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女性文学创作,自先秦《诗经》中的女性作者开始,代不乏人。到了明清特别是清代,随着对程朱理学的批评,女性的主体意识也渐觉醒,女性诗词创作得以发展,女性诗人猛增。 
清代女性诗歌创作的成就,不仅反映在闺秀诗集中,还反映在清代“闺秀诗话”中。这些诗话,指的是记载、反映清代女性诗歌创作的著作。
清代闺秀诗话目录现知有三十种左右。其作者既有男性,也有女性,而女性并不少于男性。女性闺秀诗话以沈善宝《名媛诗话》十五卷为代表。此诗话收从清初至道光时期女诗人千余名,对传播和弘扬女性文学具有重要的价值。此书足本有十五卷之多,篇幅巨大。虽然也博采众多书籍,但颇多第一手材料,它记录了作者与同时代女诗人的交往,为中国女性文学史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女性生活和文学活动片断,具有自撰的原创性质,与雷瑨、雷瑊《闺秀诗话》等书的单纯辑录不可同日而语。其内容虽然也是以选录诗词佳作为主,但常有评点,画龙点睛,间或也表达自己的诗学观念,具有女性独特的视角与体验。
男性闺秀诗话,应以袁枚《随园诗话》等著作中的闺秀诗话为代表,此外还有陈维崧《妇人集》二卷、。陈维崧《妇人集》是至今所知清代最早记载清代闺秀诗词创作而具有诗话性质的著作。虽然篇幅不大,仅二卷,诗话九十余条;但为清代的闺秀诗话确定了基本模式,即内容大体是女性诗词选兼诗人小传,间有简短评语,并采录部分与诗词无关的女性轶闻佚事。清代闺秀诗话一般都未突破此书窠臼,可见其于清代闺秀诗话史上的开山地位。另外最应重视的则是袁枚的闺秀诗话。袁枚大力倡导的性灵说,推动了女子为诗,也促成了随园女弟子等女性创作群体的出现。袁枚为了鼓励女子为诗,强烈批判“俗称女子不宜为诗”的“陋言”,并于《随园诗话》中大量采录闺秀之作,予以赞扬。虽然袁枚并未专门撰写过闺秀诗话专书(《贩书偶记》所载《随园闺秀诗话》一卷,估计也是《随园诗话》中闺秀诗话的摘编),但袁枚《随园诗话》与文集、诗集却有大量涉及闺秀诗歌创作的文字,研究清代闺秀诗歌创作是绝对不能略过袁枚的这些文字的。因此有必要把袁枚有关清代女子为诗的文字都搜罗于一集,编纂一本《袁枚闺秀诗话》。
清代闺秀诗话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大多数闺秀诗话“诗”多“话”少,特别是关于诗学的话更少,若欲从中获得理论启示是很难的。这是因为女性作者本为诗人而非诗论家,长于形象思维,而不擅长理性思维,多满足于感性描述或评点。男性作者则多视诗话为谈资,理论上不甚用心。因此清代闺秀诗话于古典诗学理论的发展并无何建树。又如内容庞杂,虽名为“诗话”,但与诗词无关的记载较多,这也是中国古代许多诗话的通病。还有许多闺秀诗话虽然对女性的才学非常赞赏,对才女的早寡生活予以同情,对才女的少年早逝表示痛惜;但又恪守腐朽的忠孝节义观念,如盲目褒奖才女为亡夫守节、为父母公婆毁伤身体尽孝之类。
(选自《文汇报·清代闺秀诗话》,有改动)
有关“男性闺秀诗话”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男性闺秀诗话属于清代闺秀诗话,清代闺秀诗话鼻祖陈维崧的《妇人集》是清代闺秀诗话的开山之作。
B.男性闺秀诗话的代表作是袁枚的《随园诗话》,其它清代闺秀诗话都难以突破它所构建的基本模式。
C.袁枚大力倡导性灵说,鼓励女子为诗,批判陈规陋俗,并撰写闺秀诗话以促进女性创作群体的出现。
D.《随园诗话》有大量闺秀诗歌创作的文字,常有画龙点睛的评点,是研究清代闺秀诗歌创作的珍贵资料。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袁枚等人的推动引导,使女性自身意识逐渐增强,使女性作者代不乏人,女性诗词创作得以发展。
B.沈善宝在《名媛诗话》中始终坚持自己具有女性独特视角的诗学观,对传播女性文学有重要价值。
C.清代闺秀诗话的大多数女性作者短于理性思维,而大多数男性作者则不甚用心于理论研究。
D.雷瑨、雷碱的《闺秀诗话》具有一定的原创性,书中保留了许多反映清代女性生活的珍贵的佚事。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代的文学家把袁枚《随园诗话》中有关清代女子为诗的文字搜集在一起,编纂成《袁枚闺秀诗话》。
B.清代女性诗歌创作成就既反映在闺秀诗集中,也反映在闺秀诗话中,其中诗话的作者有女性也有男性。
