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12-16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明太祖朱元璋)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2)礼愈至
(3)宋濂尝与客饮 (4)濂具以实对 下面划线的“以”的用法与另外三项不同的是( )(2分)
A.无从致书以观 | B.计日以还 |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D.俯身倾耳以请 |
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2)诚然,卿不朕欺。 甲、乙两段文字分别写了宋濂的什么故事?由此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品质?
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读了甲文或乙文后获得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6分)
游小盘谷记
梅曾亮
江宁府城,其西北包卢龙山而止。余尝求小盘谷,至其地,土人或曰无有。唯大竹蔽天,多歧路,曲折广狭如一,探之不可穷。闻犬声,乃急赴之,卒不见人。
熟五斗米顷,行抵寺,曰归云堂。土田宽舒,居民以桂为业。寺傍有草径甚微,南出之,乃坠大谷。四山皆大桂树,随山陂陀。其状若仰大盂,空响内贮,謦咳不得他逸;寂寥无声,而耳听常满。渊水积焉,尽山麓而止。
由寺北行,至卢龙山,其中坑谷洼隆,若井灶龈腭之状。或曰:“遗老避兵者,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皆当其地。”
日且暮,乃登山循城而归。瞑色下积,月光布其上。俯视万影摩荡,若鱼龙起伏波浪中。诸人皆曰:“此万竹蔽天处也。所谓小盘谷,殆近之矣。”
同游者,侯振廷舅氏,管君异之、马君湘帆,欧生岳庵,弟念勤,凡六人。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4分)
① 卒 不 见 人② 其 状 若 仰 大 盂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①余尝求小盘谷()②探之不可穷()
③由寺北行,至卢龙山 ()④若鱼龙起伏波浪中()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4分)
此万竹蔽天处也。所谓小盘谷,殆近之矣。简要概述作者游小盘山的行踪。
文言文阅读。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 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⑤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庶几]差不多。⑤面墙:对着墙壁,即一无所见的意思。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1)未尝稍降辞色(2)俟其欣悦
(3)以求其是非之所在(4)今人可不勉乎以下四组语句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既加冠若既不出户 | B.故余虽愚虽有子羔、原宪之贤 |
C.俯身倾耳以请夫以孔子之圣 | D.益慕圣贤之道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有何异同?
欧阳修苦读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lǘ )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必,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注:荻,芦苇秆)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家贫无资()及其稍长()
太夫人以荻画地()或因而抄录()翻译下面句子。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请同学们回顾下学过的课文《送东阳马生序》,该文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文学家谁呢?请问他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与欧阳公一样的什么样的困难,他们都是怎么克服的呢?他们身上有怎样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解释下面划线词的意思。
①是马也()②其真无马邪()
③策之不以其道()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下面句中划线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虽有千里之能食之不能尽其材 | B.不汲汲于富贵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C.安求其能千里也或遇其叱咄 | D.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马之千里者 |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本文托物寓意,文中“千里马”喻指人才,“伯乐”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匹骨瘦如柴的老马拉着盐车上山坡,气直喘,汗直流,竭尽全力还是拉不上去。赶车的人吆喝着,用鞭子狠狠地抽打它……这时,一个路过的相马人看见了,心疼得流下了眼泪,急忙脱下衣裳披在瘫倒在地的老马身上。老马睁开眼,看到相马人,眼睛一亮,长嘶一声而逝。请你展开想像,写出老马临死前想对相马人说的话。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①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②竭股肱③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永安]即白帝城。②[敢]谦词。有冒昧的意思。③[股肱]比喻辅佐之臣。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②由是感激()
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④若嗣子可辅()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了。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甲】【乙】两段中加点的“大事”都指什么?并用一个成语概括“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请简要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诸葛亮为什么在【甲】文中追述自身经历并追忆【乙】文中提到的“白帝托孤”一事
呢?
(2)你从【甲】【乙】两段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怎样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