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
中西“体用”之争
杨金海
近一百多年来,人们围绕“西化”与“中化”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有“中体西用”论,有“西体中用”论,有“综合创新”论,这其中蕴含着中国人对待外来文化之概念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
所谓“中体西用”,就是说中国社会在面临西方文明的冲击中,要生存发展,就要以中国传统的文明体系,包括社会制度、伦理纲常、思想体系为主体,以西方的文明成果,主要是器物文化为辅助,拿来为我所用。“中体西用”论是中国人近代以来学习西方的第一种思维方式,标志着中国人开始有了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意识,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它总体上看是一种落后的理念。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中体西用”论必然被历史洪流所淘汰。
“西体中用”主张从根本上学习西方,这种思想,特别是主张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思想,在戊戌变法时期就已出现。孙中山作为中国近代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不仅是”西体中用”思想的宣传者,更是实践者。“西体中用”论是中国人近代以来学习西方的第二种思维方式,其核心是要全面学习西方文化或曰“全盘西化”,有着彻底的革命性,但它又是近现代中国人照抄照搬、“食洋不化”地学习西方的历史写真,是一种不成熟的思维和接受方式。
“西体中用”思想在反封建斗争中发挥过非常积极的革命作用,标志着中国人在对待西方文化方面开始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表层接受变为深层接受。然而,“西体中用”的历史局限性也十分明显,一方面,它过分强调革命,在反对封建主义的旗帜下,把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优秀的东西反掉了;另一方面,它过分强调全面学习外来文化,在拿来主义的支配下,照抄照搬、食洋不化的教条主义开始出现。这两种极端倾向,对后来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文革”时期对传统文化的破坏、革命时代“左”倾教条主义以及改革以来“全盘西化”思潮的出现,都是这种思维方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反映。“综合创新”论是中国人近代以来学习西方的第三种思维方式,其本质是要把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西方现当代优秀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相融合,并与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创造一种新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社会发展模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理念和思维方式。毛泽东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创造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新模式的第一人。在他的带领下,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而且开辟了一条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中国优秀文化传统、西方优秀文明成果相结合,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体制。这条新道路在古今中外都没有过。在经济上,它既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又引进市场机制,使经济运行中“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同时发挥作用;在政治上,它既坚持共产党领导,又坚持多党合作和人民民主,克服了一党专制和多党竞争的弊病,保持了社会政局稳定和人民民主有序发展;在思想文化上,它既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又坚持文化发展的多样性。3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证明,“中国模式”是有生命力的。它不仅使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果,而且为世界社会特别是转型国家推进现代化探索了一条新路,因此,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人民论坛》2011年第38期,有删节)
根据文意,下列各项对中、西“体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体西用”是封建社会晚期中国人被动学习西方的心理写照,是被动接受也是浅层接受,总体上看是一种落后的理念。
B.“西体中用 ”是中国人近代以来学习西方的第二种思维方式,有着彻底的革命性,代表人物有戊戌变法的领袖康有为和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他们不仅是“西体中用”思想的宣传者,更是实践者。
C.“中体西用”不从根本上反封建,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中体西用”论必然被历史洪流所淘汰。
D.“西体中用”思想在反封建斗争中发挥过非常积极的革命作用,但对后来中国社会发展也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直至改革以来都还有人宣传“全盘西化”。

根据文意,下列各项对“综合创新”论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综合创新”论是中国人近代以来学习西方的第三种思维方式,是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中国优秀文化传统、西方优秀文明成果相结合,开创出的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
B.毛泽东是第一个提出“综合创新”论的人。在他的带领下,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而且开辟了一条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道路。
C.“综合创新”论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体制,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社会发展模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理念和思维方式,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D.“综合创新”论形成的中国模式,在经济上既坚持社会主义又引进资本主义;在政治上,既坚持共产党领导,又坚持多党合作和人民民主;在思想文化上,既坚持搞“主旋律”,又坚持搞“百花齐放”。

中国近代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结合本文的文意,你认为中国应该怎样顺应世界潮流?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故 乡
沈天鸿
①我又一次地回到了故乡,看到了时间流逝的痕迹,进入眼帘的人和事物,都因与我上一次保存在记忆里的印象有了一段距离而显得遥远,这使我有些恍惚,他们同我打招呼,说话的声音仿佛是从很远的地方通过一根电话线传来,细小而飘忽。我的神情可能因此有些怪怪的,因为他们总是很注意地看我一眼或几眼,然后才匆匆走开。
②他们知道他们已经变老了吗?我凝视着他们的脸或背影,看见时光之手不停地在他们身上抚摸——时光之手没有光,它投下的是阴影,正是这种抚摸使阴影进入生命,使生命逐渐失去光泽。但他们对此显然毫无知觉,因为时间的长度还不够,距我上次回来才几个月而已。而且,人总是很难看见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我也同样如此。
③天气很好,风轻柔地吹着,带着傍山依水的故乡特有的那种我熟悉的气息。这唤起了蕴藏在我心中的亲切感,但仍然有些不对头,它吹在我身上产生的感觉总是夹杂着陌生与疏远。因为太熟悉了才陌生?似乎是这样,如果展现在我面前的不是故乡而是异地,我不会觉察到时间流逝的痕迹,也不会有现在这种感觉,因为本来就是陌生的地方或者事物,足以制止陌生感觉的产生——异地本就是陌生的,有何陌生可言?
