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为一小球做平抛运动的闪光照片的一部分,图中背景方格的边长均为5cm,如果取g=10m/s2,那么:
(1)闪光的时间间隔是 S;
(2)小球经过B点时的速度大小是 m/s。(结果可用根号表示)
小东的爸爸买了一个玉制实心小工艺品,小东想知道它的密度是多少,于是他用一个弹簧测力计、一根细线和一盆清水,通过实验测量并计算出小工艺品的密度,水的密度为已知.请你帮助小东完成下列要求:
(1)写出实验步骤
(2)写出测量结果(密度的表达式)
如图甲所示是测量定值电阻Rx阻值的实验电路,器材可以满足实验要求。
(1)同学们按照电路图正确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改变电阻Rx两端的电压进行了三次测量,其中第二次实验中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请将表格中的实验数据补充完整。
实验次数 |
1 |
2 |
3 |
电压U/V |
1.0 |
1.6 |
1.8 |
电流I/A |
0.3 2 |
0. 56 |
|
电阻Rx/Ω |
3.13 |
3. 21 |
|
电阻的平均值R′x/Ω |
(2)同学们又设计了两种测量方案,方案中定值电阻的阻值为R0。
①方案一:闭合开关S,如果电压表V1和V2的读数分别为Ul和U2,则电阻Rx的阻值表达式为Rx=__________________。扬州大学附属中学东部分校姜雪峰编制
②方案二:电路中Rx≠R0,将S接到a,读出电流表的示数I1;再将S接到b,读出电流表的I2;由I1R0= I2 Rx可得Rx=I1R0/I2。请判断结果是否正确并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比较不同物质吸热升温情况”的实验中:
(1)小丽和小明用一套器材做加热水和煤油的实验,如图甲所示.在组装器材时应先调节 (A/B)的高度,调节它的高度是为了 .
(2)组装好器材,他们先后在同一个烧杯中称出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分别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水和煤油 ,得出结论.要完成该实验,除图甲所示器材外,还需要的一个测量工具是 .
(3)在对实验进行反思时,他们认为原方案有需要两次加热耗时长等缺点,因此改进方案并设计了图乙所示的装置.与原方案相比,该方案除克服了上述缺点外还具有的优点是 .(答出一个即可)
利用如图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实验时应选 (较厚/较薄)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竖立在水平桌面上.
(2)在玻璃板前放置棋子A,将完全相同的棋子B放在玻璃板后并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B与A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得结论: .
(3)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虚实情况,将一张白卡片竖直放在B所在的位置,应在玻璃板 (前/后)侧观察白卡片上是否有A的像 .
(4)改变A的位置,重复(2)中步骤并分别测出A和B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在下表中.
序号 |
1 |
2 |
3 |
A到玻璃板的距离/cm |
3.00 |
5.00 |
8.00 |
B到玻璃板的距离/cm |
3.00 |
5.00 |
8.00 |
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到结论: .
小明在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所用装置如图所示,实验中每个钩码重2N,测得的数据如下表:
![]() |
钩码总重G/N |
钩码上升的高度h/m |
测力计示数F/N |
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m |
机械效率 |
1 |
4 |
0.1 |
1.8 |
0.3 |
|
2 |
6 |
0.1 |
2.4 |
0.3 |
83% |
3 |
4 |
0.1 |
1.4 |
0.5 |
57% |
4 |
4 |
0.2 |
1.4 |
1.0 |
57% |
(1)在实验中,测绳端拉力F时,应尽量竖直向上________拉动弹簧测力计且在拉动过程中读数.
(2)第1次实验测得的机械效率为________.(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第2次实验是用________装置图做的;第4次实验是用________装置图做的.(填“a”“b”或“c”)
(4)分析第1、2次实验数据可知:使用同一滑轮组,________可以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分析第1、3次实验数据可知: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动滑轮个数越多(即动滑轮总重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________.
(5)分析第3、4次实验数据可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被提升的高度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