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与吕恭论墓中石书书(有删节)
柳宗元
宗元白:元生至,得弟书,甚善;诸所称道具之。元生又持部中庐父墓者所得石书,模其文示余,云若将闻于上,余故恐而疑焉。
仆早好观古书,家所蓄晋、魏时尺牍甚具;又二十年来,遍观长安贵人好事者所蓄,殆无遗焉。以是善知书,虽未尝见名氏,亦望而识其时也。又文章之形状,古今特异。弟之精敏通达,夫岂不究于此?今视石文,署其年曰“永嘉”,其书则今田野人所作也。虽支离其字,犹不能近古。为其“永”字等,颇效王氏变法,皆永嘉所未有。辞尤鄙近,若今所谓律诗者,晋时盖未尝为此声。大谬妄矣!又言植松鸟擢之怪,而掘其土得石,尤不经,难信。或者得无奸为之乎?
且古之言“葬者,藏也”。“壤树之”,而君子以为议。况庐而居者,其足尚之哉?圣人有制度,有法令,过则为辟。故立大中者不尚异,教人者欲其诚,是故恶夫饰且伪也。过制而不除丧,宜庐于庭;而矫于墓者,大中之罪人也。况又出怪物诡神道以奸大法而因以为利乎夫伪孝以奸利诚仁者不忍擿过恐伤于教也然使伪可为而利可冒,则教益坏。若然者,勿与知焉可也,伏而不出之可也。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生又持部中父墓者庐:筑庐居住
B.家所蓄晋魏时尺牍甚具:完备
C.而掘其土得石,尤不经:经过
D.而不出之可也伏:掩盖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矫墓者,大中之罪人也乃设九宾礼
B.圣人有制度,有法令,过为辟于其身也,耻师焉,或矣
C.或者得无奸为乎客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是故恶夫饰伪也若属皆为所虏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况又出怪物/诡神道/以奸大法/而因以为利乎/夫伪孝以奸/利诚仁者/不忍擿过/恐伤于教也
B.况又出怪物/诡神道以奸/大法而因以为利乎/夫伪孝以奸利诚/仁者不忍擿过/恐伤于教也
C.况又出怪物/诡神道以奸/大法而因以为利乎/夫伪孝以奸/利诚仁者/不忍擿过/恐伤于教也
D.况又出怪物/诡神道/以奸大法/而因以为利乎/夫伪孝以奸利/诚仁者不忍擿过/恐伤于教也

本文主要写了柳宗元对一个在父亲坟墓旁建房子守孝的人所得到的石刻文字提出了种种质疑,质疑的根据有哪些?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3分)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虽支离其字,犹不能近古。
(2)况庐而居者,其足尚之哉?(3分)
(3) 然使伪可为而利可冒,则教益坏。(4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2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简答题3分)
新修滕王阁记
韩愈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①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十四年,以言事②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其冬,以天子进大号③,加恩区内,移刺袁州。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至州之七月,诏以中书舍人太原王公为御史中丞,观察江南西道;洪、江、饶、虔、吉、信、抚、袁悉属治所。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大者驿闻,小者立变,春生秋杀,阳开阴闭。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其岁九月,人吏浃和,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酒半,合辞言曰:“此屋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公应曰:“诺。”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者,治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
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
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
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
(选自《昌黎先生文集》)
[注] ①王勃作《滕王阁序》,王绪作《滕王阁赋》,王仲舒作《修滕王阁记》。后两作已失传。② 言事:指上《论佛骨表》被贬斥揭阳。③大号:年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壮其文辞壮:以……为壮,认为……壮美。
B.窃寄目偿所愿焉窃:私下里。
C.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燕:同“宴”,设宴席。
D.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槛:门槛。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B.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
C.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
去年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D.子其为我记之

