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①,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②被召诣校书郎③,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④、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⑤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选自《后汉书·班超传》)
【注释】①孝谨:孝顺而恭谨。②固:班固,班超之兄,汉代史学家。③校书郎:官职名。④傅介子:汉朝人,曾立功边疆。⑤研:同“砚”。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1)然内孝谨( ) (2)不耻劳辱( )
(3)尝辍业投笔叹曰( ) (4)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从选文来看,班超后来能有所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草书大王
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②。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并不自识。诟其侄曰⑤:“汝胡不早问⑥,致余忘之。”
注: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得到佳句。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诟(ɡòu):责骂。⑥胡:为什么。下列句子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索笔疾书执所书问曰 | B.丞相自若也若听茶声然 |
C.汝胡不早问燕山胡骑鸣啾啾 | D.侄罔然而止罔不因势象形 |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何字也?
(2)丞相熟视久之,并不自识。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2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⑾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⑿,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⒀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⒁所闻,皆叹惋⒂。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仿佛若有光( ) ②屋舍俨然( ) ③阡陌交通( )
④寻病终 ()5处处志之( ) 6欣然规往()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划线字意思相同的词。
⑴缘溪行() ⑵便要还家()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下列“之”字用法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渔人甚异之 |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C.具答之 | D.闻之,欣然规往 |
如果让你长期住在陶渊明的“世外桃源”里不出来,你愿意吗?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日:“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日:“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日:“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日“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呜呼日:“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填空。
《陈涉世家》选自,它是一部史学巨著,也是一部文学巨著。鲁迅赞誉为“,。”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1)会天大雨 (2)失期,法皆斩
(3)死国可乎(4)为天下唱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①天下苦秦久矣。
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胜用“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表明自己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 |
B.“天下苦秦久矣”说明百姓痛恨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处处积蓄着反抗的力量。 |
C.陈胜打出扶苏、项燕的旗号,寄托了对二人的怀念,并立志替二人报仇。 |
D.陈胜、吴广派人“置书鱼腹”和“篝火狐鸣”是为起义做舆论准备。 |
这次起义的导火索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个导火索,陈胜、吴广还会起义吗?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1)甚异之(2)具答之辨析下列词义的古今差异。
(1)交通:古义:今义:
(2)妻子:古义:今义:
(3)绝境:古义:今义:
(4)无论:古义:今义:翻译下面的句子。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后遂无问津者。第二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进行了描写?
你对文中“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如何理解?
作者生活的时代,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可是作者描绘出了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请想一想并写出作者写作的意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共9分,每小题3分)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对下列选文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布衣:平民 |
B.秦王怫然怒怫然:盛怒的样子 |
C.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谢:感谢 |
D.故不错意也错:“措”置办 |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
B.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中有足乐者 |
C.长跪而谢之曰国险而民富 |
D.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舜发于畎亩之中 |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唐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
B.唐雎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不怕牺牲、外强中干。秦王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 |
C.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事例的用意是一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
D.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是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