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
使之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从诗中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点绛唇·途中逢管倅
赵彦端
憔悴天崖,故人相遇情如故。别离何遽,忍唱《阳关》句!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无据。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本词上片用了什么典故?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
结合全词谈谈对“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的理解?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
[双调]沉醉东风重九
[元]卢挚
题红叶①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②?
【注】①相传,唐代有一宫女在红叶上题诗,经御沟流出宫外,为一读书人所得。后来宫中遣放宫人,题诗的宫女就嫁给了那个读书人。②“白衣送酒”的典故出自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陶潜九月九日无酒,于宅边菊丛中摘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⑴请赏析“月落山容瘦”的“瘦”字的妙处。
答:
⑵请赏析“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答: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两个小题。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1)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让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
(2)诗中的“共”和“乱”用得精当,耐人寻味,请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春游图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夹岸桃花蘸水开”是说桃花沾着水面盛开,但是桃树不同于柳树,它的枝叶不是丝丝下垂的,怎能蘸水呢?请说明原因。
诗人游湖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全诗分析。(6分)
读苏轼《定风波》,完成两个小题。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借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③-----------------,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在横线处默写出原词句:③----------------------------
(2)人们说此词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句充满了艺术的张力,并体现了词人苏轼最具魅力的人格光辉。你是怎样理解这一说法的?请结合苏轼的身世,说说你的理解。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