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抢盐
刘永飞
(1)一大早,王月荣就接到儿子的电话,儿子在电话里的声音很急促,他说,妈,你放下电话赶紧去买盐,买得越多越好。
(2)王月荣有些意外,她问买盐干啥?儿子说,您就别问了,现在我这里所有的人都在抢购,这附近的超市已经买不到盐了,我等会要去更远的郊区碰碰运气。
(3)王月荣还是没明白儿子的意思,她问没事儿买那么多盐干什么,又不能当饭吃,当汤喝,儿子在电话那头就不耐烦了,他说,您先别问那么多赶紧去买吧,我晚上再给您解释。儿子还说,别告诉其他人,知道的人多了,反而自己买不到了。
(4)儿子挂掉电话,王月荣心怀忐忑,她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城里人怎么突然抢起盐来了。可是王月荣转念一想,城里人学问大,懂得的东西多,要抢购什么东西总是有道理。再说了,儿子是不会骗自己的。想到这儿,她把自己简单地收拾了一下,带足了钱和手提袋就匆忙出了门。
(5)出了门的王月荣没有直接踏上去镇上的小路,而是犹豫了片刻,返身往村后走去,她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白丈举。她和白文举家处得不错,尤其白文举会说话,见了面儿总是先夸一阵王月荣的儿子有本事,说什么同是大学毕业生,有的人回家务农或外出打工了,可是她的儿子不但落户到城里,而且还在城里买了房子。这话王月荣爱听,儿子的确是她的骄傲。
(6)所以,她愿意把这个好消息给白文举分享,说不定白文举又会对她的儿子一阵猛夸呢。此时的王月荣走得很急,脚步却努力迈得很轻,整个人就显得鬼鬼祟祟。
(7)去白文举家要经过李秀英的门口,走到李秀英门口,她的脚步更轻了,像过地雷阵那样小心翼翼,这件事儿她不想让李秀英知道,她烦李秀英。这主要是因为李秀英嘴巴大,啥事都往外说,她的一张嘴就像个广播站,一天到晚地发信号,无非是张家长李家短什么的。最让王月荣反感的是她竟给人说,自己的儿子留在城里不是自己的本事,是找个城里媳妇的缘故,还说什么“倒插的杨柳不是柳,倒插门的女婿不是人”的怪论。就凭这点她也不会让这样的好消息给她分享。让她后悔去吧,想到这儿,她嘿嘿地笑起来。
(8)让她颇感心安的是,此时的村子很安静,除了鸡鸭鹅在街上溜走,并没有看到村里的人。否则,真要是遇见了,自己是说,还是不说呢,说吧,人家买到了,恐怕自己就买不到了,不说吧,这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邻居,也怪不好意思的。
(9)“他文举叔、他文举叔。”来到白文举门口,王月荣压着嗓子喊,屋里没人应承。老东西睡得真死相,算了,我还是多买些吧,回头给他几包,省得把李秀英给喊醒了。
(10)等上了去镇上的官路,人流就多起来,看到自行车、电瓶车、摩托车一辆辆从身旁鱼贯而过,王月荣心里就紧张,他们该不会都去抢盐的吧!想到这儿,她真后悔当初为什么不学骑自行车,这要是盐都被别人都买光了,自己咋办呢。可是她仔细一想,他们应该还不知道消息呢,想想看儿子才打来电话,离乡下这么远不可能那么快传到。这样想着心里平静片刻,可是看到人流越汇越多,心里又不踏实起来,好在她离镇上是越来越近了。
(11)可是,就在王月荣挥汗如雨疾步如飞往镇上赶的时候,她却看到不少人开始从镇上返回,按道理说这集市刚开始,人们不该这么早回来。正疑惑着,王月荣看到白文举和其他村人各背着个尼龙袋一路聊着笑着回来了。她还看见李秀英也在其中,她一路走还不忘用蓝格格手巾抹汗。
(12)等他们看到王月荣,先是愣了一下,然后说,你咋才来呀,街上的盐早就被抢光了,王月荣一听脚步就有些踉跄,她想说些什么,不知道从何说起,什么话也没说出来,就哇一声捂住脸蹲在地上哭起来了。众人赶忙上前劝说,而王月荣像撒泼的孩子,丝毫没有停止的意思。众人无奈,只能悻悻地走了。
(13)王月荣就这样从镇上哭回来,她不知道这到底咋回事,怎么大家都比她知道得早?为什么这么多人去抢盐却没人告诉她,这不是大家商量好欺负她吗!她越想越委屈,越委屈眼泪越多。
(14)当王月荣有气无力地回到家门口,立刻停住了哭泣,她看到自己的门前铺着一条蓝格格手巾,手巾上整齐地堆放着一袋袋食盐,足有15包之多。
(15)就在这时,她口袋里的手机响了,是儿子打来的,儿子的声音跟先前一样急促,他说,妈,盐买了吗,要是没买就别买了,刚才网上和电视上说了是谣传。王月荣一听立刻又哭起来了,电话那头儿子一直在喊:“妈,你怎么了,你怎么了?”此时,王月荣哭得声音更响了。
