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晚正 / 愁余,山深闻 / 鹧鸪 B.然 / 得而腊之 / 以为饵
C.遂率 / 子孙荷担者 / 三夫 D.食马者 / 不知其能千里 / 而食也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王文正①在相府日,未归第②。上遣使赐御酒十器,其兄亟令人首取二壶。其妇曰:“上赐也,俟相公归视。”即欲持去。兄怒,挈梃击壶皆碎,酝③流盈地。夫人恶之,不令扫却④。公归见之,问其故,左右具道所以然。公徐语曰:“人生光景几许时?其间何用较计。”余无他言。
【注释】①王文正:北宋名相王旦,谥号文正。 ②归第:回家。 ③酝:酒。④却:去掉。
解释上文中划线的词语
(1)兄亟令人首取二壶(2)即欲持(3)问其
翻译画线句。
左右具道所以然。
本文表现了王文正怎样的品质?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1)如有所(2)神情与苏、黄不(3)右臂支船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上文具体描写了“船头”和“舟尾”人物各异的情态,其目的是什么?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阮光禄①在剡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③?”遂焚之。(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阮光禄:阮裕,曾经做过金紫光禄大夫,所以称他为阮光禄。②剡:地名,在浙江嵊县。③何……为:干什么。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皆()而()之()遂()
凭借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这个故事表现了阮裕怎样的性格?

文言文阅读。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是经典著作之一,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孔子,名,字时期鲁国人。
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不亦说乎()
(2)诲女知之乎()
(3)是知也()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死而后已()
解释下列句中“之”字的意思不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 B.诲女知之乎
C.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D.驱之别院

翻译下列句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文言文阅读
(甲)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既出,得其船,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④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yìn yìn,小心谨慎的样子)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dùn);以为且噬(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亲近而不庄重),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解释加横线字的意思
(1)寻向所()(2)得其船,便向路。()
(3)蔽林间之()(4)乃()
下列句子中的“之”用法跟“虎见之”用法相同的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然往来视之
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何陋之有

翻译下列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根据上下文说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中,桃源人为什么“叹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是:()

A.因为他们要求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大家都过上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B.因为他们喜欢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C.因为他们希望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D.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结合全文看,陶渊明在《世外桃源》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_________________
如何理解渔人做了标志却“不复得路”这个情节?()

A.说明虽然这是一个虚构的与黑暗现实社会并不对立的社会形态。但这样写的目的是用以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B.说明这是一个虚构的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这样写的目的并没有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也不是广大人民的愿望。
C.说明尽管这是一个虚构的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这样写的目的是用以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但并不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D.说明这是一个虚构的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这样写的目的是用以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根据乙语段,写出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了乙语段,说说你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