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人。开耀二年许旦榜进士。初,年十八时,未知书,以富家子,任侠尚气,弋博,后入乡校感悔,即于州东南金华山观读书,痛自修饰,精究坟典,耽爱黄、老、《易•象》。光宅元年,诣阙上书,谏灵驾入京。召见,武后奇其才,遂拜麟台正字,令云:"地籍英华,文称晔。"累迁拾遗。圣历初,解官归,会父丧,庐冢次。县令段简贪残,闻其富,造诈诬子昂,胁取赂二十万缗,犹薄之,遂送狱。子昂自筮卦,惊日:"天命不佑,吾殆穷乎!"果死狱中,年四十三,子昂貌柔雅,为性褊躁,轻财好施,笃朋友之义。与游英俊,多秉权衡。唐兴,文章承徐、庾余风,天下祖尚,子昂始变雅正。初为《感遇诗》三十章,王适 ①见而惊曰:"此子必为海内文宗。"犹是知名。凡所著论,世以为法。尝劝后兴明堂太学,以调元气。柳宗元评曰:"能极著述,克备比兴,唐兴以来,子昂而已。"有集十卷,今传。
呜呼!"古来材大,或难为用。""象以有齿,卒焚其身。"信哉!子昂之谓欤?
(选自《唐才子传》,有删节)
【注】①王适:与李白、孟浩然、王维等人合称"仙中十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痛自修饰,精 坟典 |
究:研究 |
B.召见,武后 其才 |
奇:认为……出众 |
C.尝劝后 明堂太学 |
兴:兴为 |
D.象以有齿, 焚其身 |
卒:突然 |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 富家子,任侠尚气 |
有好事者船载 入 |
B.即 州东南金华山观读书 |
三顾臣 草庐之中 |
C.此子必 海内文宗 |
楚干将、莫邪 楚王作剑 |
D.信哉!子昂 谓欤 |
今吾嗣为 十二年 |
(3)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圣历初,解官归,会父丧,庐冢次。
②天命不佑,吾殆穷乎!
(4)陈子昂的文章在当时被奉为典范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文言文材料概括作答。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子知之乎?夫鹓
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
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以梁国而吓我邪?(节选自《<庄子>故事两则》)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1)故患有所不辟也()(2)欲代子相()
(3)故不为苟得也()(4)于是鸱得腐鼠()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这个句子的意思。(3分)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庄子在文中将自己比作的“鸩鶵”,将惠子比作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鸱”,把“腐鼠”比作,巧借鸩鶵的故事辛辣地讥讽了惠子。(2分)
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孟子《鱼我所欲也》中“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也体现了这种追求。
《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三篇文章中孟子的思想主张与《<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庄子的思想主张有很大不同。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孟子与庄子思想主张的不同点。你赞同哪种思想主张?简谈你的理由。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下面问题。
杀虎救驾
开泰五年秋,大猎,帝射虎以马驰太速矢不用发虎怒奋势将犯跸。左右辟易,昭衮舍马,捉虎两耳骑之。虎骇,且逸。上命卫士追射,昭衮大呼止之。虎虽轶山,昭衮终不堕地。伺便,拔佩刀杀之。辇至上前,慰劳良久。
(注释:跸:帝王的车驾。辟易:惊退。轶:逃。辇:帝王所乘之车。)解释加方框词语。
虎骇且逸()伺便,拔佩刀杀之()在文中划线句子需要加标点的地方划上“/”,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帝射虎以马驰/太速矢/不用发虎/怒奋势将犯跸 |
B.帝射虎以马驰/太速/矢不用发/虎怒/奋势将犯跸 |
C.帝射虎/以马驰太速/矢不用发/虎怒/奋势将犯跸 |
D.帝射虎/以马驰太速/矢不用发虎/怒奋势/将犯跸 |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昭衮舍马,捉虎两耳骑之。虎骇,且逸。从文中找出描写陈昭衮“杀虎”过程的动词,并对陈昭衮有什么特点,从哪里可能看出来。
阅读《伤仲永》回答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逮捕、拘押) | B.或以钱币乞之(把他当乞丐) |
C.卒之为众人(卒,死亡;为,介词,为了) | D.借旁近与之(代词,他,指方仲永) |
翻译以下句子:
A、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章的议论部分,就事说理,表明了作者的才能观。你认为作者的才能观是怎样的?()(2分)
A.一个人的才能全靠后天学习的,而不是先天就有的。 |
B.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后天不努力学习,也不会取得成就。 |
C.一个人的才能是先天就有的,没有天赋,要想成才是不可能的。 |
D.一个人如果先天很好,即使后天不够努力,也可能取得好的成绩。 |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人之为学(为:求,做) B、虽子羔、原宪之贤(虽:虽然)
C、独学无友(独:一个人) D、庶几可得十之五六(庶几:差不多)对短文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篇短文讲了人们求学的道理。一个人做学问求进取,若不能前进必然后退。 |
B.这篇短文讲了人们求学就应该独立来学习,不能和无车马之资的人一起学习。 |
C.这篇短文关于“不日进则日退”这一问题文章从三方面进行论述。 |
D.本文阐述了学习的态度、方法,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
古诗文阅读
阅读(出师表》,回答相关问题。(10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讳、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以伤先帝之明盖亦以精力白致者 | B.若无兴德之言何陋之有? |
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D.恐托付不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
请将文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选文第2段“临崩寄臣以大事”中的“大事”具体指什么?
(2)从作者回忆的三顾茅庐、临危受命、临崩寄大事三件往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其怎样的情感?(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