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人。开耀二年许旦榜进士。初,年十八时,未知书,以富家子,任侠尚气,弋博,后入乡校感悔,即于州东南金华山观读书,痛自修饰,精究坟典,耽爱黄、老、《易•象》。光宅元年,诣阙上书,谏灵驾入京。召见,武后奇其才,遂拜麟台正字,令云:"地籍英华,文称晔。"累迁拾遗。圣历初,解官归,会父丧,庐冢次。县令段简贪残,闻其富,造诈诬子昂,胁取赂二十万缗,犹薄之,遂送狱。子昂自筮卦,惊日:"天命不佑,吾殆穷乎!"果死狱中,年四十三,子昂貌柔雅,为性褊躁,轻财好施,笃朋友之义。与游英俊,多秉权衡。唐兴,文章承徐、庾余风,天下祖尚,子昂始变雅正。初为《感遇诗》三十章,王适 ①见而惊曰:"此子必为海内文宗。"犹是知名。凡所著论,世以为法。尝劝后兴明堂太学,以调元气。柳宗元评曰:"能极著述,克备比兴,唐兴以来,子昂而已。"有集十卷,今传。
呜呼!"古来材大,或难为用。""象以有齿,卒焚其身。"信哉!子昂之谓欤?
(选自《唐才子传》,有删节)
【注】①王适:与李白、孟浩然、王维等人合称"仙中十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痛自修饰,精 坟典 |
究:研究 |
B.召见,武后 其才 |
奇:认为……出众 |
C.尝劝后 明堂太学 |
兴:兴为 |
D.象以有齿, 焚其身 |
卒:突然 |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 富家子,任侠尚气 |
有好事者船载 入 |
B.即 州东南金华山观读书 |
三顾臣 草庐之中 |
C.此子必 海内文宗 |
楚干将、莫邪 楚王作剑 |
D.信哉!子昂 谓欤 |
今吾嗣为 十二年 |
(3)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圣历初,解官归,会父丧,庐冢次。
②天命不佑,吾殆穷乎!
(4)陈子昂的文章在当时被奉为典范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文言文材料概括作答。
阅读《与朱元思书》一文,完成后面题目。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A.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 B.争高直指 才美不外见(《马说》)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
C.猛浪若奔 | D.负势竞上 |
虽乘奔御风(《三峡》)影布石上(《小石潭记》)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其它三句不同的是哪一项?()
A.横柯上蔽 | B.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 |
C.猛浪若奔 | D.下见小潭(《小石潭记》) |
选文写景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请找出相关语句,并简要分析它的表达作用。
。作者描写了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之后,又设想了“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来到这里会引发的感受,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景公使圉人①养所爱马,暴病死,公怒,令人操刀,解②养马者。是时晏子侍前,左右执刀而进,晏子止,而问于公曰:“尧舜支解人从何躯始?”公矍然③曰:“从寡人始。”遂不支解。公曰:“以属④狱。”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为君数之,使知其罪,然后属之狱。”公曰:“可。”晏子数之曰:“尔罪有三:公使汝养马而杀之,当死罪一也;又杀公之所最爱马,当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马之故而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汝杀公马,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汝当死罪三也。今以属狱。”公喟然⑤叹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
【注释】①圉(yǔ)人:养马的人。②解:肢解,分解肢体。③矍(jué)然:惊惶四顾的样子。④属(zhǔ):交给,后作“嘱”。⑤喟(kuì)然:长声叹息。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⑴吏二缚一人诣王 ()⑵齐人固善盗乎()
⑶兵弱于邻国()⑷必轻吾国()下列每组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晏子止,而问于公曰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B.兵弱于邻国生于淮北则为枳 |
C.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公使汝养马而杀之 |
D.为其来也臣为君数之 |
翻译下列句子
⑴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⑵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⑶使公以一马之故而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结合文段内容,说说晏子和景公各是怎样的人?
阅读《刻舟求剑》,完成6—10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涉()②遽() ③是()④求()分别指出加点字所指代的内容。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②遽契其舟()解释下加点的“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⑴做代词,代物的:()⑵做动词用的:()翻译:是吾剑之所从坠。
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猩猩,兽之好酒者也。大麓之人设以醴尊①。陈之饮器,小大具列焉。织草为履,勾连相属也,而置之道旁。猩猩见,则知其诱之也,又知设者之姓名与其父母祖先,一一数而骂之。已而谓其朋曰:“盍②少尝之?慎无多饮矣!”相与取小器饮,骂而去之。已而取差③大者饮,又骂而去之。如是者四,不胜其唇吻④之甘也,遂大爵⑤而忘其醉。醉则群睨嘻笑,取草履着之。麓人追之相蹈藉⑥而就絷无一得免焉。其后来者亦然。
夫猩猩智矣,恶其为诱也,而卒不免于死,贪为之也。(节选自明﹒刘元卿《醒世恒言》)
【注释】①醴尊:醴,甜酒。尊同“樽”,酒杯。②盍:何不。③差:chā,稍微,比较④唇吻:指嘴⑤爵:古代的一种酒杯。⑥蹈藉:践踏⑦就絷,被拘囚。解释句中词语的意思。
(1)陈之饮器 陈:__________(2)盍少尝之 盍:__________给文中划线句子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麓 人 追 之 相 蹈 藉 而 就 絷 无 一 得 免 焉翻译:夫猩猩智矣,恶其为诱也,而卒不免于死,贪为之也。
用自己的话说说“其后来者亦然”中的“然”指代什么内容?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语言故事,它讽刺了生活中的哪一类人?
【古文阅读】
[甲]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选自《曹刿论战》)
[乙]
太宗①曰:“兵有分有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②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③,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苻坚初得王猛④,实知兵,遂取中原;及猛卒,坚果败。吴汉为光武所任,兵不遥制⑤,故汉果平蜀。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 (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①[太宗]这里指唐太宗。②[靖]指唐代名将李靖。③吴汉,东汉大将。他和副将刘尚奉命讨伐割据蜀地的公孙述。分屯,分兵驻扎。④[王猛]前秦名将。⑤吴汉得到光武帝刘秀的信任,用兵不会受到来自皇帝的制约。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再而衰()望其旗靡()孰为善此者()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遂逐齐师遂取中原 | B.登轼而望之而败于淝水 |
C.战于长勺贤于材人远矣 | D.及猛卒徐公何能及君也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 彼竭我盈,故克之。
译句:
(2) 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
译句:[甲][乙]都谈到了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曹刿认为克敌的最主要因素是;唐太宗和李靖认为是制胜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