(选自《羊城晚报》2011.3.21,有删改)小说第(4)段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这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小说中的王月荣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小说的后半部分重点写了王月荣的“哭”,使王月荣的形象更加真实丰满,请结合文章分析她“哭”的原因。(4分)
目国人的“抢盐”行为,有人认为是荒唐的举动,也有人认为这种做法是可以理解的。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您对中国人“抢盐”的看法。(6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丝路学是一门20世纪才问世的新学问,也是一门涵盖人文科学及自然科学的综合研究多元文化的学问。
丝路学来自丝绸之路这一文化概念的提出。1868年,德国科学家李希霍芬对中国地貌和地理进行了规模宏大的综合考察。他发现,在古代中国的北方曾经有过一条称得上是丝绸之路的横贯亚洲大陆的交通大动脉,由此在沿途留下了许多足以今后世赞叹的遗迹和文物。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在1910年发表的《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丝路》完成了对丝绸之路的学术认证,后来经过他编著书籍加以宣扬,丝绸之路为世人熟知。
平心而论,丝绸之路是欧洲人在经过实地考察后从大量的历史遗存中了解到的,中国西部地区在千百年前曾有过辉煌的历史,由于频繁的使节往来、商品交换、宗教传播和文化交流形成必不可少的交通要道,也有过足以令人刮目相看的繁荣历史。东方曾经有过的这种文明,本来足以使进入环球航行时代以来欧洲列强所标榜的“欧洲中心论”发生动摇。然而接下来就有“古巴比伦移民中国”“中国人种西来”“仰韶彩陶文化西来”等学说接踵而来,足见丝绸之路的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欧洲人或者说欧洲的学术界想要指明东方文明源自西方。
在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的研究中,自丝绸之路提出以后,到现在为止的一个多世纪中,前50年正是在“欧洲中心论”框架下对历史潮流的歪曲和误解。尔后50年,丝路学自身的研究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果,中外学者对中国文明的起源,从它的发端、演进到成熟的全过程进行了规模空前的田野考古,对现今尚在的遗址、遗存给予了充分的保存、修复和研究,终于弄清了以中国为主体的东亚文明是一个至少在一两万年前甚至一二百万年前,就已独立形成的生态环境。
这样的研究,是在中国学术界取得自主权的同时才开始的。丝路学研究的高潮第一次是中外科学家共同发起的。1927年经过南京政府核准,在北京由中国和瑞典双方合作组成了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到中国西部地区进行综合考察。第一次实现了在中国政府监管下对丝绸之路沿线埋藏的珍贵文物进行发掘、搜集并善加保管。第二个高潮在1959—1975年问,由新疆博物馆和吐鲁番文管所牵头,对阿斯塔那和哈拉和卓古墓群鎏行系统的发掘。在这段时间里,卷帙浩繁的敦煌学已从丝路学的分支脱颖而出,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1983年8月成立的敦煌吐鲁番学会,标志着自提出丝绸之路到丝路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已经走过了一百年。其中最后的50年,经过中国学术界的努力奋进,终于扭转了“丝绸之路在中国。丝路学中心在西方”的那种令中国人陷于丧失民族自尊的窘境。
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丝绸之路所反映的不仅仅是东西方的经济交流,更重要的是东西方文明之间的联系与交流,这种关系才是丝绸之路的文化价值所在,也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文明传播的重大命题。
