年96岁。1992年1月9日,钱穆的灵骨越过海峡,安葬在他曾经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苏州。
钱穆走了,他一生以历史人物为主要研究和著述对象,他最终也走进了这个不朽的队列里。他用一千多万个汉字为中国文化划出了一道羌丽的钱氏弧线,一步一步地到达了中国二十世纪的文化峰顶,他是继朱子之后,又一位可以跨越时代、可以名垂思想文化史河的集大成者。
历史是生活的老师,文化是生活的情人。在这个世界上,人跳不出历史,更离不开文化。长寿的即使如同钱穆,也终究要沉睡于地下,但沉睡的意义有所不同,有的化作一把黄土,从此无声无息;有的则结成思想和精神的颗粒,在岁月的留痕上,镌刻着人类自我意识的一次次觉醒。
2005年我专程来到苏州吴县西山俞家渡,拜谒钱穆先生的墓地。在西南太湖的这片浩淼烟波里,那块风景秀丽的石坡地成为钱穆先生魂归大陆的最后归宿。站在写有“无锡七房桥钱穆先生之墓”的墓碑前,千言万语竞不知从何说起。那就对钱先生的坟冢深深地叩个头吧,在我弯下身子的一刹那,我看到,那条从坟冢曼延开去的小路,宛如一条铺满鲜花的神道,从二十世纪一直通向先秦诸子。
(取材于胡正良《钱穆——一个历史世纪的文化背影》)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钱穆先生的苦学,像国画大师李可染的苦学一样,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一代宗师”,令世人敬仰。 |
B.钱先生以中学肄业的学历,直至登上世界讲坛的高峰,其苦可想而知,但他很少提起,可见其内敛沉潜。 |
C.钱先生在当时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意义的误解,是大师思想认识上的—大局限,但也表现了他的率真。 |
D.钱先生爱家乡,但思想认识上的局限让他离开了故乡,让人不解,也让他自己承受了浓郁乡愁的煎熬。 |
E.本文通过对钱穆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一位学者的挚爱祖国、执着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人文情怀。钱先生执着于中国传统文化,却“在大陆解放的前夜,而客居香港办学,最后客死台湾”。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文中写余光中及其《乡愁》有什么作用?简要分析。
钱先生一生可圈可点之处甚多,但就节选片段来看,可圈可点至少有三,即“苦学”“执着”“乡愁”。请就你对这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埃伦来看望她的弟弟,安东尼正在看晚报。
“他全告诉我啦!”安东尼说着,打个呵欠。“我告诉他,我在银行的存款全都听他支配,可他却开始贬责金钱,说什么有了钱也不管用。还说什么十个百万富翁加在一起也不能把社会规律动上一码远。”
“哦,安东尼,”埃伦姑妈叹息说,“我希望你别把金钱看得太重了。涉及到真情实感,财富就算不了一回事。爱情才是万能的。要是他早一点开口就好啦!她不可能拒绝我们的理查德,只是我怕现在太迟了。他没有机会向她表白。你的全部钱财都不能给儿子带来幸福。”
第二天傍晚八点钟,埃伦姑妈拿出一枚古雅的金戒指,交给理查德。
“今晚戴上吧,孩子!”她央求说。“这戒指是你母亲托付给我的。她说,这戒指能给情人带来好运,嘱咐我当你找到意中人时,就把它交给你。”
小罗克韦尔郑重其事地接过戒指,按照男人的习惯,把它放进坎肩兜里,然后打电话叫马车。
八点三十二分,他在火车站杂乱的人群中接到了兰特里小姐。
“我们别让妈妈和别人等久了。”她说。
“去沃拉克剧院,越快越好!”理查德按她的意愿吩咐车夫。
他们旋风般地从第四十二街向百老汇街驶去,到第三十四街时,理查德却突然推开车窗隔板,叫车夫停下。
“我掉了一枚戒指,”他下车时抱歉似地说,“是我母亲的遗物,我悔不该把它丢了。我耽误不了一分钟的,我明白它掉在哪里的。”
不到一分钟,他带着戒指回到了马车里。
但就在那一分钟里,一辆城区街车停在了马车的正前方,马车试图往左拐,又被一辆邮车挡住了。马车夫朝右试了试,又不得不退回来,避过一辆莫名其妙地出现在那儿的搬运家具的马车。他想后退,也不行,只得丢下僵绳,尽职地咒骂起来。
