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中国石拱桥》的节选文字,完成1~3题。

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损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整修,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是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作成了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刻着他的名字。

1.

下面对赵州桥说明内容及顺序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依次介绍了赵州桥的修建时间、结构特征、建造规模和设计者。
B. 依次介绍了赵州桥的地理位置、结构特征、修建时间和建筑规模。
C. 依次介绍了赵州桥的地理位置、修建时间、建造规模和结构特征。
D. 依次介绍了赵州桥的修建时间、地理位置、结构特征和设计者。
2.

下面对选文所使用说明方法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选文以赵州桥为例,说明了我国古代石拱桥在设计和建造上取得的光辉成就。,
B. 选文通过科学的数据,准确地说明了赵州桥的悠久历史和雄伟规模。
C. 选文引用唐朝张嘉贞的评价,赞美赵州桥设计和施工的巧妙绝伦。
D. 选文中的"初月出云,长虹饮涧",以生动的比喻说明了赵州桥四周景色优美。
3.

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选文为说明"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援引《水经注》上的记载,令人信服。
B. 选文第三段的结构是先分说、后总说,这种结构使文章条分缕析,井然有序。
C. 选文高度肯定了赵州桥的技术水平和艺术价值,同时也赞美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D. 选文中"当时""可算"等限定的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说明对象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小题
红叶归处是秋风
查干
①自古至今,红叶有着无尽的话题。每每读到有关红叶的文字,我便心动,不由自主地沉浸于哲理的思考,这一思考也带一些“禅”的意味。
②有一年在京郊红螺寺,我真真切切地读到了一片元宝枫叶内心的独白。那正是十月末的一天,天空一片高蓝,远山近岭到处是燃烧的红叶在秋风中静默,使人不由想起“禅气”这个词。我仰头去读高岩上的一树红叶,猛然,其中一片硕大的红叶,从高处安然飘落,并且不带一丝的忧伤,仿佛是一位远游的行僧,在欣欣然归来。枫叶红透,似一袭袈裟,在秋阳下闪着奇异的光芒。我想到了去西天取经的那位高僧,和他的白马。这样的时刻,恰有一声声晚钟从红螺寺高墙里传了出来,像是迎宾曲。叶落归根,就该是这样的氛围,叶落,是一种美好庄严的过程,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也不可抵触。
③有时,人不如红叶。对于自然规律,人总是明知故违,不去顺从。譬如,古代帝王们,去炼长生不老丹,就是典型的一例。而植物们就不,尤其红叶。它们那种面对凛冽秋风时的坦然和睿智,不能不叫人深思。
④在岁月漫漫中,甚至连小小动物们都去勇敢地面对生与死。我不是动物学家不谙鸟类的生死规律,但我观察多年,从来没有见到一只自然死亡的鸟,我说的是自然死亡、弃身明眼处,连麻雀都如是。我甚疑惑,它们是怎样处理自己后事的呢?或者说生死更替的呢?
⑤而人类就有些不同,首先想的是长命百岁,甚或万岁。就是到了百年之后,也要讲阔气讲排场。我每到兵马俑发掘处,就感到浑身不自在,替那些帝王将相脸红。他们活着时作威作福,死后也不叫百姓安宁。人,是万物之灵,却不知顺从自然规律,一见死神就乱了方寸,这是一种很是可悲的心态。
⑥有一年深秋,我们到二郎山深处的喇叭河风景区采风游览,那时那里还没有柏油路,天然小路曲曲弯弯,一直沿着山下的河流,伸向旷野。河水清澈,似一条玉带在静静地流。作家毕淑敏激动地地对我说,她从未见到如此美妙的河水,这哪里是什么河水,简直就是流动中的碧玉。
⑦爬上一处高地,远眺近目,夕阳依依,诸峰相衔,山上山下都是斑斓的梦境。金黄和火红,已是这里的主色调,尤其是变红的槭树漫山遍野地灿烂在那里,使人目不暇接、神魂颠倒。是夜,山月当空,金黄和火红都退到了一山的朦胧里。一阵山风拂过,树木花草夺人魂魄的清香,不但醉倒了山客,也引来了一大群高大的水鹿,它们如约而至,来舔喇叭河宾馆为他们准备的硝,离我们只有百米之距,仍有些许警觉,但很安静,以它们发蓝的眸子,看着着我们。我一时兴起,给这些不速之客唱起一首又一首的蒙古民歌,其中一只,顾不得舔硝,竖耳聆听。同游者笑着说,你终于在这蛮野之地遇上知音了。没错,它一定听懂了我的歌声,并且体会了其中的内涵。天人合一,绝非仅仅是理想,只要人类怀有一腔慈悲之心。