(选自《光明日报》2009.12.30,有删节。)下列对“丝路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路学是一门20世纪才问世的新学问,它来自丝绸之路这一文化概念的提出,但前50年的研究是在“欧洲中心论”框架下对历史潮流的歪曲和误解。 |
B.丝路学研究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就是终于弄清了以中国为主体的东亚文明是一个至少在一两万年前甚至一二百万年前,就已独立形成的生态环境。 |
C.丝路学研究有两次高潮。第一次在1927年,实现了对丝路文物的发掘、搜集和保管;第二次在1959一1975年间,实现了敦煌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 |
D.成立于1983年8月的敦煌吐鲁番学会,标志着自提出丝绸之路到丝路学研究已经走过了一百年,取得了丰硕成果 |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德国科学家李希霍芬发现了丝绸之路,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发表的《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丝路》完成了对丝绸之路的学术认证,自此丝绸之路方为世人熟知。 |
B.丝绸之路是中国西部地区在千百年前横贯亚洲大陆,使节往来、商品交换、宗教传播和文化交流的交通要道,它沿途留下了许多令后世赞叹的遗迹和珍贵的文物。 |
C.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至今,经过中国学术界的努力,那种令中国人陷于丧失民族自尊的“丝绸之路在中国,丝路学中心在西方”窘境得以扭转。 |
D.丝绸之路是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但它的价值不在于东西方的贸易往来即经济交流,重要的是它使得东西方文明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得以实现。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路学是一门问世时间不长的新兴学问,它涵盖了文化、历史、宗教、民族、考古等人文科学以及地理、气象、生物等自然科学,综合研究多元文化。 |
B.自从欧洲学术界提出丝绸之路之后,一些学说接踵而来,似乎要显示中国文明的根在西方,想要指明东方文明源自西方,以维护“欧洲中心论”。 |
C.探究中国文明如何起源的问题,最终确定以中国为主体的东亚文明是早就独立形成的生态环境,这是建立在大规模田野考古和对文物充分的研究基础之上的。 |
D.丝路学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是在中国学术界取得自主权的同时才开始的,今后丝路学研究还要走完全独立自主的道路,这样才不致再陷于窘境。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哭泣的昆虫
徐鲁
法国作家法布尔的一生,是为昆虫的一生。他活着的时候,他饱尝生活的贫困和来自人世间的歧视与偏见的滋味,而唯一能够给他带来温暖与安慰的,是他所钟情的昆虫世界。
法布尔出生在法国南部阿韦龙省圣雷翁村的一个农家,贫穷的乡村生活并没有给他的幼年送来玫瑰花,可是,慷慨无私的大自然,却给这个天真的纯朴的孩于送来了鸟巢、蘑菇、蟋蟀,以及白鹅、牛犊和绵羊等等。他小时候对花草虫鸟一直有着极大的好奇心。当他一心惦记着一只小鸟的时候,他往往是非要亲眼看见鸟巢、鸟蛋和大张着小黄嘴的鸟娃娃不可,说什么也得看。
整个中学阶段,小法布尔家因为生计所迫,几次迁居,飘泊不定。15岁那年,他报考一所师范学校被正式录取。毕业后,他进入一所中学当上了一名教师。
有一次,他带学生上户外几何课,课间休息时,他在一堆石头上突然发现了一个精巧蜂窝。仿佛是电光一闪似的,他自幼年起就十分感兴趣的,而且一直保留在心灵中的那个昆虫生活的一角,一下子被照亮了!
