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成小题。
叔文,越州人,以棋入东宫。颇自言读书知理道,乘间常言人间疾苦。上将大论宫市事,叔文说中上意,遂有宠。因为上言:“某可为将,某可为相,幸异日用之。”密结韦执谊,并有当时名欲侥幸而速进者陆质、吕温、李景俭、陈谏、刘禹锡、柳宗元等十数人,定为死交;而凌准、程异等又因其党而进,交游踪迹诡秘,莫有知其端者。贞元十九年,补阙张正买疏谏他事,得召见。正买与王仲舒、常仲孺相善,数游止。正买得召见,诸往来者皆往贺之。有与之不善者,告叔文、执谊,云:“正买疏似论君朋党事,宜少诫!”执谊、叔文信之。执谊尝为翰林学士,父死罢官,此时虽为散郎,以恩时时召入问外事。执谊因言成季等朋宴聚游无度,皆谴斥之,人莫知其由。叔文既得志,与王伾、李忠言等专断外事,遂首用韦执谊为相,其常所交结,相次拔擢,至一日除数人,日夜群聚。叔文颇任事自许,微知文义,好言事,上以故稍敬之。上疾久不瘳,内外皆欲上早定太子位,叔文默不发议。已立太子,天下喜,而叔文独有忧色。常吟杜甫《题诸葛亮庙》诗末句,云:“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因歔欷流涕,闻者咸窃笑之。虽判两使事,未尝以簿书为意,日引其党,屏人切切细语,谋夺宦者兵,以制四海之命。既令范希朝、韩泰总统京西诸城镇行营兵马,中人尚未悟。会边上诸将各以状辞中尉,且言“方属希朝”,中人始悟兵柄为叔文所夺,乃大怒曰:“从其谋,吾属必死其手。”密令其使归告诸将曰:“无以兵属人。”希朝至奉天,诸将无至者。韩泰白叔文,计无所出,唯曰:“奈何,奈何!”无几而母死执谊益不用其语叔文怒与其党日夜谋起复起复必先斩执谊而尽诛不附己者闻者皆凶惧。皇太子既监国,遂逐之,明年乃杀之。
(选自韩愈《顺宗实录》第五卷)
【注】叔文:姓王,唐朝著名政治改革家。他所领导的改革史称“永贞革新”。中人:宦官。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幸异日用之幸:希望 |
B.程异等又因其党而进进:进宫 |
C.叔文颇任事自许许:赞许 |
D.无以兵属人属:隶属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可能成为王叔文被杀原因的一组是( )
①乘间常言人间疾苦 ②与王伾、李忠言等专断外事
③正买疏似论君朋党事 ④内外皆欲上早定太子位,叔文默不发议
⑤因歔欷流涕,闻者咸窃笑之 ⑥谋夺宦者兵,以制四海之命
A.①③⑤ | B.①④⑥ | C.②③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叔文没有多少文化,关心百姓疾苦,有志于改革朝政。受到宠信后常常向皇帝进言,推荐那些他认为优秀的人。 |
B.王叔文与韦执谊、李景俭、刘禹锡、柳宗元等结交,相互间交往甚密。他掌握大权之后,大量提拔自己的同党。 |
C.王叔文强烈反对皇帝立太子,因此遭到太子忌恨。太子听政后,就利用宦官的力量把王叔文逐出京城并杀了他。 |
D.韦执谊曾担任翰林学士,做散郎时受到皇帝宠信。后来在王叔文的支持下做了宰相,但后来他又背叛了王叔文。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常所交结,相次拔擢,至一日除数人,日夜群聚。
(2)中人始悟兵柄为叔文所夺,乃大怒曰:“从其谋,吾属必死其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士燮字威彦,苍梧广信人也。燮少游学京师,事颍川刘子奇,治《左氏春秋》。察孝廉,补尚书郎。父赐丧阕后,举茂才,除巫令,迁交阯太守。
弟壹,初为郡督邮。刺史丁宫征还京都,壹侍送勤恪,宫感之,临别谓曰:"刺史若待罪三事,当相辟也。"后宫为司徒,辟壹。比至,宫已免,黄琬代为司徒,甚礼遇壹。董卓作乱,壹亡归乡里。
燮体器宽厚,谦虚下士,中国士人往依避难者以百数。耽玩《春秋》,为之注解。陈国袁徽与尚书令荀彧书曰:"交阯士府君既学问优博,又达于从政,处大乱之中,保全一郡,二十余年疆埸无事,民不失业,羁旅之徒,皆蒙其庆,官事小阕,辄玩习书传,《春秋左氏传》尤简练精微,吾数以咨问传中诸疑,皆有师说,意思甚密。又《尚书》兼通古今,大义详备。闻京师古今之学,是非忿争,今欲条《左氏》、《尚书》长义上之。"其见称如此。
朱符死后,汉遣张津为交州刺史,津后又为其将区景所杀,而荆州牧刘表遣零陵赖恭代津。是时苍梧太守史璜死,表又遣吴巨代之,与恭俱至。汉闻张津死,赐燮玺书曰:"交州绝域,南带江海,上恩不宣,下义壅隔,知逆贼刘表又遣赖恭窥看南土,今以燮为绥南中郎将,董督七郡,领交阯太守如故。"后燮遣吏张旻奉贡诣京都,是时天下丧乱,道路断绝,而燮不废贡职。
后巨与恭相失举兵逐恭恭走还零陵建安十五年孙权遣步骘为交州刺史骘到燮率兄弟奉承节度而吴巨怀异心骘斩之。权加燮为左将军。建安末年,燮遣子廞人质。燮又诱导益州豪姓雍闿等,率郡人民使遥东附,权益嘉之,迁卫将军。燮每遣使诣权,致杂香细葛,辄以千数,明珠、大贝、流离、翡翠之珍,无岁不至。权辄为书,厚加宠赐,以答慰之。燮在郡四十馀岁,黄武五年,年九十卒。
(选自《三国志士燮传》,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左氏春秋》治:研究 |
B.壹亡归乡里亡:逃跑 |
C.又达于从政达:通晓 |
D.致杂香细葛致:得到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陈国袁徽与尚书令荀彧书曰 | B.津后又为其将区景所杀 君安与项伯有故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C.厚加宠赐,以答慰之 | D.明珠、大贝、流离、翡翠之珍 |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古之学者必有师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燮学问渊博,精通《左传》、《尚书》等。袁徽对士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他通晓古文《尚书》和今文《尚书》,理解透彻而全面。 |