⑧不料,这一天的后半夜猛然间刮起了山风,气势逼人,似排山倒海。我心中起忧,担心红叶们的命运,久久不能入睡。晨五时,梦中有了幻听,听到了钟声由远而近,轰然而优雅。我披衣而起,抓起相机便匆匆出门,山风有些冷,但安静了许多,俯仰之间,满眼都是落叶,像一地微微挪动的落霞。它们落得安然飘得诗意,竟无半点忧伤,躺成了一山的哲思,忧郁的我,却成了多余。惊愕之余,我终于有了一些禅悟。自然万物,原本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是人类给自己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读不到事物的本色罢了。
⑨淡淡的山雾中,我站在秋风中的山野,终于明白,人,或者说我自己是弱智者,而非万物之灵。眼下,躺了一山的红红落叶,正在完成一种交接仪式,生与死,在这里只是一个概念而非实质。我有幸列席这样的一次仪式,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己的一点点高度,并且读到自己灵魂的色泽,也正在由灰变红。
⑩红叶归处是秋风,拥有秋风的万物有福了。
关于红叶,作者有哪些带有“禅”的意味的思考?
“枫叶红透,似一袭袈裟,在秋阳下闪着奇异的光芒”,能否把“一袭袈裟”换成“火一般”?为什么?
文章写的是红叶,但多处却写到动物,如第④段写麻雀,第⑦段写水鹿,它们各有何作用?
“自然万物,原本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是人类给自己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读不到事物的本色罢了。”这里的“有色眼镜”指什么?
“我有幸列席这样的一次仪式,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己的一点点高度,并且读到自己灵魂的色泽,也正在由灰变红”,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说明文阅读
有益的微生物
提起微生物,人们就会联想到细菌,联想到诸如霍乱、瘟疫、肺结核、痢疾、肠炎等传染病,对它产生厌恶感。但是我们不应忘记那些帮助我们制造面包、酒类、药品等的酶菌。
在大自然里,存在着数不清的微生物,既存在着有害于人的微生物,也存在着有益于人的微生物。假如我们用抗菌素把它们统统消灭,那会引起严重的___(A.问题 B.结果 C.后果)
有人估计过,在只有一平方厘米面积的皮肤上,生存着十万个微生物。从生态学上说,如果没有这些微生物,皮肤将失去活力。我们肠、胃里的微生物,也多得不可胜数。如果没有它们,我们的生命就会终结。至于在工业、农业、化学、方面,微生物都在默默无闻地为人类造福。地球上有着成千上万种细菌,科学家们从中挑选出对人类有用的细菌,使它们充当人类的“生物奴隶”。
选择“从而”或“进而”填入文中①②两处。从文中括号内选一个最恰当的词语填在第二段空格内。
第二段选()
将文中画线句改成“既存在着有益于人的微生物,也存在着有害于人的微生物” 好不好?为什么?
本文主要运用了说明方法,本文主要告诉读者的是:(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一人去寺庙参拜观音菩萨。
几叩首后,这人突然发现身边一人也在参拜,且模样与供台上的观音菩萨一模一样。
此人大惑不解,轻声问道:“您是观音菩萨吗?”
那人答:“是。”
此人更加迷惑,又问:“那您自己为什么还要参拜呢?”
观音菩萨答:“因为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给以上短文加一个恰当的标题。
文中写“此人大惑不解”“更加迷惑”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心境防割毕淑敏
旅游的时候认识了一对夫妻,职业是制作防割手套。我问,这手套坚硬到何种程度呢?他们笑而不答,说回到北京后你到我们那里参观一下就知道了。
第一眼晤见防割手套,平凡到令人垂头丧气。和普通车工钳工戴的白线手套没有任何区别,如果一定要找到不同,就是价钱要贵出很多。也许看出了我的不屑,男主人抽出一把寒光四射的匕首握在手中说,你戴上手套,然后来夺我的刀。细端详,那刀尺把长,尖端像西班牙人的鞋子弯弯翘起,开了刃,血槽深深。我胆战心惊道这刀可以杀死一头恐龙了,不敢。他又说,要么我戴上手套,请你来割我吧。我说,那干脆就滑到了犯罪边缘,本人奉公守法,怒我也不能从命。他无奈,只有亲戴手套,自己来割自己了。
戴上防割手套的左手有些臃肿,右手执刀杀气腾腾。晶光闪烁长刃臂下的那一瞬,我骇得紧闭了眼睛。等到哆哆嗦嗦打开眼帘,以为看到的是皮开肉绽血花翻飞,不想雪白的左手套上,只有一道淡淡的痕。主人优雅地舒了几下掌,如同少妇的额头被抹上了速效去皱霜,痕迹很快就平复了。
大觉神奇,不由得一试。戴上手套,用刀锋在指掌上反复切刽,先轻后狠。那真是一种奇妙的感受,你能感觉到薄刃的锋芒和杀伐的重量,然而它却如溪水掠过毫发无伤。主人告诉我,看似普通的棉纱里,捻进了500根高弹钢丝。临走的时候,主人送我一副防割手套,笑道,从此你可空手夺刃了。
