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辛仲甫传
辛仲甫,字之翰,汾州孝义人。仲甫少好学,及长,能吏事,伟姿仪,器局沉厚。周广顺中,郭崇掌亲军,署仲甫掌书记。显德初,出镇澶渊,仍署旧职。崇所亲吏为厢虞候,部民有被劫者,诉阴识贼魁,即捕盗吏也,官不敢诘。仲甫请自捕逮,鞫之,吏故稽其狱。仲甫曰:“民被寇害而使自诬服,蠹政甚矣,焉用僚佐为?”请易吏以雪冤愤。崇悟,移鞫之,乃得实状
太祖受命,以崇为监军。陈思诲密奏崇有奸状,上怒且疑,遣中使驰往验之。未至,崇忧懑失据,谓宾佐日:“苟主人不察,为之奈何?”皆愕相视。仲甫曰:“皇帝膺运,公首效节,军民处置,率循常度,且何以加辞?第远侦使者,率僚属尽郊迎礼,听彼伺察,久当自辨矣。”崇如其言。使者至,视崇无他意,还奏,上大喜,归罪于思诲。
乾德五年,入拜右补阙,出知光州。州有横河与城直,会霖潦暴疾,水溢溃庐舍。仲甫集船数百艘,军资民储,皆赖以济。六年,移知彭州。州卒诱营兵及诸屯戍,谋以长春节宴集日为乱。属春初,仲甫出城巡视,见壕中草深,意可藏伏,命烧薙之。凶党疑谋泄,有自首者。禽百余人,尽斩之。先是州少种树,暑无所休。仲甫课民栽柳荫行路,郡人德之,名为“补阙柳”
太平兴国初,迁起居舍人,奉使契丹。辽主问:“党进何如人?如进之比有几?”仲甫曰:“国家名将辈出,如进鹰犬材耳,何足道哉!”辽主欲留之,仲甫曰:“信以成命,义不可留,有死而已。”辽主竟不能屈。使还,以刑部郎中知成都府。既至,奏免岁输铜钱,罢榷酤,政尚宽简,蜀人安之。八年,加右谏议大夫。时彭州盗贼连结为害,诏捕未获。仲甫诱令自缚诣吏者凡百余人,余因散去。
淳化二年,出知陈州。代归,会蜀有寇,以仲甫素著恩信,将令舆疾招抚,以疾未行。咸平三年卒,年七十四。
(节选自《宋史·卷二六六》)
注:①党进(927年~977年)北宋初年军事将领。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吏故其狱稽:拖延
B.军资民储,皆赖以济:渡河
C.党进何如人?如进之有几?比:比较
D.既至,奏免岁铜钱输:缴纳

以下各组句子中,最能表现辛仲甫“能吏事”的一项是 (   )
①请易吏以雪冤愤
②使者至,视崇无他意,还奏,上大喜
③仲甫集船数百艘,军资民储,皆赖以济
④既至,奏免岁输铜钱,罢榷酤
⑤仲甫诱令自缚诣吏者凡百余人
⑥以仲甫素著恩信,将令舆疾招抚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辛仲甫少年好学、仪表堂堂,长于吏事、见识深远。在后周广顺年中,跟随郭崇做军中书记。后来郭崇外出镇守澶渊,辛仲甫仍旧担任此职。
B.辛仲甫遇事沉着极有主见。宋太祖登基后,陈思诲举报监军郭崇有不轨之为,太祖派遣陈思诲前往调查核实。在郭崇困惑烦闷之际,辛仲甫为其出谋解围。
C.辛仲甫任职期间,治理有方。出任光州知府,妥善应对洪水灾害,使百姓渡过难关。任彭州知府时,春初将州内差役与驻军士兵的叛逆之举扼杀在筹划之中。
D.辛仲甫一生为官,尽心朝廷。淳化二年,朝廷有意让辛仲甫抱病前往蜀中招抚乱寇,可惜辛仲甫病情严重未能前往。咸平三年去世,享年七十四岁。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请易吏以雪冤愤。崇悟,移鞫之,乃得实状。
(2)仲甫课民栽柳荫行路,郡人德之,名为“补阙柳”。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①;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
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便复战。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雠,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切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节选自《李陵答苏武书》
①鲸鲵:比喻惨遭杀戮的人。
对下列句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于我已矣顾:顾念,考虑
B.策疲乏之兵,新羁之马当:抵挡,抵御
C.然犹斩将旗搴:拔取
D.更精兵练:通“拣”,选择,挑选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五千众蚓无爪牙
B.一当千验之事,合契若神
C.岂偷生之士,惜死之人哉?掘野鼠去草实食之
D.报恩国主耳而君幸赵王

