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封底呈现】
童年就像一条小河,从你生命的河床里流过,它流得那么缓慢,又流得那么湍急。你无法把它留住,它的涟漪和浪花会轻轻地拍击你的心,让你感觉自己似乎总是没有长大。 如果童年的岁月真有一条河陪伴,哪怕只是一条小小的河,那必定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河畔会发生多少故事呢?
图书策划:陈效东 杨佃青
责任编辑:陈天中
特约编辑:颜小鹏
书名题字:赵丽宏
图书插画:万 芾
定价:25.00 元
出版社: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
【编辑荐语】
《童年河》是赵丽宏送给孩子们的礼物,是一本小孩和大人都值得看的小说,是一本适合慢读、慢品的书。 它用诗一般恬静的语言,散文一样温和的节奏,讲述了一个生活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普通男孩的成长故事。主人公雪弟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淳朴的乡下,像一滴透明的小雨点,被投进了大都会的喧嚣里。大上海的复杂与纷扰如同洪水一般汹涌袭来,雪弟用一双怯生生的眼睛看见了拥堵的码头、狭长的弄堂、窄小的房间,人力车夫挥汗如雨的石板道,霓虹灯修理工以身殉国的房顶……
【后记选摘】
写这篇小说,感觉时光仿佛随着文字倒流半个世纪,使我又回到少年时代,回到早已过去的那个遥远年代小说是虚构的,但虚构的故事和人物中,有我童年生活的影子。写作过程中,记忆中很多场景,很多人物,很多甜蜜的或者苦涩的往事,不断地浮现在眼前,让我感动,心颤,甚至流泪。 我的同辈人,读这样的小说,也许会心生共鸣,因为他们熟悉那个时代。现在的少年人,大概也不会拒绝这样的小说。因为,不管我们所处的社会和生活状态发生多大的变化,有些情感和憧憬是不会变的,譬如亲情,譬如友谊,譬如对幸福人生的向往。 作为一个写小说的新手,面对读者,心里还是有点忐忑不安。我写惯了散文,写小说难免多了一点散文的笔调和气息。我想,散文的散淡和自由,散文的自然和真切,应该不会对小说有什么损伤,小说的写法,其实也是自由而不拘一格的。 我感谢画家万芾, 为我的小说精心创作了插图。 她对小说的时代和情境是熟悉的, 她的插图,很生动地展现了小说中的场景,也为这本书增添了色彩。
赵丽宏(作家)
【书评撷英】
评论一:赵丽宏的《童年河》为什么打动人?成年人读了会想起自己的过去从而被感动,儿童读了同样能因感受到童年的纯真而感动,这是一本小孩和大人都值得看的小说。
——梅子涵(儿童文学作家)
评论二:《童年河》这本书字数不多,然而细节密密麻麻,就像绣花一样,既美丽又妥帖。25个章节故事并不曲折,有些篇章甚至就是诗化的散文,意境非常优美。作者写细节时,展现出他散文叙事时情真意挚的特点。画家万芾根据情节精心创作了 14 幅工笔画,与赵丽宏的文字相得益彰。
——孔明珠(评论家)
阅读上述“图书介绍”的相关材料,判断表格中的描述是否正确。(填“正确”或“不正确” )

序号
描述
判断
(1)
《童年河》由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书名由赵丽宏题写,插图由万芾创作。
 
(2)
《童年河》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上海为背景,讲述了男孩雪弟的成长故事。
 