“为什么不赶路啊?”兰特里小姐心烦意乱地问。“我们要赶不上啦。”
理查德起身站在马车里,望了望四周,看见周围大片地段给各式各样的车挤得水泄不通。而且在这几条街上还有车辆正飞速驶来。曼哈顿的全部车辆似乎都挤压在这儿了。
“实在对不起,”理查德重新坐下时说,“看样子我们给堵死了。一小时之内,这场混乱不可能松动,都是我的错……”
“让我瞧瞧戒指吧!”兰特里小姐说。“既然无法可想,我也不在乎了。其实,我觉得看戏也无聊。”
那天晚上十一点钟,有人轻敲安东尼·罗克韦尔的房门。
“进来,”安东尼叫道,他穿着一件红睡衣,正在读海盗惊险小说。
走进来的是埃伦姑妈。
“他们订婚了,安东尼。”她平静地说。“她答应嫁给我们的理查德。”
“哦,安东尼弟弟,别再吹金钱万能了。一件表示真诚爱情的信物——戒指象征着海枯石烂心不变、金钱买不到的一往深情,这才是我们的理查德获得幸福的根由。”
“好呵,”老安东尼说,“我真高兴。我对他说过,我不惜付出任何代价,只要……”
“可是,安东尼弟弟,在这件事上,你的金钱起了什么作用呢?”
“姐姐,”安东尼说,“我的海盗正处于万分危急的关头……让我继续把这章读完。”
第二天,有个自称凯利的人来找安东尼,立刻在书房受到接见。
“唔,”安东尼说,伸手去拿支票簿,“这一锅肥皂熬得不坏。瞧瞧,你已经支了五千美元现款。”
“我自己还垫了三百块哩,”凯利说。“预算不得不超出一点,邮车和马车大多付五美元,但卡车和双马马车提高到十美元。汽车司机要十美元,载满货的二十美元。表演得真精彩啊,罗克韦尔先生?根本没有排练过呀!伙计们准时赶到现场,一秒钟也不差。整整两个小时堵得水泄不通。”
“给你一千三百美元,凯利,”安东尼说着,撕下一张支票。“一千美元是你的报酬,还你三百美元。你不至于看不起金钱吧,凯利?”
(取材于欧亨利《财神与爱神》)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理查德的金钱观和他父亲的大相径庭,而和其姑妈的却惊人相同,但是理查德受到“爱神”眷顾却还是得力于“财神”的暗中相助,颇耐人寻味。 |
B.埃伦在适当的时候,按照理查德身前托付,将金戒指交给他,从而用人间真情帮助理查德成就了他的爱情梦想,也彰显了她诚信重诺的品质。 |
C.该篇小说构思奇特,先是理查德在爱情追求上似乎“山穷水尽”,而后峰回路转,赢得兰特里的芳心,成就这一“奇迹”的竟是一场意外的堵车。 |
D.理查德说“十个百![]() |
作,似乎改变了“社会规律”,这启发读者对金钱作用进行深层而真切思考。
E.小说借助对安东尼、埃伦和理查德等人物性格的刻画,表现了即使在拜金主义思潮风行的社会里,要想赢得美好爱情,也只能用即使金钱也买不到的真情。小说中的“安东尼”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埃伦”这一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简要分析。
这篇小说题为“财神与爱神”,可能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网络语言是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广泛使用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互联网进入国人的生活,以英语缩写和表情符号为主的网络语言是最初的主要表现形式。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网络语言也开始了“本土化”的历程。由最初描绘网民生活的汉字、汉语拼音形式,如大虾、mm(美眉)等,以及各种数字谐音、寓意形式,如88(拜拜),向多元化发展。
关于网络语言的话题,已成为各种媒体关注的热点。媒体持续而广泛的关注,反映了网络词语新陈代谢、不断丰富的发展态势,以及对现实生活影响程度的逐渐加深。
无论从当前还是长远来看,网络语言热的出现并非坏事。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唤,这既要有一定的社会使用“热度”,也要有学术研究的冷静思考。只有以客观、科学的态度正确看待发展中的事物,我们才能将它引到良性发展的轨道上来。