C.《名嫒诗话》常有画龙点睛的评点,仅就这一点来说,其他的清代闺秀诗话就不可同日而语。
D.大多数清代闺秀诗话“诗”多“话”少,诗论甚少,伪劣庞杂之作甚多,人们很难从中获得理论启示。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不差钱,就缺朋友
①“人一生最痛苦的事情是人死了,钱没花掉。人一生最最痛苦的事情是人还活着,钱花没了”,这是2009年春晚小品《不差钱》中的台词。“钱不是问题,就缺朋友”,这是2009年贺岁片《非诚勿扰》中秦奋的感叹。这些话语和感慨折射着现时代的社会“症候”:社会史无前例地物化,人情冷漠,人际关系庸俗化。
②现代社会作为时代症候的人际关系物化,深深遮蔽了人际交往的本真性维度。造成个体生命的生存危机,刨去人们生存的精神之基是交际物化的危害之一。当物化关系遮蔽了人的精神维度时,人作为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就失去平衡,甚至被肢解或摧毁。同时,交际物化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让人感觉到“尘世如同冰窟”。人们不禁唏嘘,什么都是假的,都不可信了,甚至包括自己的爱人、父母和朋友。交际物化也可以导致人的孤独感等心理疾病,进而导致一系列社会疾病。有研究表明,物化关系导致人的生命内在的失衡,其为了调节失衡,很可能转化成一种社会性的破坏行为。
③下面让我们从客观和主观两个层面来探究交际物化产生的原因。
④物化时代的社会物化。人类拜倒在以金钱为核心的“物神”的面前。人类社会的精神空间被物质主义的论调挤压得不能再小,人文维度被物化社会的物化现实遮蔽得严严实实。没有健康的社会,就没有健康的人际关系。在这样的物化社会中,交际不被异化和物化实在不易。
⑤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重新弥合,私人空间消失。在现代社会中,公私领域两分畸变为公共领域的无限扩大,以致侵占了原有的私人空间。私人领域也失去了原有的“感情第一”的原则。如此以来,人用于悠游的空间被功利化的事务塞满了。人际物化危机的发生势所必然。随着私人空间的消失,时间也宰制着人的本质性的活动,时间伦理出现异化。如果一次交往行为失去了直接的或间接的功利目的,就是浪费生命。由此,精心计算投入产出比的物化交际形式在今天的凸显就不难理解。
⑥社会的流动性、易变性所带来的“我是谁”的认同危机。在现代技术的作用之下,人们被抛进了陌生的城市,“陌生化”、“我是谁”是生活的普遍感觉。由于没有传统的熟人社会的舆论和风俗等制约,交际的唯一目的就可能变为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除此之外,人性物化也是交际物化的原因之一。在物欲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把交往的对象仅仅当作工具来满足自己的自利目的,“利”字当头,除此之外,全是鬼话。
⑦其实,我们觉察到和不满于这些问题并批判与考问个中缘由本身已经表明,社会物化和交际物化危机并未弥漫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社会昌明、交际“人化”的前景依然存在。作为物化社会中的我们的确需要多一份清醒,多一份持存,多一份守望。只有这样,突围物化世界,摆脱物欲之壑,走出物化时代和交际物化危机,才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10.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不差钱》《非诚勿扰》中的台词折射着现时代社会史无前例地物化,人性冷漠,人际关系庸俗化的社会“症候”。
B.在陌生的城市里,传统的熟人社会的舆论和风俗制约的缺失,使交际的目的演变成为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成为可能。
C.物化社会的物化现实把人文维度遮蔽得严严实实,人生活在这样一个被物化的社会中不被异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能。
D.作为物化社会中的我们要想摆脱难填的物欲之壑,走出物化时代和交际物化危机,必须要多一份清醒,多一份持存,多一份守望。