④不变的是生活,不仅与我上一次回来时相比毫无变化,与我许多年前回来也毫无本质的不同。更换的总不是生活,而只是生活中的人,甚至连那些长在田中的水稻,地里的玉米黄豆,也如同不曾更换——它们与十年五十年或者数百年前有什么不同?而人虽然更换了,劳作的姿势以及身影,却不曾更换了。比如说我现在看见的那个剥玉米的老女人的姿势和神情,她投在下午的地上,鸡鸭在上面跑来跑去,甚至很从容地将屎尿遗在其中的那个影子,与在她之前生活过、剥过玉米的那些女人有什么不同?玉米在她手上缓慢地旋转着,一柱金光从逐渐被剥开的包皮中长出,最后完全赤裸,像是被什么用牙齿细细地很小心地咬过,留下了极规则的牙痕。那是谁咬的呢?反正不会是人。也许是时间?很可能是的,人所食用的,都是已经被时间咀嚼过之物,只是人很少意识到罢了。现在,秋天下午的阳光很温和地照耀在那根玉米上,玉米迸出的光更强烈了,照亮了那女人低着的脸,有些像波动的水光一样在那女人脸上闪烁,使那张憔悴而且苍老的脸竟然颇为光彩起来。我有些惊讶,仔细想想,这并不完全是因为那金光,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那女人安详从容的神情。
⑤一个剥玉米,睡下去就不知道明天还能不能醒来的乡村老妇也能如此从容。
⑥她此刻的眼里除了玉米,还能看见什么?
⑦她看见我了,或者说是感觉到有个人走到她面前了,她本能地抬起头来,看见这个走过来的人是我,她笑了一下,算是招呼,顺手将脚边那些剥下的枯萎的玉米包皮拢了拢,又低下头一如既往地剥她的玉米。
⑧我有点惭愧,在故乡,我只是个闲人。
⑨我抬头看了看天空,天空万里无云,阳光将天空的深蓝淡成了浅浅的瓦蓝,风在天空中吹着,但看不到天空有被风吹动的迹象,也看不到流逝的时间在它身上留下任何痕迹。
⑩我的心情忽然轻松起来,我认出了故乡——天空,是比地上的故乡更高也更真实的故乡。
(选自2012年1月《散文》)
文章第④节的两个问句,在文章内容表达上有何效果?
