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子昂别传
卢藏用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县人也。奇杰过人,姿状岳立,始以豪家子驰侠使气。至年十七八未知书。尝从博徒入乡学,慨然立志。因谢绝门客,专精坟典。数年之间,经史百家罔不该览。尤善属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风骨。初为诗,幽人王适见而惊曰:此子必为文宗矣
年二十一始东入咸京,以进士对策高第。曾献书阙下,时皇上以太后居摄,览其书而壮之,召见问状。子昂貌寝寡援,然言王霸大略,君臣之际,甚慷慨焉。乃敕曰:梓州人陈子昂,地籍英灵,文称伟晔,拜麟台正字。上数召问政事,言多切直。
属契丹以营州叛,建安郡王攸宜亲总戎律,台阁英妙,皆署在军麾。时敕子昂参谋帷幕。军次渔阳,前军王孝杰等相次陷没。三军震,子昂进谏,乞分麾下万人以为前驱。建安方求斗士,以子昂素是书生,谢而不纳。子昂体弱多疾,激于忠义,尝欲奋身以答国士。自以官在近侍,又参预军谋,不可见危而惜身苟容。他日又进谏,言甚切至。建安谢绝之,乃署以军曹。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书记而已。
及军罢以父老表乞罢职归侍,天子优之,听带官取给而归。遂于射洪西山构茅宇数十间,种树采药以为养。恨国史芜杂,乃自汉孝武之后以迄于唐为后史记,纲纪粗立,笔削未终,丁府君忧其中废。子昂性至孝,哀号柴毁,气息不逮。属本县令段简贪暴残忍,闻其家有财,乃附会文法将欲害之。子昂荒惧使家人纳钱二十万,而简意未已。数舆与曳就吏,子昂素嬴疾,又哀毁,杖不能起,外迫苛政,于是遂绝。年四十二。
                               (选文有改动)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史百家罔不览   该:应该
B.览其书而之     壮:认为……壮美,赞赏
C.于忠义       激:激励
D.哀号柴       毁:因悲哀过度而损害健康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子昂“奇杰过人”的一组是
①至年十七八未知书     ②雅有相如子云之风骨
③以进士对策高第      ④地籍英灵,文称伟晔
⑤乞分麾下万人以为前驱   ⑥天子优之,听带官取给而归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②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子昂曾经跟着赌博的人进入地方学校,感情激昂地树立志向。于是辞去了门客,专心研究古代典籍。
B.陈子昂状貌丑陋短小,但是说起王道霸业这些远大的谋略,君臣关系,非常激昂,从而赢得皇上的重视。
C.陈子昂第二次进谏的时候武攸宜没有亲自接见他,而是让军曹来听他的意见,陈子昂知道意见不合,就闭口不言了。
D.陈子昂怨恨国史杂乱,就从汉孝武皇帝之后到唐代为止写作为《后史记》,只粗略地确立了提纲就因父亲去世而中止了。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幽人王适见而惊曰:此子必为文宗矣。
(2)建安方求斗士,以子昂素是书生,谢而不纳。
(3)遂于射洪西山构茅宇数十间,种树采药以为养。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分,每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商衡,字平叔,曹州人。授鄜州洛郊主薄。以廉能换郿县,寻辟威戎令。兴定三年,岁饥,民无所于籴,衡白行省,得开仓赈贷,全活者甚众。后因地震城圮,夏人乘衅入侵,衡率蕃部土豪守御应敌,保以无虞。秩满,县人为立生祠。再辟原武令。未几,拜监察御史。
哀宗姨郕国夫人不时出入宫闱,干预政事,声迹甚恶。衡上章极言,自是郕国被召乃敢进见。内族庆山奴将兵守旴眙,与李全战,败。朝廷置而不问。衡上言:“自古败军之将必正典刑,不尔则无以谢天下。”诏降庆山奴为定国军节度使。户部侍郎权尚书曹温之女在掖庭,亲旧干预权利,其家人填委诸司,贪墨彰露。台臣无敢言者,衡历数其罪。诏罢温户部,改太后府卫尉。再上章言:“温果可罪,当贬逐,无罪则臣为妄言,岂有是非不别而两可之理?”哀宗为之动容,乃出温为汝州防御使。