那一瞬间,他觉得,自己的“虫心”就像一窝正在晒着太阳、睡着午觉的小山鹑,被一位偶尔走过的行人一下子给惊醒了,纷纷张开了晶亮的超羽。他下定决心,要做一个为昆虫书写传记和生命史的人。他觉得,他从小时候筑开始憧憬的,“可以用尊姓大名,向田野大舞台上成百上千的演员们,向田边小道旁或成百上千冲我们张开笑脸的小花们,热情致意”的时候,已经来临了。
这一年,他还不到20岁。
他知道,要想实现这个理想,必须先把自己当作昆虫中的某一种,在十分冷酷和相当复杂的生存环境中抗争、奋斗,就像他写到过的蝉儿,要想获得阳光下的欢乐,必须首先忍受黑暗的地底下的苦工和劳役。
在漫长的教师生涯中,法布尔坚持自修,直到取得了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同时,他利用所有业余时问,一丝不苟地进行动植物观察记录,废寝忘食地致力于发现和揭示昆虫的生存真相。
某些“科班出身”的生物学权威对他怀有偏见,使他在人世间缺少知音,但他可以向他
的昆虫们倾诉衷肠。
他写道:“我亲爱的虫子们,一旦你们因为做不出被人称道的事而说服不了那群财大气粗的人,我就会出来说话,会这样告诉他们:你们剖开虫子的肚子,我却是活着研究它们;你们把虫子当作令人恐惧或令人怜悯的东西,而我却让人们能够爱它;你们是在一种扭、拽、切、剁的车间里操作,我却是在蓝天之下,听着蜂鸣音乐从事观察……你们倾心关注的是死亡,我悉心观察的是生命……”
1879年法布尔的《昆虫记》第一卷问世。他把第一篇颂歌,献给了一种许多人也许没有什么好感的昆虫——食粪虫。他沿用古埃及人对这种昆虫的尊称,称之为“圣甲虫”。
他怀着对渺小生命的充分尊重与热爱,去描写昆虫世界,去发现那些神奇、美妙的生命的奥秘,去赞美和讴歌那些仁义、高尚的生命的尊严与含义。他相信,无论是在黑夜中的草丛里,还是在雨水之后的泥土下,都闪烁着奇异的人性的光芒。
他观察到,一只蝉儿,从小小的蝉卵到幼虫发育成熟,要在黑暗的地底下生活四年时间。而它破土而出,爬到绿树上高歌的时间,却只有短短的五个星期。
在秋夜的月光下,他悉心倾听那情趣盎然的“荒石园”里的蟋蟀的音乐会……
1915年11月,严冬即将来临的时候,离他92岁生日只差一个月了,这位终生与昆虫为伴,并且以昆虫为琴弦拔响了人类命运的颤音的巨人,安然而逝。
他死的时候,在他亲手建造起来的一座昆虫们的乐园——“花石园”里,那些尚未冬眠的昆虫,都在黑暗的角落里哭泣。它们用各自生命的鞘翘,为它们这位共同的老朋友合奏了一支安魂的乐曲。
(《散文选刊》2009年第10期,有删改)开头一句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我亲爱的虫子们……我悉心观察的是生命……”这段话蕴含着法布尔怎样的情感?
“他相信,无论是在黑暗中的草丛里,还是在雨水之后的泥土下,都闪烁着奇异的人性的光芒”一句中,“奇异的人性的光芒”具体指什么?
为什么文章纪念法布尔却以“哭泣的昆虫”为题目?请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霸王别姬
明河乡的书记郑张来省城开会,想借机请一请在省城工作的明河老乡,联络联络感情,要他们多为家乡人办些事情。他把这个想法与在某机关当财务科长的吕强一说,吕强说你这父母官请客,哪个敢不来?郑张说你看放哪儿合适。吕强说就在“天然居”吧,那里有一道好菜,叫“霸王别姬”,很招人。
接着,吕强给郑张介绍说,这“霸王”是老鳖,“姬”为“母鸡”。老鳖不是人工养殖的那种,是在湖河中自然生长的那种。小母鸡为“柴鸡”,而且是正在下蛋的“少妇鸡”。做法为传统工艺。先把活鳖放在笼屉里加温,笼为特制笼,周固有圆眼儿,开始用纸糊了,温度一高,鳖发渴,找地方儿换气,便把纸拱烂,头从眼儿里伸出来,赶巧外面有备好的作料水。鳖将作料水吃进五脏,排出去原有的废物,几经“清蒸”,鳖体内吸足了作科,然后开始杀鳖。清蒸的鳖高傲地将一只足踏在卧地的“虞姬”身上,构图给人一种悲壮感,能让人联想起失败英雄的末路状。味道不但独特,而且美妙无比。只是价格高,“霸王”卖到500元一个,一个上斤重的鳖与一只3斤重的小母鸡组成的“霸王别姬”,至少千元,郑张说既然请了,就不能丢份儿,那就上“天然居”吃“霸王别姬”。第二天中午,该请的老乡一个个走进了“天然居”。吕强订的雅间叫“紫光阁”,服务小姐是个很清秀的小姑娘,胸前的号码为8号。8号小姐看到郑张时怔了一下,然后赔着笑脸喊先生,礼貌相让。吕强像是常来这里,对宴会的道道很熟悉,指使小姐弄这弄那,喝什么酒,抽什么烟,全由他张罗,因为十几个人都是明河人,又全说家乡话,室内就充满了明河气息。
8号小姐拿过莱单,要郑张点莱。郑张将菜谱递给吕强,说:“吕科长,您先点。”吕强说:“一人点一个。”郑张说:“就点‘霸王别姬’、‘霸王别姬’!下面挨个儿点。”众人一人点了一个后,又由吕强“总结”,几热几凉几个汤,喝什么酒,要什么饮料,一拢说了,最后对那8号小姐说:“要快!”