文章为什么用大量的笔墨详细描写“剥玉米的老女人”?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文章第⑨节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探究文章结尾“我认出了故乡——天空,是比地上的故乡更高也更真实的故乡”一句中两个加点“故乡”的意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高贵的灵魂
①贝多芬——世界上无数的人被他的音乐所感动,所震撼,不仅仅是他的音乐,还有他的高贵的灵魂。
②贝多芬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先是一个明净如水的早晨,然后突然之间巨大的阴影掷过,悲壮的雷吼,充满着声响的、可怖的静默,一阵复一阵的狂风,有如《英雄交响乐》与《第五交响乐》,然而白日的清纯之气尚未受到损害,欢乐依然是欢乐,悲哀永远保存着一缕希望。但自1810年后,心灵的均衡丧失了,即使快乐本身也蒙上苦涩与狂野的性质,所有的情操里都混和着一种热病,一种毒素。贝多芬1810年5月2日致韦格勒书中有言:“噢,人生多美,但我是永远受着毒害……”黄昏来临,雷雨也随着酝酿。尔后是沉重的云,饱蓄着闪电,把黑夜染成乌黑,夹带着大风雨,那是《第九交响乐》的开始——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在天空被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重又还给了我们。
③罗曼·罗兰曾这样赞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什么样的征服可与之相媲美?波拿巴的哪一次战役、奥斯特利茨娜哪一天的阳光达到了这种超凡努力的光荣?获得这种心灵从未获得的最辉煌的胜利?一个贫困、残疾、孤独、痛苦造就的不幸的人,一个世界不给他欢乐的人,竟创了欢乐带给人间!正像他用一句豪言壮语所说的那样,他在以自己的苦难铸就欢乐。在那句豪言壮语中,浓缩了他的人生,并成为一切勇敢的心灵的箴言:用苦痛换来欢乐。”
④一心向善,自由高于一切,就是面对御座,也决不背叛真理。贝多芬说:“君王们和亲王们完全可以造就一些教授和机要参议,他们可以给后者以各种各样的头衔和勋章。但是他们无法造就伟大的人物,无法造就超脱于庸俗社会的心灵——而当像我和歌德这样的两个人在一起时,这帮大人先生们应该感觉到我们的伟大。”歌德,这位德国伟大的诗人、思想家,也是受人们爱戴的。但是他比贝多芬高贵的灵魂却显得逊色。贝多芬曾讲述他与歌德一起散步的情景:“在归来的路上,我们遇见全体贵族。我们老远就看见他们了。歌德便撒开我的手臂,立于大路旁。我白费口舌地对他说了我想说的所有的话。但我就是未让他多走一步。于是,我把帽子压得很低,扣上外套上的钮扣,倒背着手,钻进密集的人群中去。我觉很好玩地看着皇家车马在歌德面前经过。他立于路边,低低地弯着腰,帽子拿在手里。”事后,贝多芬毫不留情地把歌德狠狠地训斥了一通。对此歌德耿耿于怀,永远不原谅贝多芬了。
⑤18世纪末的维也纳是音乐气氛最浓的城市,当时在显赫贵族的客厅里,音乐表演成了一件高尚和时髦的事,所以贝多芬也就经常处在贵族及头面人物的包围之中。可他总是高高昂起他那狮子般的大头颅,从不献媚于任何人,显得比贵族还要高贵。
⑥有一次,在利西诺夫斯基公爵的庄园里,来了几位“尊贵”的客人,正是侵占了维也纳的拿破仑军官。当时贝多芬正住在公爵的庄园里,公爵便请求贝多芬为他们演奏一曲。贝多芬绝不愿为侵略者演奏,断然拒绝,猛地推开客厅大门,在倾盆大雨中愤然回到住处,他把利西诺夫斯基公爵给他的胸像摔个粉碎,并写了封信:“公爵,你所以成为一个公爵,只是由于偶然出生,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完全是靠我自己,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只有一个。”
⑦是的,一个人是出身贵族还是平民,不是自己决定的。但是一个人是选择高贵还是低贱,却完全可以由自己决定。诚如贝多芬所言,由于偶然的出身,世界上有无数的公爵,而历史无情,这些曾显赫一时的公爵一个个都灰飞烟灭,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贝多芬没有高贵的出身,却有不朽的作品、高贵的灵魂,在人们心中铸起一座丰碑。
(本文有删改)
结合文本,概括贝多芬的“高贵的灵魂”体现的那些方面?