王之好乐甚,而齐国其庶几乎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滕王阁是初唐时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官洪州都督时所建,危楼高耸,下临赣江,远览山川,俯瞰城府。后又曾改建,壮丽非凡,独为江南第一。韩愈在此正是以对滕王阁的赞美开始行文的。
B.因为有“壮美之辞”的“序赋记等”,作者自然“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却自己的烦忧。下面笔势一转,却是“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并未能如愿前去观赏。
C.末尾“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作者在叙事之外,又以不尽之言,寄寓了老之将至兴尽而归之意。
D.全篇除用少数文字扼要记叙了滕王阁的修建过程外,几乎全是围绕登阁一事倾诉心向往之而不得偿愿之情,勾起读者去想象滕王阁的美。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用∕ 断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
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古人所难,何以加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1分)
三国论苏辙
天下皆怯而独勇,则勇者胜;皆暗而独智,则智者胜。勇而遇勇,则勇者不足恃也;智而遇智,则智者不足用也。夫唯智勇之不足以定天下,是以天下之难蜂起而难平。盖尝闻之,古者英雄之君,其遇智勇也,以不智不勇,而后真智大勇乃可得而见也。悲夫!世之英雄,其处于世,亦有幸不幸邪!
汉高祖、唐太宗是以智勇独过天下而得之者也,曹公、孙、刘是以智勇相遇而失之者也。以智攻智,以勇击勇,此譬如两虎相捽,齿牙气力无以相胜,其势足以相扰,而不足以相毙。当此之时,惜乎无有以汉高帝之事制之者也。
昔者项籍乘百战百胜之威,而执诸侯之柄,咄嗟叱咤,奋其暴怒,西向以逆高祖,其势飘忽震荡如风雨之至。天下之人以为遂无汉矣。然高帝以其不智不勇之身,横塞其冲,徘徊而不得进,其顽钝椎鲁足以为笑于天下,而卒能摧折项氏而待其死,此其故何也?夫人之勇力,用而不已,则必有所耗竭,而其智虑久而无成,则亦必有所倦怠而不举。彼欲就其所长以制我于一时,而我闭门而拒之,使之失其所求,逡巡求去而不能去,而项籍固已败矣。
今夫曹公、孙权、刘备,此三人者,皆知以其才相取,而未知以不才取人也。世之言者曰:“孙不知曹,而刘不如孙。”刘备唯智短而勇不足,故有所不若于二人者,而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则亦已惑矣。盖刘备之才近似于高祖,而不知所以用之之术。昔高祖之所以自用其才者,其道有三焉耳:先据势胜之地,以示天下之形;广收信、越出奇之将,以自辅其所不逮;有果锐刚猛之气而不用,以深折项籍猖狂之势。此三事者,三国之君其才皆无有能行之者。独一刘备近之而未至,其中犹有翘然自喜之心,欲为椎鲁而不能钝,欲为果锐而不能达。二者交战于中,而未有所定,是故所为而不成,所欲而不遂。弃天下而入巴蜀,则非地也;用诸葛孔明治国之才,而当纷纭征伐之冲,则非将也;不忍忿忿之心,犯其所短,而自将以攻人,则是其气不足尚也。嗟夫!方其奔走于二袁之间,困于吕布而狼狈于荆州,百败而其志不折,不可谓无高祖之风矣,而终不知所以自用之方。夫古之英雄,唯汉高帝为不可及也夫。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勇者不足恃也恃:依仗
B.西向以逆高祖逆:违背
C.以自辅其所不逮逮:及
D.所欲而不遂遂:成功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皆暗而独智,则智者胜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夫唯智勇之不足以定天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而未知以不才取人也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困于吕布而狼狈于荆州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其势足以相扰(之)
B.(曹公、孙、刘)惜乎无有以汉高帝之事制之者也
C.天下之人以(之)为遂无汉矣
D.(诸葛孔明)不忍忿忿之心

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了很多历史人物,实际上是以刘备和刘邦为主要论证对象,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夫古之英雄,唯汉高帝为不可及也夫”的结论。
B.作者立论的目的在于针对当时北宋王朝的现实,虽没有直指朝政,但不是无为而发,而是借古喻今,与其父的《六国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C.文章虽重在说理,但也很讲究形象性。如形象地描写了项羽“咄嗟叱咤”的英雄气概,
刘邦“百败而志不折”的顽强毅力,读来动情入理,使文章情理兼备。
D.文章旨在阐明为君之道不一定要有过人的智勇,而要能以他人的智勇为己所用,这样才是真正的大智大勇。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彼欲就其所长以制我于一时,而我闭门而拒之,使之失其所求,逡巡求去而不能去。

(2)刘备唯智短而勇不足,故有所不若于二人者,而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则亦已惑矣。

刘安世
刘安世,字器之。父航,终太仆卿。(安世)登进士第,不就选,从学于司马光,咨尽心行已之要。光教之以诚,且今自不妄语始。迁起居舍人,兼左司谏,进左谏议大夫。安世仪状魁硕,音吐如钟。初除谏官,未拜命,入白母曰:“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脱有触忤,祸谴立至。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母曰:“不然,吾闻谏官为天下诤臣,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汝幸居此地,当捐身以报国恩,纵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之所。”于是受命。在职累岁,正色立朝,扶持公道。其面折廷争,或帝盛怒,则执简却立,伺怒稍解,复前抗辞。旁侍者远观,蓄缩悚汗,目之曰“殿上虎”,一时无不敬慑。家居未尝有惰容,久坐身不倾倚。作字不草书,不好声色贷利。其忠孝正直,皆则像司马光。年既老,群贤凋丧略尽,岿然独存,而名望益重。梁师成用事,心服其贤,求得小吏吴默尝趋走前后者,使持书来,啖[注1]以即大用。默因劝为子孙计,安世笑曰:“吾若为子孙计,不至是矣。吾欲为元佑[注2]全人,见司马光于地下。”还其书不答。(《宋史》)卷三百四十五)
注:[注1] 啖:吃,引申为引诱。
[注2]元佑,宋哲宗的年号,公元1086至1094年。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咨尽心行已之要咨:询问。
B.初除谏官,未拜命除:授予官职
C.在职累岁累:劳累。
D.则执简却立却:后退。