不一会儿,凉莱热莱开始陆续上桌。酒是家乡酒:天河粮液。众人虽同在省城,但平时都各忙自己的工作,也并不常见面,借此机会,叙说友情,禁不住乱给家乡父母官敬酒。郑张很高兴,说是自己在诸位的家乡问事,请诸位多多关照。谁若有什么事情,只要一个电话,兄弟一定照办。众人同时举杯,齐声说好说好说。话落音,都干了。郑张放下酒杯,问8号小姐说:“‘霸王别姬’怎么还不上?”
8号小姐急忙解释:“先生,今日客多,点‘霸王别姬’的人也多,大师傅做不及,请诸位原谅。”
过了一会儿,仍不见上“霸王别姬”,郑张又问:“怎么还不上那道大莱?”
那小姐又急忙解释说:“先生,请您别慌,我这就去催!”8号服务小姐说完,急忙到门外叫来传菜小姐,悄声说着什么。
眼见酒席就要结束了,仍不见上“霸王别姬”,众人都禁不住面露急色。郑张更是耐不住,叱问那小姐说:“到底怎么回事儿?”
小姐也有些惶恐,急急出去,不一会儿又急急回来,抱歉地说:“先生,实在对不起,
今日的‘霸王别姬’已缺料了!”郑张一听变了脸色,忽地站起,怒视那小姐说:“我们早早订桌,又早早报了‘霸王列姬’,你推三说四,一直不上,现在竟说卖完了!搞什么鬼?”
众人也深感受了愚弄,纷纷指责8号小姐。吕强口气很硬地说:“叫你们老板来!”
一听要叫老板,8号小姐蒙了,苦苦衷求说:“诸位先生,你们千万别让老板来,老板一来我就要被炒鱿鱼!实言讲,我压根儿就没给你们报这个莱!”听8号小姐如此一说,众人都怔了。郑张不解地问:“你为什么不报?”
没想那8号小姐竟跪下来了,哭着说:“郑书记,我没别的意思,只是想让您省点儿!”郑张呆了,疑惑地问:“你怎么知道我姓郑?”8号小姐说:“我就是明河乡的人,来省城打工才两年!”
这一下,全场静极,十几个科级处级干部齐刷刷地望着跪在地板上的小老乡,惊诧万状,许久许久没人说话……小说第二段用了一大段文字来介绍“霸王别姬”的制作工艺,有何作用?
小说以“霸王别姬”为题有哪几层用意。
赏析第十三段的艺术手法,请具体说明这样结尾的表达效果。(4分)
文中第十二段画线部分的句子该如何理解?结合8号小姐的形象特点谈谈你对作品主旨的认识。(6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正视“人肉搜索”的双重效应
当下的互联网世界,“人肉搜索引擎”正成一大热词。
古时江湖悬赏,各路高手追拿逃犯,此犯便被唤作“人肉”。而对于“人肉搜索引擎”,网络版“百度百科”这样解释: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变枯爆乏味的查询过程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声呼唤惊醒万颗真心”的人性化搜索体验。
“人肉搜索”几乎成了网络侦探,在巴黎抢夺金晶火炬者,众网民搜之;“辽宁女”哀悼日辱骂灾民,众网民搜之;“虐猫女“视频激起公愤,众网民搜之;婚外情丈夫致妻自杀,众网民搜之……一道帖子,好比寻人启事,发动万千网友,终将此人找到。于是,当事者在现实生活中的本来面目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无可遁逃地承受众目睽睽的评说甚至讨伐。
有人说,“人肉搜索”现了一种彻底的信息民主,网上人人平等,人人参与,信息共享的理念。何况网上搜索大多针对多数网民眼中的“坏人”,似乎也代表着一种道义力量。由于网络是个隐身世界,留在网上的恶言恶行往往找不到责任人,“人肉搜索”的出现,对自认为可以胡言乱语发泄一气扬长而去者形成了一种约束和威慑。最典型者莫过于“周老虎”事件,假虎照甫出江湖,便有眼里揉不下沙子的网友纷纷质疑,许多人从各自的专业角度提出有根有据的论点并互相印证,自发形成一股网络舆论,“周老虎”徒留笑柄。“人肉搜索”的出现,对“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老话构成了挑战。