文章第四段有两处引用了贝多芬的话,请简要分析这两处引用的作用。
请从表达方式方面简析本文的写作技巧。
“一个人是出身贵族还是平民,不是自己决定的。但是,一个人是选择高贵还是低贱,却完全可以由自己决定的。”这段文字可谓是思想深邃,让人深思,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有墙薜荔
朱以撒
①在滋润的水乡小镇上行走,目的是很模糊的。这种没有目的的行走,使人步履徐缓,包括心绪。那些急冲冲的步调,一眼便知受着时间的限制,欣赏必须抓紧。实际上,在他们奔向另一个景点的过程中,一些很值得品味的外延被忽视了。
②这时,我看到了一堵过去的墙。
③墙体爬满了薜荔。薜荔是我小时候在草莽风格的家园里常见的木本植物。它旺盛而坚韧,吸附于墙上很难分离。它的果实从茎上拗断时,溢出如乳一般的白色汁液,研磨成团粘稠无比。在屈赋里,薜荔表示了清高和芳洁;更多的诗文,薜荔则是一种荒凉破败、前尘旧梦的意象。有许多场景,要以特定的意义展示,营造氛围,薜荔是很有代表性的一种。
④无数的墙,这是我们每一日目光都在触及的。好几个黄昏,我从墙边过,回家。我判断出没有哪一面墙是洁净的。许多的政策靠固定的墙体传播,在雪白的墙体上挥动油漆刷子。大红的政策文字的空隙,就是许多微型广告,粘上去就揭不下来。现在的城市墙面,就是这般展开的,在墙边闲站片刻,就足以品味出这个城市正在为生存激烈地竞争着。
⑤城市里高大的墙可以成为牢固的护卫,不过我要说,一点也没有什么欣赏价值。除了上边说的那些人工行为之外,看不到时光停滞或走动的迹象,这使许多墙内人生,遮蔽得严严实实。我一直保留着对女墙的兴趣。显然是村里人钱囊空缺,多年来一直放任着风雨侵入。人走过去,矮的稍稍踮起脚尖,可以看到里边的动静。乡间,许多秘密就是这样泄露出来。总是有些举动让邻人偷窥,谈笑中脱口而出。乡间对于秘密的保守仍处于孩童状态,许多事就是明摆着的,毋须在意,笑笑了事。这也是睦邻的基础——许多的篱墙、土墙,风雨中稀疏了,残缺了,不见主人行动;有些墙修高了,秘密被严实地保护着,疏远了邻里,疏远了与质朴相随的情调。
⑥和城里不长一根草的高墙相比,这堵墙被薜荔持抱不放,肯定是有缘由的——周边的湿气,墙体的粗砺,以及墙内人家的长年未归,都纵容了薜荔家族的疯狂攀爬。不管是密雨斜侵还是骄日高照,四季更迭无损于它的顽固和青绿。庭院在无主人的状态下悄悄生变,这使好事者途经时好奇地贴着开裂的门缝,窥视天井里杂草摇曳着枯黄,落叶被雨水浸泡得失去本色;虔诚的香案上尘泥积满,梁上燕雀营巢,队进队出。作为庭院的门面,墙体率先表达了时光的推移,薜荔长了这么多,钢筋铁爪一般勾连,主人怕是不回来了。
⑦许多的墙正在材料的使用上下功夫,甚至就是一面巨大的玻璃,反射的光线,让人眩目迷乱。材料越来越考究的结果是,除了空中的尘屑,其他生命难以附着于上。它的威严和冷漠,显示了一个机构的独立和庞大,在这样的墙体面前,只有众多铮亮的小轿车,一字儿摆开,才生出气派。遥远的薜荔墙下,很巧,每天黄昏,都有一些老者不约而同地来,丝竹管弦陈杂,南音吴曲相替——什么样的环境都有与之相协调的成分出现,像古道西风里配着嶙峋的瘦马,汉苑秦陵上落下了霏霏暗雨,构成一幅无言的画图。
⑧如果不是一堵薜荔旧墙作为背景展开,难说这些弹唱有什么韵味,或者品位。恰恰因为和谐,素来苛求的听者,品头论足之声戛然而止,静静地欣赏吧。
⑨越来越少人谈起薜荔了。许多荒凉地正在消失,它对于墙体的眷恋,是它逐渐走出我们视线的缘由——随着旧墙的拆毁而消亡。若干年后,再来细读柳宗元的“密雨斜侵薜荔墙”,恐怕就要花费一番口舌了。在都市的后人眼里,作为野生木本植物,薜荔并不难懂,而墙,都市就是墙体隔离成的世界。只是,二者结合而成的词组,薜荔墙——它所具有的苍凉、寂寞、感伤,尤其是二者持抱不放的关系,会有不少人为之惶惑,成为生存的现状中难以理解的部分。
(摘自《俯仰之间》,有改动)
文中④⑤段描述了城市之墙与乡村女墙的特点,请分别加以概括。
结合全文,简析第⑦段中描述玻璃墙的特点的作用?