(3)
《童年河》具有情节曲折、情感真挚、语言诗化等特点。
 

 
根据材料,说说赵丽宏创作《童年河》的意图。(4 分)
如果《童年河》再版,比较现有的“编辑荐语”和“书评撷英”中的两则评论,你认为这三个材料哪个更适合做再版的“编辑荐语”?说说你的理由。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往事依依》的节选部分,完成后面小题。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教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选段回忆了作者读书时听两位国文老师讲课的情形,抒写“我”听课的感受,请在选段中各找一句“我”当时感受的句子。
课文子啊介绍两位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时,各用一词与“雕镂”相照应,请分别找出来。
“这种感情迅速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句中“传染”一次能否改为“传遍”,为什么?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后面小题。
距离
①当我来到继父家时,我知道我打量那个家的目光是敌意的,我与那个家是有距离的。那陌生的屋檐下挂着,惨白惨白而寒意逼人的冰凌,融化了的冰水不时地顺着瓦檐滴到墙上,发出沉重的响声。墙用石灰新刷过,隐约还露出凌乱的稻草。
②为了不影响我读书,继父把我安置在条件最好的西厢房,自己和母亲住到了阴湿的东厢房。他还特意到供销社买了一盏台灯放在我的书桌上。每天晚上,他都拿着一本从书店买来的新书,坐在我对面,陪着我学习。他只是安安静静地坐着,偶尔翻一下书。还有几个月就中考了,每晚我都看书到很晚,然而不论多晚,他都会一直陪着我,直到替我关上灯。我知道,干一天农活下来是很累的,而且我很不愿意他坐在我对面,我便对母亲说:“叫他以后晚上不要再到我房间里来。”母亲嘴唇动了动,没有说话,眼睛红红的。那天晚上,我无意中听到他对母亲说:“晚上学习辛苦,有个人陪伴,精神点!”
③以后我便没介意他陪着我看书,只是他又放了一张桌子在我房里,跟我书桌的距离正好足台灯光线的边缘。每天晚上,他依然陪着我一块看书,只是更安静了,翻书声也更小了.偶尔声音稍大一点,他便像做了错事的孩子一样,惊恐地抬起头看看我,见我没在意,才会继续安心地看书。就这样,直到中考前,他陪着我翻掉了厚厚十几本书。
④考试那天,他执意要骑车送我去,我没说什么。坐在后座上,看着他汗流浃背的样子,我觉得我们的距离已经缩短了.考试结束那天,他又骑了三十多里路来接我,却一点没问我考得怎样,就像来的时候一样,默默地骑着车,但我知道,我跟他的距离更近了。
⑤发录取通知书那天,我正在别人家玩。当我飞奔回到家门口时,他正和邮递员面对面站着。邮递员让他签收,他望了望我,又望了望邮递员,接过笔,在邮递员指的地方,打了一个钩,说:“我不识字,不会签名!”然后又禁不住自己的喜悦,朝着周围的村民笑了。这时我的大脑一片空白:“什么,他不识字,可他,却……”一种难言之情涌上心头,我泪流满面跪在他面前,失声喊道:“爸——”他依然只是笑,却带着几许酸楚、几许欣慰。
⑥夏日的阳光照着家门,我再次打量这个家时,我觉得已经与这个家没有距离了。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与继父交往中的几件事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衬托了“我”什么样的心境?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文中有很多语句看似平常,实则包含有丰富的内容,请品析下面的几个句子。
这时我的大脑一片空白:“什么,他不识字,可他,却……”一种难言之情涌上心头,我泪流满面跪在他面前,失声喊道:“爸——”
本文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首尾呼应。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文中的继父是个怎样的人?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想对继父说什么?