未几,丞相完颜赛不领陕西行省,奏衡为左右司员外郎,密院表留,有旨:“行省地重,急于得人,可从丞相奏。”明年,召迁,行省再奏留之。正大八年,以母丧还京师。十月,起复为秦蓝总帅府经历官。天兴元年二月,关陕行省徒单兀典等败于铁岭,衡未知诸帅存殁,招集溃军以须其至。遂为兵干所得,欲降之,不为屈。监至长水县东岳祠前,诱之使招洛阳。衡曰:“我洛阳识何人,为汝招之耶?”兵知不可诱,欲捽其巾。衡瞋目大呼曰:“汝欲胁从我耶?”终不肯降,望阙瞻拜曰:“主将无状,亡兵失利。臣子罪责,亦无所逃,但以一死报国耳。”遂引佩刀自刭,年四十有六。
(节选自《金史•列传第六十二》)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保以无虞虞:忧患。
B.秩满,县人为立生祠秩:任职。
C.不尔则无以谢天下谢:告诉。
D.丞相完颜赛不领陕西行省领:管理。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廉能换郿县诸侯惠爱为德
B.自是被召敢进见而后今培风
C.衡历数罪 山原旷盈视
D.哀宗之动容 胡乎遑遑欲何之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商衡性情刚正、无所畏惧的一组是
①衡白行省,得开仓赈贷②衡上章极言③台臣无敢言者,衡历数其罪④哀宗为之动容⑤招集溃军以须其至⑥“汝欲胁从我耶?”终不肯降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衡面对天灾人祸,能积极应对。做威戎县令时,遇到饥荒年份,他上报实情,请求赈灾,救活了很多人;夏人乘地震城墙坍塌入侵,他率人抵抗,守住了城池。
B.商衡正直敢言,进谏被皇上采纳。哀宗在位时,郕国夫人和户部侍郎曹温的女儿自恃皇亲国戚,干预朝政,商衡上书进谏,揭发她们的罪状,使她们及其亲属受到惩治。
C.商衡有治政才能,得到重用。丞相完颜赛上奏请求皇上任命商衡为左右司员外郎,而枢密院想留住商衡,皇上则认为外省位置重要,应该同意丞相的请求,后又下诏提拔商衡。
D.商衡英勇不屈,以身殉国。徒单兀典兵败,商衡在招集溃兵等待诸帅时被敌兵俘获,融人威胁利诱想让他投降,他大义凛然,拒不投降,最后引刀自刎,以死报国。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和教材中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温果可罪,当贬逐,无罪则臣为妄言,岂有是非不别而两可之理?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文言文阅读
王济字武子。少有逸才,风姿英爽,气盖一时,好弓马,勇力人,善《易》及《庄》、《老》,文词俊茂,伎艺过人,有名当世。年二十,起家拜中书郎,以母忧去官。起为骁骑将军,累迁侍中,与侍中孔恂、王恂、杨济同列,为一时秀彦。武帝尝会公卿藩牧于式乾殿,顾济、恂而谓诸公曰:“朕左右可谓恂恂济济矣!”每侍见,未尝不论人物及万机得失。济善于清言,修饰辞令,讽议将帅,朝臣莫能尚焉。帝益亲贵之。仕进虽速,咸谓才能致之。然外虽弘雅,而内多忌刻,好以言伤物,侪类以此之。
齐王攸当之藩,济既陈请,又累使公主与甄德妻长广公主俱入,稽颡泣请帝留攸,帝怒谓侍中王戎曰:“兄弟至亲,今出齐王,自是朕家事,而甄德、王济连遣妇来生哭人!”以旨,左迁国子祭酒,常侍如故,数年,入为侍中。主者处事或不当,济性峻厉,明法绳之。素与从兄佑不平,佑党颇谓济不能顾其父,由是长同异之言,出为河南尹,未拜,坐鞭王官吏免官。而王佑始见委任。而济遂被斥外,于是乃移第北芒山下。
帝尝谓和峤曰:“我将骂济而后官爵之,何如?”峤曰:“济俊爽,恐不可屈。”帝因召济,切之,既而曰:“知愧不?”济答曰:“尺布斗粟之谣,常为陛下耻之。他人能令亲疏,臣不能使亲亲,以此愧陛下耳。”帝默然。
帝尝与济弈棋,而孙皓在侧,谓皓曰:“何以好剥人面皮?”皓曰:“见无礼于君者则剥之。”济时伸脚局下,而皓讥焉。寻使白衣领太仆。年四十六卒,追赠骠骑将军。及其将葬,时贤无不毕至。孙楚雅敬济,而后来,哭之甚悲,宾客莫不垂涕。
【注】稽颡:qǐsǎng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
(《晋书·列传十二》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好弓马,勇力人绝:没人能赶上,超过
B﹒侪类以此之少:嫉妒
C﹒以旨,左迁国子祭酒忤:抵触、触犯
D﹒帝因召济,切之让:责备