对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光教之以诚(3) 吾欲为元佑全人
(2)主上方以孝治天下(4)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刘安世忠诚正直的一组是()
①登进士第,不就选
②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
③其面折廷争,或帝盛怒,则执简却立。伺怒稍解,复前抗辞。
④旁侍者远观,蓄缩悚汗,目之曰“殿上虎”
⑤家居未尝惰容,久坐身不倾倚。
⑥还其书不答。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③④⑥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初任谏官尚未接受任命时,刘安世认为任谏官要有胆识,敢于伸张正义而无所畏惧,这样容易惹祸遭贬,因此禀告母亲,不愿就职。
B.刘母认为谏官是天子的重臣,其夫生前竭尽全力而没能做好,鼓励其子捐身以报朝廷大恩。
C.刘安世任谏官多年,敢于主持公道,朝廷之上人人敬畏,到了老年,名望更加显赫。
D.本文三次提到司马光,目的是写刘安世在司马光的教诲和精神感召下,捐身报国,是一个忠孝正直的道德完美的人。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纵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之所。
译文:
(2)吾若为子孙计,不至是矣。
译文: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阎典史①者,名应元,字丽亨,其先浙江绍兴人也。初,雏②发令下,诸生许用德者,以闰六月朔'悬明太祖御容于明伦堂,率众拜且哭,士民蛾聚者万人,欲奉新尉陈明遇主城守。明遇日:“吾智勇不如阎君。此大事,须阎君来。”乃夜驰骑往迎应元。应元投袂起,率家丁四十人.夜驰入城。已乃分城而守:武举黄略守东门,把总某守南门,陈明遇守西门,应元自守北门。部署甫定’而外围合。时大军薄城下者已十万,列营百数,四面围数十重。会城中矢少,应元乘月黑’束藁为人'人竿~灯,立陴院间,匝城,兵士伏垣内,击鼓叫噪,若将缒城斫营者。大军惊,矢发如雨。比晓’获矢无算。又遣壮士夜缒城入营,顺风纵火;军乱,自蹂践相杀死者数千。
帅刘良佐拥骑至城下,呼日:“吾与阎君雅故,为我语阎君,欲相见。”应元立城上与语。遥语应元:“弘光已走,江南无主,君早降,可保富贵。”应元曰:“某,明朝一典史耳,尚知大义。将军胙土分茅③'为国重镇,不能保障江淮,乃为敌前驱,何面目见邑义士民乎?,,良佐惭退。贝勒既觇知城中无降意,攻愈急。梯冲死士铠胄皆镔铁,刀斧及之,声铿然,锋口为缺。城俄陷,应元率死士百人,驰突巷者八,所当杀伤以千数。再夺门,门闭不得出。应元度不免,踊身投前湖’水不灭顶’遂被缚。日暮,拥至栖霞禅院。院僧夜闻大呼“速斫我”不绝口。俄而寂然,应元死。
微夫应元,固明朝一典史也,顾视其树立,乃卓卓如是!呜呼,可感也哉!
(取材于清代邵长蘅《阎典史侍》)
注:①典史:官名。元始置,明清沿置,不入品阶,即“未人流”。 ②薤:通“剃”。
③胙( zuò)分茅:指分封土地和爵位。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闰六月朔朔:农历每月十五 B.应元投袂起袂:衣袖
C.会城中矢少会:适逢 D.顾视其树立顾:但是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为我语阎君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B.①乃为敌前驱②乃设九宾礼于廷
C.①所当杀伤以千数②皆以美于徐公
D.①呜呼,可感也哉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时大军薄城下者已十万
当时迫近城下的清军已经十万
B.若将缒城斫营者
好像将要有人由城上缘绳而下偷袭敌营的样子
C.锋口为缺
锋口成为了缺口
D.微夫应元,固明朝一典史也

地位卑微的阎应元,本来只是明朝的一个典史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以秀才许用德和新任县尉陈明遇的言行衬托阎应元的举足轻重。
B.阎应元设计用草人骗得了敌人的箭矢,和“草船借箭”有异曲同工之妙。
C.明朝的降将刘良佐听了阎应元的指责顿有悔悟,面带羞愧地告退而去。
D.阎应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他英勇抗敌忠烈殉国的事迹实在可歌可泣。

用斜线(/)给下列短文划横线的部分断句。
世之所贵,同而贵之,谓之俗;世之所用同而用之谓之物苟违于人俗所不与苟忮于众俗所共去故人心皆殊而为行若一所好各异而资用必同此俗之所齐物之所饰。故所齐不可不慎,所饰不可不择。(取材于《尹文子•大道上》)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