阅读寓言故事,完成后面小题。
小鱼问大鱼道:“妈妈,我的朋友告诉我,钓饵上的的东西是最美的,可就是有一点儿危险。要怎样才能尝倒这种美味而又保证安全?”
“我的孩子,”大鱼说,“这两者是不能并存的,最安全的办法就是绝不去吃它。”
“可它们说,那是最便宜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代价。”小鱼说。
“这可完全错了,”大鱼说,“最便宜的很可能恰好是最贵的,因为它让别人付出的代价是整个的生命。你知道吗?它里面裹着一只钓钩!”
“要判断里面有没有钓钩,必须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呢?”小鱼又问。
“那原则其实你都说了。”大鱼说,“一种东西,味道最美,又最便宜,似乎不用付任何代价,钓钩很可能就藏在里面。”(选自《现代快报》)
这是一则寓言,它构思的突出特点是通过展开情节。
结合生活实际,文中的“钓钩”可以理解为什么?
请写出下列句子的含义。
一种东西,味道最美,又最便宜,似乎不用付任何代价,钓钩很可能就藏在里面。
读完这则寓言后,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无法不对你残酷
①弟弟考上北京的大学时,与我当年一样大,17岁。母亲要我回去接他上学,我想起这么多年一个人走过的路,便坚决地拒绝了。我说:“有什么不放心的,一个男孩子,连路都不会走,考上大学有什么用?”
②弟弟不善言语,略略羞涩,普通话又说得蹩脚,扫一下眉眼,便知道是乡村里走出来的。在经历了一个艰难的旅程之后,弟弟终于站在了学校门口,我笑脸迎上来,他的泪一下子流了出来。眼前这个瘦弱青涩的少年,头发蓬松,满脸汗水,嘴唇干裂,额头上有一道轻微的伤痕,看着他我有一刹那的心疼,抬手给他温暖的一掌,说:“祝贺你,终于一个人闯到北京来了!”
③临走的时候,只给他留了两个月的生活费。我看见他站在衣着光鲜的学生群里,因为素朴而显得那么落寞和孤单。多么像刚入大学的我,因为卑微,进而自卑。我笑笑说:“北京是残酷的,也是宽容的,只要你用心、努力,你也会像姐姐那样,自己养活自己。”我知道弟弟年少,对此不会有太多的理解。他只是难过,为什么那么爱他的姐姐,在北京待了几年,便变得如此不近人情?
④一个月后,弟弟打电话来,求我给找份兼职。我说:“你的同学也都有姐姐可以找吗?”他没说什么话,便啪的挂断了电话。顷刻,母亲的长途便打了过来,她几乎愤怒地说:“你不给他钱就算了,连份工作也不帮着找,他不依靠你还能依靠谁?”我不知道怎么解释才能让母亲明白,我只是觉得我所吃过的苦他也应该能吃。因为我们都是乡村里走出来的孩子,如果自己不能闯出一条路来,贫困不仅会把所有的希望都熄灭掉,还会留下无穷的恐惧。
⑤我最终还是答应母亲,给弟弟一定的帮助。但也只写了封信,告诉他所有可以收集到兼职信息的方法。这些我用了四年的时间积累起来的“财富”,终于让弟弟在一个星期后,找到了一份在杂志社做校对的兼职。在他领了第一份工资后,我去赖他饭吃,他仔细地将要用的钱算好,剩下的,只够在学校食堂里吃顿“小炒”,但我还是很高兴,不住地夸他。他低头不语,忽然像吐粒沙子似的狠狠吐出一句:“同学们都可怜我,这么辛苦地自己养活自己;别人都上网聊天,我还得熬夜看稿子;钱又那么少,连你工资的零头都不到!”我笑道:“可怜算什么,我还被别人耻笑过呢!在现实面前,你如果不用心、不努力,连腰板都挺不直的。”
⑥之后的日子,弟弟很少再打电话来。有一次我打电话去,他不在,他的舍友很惊讶地说,他从来没有说过有个在北京工作的姐姐。我知道弟弟仍无法理解我的残酷,但我深知,嘲弄和讥讽,自信与骄傲,都是要经历的,只有这样,他被贫穷折磨着的心,才会愈加坚韧顽强。
⑦学期末,我们再见面,是弟弟约的我。在一家算得上档次的咖啡吧里,他很从容地请我“随便点”。面前这个衣着素朴但充满自信的男生,嘴角,很持久地上扬着;言语,也是淡定沉稳;眉宇里,竟是有了点男人的味道,终于不再是那个说话吞吐遇事慌乱的小男孩。在这短短的半年里,他做过校对,卖过杂志,当过家教,刷过盘子,而今,他又拿起了笔,记录青春里的欢笑与泪水,并因此赢得更高的报酬和荣光。他的成熟,比初到北京的我,整整提前了一年。
⑧外面飘起了雪花,我们细细地品味着苦中带甜的咖啡,慢慢地欣赏着这个美丽的城市。
阅读文章,概括“我”对弟弟所做的几件残酷事。(每件事不超过12个字)(3分) ①我拒绝回家接他上学;
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④段加点的“愤怒”都写出了什么。
文章第②段和第⑦段都有对弟弟的具体描写,请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阅读文章,说出作者对弟弟的做法带给你的启示。(不少于30字)

雪之魂
①清晨,推开窗子,一阵沁人心脾的清新扑面而来。窗外的一片银白渐渐融云,昨日千树万树的梨花已化作涓涓细流顺着树干流向大地母亲的怀抱。
②记得飞雪初临,那漫天飘舞的白色精灵曾以它的素洁与神奇给人以无尽的遐想与欢愉。它精心地装点着一个玉树琼花的世界,一个纤尘不染、令人神爽的世界。人们和它合影,留下它的芳姿;人们同它嬉戏,堆雪人,打雪仗,尽情享受这大自然的慷慨赠予。
③红日来临,晶莹的白雪化作雪水融入大地。“嘀嗒,嘀嗒”,这是雪逝去的足音,这足音里分明透着从容与坚定,如一支节奏明快、从容不迫的乐曲。
④雪带着纯净而来,将世界的肮脏与污垢洗涤而去,然后便融入大地。滋润万物,走完自己无悔无怨的一生的路。雪悄悄来时,不忍惊醒沉睡的人们;雪默默去时,又给人以绿的生机与渴望。这,便是雪之魂。
从全文看,文章第②段的叙述顺序是_____________。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个字。
文章第③段画线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全文中“雪之魂”具体指什么(用原文来回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