E、研究表明,物化关系导致人的生命内在的失衡,其为了调节失衡,可以转化成一种社会性的破坏行为。
11.从文中看,“交际物化”有哪些危害性?



12.作为物化社会中的“孤独人群”,我们需要持存、守望什么?请联系全文加以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暗记
聂鑫森
宽敞的画室里,静悄悄的。
初夏的阳光从窗口射进来,洒满了摆在窗前的一张宽大的画案。画案上,平展着一幅装裱好并上了轴的山水中堂。右上角上,写着五个篆字作画题:南岳风雨图。
年届六十的知名画家石丁,手持一柄放大镜,极为细致地检查着画的每个细部。他不能不认真,这幅得意之作是要寄往北京去参展的。何况装裱这幅画的胡笛,是经友人介绍,第一次和他发生业务上的联系。
画是几天前交给胡笛的。胡笛今年四十出头,是美院毕业的,原在一家幻灯厂当美术师,能画能写。后来下海了,在湘潭城开了一爿小小的裱画店,既是老板又是装裱工。同事们都说胡笛的装裱技艺比一些老辈子强,且人品不错,何必舍近求远,送到省城的老店去装裱呢?
画是胡笛刚才亲自送来的,石丁热情地把他让进画室,并沏上了一杯好茶。石丁是素来不让人进画室的,之所以破倒,是要当面检查这幅画的装裱质量,如有不妥的地方,他好向胡笛提出来,甚至要求返工重裱。
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
石丁对于衬绫的色调、画心的托裱、木轴的装置,平心而论,极为满意。更重要的是这幅画没被人仿造——有的装裱师可以对原作重新临摹一幅,笔墨技法几可乱真,然后把假的装裱出来,留下真的转手出卖。石丁的画已卖到每平方尺一万元,眼红的人多着哩。眼下,画、题款、印章,都真真切切出自他的手,他轻舒了一口气。且慢!因为他是第一次和胡笛打交道,对其人了解甚少,不得不防患于未然,故在交画之前,特地在右下角一大丛杂树交错的根下做了暗记,用篆体写了“石丁”两个字,极小,不经意是看不出来的。石丁把放大镜移到了这一块地方,在杂树根部处细细寻找,“石丁”两个字不翼而飞。又来来回回瞄了好几遍,依旧没有!
石丁的脖子上,暴起一根一根的青筋,他万万没有想到这居然不是他的原作,而是胡笛的仿作。这样说来,胡笛的笔墨功夫就太好了!他从十几岁就下气力学石涛,而后走山访水,参悟出自家的一翻面目,自谓入乎石涛又能出乎石涛,却能轻易被人仿造,那么,真该焚笔毁砚、金盆洗手了。
就在这时,胡笛猛地睁开了眼睛,笑着说:“石先生,可在寻那暗记?”
石丁的脸忽地红了,然后又渐渐变紫,说:“是!这世间小人太多,不能不防!”
胡笛端起茶杯,细细啜了一口茶,平和地说:“您设在杂树根部处的暗记,实为暗伤,是有意设上去的。北京城高手如林,若有细心人看出,则有污这一幅扛鼎之作。您说呢?”
石丁惊愕地跌坐在椅子上,问:“那……那暗记呢?”
胡笛说:“在右下部第五重石壁的皴纹里!令‘石丁’两个字很有骷髅皴的味道,我把它挖补在那里,居然浑然一体。树根部处空了一块,我补接了相同的宣纸,再冒昧地涂成几团苔点。宣纸的接缝应无痕迹,补上的几笔也应不会丢先生的脸。”
石丁又一次站起来,拿起放大镜认真地审看这两个地方。接缝处平整如原纸,这需要理出边沿上的纤维,彼此交错而“织”,既费时费力,又需要有精道的技艺。而补画的苔点,活活有灵气,更是与他的笔墨如出一途。他不能不佩服胡笛的好手段!
石丁颓然地搁下了放大镜。
胡笛站起来,说:“石先生,裱画界虽有个别心术不正的人,但毕竟不能以偏概全。暗记者,因对人不信任而设,我着力去之,一是为了不玷污先生的艺术,二是为了我们彼此坦诚相待。谢谢。我走了。”
胡笛说完,很从容地走出了画室。
石丁发了好一阵呆,才记起还没有付装裱费给胡笛。正要追出去,又停住了脚步,家里还有好些画需要装裱,明日一起送到胡笛的店里去吧!
他决定不将《南岳风雨图》寄去北京参展,他要把它挂在画室的墙上,永远铭记那个让他羞愧万分的暗记……
(选自《百花园》2006年第9期)
1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聂鑫森的小说《暗记》写得真实感人,石丁之疑,胡笛之诚,相映成趣。
B.“暗记”是本文的一条线索,它在文中一语双关,既指石丁画上的记号,又指因不信任胡笛而产生误会,由此在自己心灵上留下的无地自容的印记。
C.本文写石丁这个人物形象是为了正面表现胡笛的坦诚相待和不卑不亢,突出主题,批评了社会上存在的“信任”缺失现象。
D.文中划线句子“石丁的脸忽地红了,然后又渐渐变紫”,句中“脸忽地红了”又“渐渐变紫”是因为被胡笛识破了对别人不信任的内心而愤怒。