作者欣赏薜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对于它的消失,作者寄托了怎样的感情?
文章是围绕“薜荔墙”逐层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谈文化
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表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物质文化,是人类对物质的利用的形态,通常体现在人的衣、食、住、行领域,因此也包括了生产力形式;中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精神文化,主要是以物质为媒介表现精神的形态,包括艺术、科学、宗教、制度、礼仪、风俗等等;深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哲学文化,是渗透在前两层文化中的观念、意识和哲学。
人类自劳动有了剩余,社会开始出现阶级和阶层,生产有了分工,因而需要有文化并且可以有相对的精细和粗糙之分,于是在同质文化的中层和表层遂有了雅、俗之别。表、中两层文化覆盖着、并体现在一个民族全体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把经过更多加工、比较细腻、涉及人较少的文化称之为雅文化;反之,为俗文化。
任何社会文化的雅与俗往往有一种向对方靠拢的本然倾向。社会上层(执政者和知识阶层)往往向社会底层强加自己的文化(雅文化),包括将自己的文化通俗化以扩大对全社会的影响;同时,出于猎奇或调节的目的而从俗文化中汲取营养。社会底层往往出于仰慕而仿效雅文化,即所谓上行则下效;同时,俗文化又以其质朴清新吸引社会上层,俗文化的有些部分逐渐被雅化。
文化根本性的功能是调节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世与未来的关系。俗文化往往是人类社会经验的总结,但却是“自在”的。雅文化是人为的,相对于俗的约定俗成,可以说是俗的“自觉”。社会组织形式脱离了部落、部族阶段有了国家以后,执政者为了维护社会的完整和稳定,往往把有些俗文化加以整理、提炼,形成雅文化。礼及其仪式的规定就是最明显的事例。
在中国长期的阶级社会中,礼是为维护农业社会等级制度、保证政权统一和社会稳定而形成的关于人际关系的行为标准。在礼的贯彻实施过程中,其中所包含的思想观念也因其具有神圣的意义而随之向四方扩散。礼既然有很强的继承性,有历时进行微调而无巨变的、体现和贯穿在礼中的观念意识,自然就成了民族文化的主导。礼属于中层文化,而且是体现深层文化最为充分、直接的部分。
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中,雅与俗之间的互动互制是民族文化前进的内部动力。
下列对“雅文化”和“俗文化”的关系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雅文化和俗文化都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都有一种向对方靠拢的本然倾向。
B.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中,民族文化前进的内部动力来自雅文化与俗文化的互动互制。
C.社会上层向底层强加自己的文化,社会底层仰慕仿效雅文化,致使一部分雅文化逐渐变成俗文化。
D.从礼及其仪式的规定可见,有些俗文化通常经过整理、提炼进而形成雅文化。

对文中“自觉”和“自在”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自在”是说俗文化是自然生成、自然存在的,它的形成与人们的生活没有关系。
B.雅文化是俗的“自觉”,表明它是人们出于某种目的和需要,对有些俗文化加以提炼而成的。
C.雅文化因为是一种“自觉”的结果,所以它属于精神文化,不再包括物质形态和风俗。
D.俗文化是人类社会经验的总结,它能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但不带有教化目的,对人们的思想意识的形成无指导性。

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意思的一项是

A.雅文化和俗文化通过接触、互补、交融,能促使各个文化沿着自己的道路向前发展,从而推动民族文化的整体进步。