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

A.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
B.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
C.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
D.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陵告诉苏武,单于亲率十余万劲旅合围己军,虽远来疲惫,但能以一当千,再加上其近臣出谋献策,最终导致自己难免兵败被俘的命运。
B.李陵认为埋没声名不如用行动报恩,他用范蠡不为会稽之耻殉国、曹沫不因三败之辱自杀而最终复仇报辱之事来表明自己曾想仿效前贤。
C.李陵认为自己功大罪小,但怨谤四起,自己得不到主上的了解,亲人也惨遭杀戮,表达了他对家族下场的痛惜,对汉朝刑赏不公的极大愤慨。
D.文段多运用对比手法,如出身在礼仪之邦却沦为蛮夷之人、敌我双方兵力的悬殊、苏武持荣归而自己居人篱下,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
(2)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
[注]①常平:官仓名。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常平不足赡  度:估计
B.以骑从,夸徇四境假:假装
C.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良民贼:残害
D.师,市里不知。去:离开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而田野民,不能皆至城邑 B.①不出田里,食有余
②甚善矣,子治东阿②吾尝终日思矣
C.①知齐州,其治疾奸急盗为本 D.①巩导之欧阳修

②斧斤时入山林②而耻学
与“安石轻富贵,何吝也?”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A.无乃尔是过与?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D.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巩通判越州时,除了打开常平仓赈济灾民,还告示属县,劝说富人将十五万石粮食以比常平仓储粮稍高的价格卖给百姓,从而解决了饥荒问题。
B.曾巩为了保护百姓,打击盗贼,嘱咐百姓编制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行踪,有情况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救援,所以每次都能将盗贼捕获。
C.曾巩享有才名,却长期做地方官,世人便认为他时运不好。而与此同时,一些晚生后辈却春风得意仕途显达,但曾巩对此非常淡泊。
D.曾巩在年轻的时候曾同王安石交往,当时王安石的声誉不高,曾巩把他引荐给欧阳修。但王安石得志后,竟然疏远了曾巩,将他视为陌路。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②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④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丁丑,俞瑱在居庸关剽掠,居民窃走来告,上1曰:“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百人守之,万夫莫窥,今俞瑱得之,利为彼有,势在必取。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若纵之不取,彼增兵守之,后难取也。”乃命徐安往讨之、安攻拔其城,俞瑱走怀来,依宋忠。捷至,上曰:“使贼知固结人心,谨守是关,虽欲取之,岂能即破?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乃令吴玉守之。
上语诸将曰:“宋忠拥兵怀来,居庸关有必争之势,因其未至,可先击之。”诸将皆曰:“贼众我寡,难与争锋,击之未便,宜固守以待其至。”上曰:“非公等所知,贼众新集,其心不一,宋忠轻躁寡谋,狠愎自用,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癸未,上率马步精锐八千,卷甲而进。甲申,至怀来。先是,获贼间谍,言宋忠诳北平将士云:降家皆为上所杀,委尸填满沟壑,宜为报仇,将士闻之,或信或否。
上知之,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众遥见旗帜,识其父兄子弟咸在,喜曰:“噫!我固无恙,是宋都督诳我也,几为所误。”遂倒戈来归。宋忠余众,仓皇列阵,未成,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宋忠大败,奔入城。我师乘之而入,宋忠急匿于厕,搜获之,并擒俞瑱,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选自明 谢黄《后登陆》卷下,有删改)
【注】①上:皇上指朱棣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诸侯曰… 谈论
B.尸填满沟壑 舍去、丢弃
C.其父兄子弟咸在知道,
D.噫!我固无祸患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今俞瑱得乃令吴玉守
B.利彼有 宜报仇
C.降家皆为上杀几为
D.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斩孙泰阵,余众悉降

下列各句,都能表现朱棣“料事如神”的一组是 ()
①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值襟喉 ②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
③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 ④贼众新集,其心不一
⑤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⑥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棣深谋远虑,迅速出击居庸关,打败了俞瑱;然后进军怀来,一举击溃敌军,活捉宋忠、俞瑱。
B.俞瑱逃往怀来,投靠宋忠;朱棣打算乘胜追击,于是分析了敌人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制胜之策。
C.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宋忠用欺骗手段来蒙蔽下属,但被敌方间谍获知,最终未达到目的。
D.宋忠失败的原因在于轻率浮躁,加上计策失当,不少部下临阵哗变,以致不堪一击,兵败如山倒。

翻译。
①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②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久之,显宗问固:“卿弟安在?”固对:“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后坐事免官
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超到鄯善,鄙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奋,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著邪?”乃召侍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具服其状。超乃闭侍胡,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与共饮,酒酣,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曰:“善。”
初夜,遂将吏士往奔虏营。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曰:“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令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超于是召鄙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兄固被召校书郎诣:到,这里指赴任
B.服其状具:备办
C.可尽也殄:灭绝
D.见火然:同“燃”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班超有非凡的谋略的一组是( )
①有口辩,而涉猎书传②乃召侍胡诈之③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④因夜以火攻虏使⑤超手格杀三人⑥以虏使首示之

