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陋室铭》,完成小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下而哪一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相同?(2分)
A山不在高.有仙则           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B是陋室,惟吾德馨          微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C苔痕阶绿,草色人帘青      群臣吏民能而刺寡人之过者,受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D可以调琴                  吴广爱人(《陈涉世家》)
下面哪一句划线词的词类活用不是使动用法?(2分)

A.无案犊之
B.神寒骨.悄伦幽邃(《小石潭记》)
C.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
D.必先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章从自然环境、交往人物和生活情趣等方面表现了陋室不陋,请选择其中一个方而举例分析。(2分)
刘禹锡说“无丝竹之乱耳”,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也谈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两句话分别流露出他们怎样的精神追求?(2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羁旅诗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人。开耀二年许旦榜进士。初,年十八时,未知书,以富家子,任侠尚气,弋博,后入乡校感悔,即于州东南金华山观读书,痛自修饰,精究坟典,耽爱黄、老、《易•象》。光宅元年,诣阙上书,谏灵驾入京。召见,武后奇其才,遂拜麟台正字,令云:"地籍英华,文称晔。"累迁拾遗。圣历初,解官归,会父丧,庐冢次。县令段简贪残,闻其富,造诈诬子昂,胁取赂二十万缗,犹薄之,遂送狱。子昂自筮卦,惊日:"天命不佑,吾殆穷乎!"果死狱中,年四十三,子昂貌柔雅,为性褊躁,轻财好施,笃朋友之义。与游英俊,多秉权衡。唐兴,文章承徐、庾余风,天下祖尚,子昂始变雅正。初为《感遇诗》三十章,王适 见而惊曰:"此子必为海内文宗。"犹是知名。凡所著论,世以为法。尝劝后兴明堂太学,以调元气。柳宗元评曰:"能极著述,克备比兴,唐兴以来,子昂而已。"有集十卷,今传。

呜呼!"古来材大,或难为用。""象以有齿,卒焚其身。"信哉!子昂之谓欤?

(选自《唐才子传》,有删节)

【注】①王适:与李白、孟浩然、王维等人合称"仙中十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痛自修饰,精 · 坟典

究:研究

B.召见,武后 · 其才

奇:认为……出众

C.尝劝后 · 明堂太学

兴:兴为

D.象以有齿, · 焚其身

卒:突然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 · 富家子,任侠尚气

有好事者船载 ·

B.即 · 州东南金华山观读书

三顾臣 · 草庐之中

C.此子必 · 海内文宗

楚干将、莫邪 · 楚王作剑

D.信哉!子昂 · 谓欤

今吾嗣为 · 十二年

(3)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圣历初,解官归,会父丧,庐冢次。

②天命不佑,吾殆穷乎!

(4)陈子昂的文章在当时被奉为典范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文言文材料概括作答。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送东阳马生序

宋 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 县官日有 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乙】

黄生借书说

袁枚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非夫人之物而 强假焉 必虑人逼取 ,而 惴惴焉摩玩 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虔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 好书家 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 富往借不 与归而 形诸梦其 切如是故有所 览辄省 。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

B.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

C.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

D.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尝稍降 ·

辞:言辞

B.犹幸 · 君子之列

预:参与

C.若 · 为吾所有

业:学业

D. · 一说,使与书俱

为:写,作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序"和"说"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甲文属于赠序。"说"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叙事,是为了说明一种道理。

B.甲文作者结合自身经历,具体地叙说了自己从幼年到成年的艰苦求学历程,用以勉励后生勤奋学习,作者刻苦的精神、虚心的态度令人敬佩。

C.乙文作者就青年黄允修向自己借书一事发表议论,借此勉励他要珍惜机会、勤奋学习,层次清楚地阐明了"读书能够改变命运"这一中心论点。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写求学时将自己与他人进行对比,乙文将自己年少时借书苦读与做官后有书不读进行对比,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①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②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二)蛛与蚕

蛛语蚕曰:"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口吐经纬,黄口灿然,固之自裹。蚕妇操汝入于沸汤,抽为长丝,乃丧厥躯。 然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蚕答蛛曰:"我固自杀。我所吐者,遂为文章,天子衮龙" ,百宫绂绣 ,孰非我为?汝乃枵腹而营口,吐经纬织成网罗,会伺其间,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而以自饱。巧则巧矣,何其忍也!"蛛日:" 为人谋或为汝自谋,宁为我 "噫,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矣夫!

(选自《雪涛小说》有删改)

注:①衮龙:龙袍;②绂绣:一种官员的礼服; ③枵腹:空腹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 自杀

固:

· 为文章

遂:

· 非我为

孰: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然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

②为人谋或为汝自谋,宁为我!

(3)文中的蛛与蚕分别指的是哪一类人?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1)下列加点词语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 · 人多以书假余

· 非木柿

故大将降大任于 · 人也

B.益慕圣贤 ·

· 出淤泥而不染

河曲智叟笑而止 ·

C. · 肤皲裂而不知

食不饱,力不 ·

· 为外人道也

D. · 中有足乐者

· 美于徐公

· 光先帝遗德

(2)下列对文段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克服了无书、无师、求学路途遥远、生活艰苦等重重困难。

B.作者详写自己艰辛的求学经历,略写现在的成就,鼓励青年一辈努力学习,力求做到"业有精","德有成",属于欲扬先抑的写法。

C.文中第一段画波浪线的句了表明作者求学诚恳、执着、机智。

D.好的品德修养是作者终能学有所成的土壤,因而作者得以"遍观群书",得以"硕师名人与游",得以"预君子之列"。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 ,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 之独念方山 少时使 好剑用财 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B.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C.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D.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2)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间里之侠皆 ·

宗:宗师

B.过岐亭, · 见焉

适:恰好

C.晚乃 · 于光、黄间

遁:隐居

D.与公侯 ·

等:等同

(3)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少时有壮志雄心,晚年却心境悟淡,选文在对比中丰富了人物形象。

B.作者回忆了九、十年前,在歧下石见方山子狩的往事,表现了方山子当年的游侠气概。

C.文章通过对方山子人生经历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特立独行性格的赞赏。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时心态的一种折射。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②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③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