B.当社会上层不再了解、欣赏、关心俗文化,社会底层也不再了解、欣赏、模仿雅文化时,表明社会阶层的对立已经较为严重。
C.外民族的文化如果长时间地占领和影响某个民族,它们也会按照文化的规律,由表及里,抵制、抵消该民族文化深层的影响。
D.随着社会的发展,雅文化不断地影响俗文化,俗文化逐渐被雅化,最终会消除雅俗之别,形成雅俗共赏的统一文化。

面对蚂蚁
叶延滨
①“蚂蚁爬过暴雨前的树丛”,想起这句话是站在窗前,看到窗外三环路上涌动的车流。远远地望去,那些金属的小铁盒子,在四只滚动的胶皮轮子上,像一队蚂蚁似地列队而行。这令人想起了童年,童年最有自然特色的体验,就是在暴雨前夕,蹲在花园的树丛前,看一队蚂蚁匆匆地搬家。燕子低飞,蚂蚁搬家,大雨将至。这是最早知道的道理,气象学也罢,生物学也罢,简洁明了,而且生动直观,蹲在那里,嘴里念念有词“燕子低飞,蚂蚁搬家”,心里却在想:“它们怎么知道要下雨了?它们搬到哪儿去?谁在下命令呢?它们怎么集合得这么快呢?”充满了问号的世界也充满了新奇。我觉得,我对这个世界的热爱,也许就是从看蚂蚁搬家开始,因为相似的问号在另外的场景产生,而在那样的场景中,我觉得我像一只蚂蚁
②那是面对一片宽阔的草原,眼前的一切,简洁为两种色调,一块是蓝色,一块是绿色,蓝与绿的相交点就是永远召唤你又让你永远无法接近的地平线。天苍苍,野茫茫,我们聪明的先人也只能选择这样空旷的字眼来表达内心的感受。空旷之美,世间之大美,单纯为无垠,丰富为纯洁。
③那是面对一片荒寂的沙漠,沙漠上是烈日还有烈日一样灼烫的天空,灼烫的天空下是金黄无边的沙漠。仿佛这天空就是沙漠在阳光下幻化的灵魂,而这沙漠尽管每一粒砂粒都是死亡的证明,而所有的沙粒却起伏腾挪成沙丘,沙丘们舞蹈的热情会灼伤我们怯懦的心。空旷之美,世间之大美,热烈为无语,贫瘠为博大。
④那是面对一派峰峦逶迤的群山,坚如铸铁的山岩远处化为画师笔下的泼墨,而轻逸如纱的云雾又与重峦叠嶂凝成浑然一体的水纹。云雾与石岩难分轻重,群山与云海如同伯仲。千山鸟飞绝,飞翔着的是山的灵魂。空旷之美,世间之大美,寂寥为深幽,厚重为空缈。
⑤每当我面对这样的大美之境,我会想到暴风前那一队匆匆搬家的蚂蚁。我知道那队蚂蚁并不像我们所感受到的那样“渺小”,它们迎接大自然赐予,自信而有节,无论是晨光还是暴雨。这也是我们内心的召唤,走出家门,去草原,越沙丘,登山岭,会在面对大美之时,听到来自内心的生命赞颂。
⑥空旷之美,对于今天的我和你,实在太重要了。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物质相对丰富的今天,我们也不幸生活在一个物质充盈的城市。我们几乎变成了物化了的城市动物。我们的空间被丰富的物质世界充盈:楼群、街路、格式化的绿色植物和所有目光所及的事物!我们的时间也被紧张的物化日程充盈:上班、听报告、购物、交费以及闭上眼前接最后一个电话!
⑦当我们的孩子不能蹲下来,在树丛边看到一队蚂蚁爬过他的童年。这也许是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了,但它是一个信号,就是我们已经成为了“城市动物”。我们生活在一切都经过计算机程式化了的世界中:像一架架煌煌书架,每一本书都经典,都文化,同时也都落满灰尘;像一台台冰箱,每一样食品都营养,都保鲜,同时也都令人没有胃口;像一个个超市,每一个产品都诱人,都必需,同时也都写上了交易价钱!城市用各种办法填充我们的需求甚至欲望,把我们填得满满的,以至于内心没有一个小角落放下一个“自己”。于是,我们被一种力量召唤,走出去,在空旷的草原、荒漠和群山间去,去像一只蚂蚁爬过暴雨前的树丛
⑧望着草原,让绿色浸染你的心灵;望着大漠,让风沙吹走充填你内心的那些办公室职场风波;面对群山,直到你想起了那句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世界就再次接纳你,这个世界会悄悄对你说:“你真不错,你的生活应该这样富有诗意……”
文章第①一段中说“相似的问号在另外的场景产生”,这“另外的场景”分别指什么?写它们有何作用?
文章第⑥段中划线的句子有什么含意?请加以理解。
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⑦段中划线部分的语句。
.作者在第①段中说“都市人”“像一队蚂蚁似地列队而行”又说“我觉得我像一只蚂蚁”,在第⑦段中还说“去像一只蚂蚁爬过暴雨前的树丛”。这三种说法有什么不同?请简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