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王济个性的一组是()
①风姿英爽,气盖一时
②与侍中孔恂、王恂、杨济同列,为一时秀彦
③济性峻厉,明法绳之
④今出齐王,自是朕家事,而甄德、王济连遣妇来生哭人
⑤帝尝与济弈棋……济时伸脚局下
⑥及其将葬,时贤无不毕至

A.②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①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济年轻时不仅精通骑马射箭技术,力大无比,还精通《易经》及《庄子》《老子》,且技艺超人,在当时非常有名。
B.王济善于清谈,修饰辞令,讽议评价将帅,朝臣没有能超过他的,皇帝更加亲近看重他。官升得虽快,都不认为他是靠才能达到的。
C.王济外表儒雅,但为人刻薄善妒,喜欢用言语伤人,同辈人因此轻视他。他的言辞又直白激切,皇帝曾指责其有愧时,王济则以直切之语予以回敬。
D.王济与堂兄王佑不合,王佑的同党都认为王济不顾念王佑的父亲,后王济被排挤在外,将家也搬到了北芒山下。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和《鸿门宴》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出为河南尹,未拜,坐鞭王官吏免官。而王佑始见委任。

(2)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有田三十亩,独与兄伯居。伯常耕田,纵平使游学。
陈涉起而王陈,使周市略定魏地,立魏咎为魏王,与秦军相攻于临济。陈平固已前其兄伯,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魏王以为太仆。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久之,项羽略地至河上,陈平往归之,从入破秦,赐平爵卿。项羽之东王彭城也,汉王还定三秦而东,殷王反楚。项羽乃以平为信武君,将魏王咎客在楚者以往,击降殷王而还。项王使项悍拜平为都尉,赐金二十镒。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者将吏。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杖剑亡
平遂至修武降汉,高帝南过曲逆,上其城,望见其屋室甚大,曰:“壮哉县!吾行天下,独见洛阳与是耳。”顾问御史曰:“曲逆户口几何?”对曰:“始秦时三万余户,间者数起,多亡匿,今见五千户。”于是乃诏御史更以陈平为曲逆侯尽食之除前所食户牖。其后常以护军中尉从攻陈豨及黥布。凡六出奇计,辄益邑,凡六益封。奇计或颇秘,世莫能也。
孝惠帝六年,相国曹参卒,以安国侯王陵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二岁,孝惠帝崩。高后欲立诸吕为王,问王陵,王陵曰:“不可。”问陈平,陈平曰:“可。”吕太后怒,乃详迁陵为帝太傅,实不用陵。陵怒,谢疾免,杜门竟不朝请,七年而卒
吕太后立诸吕为王,陈平伪听之。及吕太后崩,平与太尉勃合谋,诛诸吕,立孝文皇帝,陈平本谋也。
孝文帝二年,丞相陈平卒,谥为献侯。
(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平固已前其兄伯谢:感谢
B.间者数起,多亡匿 兵:战争
C.世莫能也 闻:得知
D.诛诸吕,立孝文皇帝 卒:最终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乃诏御史/更以陈平/为曲逆侯尽食之/除前所食户牖
B.于是乃诏御史/更以陈平为曲逆侯/尽食之/除前所食户牖
C.于是乃诏/御史更以陈平/为曲逆侯尽食之/除前所食户牖
D.于是乃诏/御史更以陈平为曲逆侯/尽食之/除前所食户牖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平年轻时外出求学,他曾跟随一些年轻人去临济在魏王咎手下做事。魏王任命他为太仆。后来陈平向魏王进言,魏王不听,加上又有人说他的坏话,陈平只好逃离魏王。
B.陈平投奔项羽,得到项羽的重用。陈平被封为信武君,率领魏王咎的部下击败并降服了殷王而凯旋。后来项王发怒要杀掉前次平定殷地的将领吏。陈平害怕被杀,只好逃走。
C.吕太后想立吕氏宗族的人为王,陈平假装顺从这件事。等到吕太后去世,陈平策划跟其他官员合谋,诛灭了吕氏宗族,拥立孝文皇帝即位。
