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建立民主政治进行了不懈努力。……在新中国建立后,老一辈的革命家们又结合国情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
材料二 2010年3月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众权利,特别是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决权和监督权。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让民众更好地参与管理基层公共事务。他还表示,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
——中新社
材料三 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材料四 第十六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各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摘自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试举出中共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民主政治”方面的努力的史实。(两例即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制定出哪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
(2)温总理的报告,反映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哪些特征?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3)对比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促使这种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
(4)综上,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
根据所学《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相关内容,中外历史上改革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A.改革是思想解放的重要形式;B.改革是富国强兵的重要手段;C.改革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一种形式,……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13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5、16世纪后,各大洲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开始形成一个统一的市场;19世纪50—60年代,世界市场初步形成;20世纪初,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成型。到今天,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发展,它已变成包括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真正的世界大市场。
材料二“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
“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
材料三 现代世界的经济现象
海地人用泥土做饼充饥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导致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的三个重要史实。(3分)
(2)依据材料二,分别归纳克林顿与卡斯特罗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3)材料三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什么现象?结合材料二、三,谈谈你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921年3月21日颁布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法令规定,每一农户的粮食税额取决于他的土地数量、家庭人口、收成财产状况。……所有农户在缴纳粮食税以后可以自由处理剩余的粮食,可以拿到市场自由出卖。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922年5月22日颁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期限一般定为三年,特殊情况可为六年。法令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但主人必须同雇工一起劳动,另外在承租土地上不得使用雇佣劳动力。1925年11月,苏维埃政权发布新的法令放宽出租土地和雇佣劳动力的条件。
材料二 中国粮食产量统计表(万吨)
1952年 |
1957年 |
1958年 |
1959年 |
1961年 |
1962年 |
1984年 |
1990年 |
16392 |
19595 |
20000 |
17000 |
14750 |
16000 |
40712 |
43500 |
材料三 从1958年夏季开始,只短短几个月时间,全国七十四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组成二万六千多个人民公社。参加公社的农民有一亿二千多万户,占全国各民族总农户的99%以上。
当时,提出人民公社的集体所有制完成向全民所有制过渡,快的三四年,慢的五六年,认为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遥远将来的事情。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
材料四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式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穷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展开了叫“生产责任制”某些尝试……1983年,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灭了。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布尔什维克党对以前的什么政策进行了修正?请分析指出这一修正的实质和特征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1958-1961年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四,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后粮食产量大幅度上升的原因。
(4)材料一和材料四反映的问题的共同之处是什么?由此你可以得出哪些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换代”。无主者,黎明立桥头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苏州风俗考》
材料二 1757年,清朝乾隆皇帝诏告天下,划定广州十三行为全国唯一对外贸易口岸,史称“一口通商”。
材料三 1913~1922年中国进出口面粉值变化表(单位:海关两)
(1)材料一反映的社会现象的实质是什么?
(2)材料二表明当时统治者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这种政策对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特征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们生来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上是平等的,这此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法律是公众意志的表现,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通过代表参与法律的制定。在法律面前,所有公民都是平等的。”
材料二:“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造物主’那儿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此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如遇有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变成损害这些目的时,人民就有权利来废除它……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力,谨庄严宣告……”
材料三:“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国务员受参议院弹劾后,临时大总统应免其职,但得交参议院覆议一次。”
请回答:
(1)材料一出自什么文献?哪年发表的?有何历史意义?
(2)材料二出自什么文献?哪年发表的?它有什么局限性?
(3)材料三出自什么文献?哪年发表的?从材料看它确定的是什么政体?有何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