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12-16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明太祖朱元璋)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2)礼愈至
(3)宋濂尝与客饮 (4)濂具以实对 下面划线的“以”的用法与另外三项不同的是( )(2分)
A.无从致书以观 | B.计日以还 |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D.俯身倾耳以请 |
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2)诚然,卿不朕欺。 甲、乙两段文字分别写了宋濂的什么故事?由此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品质?
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读了甲文或乙文后获得的启示。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做6-9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⑴月色入户。户
⑵盖竹柏影也。盖
⑶止午、未、申三时。止
⑷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工.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⑵安可为俗士道哉?.【甲】【乙】两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同是描写月色,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⑴写月语句
⑵描写方法.【甲】【乙】两文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
阅读选文,完成1~5题。
【甲】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选自《出师表》)
【乙】
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汉、魏以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表①废廖立、李严②於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③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④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⑤等岂可不企慕及之?
【注释】①表:指上表建议。②廖立、李严:蜀汉之臣。③左衽:古代少数民族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而亡国。④陈寿:西晋人,著有《三国志》。⑤卿:古代君对臣的称谓。
1. |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志虑忠纯: (2 (3)严闻亮卒: |
2. |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3. |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诸葛亮为丞相,甚平直。
|
4. |
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亮 之 为 政 开 诚 心 布 公 道 |
5. |
【乙】文中哪句话最能诠释诸葛亮提出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主张?(请和原文回答) |
阅读文言文,回答11—14题。(共10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选自晋·葛洪《西京杂记》).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假借:(2)以是:.翻译句子。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衡乃穿壁引其光。.【甲】【乙】两段在选材上的相同点是什么?请用一个词语或成语分别概括两段内容。
.结合上面文段,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技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伦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丸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二)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晓岚①;比之舍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②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③;至寒至腴,可拊④可餐。
(节选自袁中道《游青溪记》)
注:①岚:林中雾气。②箨(tuò):竹笋皮,笋壳。③纨:白色的丝绢。④拊(fǔ):抚摩。
1. |
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潭中直可百许头 (2)斗折蛇行 |
2.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
3. |
在语段(一)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
|
4. |
两个语段分别是怎样突出水的特点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语段(一): 语段(二): |
(五)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从本文中找出一个通假字。
通、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 (2)不治将益深( )
(3)桓侯故使人问( ) (4)使人索扁鹊( )、用文中原句回答下面的问题。
(1)、桓侯不愿让扁鹊治病的原因是。
(2)、从文中“疾在腠理”、“”、“ ”、“病在骨髓”可知桓侯的病越来越严重。、翻译下面句子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