D.陈平喜欢读书,跟哥哥兄弟情深,他在乱世中建功立业,跟随当世英豪屡被赏识重用,官至丞相。他有战功,有谋略,却多次被小人猜忌而不得不逃命。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杖剑亡。
②陵怒,谢疾免,杜门竟不朝请,七年而卒。

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李光传
李光,字泰发,越州上虞人。童稚不戏弄。父高称曰:“吾儿云间鹤,兴吾门乎!”亲丧,哀毁如成人,有致赙者,悉辞之。及葬,礼皆中节。服除,游太学,登崇宁五年进士第。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朱勔父冲倚势暴横,光治其家僮。冲怒,部使者移令吴江,光不为屈。改京东西学事司管勾文字。
建炎三年,车驾自临安移跸建康,除知宣州。时范琼将过军,光先入视事,琼至则开门延劳,留三日去,无敢哗者。光以宣密迩行都乃缮城池聚兵粮籍六邑之民保伍相比谓义社。择健武者,统以土豪,得保甲万余,号“精拣军”。又栅险要二十三所谨戍之,厘城止为十地分,分巡内外,昼则自便,夜则守城,有警则战。苗租岁输邑者,悉命输郡。初欢言不便,及守城日,赡军养民,迄赖以济。事闻,授管内安抚,许便宜从事,进直龙图阁。
溃将邵青自真州拥舟数百艘,剽当涂、芜湖两邑间,光招谕之,遗米二千斛。青喜,谓使者曰:“我官军也,所过皆以盗贼见遇,独李公不疑我。”于是秋毫无犯。他日,舟过繁昌,或绐之曰:“宣境也。”乃掠北岸而去。
时秦桧初定和议,将揭榜,欲籍光名镇压。上意不欲用光,桧言:“光有人望,若同押榜,浮议自息。”遂用之。同郡杨炜上光书,责以附时相取尊官,堕黠虏奸计,隳平时大节。光本意谓但可因和而为自治之计。既而桧议彻淮南守备,夺诸将兵权,光极言戎狄狼子野心,和不可恃,备不可彻。桧恶之。桧以亲党郑亿年为资政殿学士,光于榻前面折之,又与桧语难上前,因曰:“观桧之意,是欲壅蔽陛下耳目,盗弄国权,怀奸误国,不可不察。”桧大怒,明日,光丐去。高宗曰:“卿昨面叱秦桧,举措如古人。朕退而叹息,方寄卿腹心,何乃引去?”光曰:“臣与宰相争论,不可留。”章九上,乃除资政殿学士、知绍兴府,改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十一年冬,中丞万俟禼论光阴怀怨望,责授建宁军节度副使,藤州安置。越四年,移琼州。居琼州八年,仲子孟坚坐陆升之诬以私撰国史,狱成;吕愿中又告光与胡铨诗赋倡和,讥讪朝政,移昌化军。论文史,怡然自适。年逾八十,笔力精健。又三年,始以郊恩,复左朝奉大夫,任便居住。至江州卒。孝宗即位,复资政殿学士,赐谥庄简。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二》)
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童稚不戏弄:耍弄、欺骗
B.光治其家僮:拘系、拘捕
C.部使者移令吴江:讽劝
D.论文史: 考证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兴吾门乎择健武者
B.保伍相比,谓义社及守城
C.方寄卿腹心始郊恩
D.留三日去至江州

下列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光以宣密迩/行都乃缮城池/聚兵粮/籍六邑之民保伍/相比谓之义社。
B.光以宣密迩行都/乃缮城池/聚兵粮/籍六邑之民/保伍相比/谓之义社。
C.光以宣密迩行都/乃缮城池/聚兵粮/籍六邑之民保伍/相比谓之义社。
D.光以宣密迩/行都乃缮城池/聚兵粮/籍六邑之民/保伍相比/谓之义社。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李高对李光寄予厚望;李光在崇宁五年考中进士,在担任开化县令时施政有声望却不被宰相喜欢,被变更了官职。
B.李光在担任宣州知州时,将应该按年交到县里的苗租全都送到州里。开始时这种做法受到人们的指责,最终却补充了赡养军民的开销。
C.邵青率数百艘舰船,在当涂、芜湖两县之间剽掠,李光招抚劝说他, 并送给他二千斛大米,邵青当面对李光表明感激之情。
D.秦桧在张榜公告时借助李光的名望来压制人们对和谈的非议,李光发现真相后极力陈述戎狄的野心,与秦桧在皇帝面前辩论,秦桧很生气。

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我官军也,所过皆以盗贼见遇,独李公不疑我。