B.士燮心胸宽厚,谦恭虚心,礼贤下士,中原士人纷纷投奔他以避乱世。而士燮也能在时局非常混乱的情况下保全郡中百姓,使百姓安居乐业。 |
C.士燮既善于做官,又精于学术。做官方面,处于动荡不安的乱世却能在郡任职四十多年;学术方面,针对他人对经书的疑义能答疑解惑。 |
D.士燮有功于孙权,深得孙权重用,曾被孙权任命为左将军、交州刺史、卫将军等。归附孙权后,他曾诱导益州豪族雍闿等人归附孙权。 |
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后巨与恭相失举兵逐恭恭走还零陵建安十五年孙权遣步骘为交州刺史骘到燮率兄弟奉承节度而吴巨怀异心骘斩之。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宫为司徒,辟壹。比至,宫已免,黄琬代为司徒,甚礼遇壹。
译文:
(2)今以燮为绥南中郎将,董督七郡,领交阯太守如故。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歇为王,陈余为将,张耳为相,皆走入钜鹿城。
初,宋义所遇齐使者高陵君显在楚军。楚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悦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
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于钜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且扫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慴服,莫敢枝梧。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胜则兵罢罢,通“疲” |
B.故不如先斗秦、赵斗,使……相斗 |
C.立羽为假上将军假,假扮 |
D.救钜鹿下者十余壁壁,营垒 |
文中“则我引兵鼓行而西”的“而”字,与下列句子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望洋向若而叹曰 | B.劳苦而功高如此 |
C.归而求救国之策 | D.德不厚而望国之治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充分地表现项羽及其军队的勇猛和超强的战斗力,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
B.项羽认为,虽然若论坐于军帐,运筹决策,他比不上宋义;但是披坚甲执锐兵,勇战前线,宋义比不上他。于是作为次将的项羽心里不服宋义为上将军。 |
C.由于宋义不戮力救赵攻秦,“久留不行”,反而拒谏饰非,打击异己,所以项羽杀了他。 |
D.项羽军破釜沉舟,抱着必死决心,于是士气大增,无不一以当十,势如破竹地战胜了秦军和诸候的军队,最后诸侯军“无不膝行而前”的臣服。 |
用“/”给文中划横线句子断句。
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史记·项羽本纪》)
(2)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
(3)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举永乐十九年进士。
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扈跸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师还,赏赉与诸大臣等。
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谦与尚书邝埜极谏,不听。埜从治兵,留谦理部事。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本部尚书。
初,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郕王。王惊谢至再。谦扬言曰:“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王乃受命。九月,景帝立,谦入对,慷慨泣奏曰:“寇得志,要留大驾,势必轻中国,长驱而南。请饬诸边守臣协力防遏。京营兵械且尽,宜亟分道募民兵,令工部缮器甲。遣都督孙镗、卫颖、张軏、张仪、雷通分兵守九门要地,列营郭外。都御史杨善、给事中王竑参之。徙附郭居民入城。通州积粮,令官军自诣关支,以赢米为之直,毋弃以资敌。文臣如轩輗者,宜用为巡抚。武臣如石亨、杨洪、柳溥者,宜用为将帅。至军旅之事,臣身当之,不效则治臣罪。”帝深纳之。
谦既死,而亨党陈汝言代为兵部尚书。未一年败,赃累巨万。帝召大臣入视,愀然曰:“于谦被遇景泰朝,死无余资,汝言抑何多也!”亨俯首不能对。俄有边警,帝忧形于色。恭顺侯吴瑾侍,进曰:“使于谦在,当不令寇至此。”帝为默然。
(节选自《明史·于谦传》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命谦口数其罪数:清算 | B.王惊谢至再谢:拒绝 |
C.以赢米为之直直:通“值”,代价 | D.上下无固志固:坚定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洎牧以谗诛 |
B.武臣如石亨、杨洪、柳溥者曩者辱赐书 |