E、本文通过记叙画家石丁因不信任装裱师胡笛而产生的一场误会,批判了社会中的诚信危机,呼唤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坦诚相待,互相尊重。
14.“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作者为什么要用“安闲”这个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5.你认为小说中胡笛改掉石丁画作中的暗记这个情节的安排合理吗?请结合全文简要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6分)


将生活经历“写入”基因
很有可能有一些基困可以赋予贝克汉姆的孩子某些足球天分,但没有捷径可以把贝克汉姆为运动生涯付出的努力传给后代。但如果这也是某种可以传续的“习得特性”会怎么样呢?
这种想法出现于19世纪,首先是由法国科学家拉马克提出的。1953年,DNA的发现为拉马克的进化理论敲响了丧钟。这种复杂的分子以方便的形式携事业生命密码,似乎证明了只有基因特性——例如眼睛的颜色——能够遗传给后代。对基因学家而言,父母和祖父母只有具有传递基因的意义,他们的生活经历是无关紧要的。但现在另一群科学家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证据,指出遗传可能不像传统遗传学家所说的那样一成不变。这种理论称为“表现基因组学”。



20070214

基因学家奈杰尔·佩特森解释说:“表观基因组学是指在遗传的时候,基因具有对事件的‘记忆’。你经历的一件事可以被记录下来,传递四五代人之久,甚至更长时间。”表观基因组学是研究信息如何在没有编入DNA序列的情况下,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后代细胞。

