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中文是由改变与革新或革命组成;英文是reform,意思都是对原有组织形式或社会结构进行重组,以达到改善社会状况的目的。社会改革是一个全面涉及人文与科学的综合系统工程,任何一项社会改革都会牵涉到各个社会群体的利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者。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我赋予人民恰如其分的崇高地位,未曾剥夺他们的荣誉,也未曾给予过多的尊荣。权势之士因为财富遭受嫉妒,我保护他们免受一切危厄。我坚持立场,不偏不倚,不允许任何一方恃强凌弱。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古希腊抒情诗选》
材料三 雅典人四处寻找富于人情味的改革者。终于,他们找到了比其他任何人更能胜任的人,他的名字叫梭伦。……他为雅典人制订出一套以中庸为其基本原则的法律,而中庸正是古希腊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房龙《人类的故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2)据材料二与材料三,概括梭伦改革的指导思想。
(3)商鞅和梭伦都崇尚法治,为何社会效果不同?试联系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请就改革与社会稳定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有关商鞅变法,请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秦地本是戎狄之区。……直至秦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戎狄之俗。例如,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沿着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这种陋俗经商鞅的严禁才消灭。……没有受文明的雅化,也就没有受文明的软化。在六国中秦人是最犷野矫健的。商鞅的严刑峻法给他们养成循规蹈矩的习惯,商鞅的特殊爵赏制度使得对外战争成了他们唯一的出路。以最强悍、最有纪律的民族,用全力向外发展,秦人遂无敌于天下。
――张荫麟《中国史纲》
材料三、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原注:开,谓刑严峻则政化开;塞,谓布恩赏则政化塞,其意本于严刑少恩。又为田开阡陌,及言斩敌首赐爵,是耕战书也
(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6分)其中,涉及民生问题的措施有哪些?(4分)
(2)材料二、三对商鞅变法是如何评价的?(4分)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4分)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本封建社会,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各种救国梦应运而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如是则西洋之民,其尊且贵也,过于王侯将相,而我中国之民,其卑且贱,皆奴产子也。设有战斗之事,彼其民为公产公利自为斗也,而中国则奴为其主斗耳。夫驱奴虏以斗贵人,固何所往而不败?
——选自严复《辟韩》(1895年)
(1)材料一中严复认为“西洋之民”和“中国之民”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他所倡导的政治思想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材料二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社会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去,不必管他……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
(2)据材料二,概述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原因。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材料三 第二件也因为正在做正义人道的外交梦。以为这次和会。真是要把全世界不合理的国际关系根本改造,立个永久和平的基础。想拿私人资格将我们的冤苦,向世界舆论伸诉伸诉。也算尽江一二分国民责任。如今外交是完全失望了。
(3)材料中“如今外交是完全失望了”指什么?(2分)这次“外交失望”给中国带来的历史影响有哪些?(4分)
材料四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
——费正清《观察中国》
(4)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梦想实现是在什么时期,为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9分)
材料一中国古代货币简表
发展阶段 |
时间 |
标志 |
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 |
秦代 |
使用圆型方孔钱 |
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
汉武帝时 |
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
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变 |
唐高祖时 |
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 |
由金属铸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
宋代 |
纸币交子在四川地区诞生 |
材料二16—18世纪中外金与银的比价表
年代 |
中国 |
英国 |
西班牙 |
1580 |
1:5.5 |
1:11.7 |
1:12.12 |
1635 |
1:10 |
1:13 |
1:13.13 |
1637 |
1:13 |
1:13.5 |
1:13.13—15.45 |
——钱江《十六至十八世纪国际间白银流动及其输入中国之考察》
材料三欧元的建立是一个伟大的创举。1999年欧元开始启动,2002年欧元现金正式替代了欧元区内原有的国别货币。跨主权货币从此由思想变成了实践,“口袋里的欧洲”使欧洲人找到一种休戚与共的感觉,体验到做真正欧洲人的感觉。
但关于欧元前景的争论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有些专家称“欧元为政治货币”,预言欧元生存期不会超过十年。这显然过于悲观,低估了欧洲政治家的决心和能力。但欧元十周年后不久,希腊的主权债务危机暴露出欧元的潜在风险。《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界定了欧元的基本属性,但《马约》阐述的欧元4大承诺全部被打破:政府债务没有得到控制,反而翻倍了;预算赤字没有得到控制;救援禁令同样遭到破坏;欧洲央行不再独立,却因为大量收购贬值的政府债券而危及信誉。
——黄益平《欧元危机》
(1)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宋两代货币演变的原因。
(2)据材料二说明16世纪晚期到17世纪中期中国金银比价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欧元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二条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
第十条所有没收和征收得来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除本法规定收归国家所有者外,均由乡农民协会接收,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
第三十条土地改革完成后,由人民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并承认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其土地的权利。
——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
材料二为了获得足够的粮食、棉花、油料等产品,保证城市居民的生活消费和加工企业的原料供应,就要对农副产品实行贸易垄断即统购派购的制度。为了确保在低价统派购的条件下农民仍然能把资源投入到国家工业化所需要的农产品生产中,就要求作出一种强制性的制度安排,使国家能够以行政力量直接控制农业的生产。按照这种逻辑,实行主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之后,(1953年)农业集体化运动随之开始并不断加速……
——林毅夫等著《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
材料三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是长期不变的,集体经济要建立生产责任制也是长期不变的。……包干到户这种形式,在一些生产队实行以后,经营方式起了变化,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社员承包的土地不准买卖,不准出租,不准转让,不准荒废,否则,集体有权收回……前几年国家提高了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并对收购政策作了一些必要的调整,农民从中得到很大好处。……要教育农民顾全大局,保证按规定质量完成农副产品交售任务,支援工业、城市和出口,力争为国家建设多做贡献。
——中共中央1982年1月1日转发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
材料四每一次土地制度的变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产生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胡元坤著《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建国初期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变化。
(2)材料一、三反映的土地政策有何异同?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中对农业有什么调整?
(3)依据上述材料中农村土地制度的三次变迁,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四的观点。
(要求:观点理解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18分)粱启超先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遍游欧洲各国,写下《欧游心影录》,记录了他在欧洲的所观、所思,对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深有启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俄国过激派政府,居然成立。居然过了两年。不管将来结局如何,假定万一推翻,他那精神毕竟不能磨灭。从前多数人嘲笑的空理想,却已结结实实成为一种制度。将来历史价值,最少也不在法国大革命之下。影响自然是及於别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价值。(4分)
材料二第二件也因为正在做正义人道的外交梦。以为这次和会。真是要把全世界不合理的国际关系根本改造,立个永久和平的基础。想拿私人资格将我们的冤苦,向世界舆论伸诉伸诉。也算尽江一二分国民责任。如今外交是完全失望了。
(2)材料中“如今外交是完全失望了”指什么?(2分)这次“外交失望”给中国带来的历史影响有哪些?(4分)
材料三我中英两国,向来都以保守著名。但我们中国人所保守的,和英国正相反。中国人最喜欢换招牌。抄几条宪法,算立宪。改一个年号,便算共和。至於政治社会的内容,连骨带肉,都是前清那个旧躯壳。英国人内部是不断的新陈代谢,实际上时时刻刻在那里革命。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期识,评述梁启超的观点。(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