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也。太祖平荆州,以芝为菅长。迁广平令。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迁大理正。有盗官练置都厕上者,吏疑女工,收以付狱。芝曰:“夫刑罪之失,失在苛暴。今赃物先得而后讯其辞,若不胜掠,或至诬服。诬服之情,不可以折①狱。且简而易从,大人之化也。不失有罪,庸世之治耳。今宥所疑,以隆易从之义,不亦可乎!”太祖从其议。
②历甘陵、沛、阳平太守,所在有绩。黄初中,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会内官欲以事托芝,不敢发言,因芝妻伯父董昭。昭犹惮芝,不为通。芝为教与群下曰:“盖君能设教,不能使吏必不犯也。吏能犯教,而不能使君必不闻也。夫设教而犯,君之劣也;犯教而闻,吏之祸也。君劣于上,吏祸于下,此政事所以不理也。可不各勉之哉②!”于是下吏莫不自励。
③明帝即位,赐爵关内侯。顷之,特进③曹洪乳母当④,与临汾公主侍者共事⑤无涧神系狱。卞太后遣黄门⑥诣府传令,芝不通,辄敕洛阳狱考⑦竟。芝居官十一年,数议科条所不便者。其在公卿间,直道而行。芝性亮直,不矜廉隅⑧。与宾客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卒于官,家无余财,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芝。 (节选自《三国志·司马芝传》)
[注] ①折:判决。 ②可不各勉之哉:大家能不以此自勉吗? ③特进:官职名。 ④当:人名。 ⑤事:祭祀。 ⑥黄门:官职名。 ⑦考:通“拷”。 ⑧隅:方正廉直。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若不胜掠(掠夺) | B.辄敕洛阳狱考竟(下令) |
C.而多所属托(通 “嘱”) | D.芝性亮直,不矜廉隅(自夸)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
A.而多所属托而形貌昳丽 |
B.夫刑罪之失臣之妻私臣 |
C.昭犹惮芝,不为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D.收以付狱夫不能以游堕事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2)君劣于上,吏祸于下,此政事所以不理也。司马芝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意简要评析。
课外文言文阅读
孟尝君有舍人①而弗悦,欲逐之。鲁连②谓孟尝君曰:“猿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③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鎒④.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舍其所长,之⑤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⑥;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⑦?”孟尝君曰:“善!”乃弗逐。
(选自《战国策•齐策》)
【注释】①舍人:侍从。②鲁连:战国时齐国人。③曹沫:春秋鲁庄公时武士。④铫(yáo)鎒(nòu):古代除草的农具。⑤之:这里是用的意思。⑥不肖:没有才能。⑦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这哪里是世上的用人之道呢?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
拙 则 罢 之 不 肖 则 弃 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曹沫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
(3)文中鲁连委婉劝谏,意在告诉孟尝君 的道理。
课内文言文阅读。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可爱者甚蕃 |
蕃:繁多 |
B. 不蔓不枝 |
枝:长枝节 |
C.亭亭净植 |
植:种植 |
D. 陶后鲜有闻 |
鲜:少 |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醉翁之意不在酒 |
B.濯清涟而不妖 |
人不知而不愠 |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且焉置土石 |
D.同予者何人 |
陈胜者,阳城人也 |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爱莲说》作者周敦颐。“说”是一种古代文体。
B.本文托物言志,文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表达了作者对清白正直品性的坚守。
C.文章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意蕴无穷。
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世人喜爱牡丹的羡慕之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郑和,云南人。成祖欲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①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②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③,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帝大悦,爵赏有差。十年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腊。十四年冬,满剌加等十九国咸遣使朝贡。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和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节选自《明史•郑和传》)
[注释]①侪(chái):同辈;②赍(jī):携带;③占城:今越南南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成祖欲示中国富强
②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
③帝大悦,爵赏有差
④所历凡三十余国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以次遍历诸番国”中“以”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B.策之不以其道
C.全石以为底
D.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3)请将文中面横线的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
(4)请写出选文中能从侧面印证郑和下西洋是“盛事”的两个句子。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匡衡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②,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③。”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屐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⑤。”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
(选自《西京杂记》。有改编)
[注释]①不逮:指烛光透不过来。②大学:很有学问的人。③解人颐(yí):让人欢笑。④屐(jī):有齿或无齿的木底鞋。⑤更理前论:再把前面说的梳理一番。
(1)古时没有标点符号,称文辞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请用“/”标出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停顿处。(标3处)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2)文中两处写到他人佩服匡衡的具体行为:“时人”的行为是“为之语”,“邑人”的行为是 ,他们的行为侧面衬托了匡衡的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 ①.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与甘父 ②俱出陇西,使月氏。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骞 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甘父俱亡归汉。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选文有删改)
【注释】①郎:郎官,一种官职。②甘父:张骞的随从,匈奴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乃募能 使者 |
|
②径匈奴,匈奴 得之 |
|
③传 诣单于 |
|
④ 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
|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 以其头为饮器 |
故临崩寄臣 以大事也 |
B.月氏遁 而怨匈奴 |
鸣之 而不能通其意 |
C.无与共击 之 |
何陋 之有 |
D.西北国始通 于汉矣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 于生 |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
(4)请写出选文中能突出表现张骞对国忠诚的两个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