表观基因组学的研究者现在会很兴奋,因为有实验表明表观基因影响竟然能延续数代。爱丁堡大学的乔纳森·塞克勒博士今年早些时候发现,如果怀孕期的鼠受到压力,它们的后代也会表现出受压力的迹象——高血压、糖尿病或焦虑行为。这是“母亲影响”的一个例子。
“母亲影响”是否与表现基因因素有关还不确定。令塞克勒感兴趣的是接下来的后代也出现了与它们祖母同样的表现——但它们从未以任何形式经历过那些压力。更不同寻常的是,如果感到压力的雌性大鼠与正常雄性大鼠交配,这些雌性大鼠生下的后代也会出现异常的压力表现。惊讶不已的塞克勒重复了这个实验,结果仍然相同。
早先的人类研究也显示了多代人之间表现在因遗传的迹象。瑞典医生拉尔斯发现,如果祖父在童年曾营养不良,孙子或外孙的寿命会比较长,但对孙女或外孙女则没有任何影响。这意味着表观基因的传递机制在两性体内是不同的。这些研究甚至表明,祖父母一生中进食的时间也对孙辈有影响。表观基因组学已经颠覆了人类基因组测序将解答所有人类遗传问题的说法。佩特森说:“表观基因改变意义重大。它们可能给进化增加新的元素,令其对人工刺激作出反应,这完全悖逆了传统基因学。但我们还不知道可能引发表观基因反应的因素是什么。”看起来,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遗产比我们想像的要多。
8.下列对“表观基因组学”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表观基因组学是指在遗传的时候,事件具有对基因的“记忆”,被记录下来的信息传递四五代之久,甚至更长时间。
B.表观基因组学是一种研究父母和祖父母传递基因以外的意义的全新遗传学理论。
C.表观基因组学是研究基因特性(例如眼睛的颜色)如何在没有编入DNA序列的情况下,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后代细胞。
D.表观基因组学颠覆了人类基因组测序将解答所有人类遗传问题的传统说法。
9.下列不能作为“遗传可能不像传统遗传学家所说的那样一成不变”这一观点依据的一项是()
A.如果怀孕期的大鼠受到压力,它们的后代也会表现出受压力的迹象——高血压、糖尿病或焦虑行为。
B.如果感到压力的雌性大鼠与正常雄性大鼠交配,这些雄性大鼠的后代也会出现异常的压力表现。
C.表观基因可能给进化增加新的元素,令其对人工刺激作出反应。
D.研究表明,祖父母一生中进食的时间也对孙辈有影响。
10.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基因学家奈杰尔·佩物森的发现为拉马克的进化理论敲响了丧钟。
B.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遗产比我们想像的要多,不单有我们的基因特性,还有我们的生活经历。
C.拉尔斯的研究表明表观基因的传递机制在两性体内有时相同,有时不同。
D.乔纳森·塞克勒博士的重复实验证明了“母亲影响”与表观基因因素的关系。
11.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贝克汉姆为运动生涯付出的努力也有可能传给他的后代
B.如果祖父在童年曾营养不良,孙子或外孙的寿命会比孙女或外孙女长。
C.后天的“习得特性”可能积淀成为后代先天的禀性。
D.某些信息可以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遗传给下一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7题。
桐庐行
柯灵
我生长在水乡,水使我感到亲切,如果我的性格里有明快的成分,那是水给我的,那澄明透澈的水,浅绿的水。
我多次渡过钱塘江,却只是往来两岸之间,没有机会沿江看看。钱塘上游的富春江,早就给我许多幻想了,直到最近,才算了却了这个无关紧要的心愿。
对于这样的旅行,最理想的应当坐木船,浮家泛宅,不计时日,迎晓风,送夕阳,看明月,一路从从容容地走去,觉得什么地方好,就在那里停泊,等兴尽了再走。这次到富春江,从杭州出发,行程只有一天,早去晚回,雇的是一艘小火轮。抗战期间,从杭州到所谓“自由”区的屯溪,这是一条必经之路,舟楫往采,很热闹过一时;现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才还了它原来的清静。在目前这样“圣明”的“盛世”,专程游览而去的,大概这还算是第一次。
论风景,富春江最好的地方在桐庐到严州之间,出名的七里泷和严子陵钓台都在那一段;可是我们到了桐庐就折回了,没有再往上去。因为那边不太平,据说有强盗。妙的是桐庐这扇大门着实有点气派,虽然望门投止,也可以约略想象那“侯门似海”的光景。
从钱塘.富春溯江而上,经富阳刘桐庐,整整走了九小时,约莫有近二百里的水程。清早启碇,沐着袭人的凉意,上面是层云飘忽的高空,下面是一江粼粼的清流,天连水,水连天,交接处迎面挡看一道屏风似的山影。——这的确是屏,不像山,动人的是那色彩,浓蓝夹翠绿,深深浅浅,像用极细极细的工笔在淡青绢本上点出来的。这一路上去,目不暇接的是远远近近的山,明明暗暗的树,潮平岸阔,风正帆轻,偶或在无穷的原野中出现临河的小村小镇,听听遥岸的人声,也自有一种亲切和喜悦。
过了富阳,因为连日阴雨,山上的积水顺流而下,满江是赭色的急湍。船行本是逆流,这一来走得更慢。时间太久了,不断的“疲劳欣赏”渐渐使人感到单调,直到壁立的桐君山在船头出现,这才士气大振,似乎发现了新大陆。我想象中的富春江没有这么开阔,夹岸对峙着悬崖峭壁,翠嶂青峰,另是一番深峻的气象。看到桐君山,’我才像是看到了梦中的旧相识。它巍然矗立,那么陡峭,那么庄严,似乎颇藐视我这个昂首惊喜的游人。山上没有什么嶙峋的怪石,却是杂树葱笼,有一株不知名的花树,众醉独醒,开得正在当令。绿云掩映之间,山巅掣出几间缥缈的屋子,有人正在窗前探首,向江心俯瞰。
船转过山脚,天目溪从斜刺里迎面而来,富春江是一片绀赭,而它却是溶溶的碧流,两种截然不同的颜色,在这里分成两半,形成稀有的奇景。
桐君山并不高,却以地位和形势取胜,兼有山和水的佳趣。背后是深谷,是绵延的山脉;前面极目无垠,原野如绣。而两面临水,脚底下就是那滔滔汩汩的大江;隔岸相望,两江交叉处是桐庐的市廛一撮,另一面又是隔岸的青山。山顶的庙宇已经破残不堪,从那漏空的断壁,洞穿的飞檐,朱痕犹在的雕栏画栋之间,到处嵌进了山,望得见水。庙后的一株石榴,寂寞中兀自开得绚烂,那耀眼的艳红真当得起“如火如荼”的形容,似乎也只有这样的地方才配有它。站在山顶,居高临下,看看那幽深雄奇的气势,我想起历史,想起战争,想起我们的河山如此之美,而祖国偏又如此多难。在这次抗日战争中,桐庐曾经几度沦陷,缅想敌人立马山头,面对如此山川,而它的主人却是一个坚忍的.不可征服的民族,我不知激动他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渡水过桐庐,从江边拾级而上,我们在街上闲闲地溜达了一回,这是个江城,同时是个山城,所以高高地矗立在水上,像喜欢杭州的龙井一样,我喜欢这个小城。好在小,比较整洁,有温暖亲切的感觉,令人向往丰乐和平.日长如年的岁月,不像有些小村小城,一接触到就使人想起灾难.贫穷.老死,想起我们民族的困厄。桐庐街道虽小,却并无逼窄之感,道旁疏疏地种着街树,这似乎是别的小城市中所不经见的。市街相当繁荣,有些房子正在建造。劫灰犹在,春意乍生,可以看出这个小城是相当富庶的。
临江有一家旅馆,两面临水。一位朋友曾经在那里投宿,据说入夜倚窗,看山间明月,江上渔灯,有不可描摹的情趣。可惜我们没有这个幸运。
数年来梦想的富春江,总算看过了。虽然连七里泷和钓台的面也没有见,可是到底逛了桐庐。这就够了!单为爬一次桐君山,也算得此行不虚!人们艳说上游如何如何的山回水曲,引人入胜;如何如何的柳暗花明,奇峰突起,看了桐庐,我们的想象有了驰骋的依据,从这里也可以得其一二,愿将此留供低回,作他日直溯上游时的印证吧。
一九四六年六月十二日
(选自《柯灵散文集》,有删节)
24.文章的标题为“桐庐行”,联系全文的内容,找出作者“行”中所提点的游踪。(用文中短语标识)(4分)