②中丞万俟禼论光阴怀怨望,责授建宁军节度副使,藤州安置。
从文中找出能够直接体现李光心性坚定不畏强权的两个事例。(可以自己概括,也可以引用原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文后题目。
吴德基者,名履,婺之兰溪人也。有司举于朝,为南康丞,南康俗悍,其民以为丞儒者也,易之,德基自如。数月皆周知其情伪,有所发擿,一县惊伏。德基□更以宽化之。民有诉,召使前与语,弗加咄叱。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县令周以中初至,召民转输至郡不得,躬至乡召之。一民逸去命卒笞之不肯伏走入山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令怒,吏卒因以语动令,欲诬一乡民图贿利,获六七人下狱。德基计民无罪,自出巡狱,叱卒释之,卒以他辞解,德基槌碎狱门遣之,曰:“若无罪,还告父兄无恐。”乃往告令,令怒,曰:“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德基曰:“犯使君者一匹夫尔,其乡人何罪?且法乃天子法,岂使君解怒具乎?”令意惭,乃已。
入朝,擢知莱之潍州事。民畜官驴四十匹,莱守核其孳息状,与籍不合,曰:“驴当岁产驹,今几岁宜得几驹,乃何少也?”欲责欺罔罪而征其偿,诸县皆已勒民买驴,德基独戒民勿偿。守怒,问德基:“潍不偿驴,□辞也?”德基曰:“民实不欺妄,乌可责其偿?国家富极海内,为吏者宜宣布德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守语塞。德基因画不便者数事,守不敢复言,并诸县已偿者皆罢之。
山东民愿以羊牛代秋税者,官从其言。德基与民计,羊牛后有死瘠患,不如纳粟便,独收民粟。他县牛羊送陕西,民驱走二千里,皆破家,郡以潍独完,令役千人部送邻县牛,德基列其不可,曰:“有牛家送牛,虽劳不敢怨。使人代之,道中牛死,谁当代偿耶?”力争不奉命。
德基为吏,不求成名,□爱民为先,民感之。居潍二年,召还。潍民遮门抱其足泣拜,曰“自得吾父,潍民肤无笞瘢。今舍我去,愿得只履之,以慰我思!”
德基至京师,遂谢事归。濂为德基交甚狎,时亦致仕将归,呼德基谓曰:“若愿受长者教乎?”德基曰:“唯,何以命之?”濂曰:“慎毋出户,绝世吏勿与交。”德基至家,如濂戒,君子其能受善言云。
(选自明代宋濂《宋学士全集》,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罪,还告父兄无恐若:你们
B.道中牛死脱:逃离
C.愿得只履之事:供奉
D.君子其能受善言云多:称赞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德基□更以宽化之
②潍不偿驴,□辞也
③不求成名,□爱民为先

A.①则②乃③而 B.①乃②何③以
C.①则②何③以 D.①乃②何③而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一民逸去/命卒笞之/不肯伏/走入山/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
B.一民逸去命/卒笞之/不肯伏走/入山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
C.一民逸/去命卒笞之/不肯伏/走入山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
D.一民逸去命/卒笞之/不肯伏/走入山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县令周以中征调乡民不成,反遭乡民斥骂,便施以刑罚,并罪及无辜,吴德基劝他不要滥用国法泄愤。
B.在吴德基看来,百姓未隐瞒官驴的繁殖数量,而莱守强令百姓偿驴,不合情理,违背了为吏之道。
C.县令役使千人代送邻县牛,吴德基认为其命不可从,因为牛在送途中折损,会没有人代为赔偿。
D.作者与吴德基关系亲密,辞去官职的时间相近,作者所言“慎毋出户”等,体现了对朋友的关爱。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②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
(2)文中有哪些事迹直接体现了吴德基“爱民”品质的?结合具体事例说明。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