A.①③④⑤ B.②③⑤⑥ C.②③④⑥ D.②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班超很有志向,品德又好。他曾经叹息自己长久地从事笔墨营生,希望像张骞一样报效国家,但受到旁人的嘲笑。
B.永平十六年,班超率领一支军队去攻打伊吾,杀死了很多敌人,受到赏识,班固认为他很有才干,便派遣他随幕僚郭恂一起出使西域。
C.班超觉察鄯善王广的态度变得淡漠了,怀疑是北匈奴有使者来到这里,得到证实后,就用火攻的方式消灭匈奴使者,以此震慑鄯善王广。
D.班超吩咐十个人拿了军鼓,亲自顺风点火,前后左右的人一起擂鼓呼喊,匈奴人一片惊慌,最终全军覆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12分)。
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黔国公沐朝弼数犯法,当逮,朝议难之。居正擢用其子,驰使缚之,不敢动。既至,请贷其死,锢之南京。漕河通,居正以岁赋逾春,发水横溢,非决则涸,乃采漕臣议,督艘卒以孟冬月兑运,及岁初毕发,少罹水患。行之久,太仓粟充盈,可支十年。互市饶马,乃减太仆种马,而令民以价纳,太仆金亦积四百余万。又为考成法以责吏治。初,部院覆奏行抚按勘者,尝稽不报。居正令以大小缓急为限,误者抵罪。自是,一切不敢饰非,政体为肃。
居正以御史在外,往往凌抚臣,痛欲折之。一事小不合,诟责随下,又敕其长加考察。给事中余懋学请行宽大之政,居正以为风己,削其职。御史傅应祯继言之,尤切。下诏狱,杖戍。给事中徐贞明等群拥入狱,视具橐①,亦逮谪外。御史刘台按辽东,误奏捷。居正方引故事绳督之,台抗章论居正专恣不法,居正怒甚。帝为下台诏狱,命杖百,远戍。居正阳具疏救之,仅夺其职。已,卒戍台。由是,诸给事御史益畏居正,而心不平。
居正喜建竖,能以智数驭下,人多乐为之尽。俺答款塞,久不为害。独小王子部众十余万,东北直辽左,以不获通互市,数入寇。居正用李成梁镇辽,戚继光镇蓟门。成梁力战却敌,功多至封伯,而继光守备甚设。居正皆右之,边境晏然。两广督抚殷正茂、凌云翼等亦数破贼有功。浙江兵民再作乱,用张佳胤往抚即定,故世称居正知人。然持法严。核②驿递,省冗官,清庠序,多所澄汰。公卿群吏不得乘传,与商旅无别。郎署以缺少,需次者辄不得补。大邑士子额隘,艰于进取。亦多怨之者。
张居正死后祸发,尚书李日宣等言:“故辅居正,受遗辅政,事皇祖者十年。肩劳任怨,举废饬弛,弼成万历初年之治。”
——《明史·张居正传》
注:①(zhān):稠粥。②(hé):整顿。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职,信赏罚课:考核
B.既至,请其死,锢之南京贷:给予
C.居正以为己,削其职风:通“讽”,讽刺
D.居正皆之,边境晏然右:支持、帮助

选出划线文言虚词用法相同的一组()

A.发水横溢,非决则涸,采漕臣议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
B.居正方引故事绳督则无望民多于邻国也
C.诸给事御史益畏居正,心不平不患寡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D.大邑士子额隘,艰进取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穆、曹二善才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黔国公沐朝弼屡次犯法,朝臣们认为他劳苦功高,不便法办。张居正于是借机调开他的儿子,才派人飞快去逮捕他,他才不敢反抗。
B.张居正采纳漕臣建议,责令运粮士兵紧急发运,避免损失,于是太仓粮食充足。受此启发,他命令事事都要按大小缓急规定期限。以后,官员们都不敢延误公事。
C.张居正有时喜怒无常,稍有不合意者,就大加责骂。给事中徐懋学、御史傅应祯请求他宽大为怀,却受到处罚,因此大小官吏怨声载道。
D.张居正还能知人善任,让李成梁镇守辽东,戚继光镇守蓟州镇,两广督抚殷正茂、凌云翼前去破贼,张佳胤前往浙江安抚。一时,边境安宁,社会稳定。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6分,每题3分)
(1)居正以御史在外,往往凌抚臣,痛欲折之。
(2)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欧阳修《秋声赋》)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