C.不效则治臣罪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
D.帝忧形于色士大夫请于当道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谦由于口才出众,在高煦投降一事中表现出色,深得皇帝赞赏,班师回朝后得到了和其他大臣一样的赏赐。 |
B.皇帝在土木堡被俘后,京师上下大为震惊,有人主张南迁,于谦以宋王朝南渡为例,严厉加以驳斥,他的主张得到了当时监国的郕王的认可。 |
C.景帝即位之后,于谦奏议积极备战,认为应该招募民兵制造武器,据守要地迁民入城,文臣武将各司其职,以应对必然长驱南下的敌寇。景帝完全接纳了他的意见。 |
D.陈汝言战败之后,皇帝念及于谦,痛惜不已,认为如果于谦尚在,情势必然不至于如此不堪。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
(2)于谦被遇景泰朝,死无余资,汝言抑何多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6.11)
(2)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7.11)
(3)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11.9)
(4)哀公问:“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6.3)颜渊死时,孔子为什么恸哭?请结合四个语段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孔子称赞颜回“箪食瓢饮”“不改其乐”,而对现代人而言,我们应该还能从中读出对今天有益的启示来,请列举一条。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吕太后者,高祖微时妃也,生孝惠帝、鲁元太后。及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如意立为赵王后,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诤”)之,及留侯策(计策),太子得毋废。
……
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乃令永巷(永巷令)囚戚夫人,而召赵王。使者三反,赵相建平侯周昌谓使者曰:“高帝属臣赵王,赵王年少。窃闻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赵王并诛之,臣不敢遣王。王且亦病,不能奉诏。”吕后大怒,乃使人召赵相。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王来,未到。孝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赵王霸上,与入宫,自挟与赵王起居饮食。太后欲杀之,不得间。孝惠元年十二月,帝晨出射。赵王少,不能蚤起。太后闻其独居,使人持鸩饮之。犁(等到)孝惠还,赵王已死。于是乃徙淮阳王友为赵王。夏,诏赐郦侯父追谥为令武侯。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 煇(熏)耳,饮瘖(哑)药,使居厕(猪圈)中,命曰“人彘”。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孝惠见问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余不能起。使人请太后曰:“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孝惠以此日饮为淫乐,不听政,故有病也。
(节选自《史记·吕太后本纪》)对下列四句中划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高祖微时妃也微:地位低贱 |
B.使人请太后请:告诉 |
C.高帝属臣赵王属:部属 |
D.太后欲杀之,不得间间:机会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以五百岁为春 |
B.使人持鸩饮之项伯杀人,臣活之 |
C.太后闻其独居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D.乃知其戚夫人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吕后是高祖贫贱时的原配夫人,因为年纪大,经常留在家中,很少见到高祖,和高祖越来越疏远。 |
B.吕后派使者往返多次召赵王进京,而赵国丞相周昌都找许多理由阻止了;吕后非常恼怒,就派人去召周昌到长安,然后又派人去召赵王进京借机杀了他。 |
C.吕后想要杀赵王,却得不到机会。后来借惠帝出去射箭之机派人拿去毒酒让赵王喝下。惠帝知道后,痛哭而且病倒,从此再不愿意料理朝政了。 |
D.吕后痛恨当初戚姬被宠,自己被高祖疏远,且戚姬要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吕后于是杀赵王,害戚姬,使她变成人彘。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
译文:
(2)窃闻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赵王并诛之,臣不敢遣王。
译文:为下面这句话断句,用“/”标出。
孝惠见问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余不能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