网络媒体业已成为当今社会最具影响力和发展潜力的媒体,传播方式的独特性使网络具有其他媒体难以比肩的特点,对其他媒体传播及其语言使用样式产生影响,实属正常。同时,网络媒体兼容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多种传播手段,也使网络媒体不单单是新闻传播的工具,更是集信息传递、娱乐、游戏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交际平台。因此,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认为,应将大众传媒重新定义为“发送和接收个人化信息和娱乐的系统”。
网络传播过程中,键盘输入、屏幕阅读的非面对面的交际方式以及即时、快捷的交际特点,使之迥异于网络之外口耳相传或白纸黑字的“传统”交际行为,这促使人们以最简洁的输入形式来应对快速的信息交流,进而寻求以缩略、替代、新造的形式来代替以往有词典规范的“传统”表现形式,网络也由此成为汉语新词、新义产生的一个孵化器,也是新词语迅速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pk”、“粉丝”、“山寨”等的流行就是典型的案例。
网络传播的个性化、娱乐化特点,使网络语言少了些规范的自觉约束,而多了些个性张扬、特征鲜明的表现形式,也使语言的“游戏功能”在互联网上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网络词语与通用语言的差异性和鲜活性,也使其成为社会各界与语言研究所持续关注的热点。
对此,我们的社会应秉承科学的精神,客观认识网络语言的产生和使用问题,网络语言并非洪水猛兽,难以造成“中文危机”、“汉语危机”;我们的媒体应持严肃、负责的科学态度关注网络语言现象,避免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学术界应进一步加强网络语言及相关现象研究,为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与学术支持。
(摘编自汪磊《网络语言热的冷思考》)下列关于“网络语言”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网络语言“本土化”历程的最初形态还不多元,多是些描绘网民生活的汉字、汉语拼音形式和数字谐音、寓意形式。 |
B.网络语言最早产生于外国,以英语缩写和表情符号为主要表现形式,是网络技术发展和网络媒体广泛传播的结果。 |
C.网络语言具有强劲的发展态势,对此,社会普遍表现出或不安或焦虑的态度,甚而在潜意识里把它看成为洪水猛兽。 |
D.网络语言在当今社会呈现出新陈代谢、不断丰富的发展态势,越来越深入地影响现实生活,因而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待网络语言这一发展中的事物,我们不能以简单主观的态度去看待,因为那样做不利于将它引导到良性发展的轨道上来。 |
B.孤立地看网络媒体给其他媒体传播及其语言使用样式产生的影响,觉得异常;但联系网络媒体传播方式的独特性看,则实属正常。 |
C.网络媒体是集信息传递、娱乐、游戏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交际平台,这是由其传播手段的巨大而独特的兼容性决定的。 |
D.键盘输入、屏幕阅读的交际方式不同于网络之外口耳相传,而网络即时快捷的交际特点也明显优于白纸黑字的“传统”交际行为。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人们以最简洁的输入形式来应对快速的信息交流,这使得网络传播过程具有了鲜明的交际方式和交际特点。 |
B.人们为了应对快速的信息交流,寻求到缩略、替代、新造等语言表现形式,使得网络成为汉语新词产生的孵化器。 |
C.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网络传播更具娱乐化特点,这使语言的“游戏功能”在互联网上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
D.对于网络词语与通用语言的差异性和鲜活性,我们如果不能采取严肃、负责的科学态度,很可能会产生负面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