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民族精神--文化建设的精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的建立并没有带来和平、秩序和统一;相反,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落、君主复辟运动、军阀割据,以及外国帝国主义势力加剧。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和人民。
--《中国的奋斗(第6版)》(徐中约著)
(1)为了"革新国家",以陈独秀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掀起了什么运动?(1分)在这场运动中,他们高举哪两面大旗来"唤醒国家和人民"?
材料二
   
(2)材料中共产党的通电和蒋介石的讲话出现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从这些话语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
材料三 深圳在建设特区的过程中,连续创造几个"全国第一",闯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深圳特区最早"出租土地";最早"预售商品房";第一个推出工程"招标投标"方案;最早建立"劳务市场"、"原材料市场",还有人们早已陌生或知之甚少的"金融市场"、"期货市场"、"信息市场"、"人才市场",等等。
(3)深圳创造"全国第一"靠的是什么精神?据所学知识,说说经济特区在对外开放格局中的地位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4)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战略,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你认为当今我国社会最需要弘扬什么精神7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苏联改革的区别 新文化运动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天下者莫若尧舜,选贤能以禅让,太平大同之民主也。
——《孟子微》
材料二

材料三据《旬子·行效》载:周初分封71国,其中同姓诸侯有管、蔡、鲁、卫、晋、燕等53国,异姓诸侯有齐、宋、楚、越、陈、杞等10余国。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这种制度推行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举出由这种制度产生的三位部落联盟首领。
(3)夏商两朝覆灭的共同原因是什么?给后世君主提供了什么启示?
(4)根据材料三周初实行什么制度?有何目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功也。
——《论语》
材料二战国形势图

(1)“管仲相桓公”发生在什么时候?这一时期为什么能出现“霸诸侯,一匡天下”的现象?
(2)材料中“桓公九合诸侯”最重要的一次在哪个地点?
(3)通过齐桓公称霸的事件,从中你能提到哪些启示?
(4)写出图中① 所代表的国家名称。写出发生在A处的战役名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史记•夏本纪》
材料二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
(1)写出材料一所反映的成语故事名称。科网]
(2)他采用什么方法取得成功?这个传说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什么重要信息?
(3)材料二介绍了哪一个成语典故?其中的“苦心人”是谁?
(4)材料二反映了他怎样的作为?他的成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亚非大陆是人类文明的摇篮,这里大河奔流,土地肥美,先后出现过古老的人类文明。
(1)任意举出在世界文明发展历史中,有哪三条大河曾经孕育了人类的早期文明?
(2)按照上题所写出的三条大河的顺序,你能依次说出它们各自拥有的最具代表性的文明成果的名称吗?
(3)对于“人类早期文明都不约而同的产生于大河流域”的这一规律,你有何认识?

材料一:通过公民抽签,都可以担任各种官职;公民大会决定国家的一切大事,任何公职人员不能专政;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发给工资或补贴,以便贫苦公民广泛参政。
材料二:一切土地改归国家所有,政府把国有土地按一定面积划分,授予农民。土地不准买卖,死后归还。每六年授田一次。改革行政制度,建立起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
材料三: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土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
(1)判断上述三则材料中的改革分别发生在历史上哪三个国家?
(2)材料二中的改革内容是仿效哪国的制度?该改革对该国有何重大意义?
(3)材料三中改革对西欧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4)综上,对改革有何认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