25.文章第二段说“钱塘上游的富春江,早就给我许多幻想了,直到最近,才算了却了这个无关紧要的心愿”,其中“心愿”指什么?为什么说“无关紧要”?文中有何照应?(6分)


26.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一株不知名的花树,众醉独醒,开得正当令”与“庙后的一株石榴,寂寞中兀自开得绚烂”,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7.文中第八段是从哪一个观察点来描写桐君山的?段尾说:“我不知激动他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联系文章,说说你对这种“情感”的理解。(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0~23题。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着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一块地是久违了,25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水,千伞万伞。25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
在古老的大陆上,千屋万户是如此。二十多年前,初来这岛上,日式的瓦屋亦是如此。先是天黯了下来,城市像罩在一块巨幅的毛玻璃里,阴影在户内延长复加深。然后凉凉的水意弥漫在空间,风自每一个角落里旋起,感觉得到,每一个屋顶上呼吸沉重都覆盖着灰云。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或是在河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细细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地打,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亿片瓦吟。
……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前尘隔海,古屋不在。听听那冷雨。
20. 文章两次提到黑白默片,“想整个中国整部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表现作者对_____________ 的悲哀。“台北成为一部默片”,是的悲哀。
21. 文章结尾处说“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记忆”前加“青苔深深”,对表现“记忆”有什么好处?


22. 从文章一.三段中看,作者是从几个角度(侧面)来写雨的,简要概括并举例说明(举例要简要,能说明问题即可)。


23. “连思想也是潮润润的”“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等句子,被评论家称为诗化之笔,请说说这些句子的诗味在哪里。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