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用途广泛,其结构和性质等是化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1)如图是铝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铝原子的质子数为13 |
B. | 在化合物中铝通常显+3价 |
C. | 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
D. | 铝可作导线是由于它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
(2)某化学小组用一定量的 和 混合溶液进行了如图实验,并对溶液 和固体 的成分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提出问题】溶液
中的溶质可能有哪些?
【做出猜想】
①只有
②
③
④
【交流讨论】不合理的猜想是(填标号),其理由是.
【实验探究】若猜想①成立,通过以下实验可确定固体B的成分,请将下表填写完整.
实验步骤 |
现象 |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取少量固体B,滴加 | 有气泡产生 |
(3)下图是工业炼铁示意图。其中,焦炭的作用是燃烧提供能量和 ;有铁生成的化学方程式为。
(4)某工厂利用废铁屑与废硫酸起反应来制取硫酸亚铁.现有废硫酸49t(
的质量分数为10%),与足量的废铁屑起反应,可生产硫酸亚铁的质量是多少?
同学们在学习了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后,联想到单质碳的一些化学性质,对反应后的气体成分产生了疑问,某学习小组对该反应产物中的气体成分进行了探究。
〔猜 想〕
①气体产物全部是CO2②气体产物全部是CO③气体产物
〔查阅资料〕 CO气体能使湿润的黄色氯化钯试纸变蓝色。
〔设计实验〕根据各自的猜想,他们共同设计了如下图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
〔现象与分析〕
现象 |
结论 |
如果装置B, 装置C无现象 |
则猜想①成立 |
如果装置B无现象,装置C |
则猜想②成立 |
如果装置B,装置C____________ |
则猜想③成立 |
〔结论〕实验现象证明猜想③成立,同学们的疑问是合理的。
〔反思〕
(1)同学们对CO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①原因一:木炭和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直接发生反出产生CO;
②原因二:反应C+2CuO2Cu+CO2↑中的一种产物和反应物木炭又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了CO;
请你从原因一、原因二中选择其一,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存在此原因的化学反应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述实验,请你归纳出单质碳在工业上的重要用途
在实验室选用下图中A~G的装置可以制取氧气。
A BC D E F G H
(1)用分子的观点解释H操作的现象 _________。
(2)实验室选择上图中某发生装置进行高锰酸钾制取O2,请指出该装置的缺陷:_________ 。
(3)某同学选用装置B和F来制取氧气。
① 请写出该方法制氧气的符号表达式:_________ 。
② 装置B中的长颈漏斗下端管口要浸在液面下,其目的是:_________ 。
③ 在实验过程中,该同学动作太慢,氧气还没有收集满,锥形瓶中的反应就已经停止(如图所示)。若想集满这瓶氧气,在不拆卸装置的前提下,请你帮他想出两种解决的方法:
④与装置B相比,C装置的优点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该同学用坩埚钳夹取一小块木炭加热到发红后,伸进一瓶氧气中,观察到的现象是木炭剧烈燃烧,发白光.进一步证明木炭与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的方法是_________。
(4)向集气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发生了化学变化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与熟石灰固体共热来制取氨气。常温下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NH3极易溶于水。请根据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①实验室制取氨气,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收集装置可以是_________(填序号);
②若用如图G装置进行“排空气法”收集制取的NH3,请把图中的“导气管”补画完整.
实验室中有一瓶标签受损的无色液体,如图所示.这瓶无色液体是什么呢?实验员老师告诉大家,该液体目前只能是过氧化氢溶液和蒸馏水中的一种.
(1)大家讨论后一致认为不可能是蒸馏水,理由是。
(2)为确定该液体成分,同学们继续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反思交流】
(3)大家认为标签受损的原因可能是。
(4)通过学习大家知道我国淡水资源缺乏,而海水淡化是未来生活一种重要来源。自然界中的溴元素绝大多数存在于海洋中,其元素符号为Br,根据中文名称 “溴”推测:该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填“左侧”、“右侧”或“中部”)。
(5) 小明同学从水产市场带回一瓶浑浊的海水,他要模拟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最终制成蒸馏水.其实验过程如下所示。请你参与实验并回答:
1) 加入絮凝剂A的作用是,操作①的名称是。
2)下列对该操作①过程及结果描述正确的是()(填编号)
A.此过程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B.该操作是利用颗粒大小不同将混合物分离
C.该操作之后得到的“水”仍是咸的 D.该操作之后得到的“水”可以饮用
3)请仔细观察下面三幅图。
在上述实验过程中操作② 应选用三幅图中的装置是(填序号),
操作③ 应选用的装置是(填序号)。
以下是某研究小组探究影响化学反应快慢的一些因素的相关数据(常温通常指20℃;“浓度”指溶质的质量分数)
实验序号 |
过氧化氢溶液浓度/% |
过氧化氢溶液质量/g |
温度/℃ |
二氧化锰用量/g |
氧气体积/ml |
反应所需时间/s |
① |
5 |
12 |
20 |
0.2 |
125 |
11 |
② |
30 |
12 |
20 |
0.2 |
125 |
2 |
③ |
30 |
12 |
40 |
/ |
125 |
148 |
④ |
30 |
12 |
90 |
/ |
125 |
82 |
(1)通过实验①和②对比可知,化学反应快慢与有关;
(2)通过对比实验和可知,化学反应快慢与温度的关系是。
(3)由上述实验可知,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最合适的条件是 。
某研究小组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发现: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没有火焰,而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却有明亮的火焰。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1)写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2)探究一:蜡烛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是什么?
点燃蜡烛,将金属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如图所示)。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
(3)探究二: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料】
物质 |
熔点╱℃ |
沸点╱℃ |
燃烧时温度╱℃ |
石蜡 |
50∽70 |
300∽550 |
约600 |
铁 |
1535 |
2750 |
约1800 |
钠 |
97.8 |
883 |
约1400 |
由上表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通过上表中石蜡、铁的数据对比,你认为物质燃烧时,什么情况下能产生火焰。由此推测:钠在燃烧时,(填“有”或“没有”)火焰产生。
(4)根据硫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事实,请你推测硫沸点硫燃烧时的温度(填“>”或“<”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