感叹防割手套的神奇,不由得想到:倘加上十倍百倍之量,用千万根钢丝织就一件背心,披挂在身便心硬如铁了。再没有什么情感的剑戟能刺穿出血洞,再没有什么理智的矛斧能劈裂成沟壑。享有一颗风雨无摧刀枪不入的心,岂不万般惬意!
有一段时间,我出门书包里常带着防割手套,期望着碰上一个行凶的歹徒,冲出去见义勇为又保全须全尾。然世事虽纷杂运气却太平,梦想竟无法成真。坚固的防割手套渐渐蒙尘,如同骁勇的大将空白了少年头。终有一天,我在乡下干活的时候,想到委它以新任。花圃中月季正香艳,这是最渴望修剪的花卉。此花盛开之后如不从辫下第三分岔处刈除,就会花渐小香渐远魅力大失。只是那些蔷薇籍贯的锐刺尽忠职守,如同美女的贴身保镖虎视眈眈。我手笨,每一回都被扎得十指痛痒。
连刀剑都能阻.档,还怕小小的荆棘吗?我戴上防割手套,所向披靡地抓起了月季花茎。顿时,双手像被蜂群包围,数不清的小刺同时扎入肌肤。慌乱摘下手套查看,七八处鲜血淋漓,实为我充任业余园丁以来损失最惨痛的一次。
原来,这特制手套能够防止长刀短剑的切割,却并不能阻止细小毛刺的锲入。钢丝绞结的缝隙是小针出入自由的高速路。
那天,我贴着大约10张创可贴完成了剪枝工作,一边挥舞园艺剪一边想,悲哀啊,看来十万根钢丝也无法保证我们的心境不受损毁。更不消说,人是不能无时无刻都裹在钢丝里面的。那样我们将丧失对人间百态的灵敏触碰和时风获雪月赏心悦目的叹息。
你想保有你对世界的好奇和快乐吗?你必须除去心的伪装,敞开你的心扉。心必将一生裸露着,狂风为她梳洗,暴雨为她沐浴。心没有蓑衣,也没有斗笠,心会受伤,心也会流血,这就是心的功能啊。
把心藏在钢铁中,且不说钢铁也是有缝隙的,就算心境防割,心也不能再活波地游弋,那才是心最大的哀伤呢。关于这种悲惨的境况,古语中有一个恰如其分的词,叫做“心死”。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心可以流血,自己就能撕下衣襟止血。心可以撕裂,自己能够飞针走线地缝合。他可以有累累的创伤,更会有创伤愈合之后如功勋章般的痕迹。
(选自花山文艺出版社《今世的五百次回眸》)
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和作用。(二选一做)
(1)只是那些月季上的锐刺如同贴身保镖般尽忠职守、虎视眈眈。
(2)戴上防割手套,所向披靡地抓起月季花茎。
作者对防割手套的联想前后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这两次联想的内容。
(1)在手套制作者那里见识了防割手套的神奇功用时
(2)在花圃里工作发现防割手套毫无用处时
人是不能无时无刻都裹在钢丝里面的。那样我们将丧失对人间百态的灵敏触碰和时风获雪月赏心悦目的叹息。”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有人认为文章倒数第二段可以删去,你怎样认为?请说明理由。
成长的路上我们的心灵都有可能受伤,也许我们处理的方式不尽相同。依据本文内容,你会选择哪种方式保护你的心灵呢?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题。
当心生活中的核辐射
①核辐射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可以说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在与它打交道。举个简单例子,你咳嗽了,医生会给你开一张胸部透视单,看看是支气管还是肺部发炎了——你不是就将胸膛袒露在了X射线前了吗?(A)如果是做CT检查,你吃进的X射线会更多。这些可都属于核辐射哦。
  ②不过你会说,那是生病了啊,(B)如果身体健康总不会与核辐射亲密接触了吧,那也未必。如今大小城市都在大兴土木,新型楼盘不断问世,你如果买了一套新房,新房到手必先装修,而种种装修材料(如瓷砖、复合地板、大理石等)就含有程度不等的放射性物质,经过释放而漂浮于室内空气中,并随呼吸潜入肺部,播下致病的隐患。特别是通风不良时,可造成居室内放射性污染加重。
  ③即使你不买房子,可总得喝水呀,而水也并非“至清”之物,照样存在着遭受核污染的风险。就说矿泉水吧,其中不少水源在流经途中就受到过天然或人为的放射性污染。
  ④再说燃煤,常含有少量的放射性物质。研究分析表明,许多煤炭烟气中含有铀、钍、镭、钋等,可随空气及烘烤食物潜入人体。尽管含量不多,但长期集腋成裘式的积累,仍可对健康构成威胁。
  ⑤金银首饰为人们所青睐,常将其作为身份尊贵的标志。殊不知,除纯金(24K)首饰以外,其他的首饰在制作过程中都掺入了少量钢、铬、镍等材质,特别是那些光彩夺目或廉价合成首饰制品,材质成分更加复杂。美国专家检验了几千件首饰,有近百件含有放射性物质,如果长期佩戴,很有可能诱发皮肤病甚至皮肤癌。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核辐射”就在我们身边?从文章中举三个例子即可,举两例即得满分。(2分)
请在画线的(A)、(B)两处任选一句,先指出句中划线词的具体含义,再结合所选的语句说说本文的语言特色。(2分)
第⑤段中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3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