不过,“人肉搜索”的善良初衷,未必就一定能达到维护道义的目的。尤其是在未明真相之前就轻易对当事人下道德判断,进而不顾对方的隐私保护权利,将其姓名、电话、住址、单位、身份证号码等一一公布,就有侵犯公民权益之嫌。比如,最近一名网名“Die豹”的重庆女大学生发表“地震很舒坦”的寻衅言论,被“人肉搜索”出真实的相片、姓名、职业,不得不休学以避压力,就引发了对于新的网络暴力形式的担忧。更进一步说,“人肉搜索”的价值标准,也仅仅是基于一个群体对于另一个人的判断。而自认为真理在握造成“多教人的专制”,其实距现代文明准则愈行愈远,这样的教训,曾经留给我们惨痛的记忆,年轻的
网民们也自当引以为鉴,其中的分寸该如何把握,值得搜索发起人、每个参与人,以及相关论坛网站的版主、管理员等三思以自律。
“人肉搜索”从形式上讲,是一种高于百度、谷歌等机械搜索的智能搜索,也是一种基于大规模、大范围集体协作与共享的网上活动。如果得到正确的引领,可起扬善之功,比如锁定造谣生事的小人,也可以找寻震后失散的亲友们、稀有血型的匹配者……如果缺乏法律约束和健康引导,其为虐之害也不容小觑。网络舆论空间每天都在发展,如何及时科学有效地加以引导,应是一个与时俱进加以应对的课题。本文认为“人肉搜索”未必就一定能达到维护道义的目的,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A.网上搜索大多针对多数网民眼中的“坏人”,似乎代表着一种道义力量,对网上的恶言恶行者形成了一种约束和威慑。 |
B.在未明真相之前就轻易对当事人下道德判断,甚至将其姓名、电话、住址、单位、身份证号码等一一公布,有侵犯公民权益之嫌。 |
C.“人肉搜索”的价值标准,仅仅是基于一个群体对另一个人的判断,这样做其实距现代文明准则愈行愈远。 |
D.网络舆论空间每天都在发展,“人肉搜索”如果缺乏法律约束和健康引导,其为虐之害也不容小觑。 |
下列对“人肉搜索”内涵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人肉搜索”是一种智能搜索,从而使得搜索不再枯燥乏味。 |
B.是一种利用现代信息科技进行的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是一人提问、八方回应的人性化搜索过程。 |
C.“人肉搜索”是一种高于百度、谷歌等机械搜索的智能搜索,也是一种基于大规模、大范围集体协作与共享的网上活动。 |
D.几乎成了网络侦探,能够将当事者在现实生活中的本来面目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使之承受众目睽睽的评说甚至讨伐。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肉搜索”体现了一种彻底的信息民主,网上人人平等,人人参与,信息共享的理念。 |
B.“人肉搜索”初衷善良,但另一方面缺乏法律约束和健康引导,会引发新的网络暴力。 |
C.“人肉搜索”的一个很大的好处在于,它对那些自认为可以在网络上胡言乱语者形成了一种约束和威慑。 |
D.如何对“人肉搜索”进行及时、科学、有效地引导,正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也成为了一个与时俱进地加以应对的课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娱园
周作人
有三处地方,在我都是可以怀念的——因为恋爱的缘故。第一是《初恋》里说过了的杭州,其二是故乡城外的娱园。
娱园是“皋社”诗人秦秋渔的别业,但是连在住宅的后面,所以平常只称作花园。这个园据王眉叔的《娱园记》说,是“在水石庄,枕碧湖,带平林,广约顷许。曲构云综,疏筑花幕。竹高出墙,树古当户。离离蔚蔚,号为胜区。”园筑于咸丰丁已(一八五七年),我初到那里是在光绪甲午,已在四十年后,遍地都长了荒草,不能想见当时 “秋夜联吟”的风趣了。园的左偏有一处名叫潭水山房,记中称它“方池湛然,帘户静镜,花水孕觳,笋石恒蓝”的便是。《娱园诗存》卷三中有诸人题词,樊樊山的《望江南》云:
冰谷净,山里钓人居。
花覆书床偎瘦鹤,波摇琴幌散文鱼:
水竹夜窗虚。
陶子缤的一首云:
橙潭莹,明瑟敞幽房。
茶火瓶座山蛎洞,柳丝泉筑水凫床:
古帧写秋光。
这些文字的费解虽然不亚于公府所常发表的骈体电文,但因此总可约略想见它的幽雅了。我们所见只是废墟,但也觉得非常有趣,儿童的感觉原自要比大人新鲜,而且在故乡少有这样游乐之地,也是一个原因。
娱园主人是我的舅父的丈人,舅父晚年寓居秦氏的西厢,所以我们常有游娱园的机会。秦氏的西邻是沈姓,大约因为风水的关系,大门是偏向的,近地都称作“歪摆台门”。据说是明人沈青霞的嫡裔,但是也已很是衰颓,我们曾经去拜访他的主人,乃是一个二十岁左右的青年,跛着一足,在厅房聚集了七八个学童,教他们读《千家诗》。娱园主人的儿子那时是秦氏的家主,却因吸烟终日高卧,我们到傍晚去找他,请他画家传的梅花,可惜他现在早已死去了。
忘记了是哪一年,不过总是庚子以前的事吧。那时舅父的独子娶亲(神安他们的魂魄,因为夫妇不久都去世了),中表都聚在一处,凡男的十四人,女的七人。其中有一个人和我是同年同月生的,我称她为姊,她也称我为兄,我本是一只“丑小鸭”,没有一个人注意的,所以我隐秘的怀抱着的对于她的情意,当然只是单面的,而且我知道她自小许给人家了,不容再有非分之想,但总感着固执的牵引,此刻想起来,倒似乎颇有中古诗人的余风了。当时我们住在留鹤庵里,她们住在楼上。白天里她们不在房里的时候,我们几个较为年少的人便“乘虚内犯”走上楼去掠夺东西吃。有一次大家在楼上跳闹,我仿佛无意似的拿起她的一件雪青纺绸衫穿了跳舞起来,她的一个兄弟也一同闹着,不曾看出什么破绽来,是我很得意的一件事。后来读木下垄太郎的《食后之歇》,看到一首《绎绢里》不禁又引起我的感触。
到龛上去取笔去,
钻过晾着的冬衣底下,
触着了女衫的袖子。
说不出的心里的扰乱,
“呀”的缩头下来:
南无,神佛也未必见罪罢,
因为这已是故人的遗协了。
在南京的时代,虽然在日记上写了许多感伤的话(随后又都剪去,所以现在记不起它的内容了),但是始终没有想及婚嫁的关系。在外边飘流了十二年之后,回到故乡,我们有了儿女,她也早已出嫁,而且抱着痼疾,已经与死当面立着了,以后相见了几回,我又复出门,她不久就平安过去。至今她只有一张早年的照相在母亲那里,因她后来自己说是母亲的义女,虽然没有正式的仪节。
自从舅父全家亡故之后,二十年没有再到娱园的机会,想比以前必更荒废了。但是她的影象总是隐约的留在我脑底,为我心中的火焰的余光所映照着。
1923年3月
(选自周作人《知堂小品》)作者最后说:“但是她的印象是隐约的留在我脑底,为我心中的火争的余光所映照着。”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本文引用日本诗人木下木太郎《绛绢里》一诗有何妙处?
作者是怎样写娱园景象的?请联系全文,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写。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中提到“我知道她自小许给人家了,不容再有非分之想”,在当时社会环境下,意味着“我”的恋情不可能有美好的结局。 |
B.本文的一大特色是“真”,反映的是人的真性情。文章描绘了一对情窦初开的少年男女的一段真实恋情,不夸饰、不造作,达到了艺术与真实完美统一的境界。 |
C.文中提到娱园主人的儿子虽因吸烟终日高卧,却着画家伟的梅花。又写到沉青霞的嫡裔,虽残疾,却教学童读《千家诗》,主要表现作者对当时娱园中风雅人物的喜爱。 |
D.文中用白描手法,写我“拿起她的一件雪纺绸衫穿了跳舞起来”一事,简单的几句话,将少年时“我”“隐密的怀抱”生动传神地勾勒出来,很见作者的语言功力。 |
E.作者在叙述往事时,表现出异常的平静甚至冷静,隐而不显,含而不露,在平淡质朴的文字下,隐含着缠绵悱恻,忧思难忘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